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北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突破 被引量:42
1
作者 冯志强 陈春峰 +3 位作者 姚永坚 张拭颖 郝天珧 万荣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9-231,共13页
南黄海北部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中唯一由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1)前造山期大陆边缘盆地阶段(Z—T2);(2)苏鲁造山带晚期前陆盆地阶段(J3—K);(3)造山期后陆内断陷盆地阶段(K2t—E);(4)区域沉... 南黄海北部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中唯一由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1)前造山期大陆边缘盆地阶段(Z—T2);(2)苏鲁造山带晚期前陆盆地阶段(J3—K);(3)造山期后陆内断陷盆地阶段(K2t—E);(4)区域沉降覆盖阶段(N—Q)。对其中陆内断陷盆地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晚白垩世泰州组烃源岩发育,具有4套储盖组合,圈闭构造多,成藏配套条件好,计算其石油资源量约20×108t,是当前在南黄海获取油气重要突破的首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北部 前陆盆地 油气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被引量:18
2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4-1034,共11页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 m(MIS3早期)和55.00~71.20 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古冷水团 AMS14C 晚第四纪 南黄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姚蓉 罗开平 杨长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2-284,288,共4页
南黄海北部海相构造层中的逆冲推覆以寒武系底面、志留系顶面(或加里东构造面)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为主要滑脱面由北西向南东推覆,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分布于千里岩隆起至崂山隆起南缘;根据逆冲推覆规模和基底卷入程度,自北而南划分出... 南黄海北部海相构造层中的逆冲推覆以寒武系底面、志留系顶面(或加里东构造面)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为主要滑脱面由北西向南东推覆,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分布于千里岩隆起至崂山隆起南缘;根据逆冲推覆规模和基底卷入程度,自北而南划分出根带、中带和锋带。根带位于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一带,表现为由前震旦系组成的巨大推覆体逆冲(掩)在古生界之上;中带发育于烟台坳陷至崂山隆起中部,表现为上古生界呈叠瓦状冲断;锋带分布于崂山隆起南部,主要表现为龙潭组和青龙组内部的滑脱构造。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南黄海北部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印支期至燕山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印支期 逆冲推覆构造 南黄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北部泥质区沉积物元素的分布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蓝先洪 梅西 +3 位作者 李日辉 张志珣 李杰 顾兆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7-788,共12页
为研究南黄海北部泥质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地层划分与物质来源的指示意义,对南黄海北部DLC70—3孔(孔深71.20m)沉积物作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物源判别。根据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可将DLC70—3孔岩心划分为5层,它们分别反映了... 为研究南黄海北部泥质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地层划分与物质来源的指示意义,对南黄海北部DLC70—3孔(孔深71.20m)沉积物作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物源判别。根据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可将DLC70—3孔岩心划分为5层,它们分别反映了末次间冰期(暖期)晚期以来黄海海面波动以及沉积物物源的变化。运用判别函数、MgO/Na:0与CIA的散点图等方法分析了DLC70—3孔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结果显示该孔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长江物质对该孔中上部及下部沉积物有较明显影响。DLC70—3孔物源指数反映0~4.50m和27.80~38.80m沉积物以黄河源为主,4.50~27.80m、38.80~55.00m和55.00—71.20m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可见黄河从晚更新世中期到现代对南黄海北部沉积起着重要作用,而长江物质在晚更新世早期开始对南黄海北部沉积就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晚更新世 物源分析 南黄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南黄海北部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分布 被引量:1
5
作者 蔡峰 孙萍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50,共6页
黄海海域是我国近海目前唯一尚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的海域,海域内发育了3个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目前已在北部盆地中生代泰州组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显示。过去由于受资料所限,对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多关注于第三纪盆地,忽视了中生代盆地的... 黄海海域是我国近海目前唯一尚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的海域,海域内发育了3个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目前已在北部盆地中生代泰州组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显示。过去由于受资料所限,对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多关注于第三纪盆地,忽视了中生代盆地的油气资源远景。作者通过对南黄海北部盆地已钻遇中生代泰州组地层的钻井和过井数字地震剖面的追踪对比,结合4km×8km地震测网和重、磁资料综合解释,认为中生代盆地同样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特别是盆地的东北凹,中生代地层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地震记录 南黄海北部盆地 中生代地层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海底沉积物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青芳 何伟 +1 位作者 董贺平 李双林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10期46-50,共5页
对南黄海北部48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规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对沉积有机质中的饱和烃组分进行了色谱定量、色谱—质谱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沉积有机质受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在饱和烃色谱图中出现不同程度的UCM鼓包,峰型为双峰型,... 对南黄海北部48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规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对沉积有机质中的饱和烃组分进行了色谱定量、色谱—质谱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沉积有机质受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在饱和烃色谱图中出现不同程度的UCM鼓包,峰型为双峰型,奇偶碳优势明显,且长链烃奇数碳优势更加显著;石油烃参数Pr/nC17和Ph/nC18比值较高;甾、萜烷成熟度生物标志物参数均显示了有机质进入生烃的热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认为,南黄海北部海底沉积物受双源控制,以陆源输入为主,有机质保存条件好,成熟度较高,推测可能有外源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北部 饱和烃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盆地的断裂体系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马金全 李祥权 许红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4期11-17,共7页
研究认为,南黄海北部盆地断裂体系及盆地隆凹格局指示盆地具有明显的右旋扭动成盆性质;盆地断裂体系可以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及三级凹陷内伴生断裂3个级别,盆地内凹陷具单断箕状断陷、双断斜交断陷、双断平行断陷3种类型;先... 研究认为,南黄海北部盆地断裂体系及盆地隆凹格局指示盆地具有明显的右旋扭动成盆性质;盆地断裂体系可以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及三级凹陷内伴生断裂3个级别,盆地内凹陷具单断箕状断陷、双断斜交断陷、双断平行断陷3种类型;先存近EW向印支期逆冲断裂负反转、燕山—喜山期NE向具走滑性质的千里岩控盆断裂及其派生的NEE向张扭断裂共同控制了南黄海北部盆地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及其独特的具多种凹陷结构类型、发育规模不等、分割性较强的盆地隆凹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形成机制 南黄海北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沉积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曲希玉 刘立 +1 位作者 陈建文 李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3-448,共6页
通过钻井和地震最新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的沉积特征沉积范围由下白垩世到中白垩世逐渐扩大,再到上白垩世又逐渐缩小。这说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纪经历了一次水进和水退的过程,并且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 通过钻井和地震最新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的沉积特征沉积范围由下白垩世到中白垩世逐渐扩大,再到上白垩世又逐渐缩小。这说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纪经历了一次水进和水退的过程,并且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纪普遍发育湖泊相沉积。白垩系在全区的残留面积为39675km2,最大残留厚度为5200m,有利于有机质的生成和转化,预示了白垩系较好的生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北部 白垩系 沉积特征 油气远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北部夏季潮锋的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锋 黄大吉 +4 位作者 万瑞景 苏纪兰 张涛 丁涛 周蓓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5,共7页
根据2001—2004年逐年6月多学科综合调查资料和同期NASA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SST资料,对南黄海西北部夏季潮锋的不连续分布现象做了分析;并通过三维潮流数值模式计算Simpson-Hunter参数(以下简称S-H参数)分布,对不连续分布的形成机... 根据2001—2004年逐年6月多学科综合调查资料和同期NASA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SST资料,对南黄海西北部夏季潮锋的不连续分布现象做了分析;并通过三维潮流数值模式计算Simpson-Hunter参数(以下简称S-H参数)分布,对不连续分布的形成机制做了讨论。层化季节南黄海西北部的苏北浅滩-海州湾外侧和山东半岛东部的成山头-石岛外海存在显著潮锋现象,而在两海域之间、青岛以东的山东半岛南部121°~122°E的近岸海域无显著潮锋持续存在;较高分辨率的潮流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潮锋的不连续性分布主要是由潮混合和地形的共同作用而形成。潮锋不连续处海域潮混合较弱,层化现象更为显著。南黄海西北部底层锋形态较为显著,位于通过潮流模式计算的Simpson-Hunter参数1.8~2.4之间,与2.2等值线分布较为一致;表层锋则在海州湾外侧和石岛沿岸海域较为明显。潮锋不连续的分布特征对该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叶绿素a、中华哲水蚤、鳀鱼卵子等的数量分布都在潮锋显著的苏北浅滩-海州湾外侧和成山头-石岛外海海域形成较为密集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西北部 潮锋 不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与东海北部春季悬浮体颗粒有机碳分布 被引量:11
10
作者 熊林芳 刘季花 +2 位作者 白亚之 石学法 邹建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4,共8页
2006年4—5月对南黄海和东海北部进行了悬浮体调查,分析研究了45个站位的悬浮体资料和数据,阐述了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春季颗粒有机碳(POC)的平面和垂向分布特征,并结合悬浮体总氮(PN)和C/N摩尔比值探讨了其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 2006年4—5月对南黄海和东海北部进行了悬浮体调查,分析研究了45个站位的悬浮体资料和数据,阐述了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春季颗粒有机碳(POC)的平面和垂向分布特征,并结合悬浮体总氮(PN)和C/N摩尔比值探讨了其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春季表层悬浮体POC在东海北部31°N、123°E附近含量最高,124°E以东悬浮体POC含量相对降低;长江口邻近海区表层悬浮体POC浓度较高,与长江冲淡水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刺激生物生长有关。底层悬浮体POC含量高值区出现在南黄海33.5°N、121.5°E附近,在东海31.5°N、124.5°E附近出现次高值区,东海31°N以南区域POC含量则相对较低,高浓度主要受底质再悬浮作用影响。C/N摩尔比显示,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悬浮体有机质主要为海洋来源。研究区悬浮体POC的分布主要受海流影响,可以识别出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等控制区。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悬浮体POC分布是有机质来源和海流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颗粒有机碳 颗粒氮 黄海与东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重矿物组合分区及来源 被引量:49
11
作者 王昆山 石学法 林振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40,共10页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380个,选取0.063~0.125mm粒级的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分析,最后选出9个代表性的优势重矿物种的数据为变量,利用Q型聚类(分层聚类)的数学方法,进行聚类组合,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区。客观地反映出黄河物质、长江物质和原地物质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以及海底风化作用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而可以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具有趋同的演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 重矿物 组合分区 物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属性分析在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油气地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旭彤 吴志强 张训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26,共8页
以多道反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合成地震记录和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开展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地层沉积及油气地质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地层在坳陷内保存较完整,厚度较稳定,斜坡部位变形微弱,连续性好,坳陷沉... 以多道反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合成地震记录和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开展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地层沉积及油气地质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地层在坳陷内保存较完整,厚度较稳定,斜坡部位变形微弱,连续性好,坳陷沉积中心变形强烈,小断层发育、密集,连续性较差,各层组厚度变化不大,可在全坳陷追踪对比。泰州组为良好的烃源岩,赤山组下部和浦口组为良好的储集层,泰州组和赤山组上部构成区域性盖层。白垩系内部及上、下地层之间形成了多类型的油气生-储-盖组合关系。断裂构造发育的凹陷深部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采用三维地震资料进一步开展本项研究工作对南黄海前新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合成记录 油气地质 黄海盆地北部坳陷 白垩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