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7
1
作者 纪焕红 叶属峰 +1 位作者 刘星 洪君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0,88,共7页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调查资料,阐述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了保护区建区14a后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生态类群丰度的组成特点。...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调查资料,阐述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了保护区建区14a后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生态类群丰度的组成特点。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8月丰度最高,为(267.05±100.94)ind./m3,其他依次为11月、5月和2月;5月生物量最高,为(403.64±331.41)mg/m3,其他依次为8月、11月和2月;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丰度与生物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3,丰度、生物量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表现为负相关;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含量未表现出相关性;与1990年相比,2004年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秋季变化不大;不同季节各生物类群丰度和百分比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 浮游动物 丰度 生物量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被引量:26
2
作者 高爱根 曾江宁 +9 位作者 陈全震 胡锡钢 杨俊毅 廖一波 寿鹿 徐晓群 刘晶晶 江志兵 董永庭 胡月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11,共7页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时空分布 潮间带 海洋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夏陆军 俞存根 +6 位作者 蔡厚才 郑基 陈万东 伍尔魏 毕耜瑶 谢旭 郭小雨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3-83,共11页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素以海洋生物,特别是贝藻类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著称,俗称"贝藻王国",也是众多渔业资源繁殖、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本文根据2013年11月...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素以海洋生物,特别是贝藻类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著称,俗称"贝藻王国",也是众多渔业资源繁殖、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本文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5、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资料,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得知,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种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虾类种数各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岛礁区的虾类种类数高于沿岸区,夏季多样性低于其他季节,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地形、水深和水系等环境因素对虾类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分布在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虾类一般生活在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夏季受台湾暖流、食物链中的鱼类捕食关系影响,其生物多样性较低,虾类多样性分布随水深变化明显,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类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生态研究
4
作者 张晓辉 周燕 +2 位作者 张成 余俊 卢毅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19,75,共5页
研究了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指数及其与营养盐、浮游动物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浮游植物86种,隶属于33属。网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94.00×104个/m3,水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98×104个/m3... 研究了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指数及其与营养盐、浮游动物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浮游植物86种,隶属于33属。网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94.00×104个/m3,水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98×104个/m3,优势类群有角毛藻(Chaetoceros sp.)、角藻(Ceratium s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裸甲藻(Akashiwo sanyuineum)等。网样浮游植物多样性平均指数为2.28,水样浮游植物多样性平均指数为2.17。根据浮游植物组成特点,将其分为两个生态类群:近岸性和广布性类群,外海性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 浮游植物 物种组成 数量分布 多样性指数 生态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东侧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5
作者 张文俊 俞存根 +2 位作者 菅康康 颜文超 郑基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7-494,共8页
根据2017年秋季(11月)、2018年春季(5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东侧海域开展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鱼类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ABC曲线等。结果表明,本次在调查海域共获得并鉴定... 根据2017年秋季(11月)、2018年春季(5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东侧海域开展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鱼类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ABC曲线等。结果表明,本次在调查海域共获得并鉴定出鱼类种类有55种,隶属于10目29科45属。其中,春季为25种,秋季为44种;春季优势种有4种,分别是红鳗虾虎鱼、绿鳍鱼、鲐鱼和竹荚鱼;秋季优势种有3种,分别是龙头鱼、六丝钝尾虾虎鱼和七星底灯鱼,两季没有共同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情况是丰富度指数(D)秋季高于春季,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则春季高于秋季。根据非参数多维标序技术NMDS和等级聚类CLUSTER分析,可将春季鱼类划分为2个群落,秋季鱼类划分为3个群落。从ABC曲线可以看出,春、秋两季调查海域的鱼类种群干扰程度是春季高于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东侧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药用海藻资源及其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根海 《东海海洋》 1998年第2期63-68,共6页
本文报道了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药用海藻的种类组成及其应用。经初步鉴定南麂列岛共有海藻类400余种,其中已知具有药用功效的海藻111种(小于20μm的微型藻类为16种,20~200μm的小型藻类为9种,大于200... 本文报道了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药用海藻的种类组成及其应用。经初步鉴定南麂列岛共有海藻类400余种,其中已知具有药用功效的海藻111种(小于20μm的微型藻类为16种,20~200μm的小型藻类为9种,大于200μm的大型海藻类为86种),隶属于红藻门49种、褐藻门20种、硅藻门15种、绿藻门14种、蓝藻门8种和甲藻门5种。根据藻类的药理、生理特性及药用功效,可划分为9类:(1)抗菌药(AF);(2)抗凝血、止血药(AB);(3)抗病毒药(AD);(4)抗高血压药(AH);(5)清热解毒药(APT);(6)驱虫药(AI);(7)抗肿瘤药(AT);(8)抗心脑血管药(BC);(9)抗艾滋病药(A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岛 自然保护区 药用海藻 褐灌 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贝类生物资源的分布及群落结构分析
7
作者 周晓东 赵寒冰 +7 位作者 倪孝品 张翔玉 徐坪 韩庆喜 陈万东 陈舜 王一农 尤仲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5,共12页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849.79±2 513.84)g/Agt;秋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1 149±1 589)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985.30±2 159.23)g/Agt,主要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浅缝骨螺Murex trapa、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杰氏裁判螺Inquisitor jeffreysii、习见赤蛙螺Bufonaria rana、中华衲螺Cancellaria sinensis、白带三角口螺Trigonaphera bocageana,其中棒锥螺是春季和秋季共有优势种,且优势度均远高于其他种;该海域贝类群落优势种较稳定,群落的功能和性质由少数种类控制。本研究为南麂列岛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岛 附近海域 群落结构 贝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牧场建设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8
作者 萧云朴 徐丽丽 +2 位作者 陈献稿 蔡厚才 叶永丰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693-699,共7页
南麂列岛是我国首批建立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第一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首批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和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海洋牧场是保护区长期努力的社区经济发展方向,已... 南麂列岛是我国首批建立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第一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首批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和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海洋牧场是保护区长期努力的社区经济发展方向,已成为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文章分析了南麂列岛海洋牧场建设管理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从保护先导、产业融合、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等角度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可为有关部门和其他类似地区发展海洋牧场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南麂列岛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和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华亭 宋伟华 《河北渔业》 2012年第3期44-46,共3页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五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南麂列岛有着独特的特点,在该海域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文章结合南麂列岛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他相关特征,对在该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五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南麂列岛有着独特的特点,在该海域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文章结合南麂列岛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他相关特征,对在该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岛 海洋牧场 意义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南麂列岛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可行性分析
10
作者 高华亭 宋伟华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1-213,共3页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南麂列岛有着独特的特点,在该海域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文章结合南麂列岛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他相关特征,分析了在该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列岛 海洋牧场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海洋保护区海珍品养殖问题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厚才 林岿璇 《现代渔业信息》 2001年第10期20-22,共3页
本文对南麂海洋保护区海珍品养殖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可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关键词 列岛 海珍品 养殖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甲藻赤潮频发原因 被引量:14
12
作者 纪焕红 叶属峰 +1 位作者 刘星 洪君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42,共9页
根据2004年5月-2005年2月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以及2001-2005年赤潮发生时收集的资料,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春季甲藻赤潮发生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出... 根据2004年5月-2005年2月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以及2001-2005年赤潮发生时收集的资料,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春季甲藻赤潮发生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出105种,硅藻和甲藻分别为73种和28种;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布氏双尾藻Ditylumbright wellii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16种;细胞丰度以秋季均值最高,达2.81×108个/m3。与1990年的数据相比,种类组成及细胞丰度均发生较大的变化。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江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多种甲藻赤潮生物以及甲藻孢囊的存在为赤潮的频繁发生提供了种源,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某些甲藻独特的生活习性以及高N/P比有可能是导致该海域甲藻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富营养化与该海域春季赤潮频繁发生的关系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岛海域 浮游植物 生态特征 水质因子 甲藻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原甲藻种群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扬 吕颂辉 +3 位作者 江天久 李欢 萧云朴 尤胜炮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6-245,共10页
研究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之间,南麂海域原甲藻种群的种类组成、季节动态、空间分布及其与水温、盐度、氮磷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原甲藻种类有三角棘原甲藻、东海原甲藻、海洋原甲藻和反曲原甲藻,前两者是南麂海域最为优势的种类... 研究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之间,南麂海域原甲藻种群的种类组成、季节动态、空间分布及其与水温、盐度、氮磷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原甲藻种类有三角棘原甲藻、东海原甲藻、海洋原甲藻和反曲原甲藻,前两者是南麂海域最为优势的种类,它们的分布季节集中在春季(4—6月),并先后于5月12日和5月25日形成赤潮。原甲藻细胞数量在表层水体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底层,这与原甲藻种类能够自主运动,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性有关。三角棘原甲藻较高细胞数量相对集中出现在水温为18.5—19.5℃,盐度为29.58‰—30.95‰的水体中;东海原甲藻较高细胞数量则相对集中出现在水温为18.5—21.3℃,盐度为29.03‰—30.92‰的水体中。氮盐和磷酸盐浓度与原甲藻细胞数量之间呈负相关,磷营养盐浓度的高低对原甲藻种群动态影响更甚。对原甲藻细胞数量和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原甲藻细胞数量与N:P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与磷酸盐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原甲藻细胞具有较强储备氮磷营养物质能力的生物学特性使其能够在低营养条件下取得生长竞争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甲藻 种群动态 环境因子 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邻近海域贝类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高爱根 董永庭 +1 位作者 王慧珍 王永泓 《东海海洋》 1998年第2期49-54,共6页
对南麂列岛邻近海域贝类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该海域共发现贝类42种,广温广布种占52.4%,亚热带种占28.5%,热带种和暖温带种各占11.9%和7.1%。优势种有江户明樱蛤Moerelajedoensis、圆筒... 对南麂列岛邻近海域贝类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该海域共发现贝类42种,广温广布种占52.4%,亚热带种占28.5%,热带种和暖温带种各占11.9%和7.1%。优势种有江户明樱蛤Moerelajedoensis、圆筒原盒螺Eo-cylichnacylindrela、经氏壳蛞蝓Philinekinglipini等。春、秋两季平均生物量为4.4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7.26个/m2,数量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季节变化。种类和数量变动与海流、温度、盐度、潮流、底质等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岛 邻近海域 贝类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15
《地理教学》 1999年第6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列岛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中国 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微小型底栖藻类生态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朱根海 陈国通 +1 位作者 杨俊毅 王旭 《东海海洋》 1996年第2期26-34,共9页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列岛海域沉积物中的微型(2~20μm)、小型(20~200μm)藻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初步鉴定,沉积物中共有微小型藻类24属71种,其中小型的底栖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列岛海域沉积物中的微型(2~20μm)、小型(20~200μm)藻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初步鉴定,沉积物中共有微小型藻类24属71种,其中小型的底栖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spp.为21种,广布于整个海区,春季平均细胞密度为(10.4±3.6)×103个/cm2,占总密度的65.4%;微型藻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占优势,秋季平均细胞密度为(4262.8±11928.2)×103个/cm2,占总细胞密度的98.9%,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对0~12cm柱状样品中细胞密度分层分析结果表明,0~2cm层的细胞密度大于2~5cm层大于5~12cm层。沿岸区(1,2,5,6,7,8,9站)的种类和细胞密度高于岙口(3站)、远岸(10站)及水道区(4站)。根据微小型底栖藻类组成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和温带性类群。微小型底栖藻类密度与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秋季高于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岛 海域 底栖藻类 生态 海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硅藻和甲藻群落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萧云朴 李扬 +3 位作者 李欢 吕颂辉 江天久 尤胜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5,共6页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群落在该海域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1...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群落在该海域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105cells.L-1.硅藻集群的高峰区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细胞在表层水体的含量高于底层水体,调查期间共记录硅藻赤潮事件1起,发生于2006年8月,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甲藻赤潮仅在春季(5月)发生,优势种类为原甲藻种类,包括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旬和5月下旬先后引发赤潮,甲藻在表层水体含量高于底层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甲藻 列岛海域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麂列岛潮间带多毛类环节动物多样性研究
18
作者 熊遇安 邬博文 +3 位作者 陈万东 林立 蔡厚才 陈永久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49-452,458,共5页
2018年春、夏两季在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进行的底栖动物调查,共得到多毛类环节动物525个个体。基于形态学,鉴定得到10科22种的多毛类;7个采样站点2个季节总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为:火焜岙3.61,大柴屿2.91,后麂3... 2018年春、夏两季在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进行的底栖动物调查,共得到多毛类环节动物525个个体。基于形态学,鉴定得到10科22种的多毛类;7个采样站点2个季节总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为:火焜岙3.61,大柴屿2.91,后麂3.22,龙船礁2.05,马祖岙3.44,下马鞍1.43,上马鞍2.69。火焜岙与马祖岙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从保护区各调查点多毛类动物的多样性分布情况来看,没有显示出保护区级别与多样性的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的收集数据的时间较短,尚不足以得出较为确切的结果,但本次研究可为保护区下一步开展长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针对人为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岛 海洋自然保护区 多毛类动物 形态学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秋季潮致混合特征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鹏 黄菊 +2 位作者 蔡厚才 陈万东 章守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3,共7页
为了推动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中水动力过程对生态要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秋季的潮致混合特征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海域雷诺应力呈现出显著落潮占优的特点,而落潮阶段高、低潮... 为了推动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中水动力过程对生态要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秋季的潮致混合特征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海域雷诺应力呈现出显著落潮占优的特点,而落潮阶段高、低潮附近的转流过程又分别具有正、斜压的特点,进一步导致高潮时雷诺应力峰值被限制于近底层,而低潮时雷诺应力峰值自底至表陆续出现。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营养盐浓度很高,其中NO2-、PO43-与Si O32-浓度受雷诺应力影响显著,而NO3-浓度与盐度相关性明显,主要受水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岛 养殖功能海域 潮致混合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谢旭 俞存根 +5 位作者 蔡厚才 郑基 陈万东 伍尔魏 夏陆军 毕耜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5-77,共13页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进行生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蟹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定量分析了群落结构与水文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进行生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蟹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定量分析了群落结构与水文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周年4个季度月调查共鉴定出蟹类21种,隶属7科、12属,其中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3种。不同季节的蟹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而优势种类组成变化较少,其中,以秋季的蟹类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从不同水深区域的渔获种类分布趋势来看,蟹类种类以20~30m水深带较多,30~40m水深带较少。夏季多样性指数低于其他季节,以水深来看,多样性指数在10~20m水深带较高,30~40m水深带较低,蟹类多样性指数与水深呈反比。根据冗余分析认为,水深、水温和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多样性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列岛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