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史·百官志》辨误三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向南 杨若薇 《社会科学辑刊》 1982年第3期83-90,共8页
辽代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①宫制也相应分为北、南两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①对此,《辽史·百官志》分别记载北、南两面宫。其中许多地方自相矛... 辽代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①宫制也相应分为北、南两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①对此,《辽史·百官志》分别记载北、南两面宫。其中许多地方自相矛盾,错误百出。本文仅就枢密、宣徽、翰林三院作些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密使 汉人枢密院 辽史 南面官 翰林学士 契丹语 辽代 南院宣徽使 北院宣徽使 因俗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庆历增币”——读史札记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继祖 《学习与探索》 1986年第6期126-127,83,共3页
宋辽澶渊之盟后三十八年——1042年(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一年),辽和宋又发生了一次交涉。交涉由辽遣南院宣徽使肖英、翰林学士刘六符以国书正式向宋提出。事由有三:一是追讨旧账,说瓦桥关以南一带(即瀛、莫二州)本... 宋辽澶渊之盟后三十八年——1042年(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一年),辽和宋又发生了一次交涉。交涉由辽遣南院宣徽使肖英、翰林学士刘六符以国书正式向宋提出。事由有三:一是追讨旧账,说瓦桥关以南一带(即瀛、莫二州)本是石晋割属于契丹的,被后周夺去,并且提到宋虽“世修欢誓”,而“曾兴无名之师”,为“始终反复”;二是责问宋和夏构兵的缘由,说夏于辽“久已称藩,累曾尚主”,宋不顾而去打他,是所谓“已举残民之伐,曾无忌器之嫌”;三是违反盟约,说宋“营筑长垣,填塞隘路,开决塘水,添置边军”,有违盟约条款。综合三项事由,最后提出一个要求:“曷若以晋阳旧附之区,关南元割之县,俱归当国,用康黎人”(全文见《全辽文》)。这样大的口气,顿使宋朝君臣饱吃一惊! 不仅要索回关南,而且提出索回“晋阳旧附之区”,即指北汉所有太原等十州、四十县,显然是一种政治上的无理讹诈。这样做,表面上是欺宋文弱,而骨子里却别有用意,但是这个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 南院宣徽使 晋阳 辽史 国书 南朝 契丹 宋朝 交涉 宋仁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史外戚表补证(续) 被引量:6
3
作者 冯永谦 《社会科学辑刊》 1979年第4期96-102,共7页
阿古只族系中,安团至少当有二子,只是史无明文。现在除陶瑰这一支外,见于记载的,还有肖排押等人,依次分叙于后。肖排押,《辽史》卷八八有传。谓排押“字韩隐,国舅少父房之后”,统和初为左皮宝详稳,一生经大小数战,颇多智略,历南京统军... 阿古只族系中,安团至少当有二子,只是史无明文。现在除陶瑰这一支外,见于记载的,还有肖排押等人,依次分叙于后。肖排押,《辽史》卷八八有传。谓排押“字韩隐,国舅少父房之后”,统和初为左皮宝详稳,一生经大小数战,颇多智略,历南京统军使、北南院宣徽使、东京留守、北府宰相,封幽王。尚卫国公主,拜驸马都尉”。但有关材料均未言排押有无子女,而其父祖也未述及,就已有史文看,对这一问题似乎不易解决。出人意外的是,一九七○年冬在辽宁省北镇县龙岗大队发现了辽圣宗之弟耶律隆庆二子耶律宗政、耶律宗允的墓,并在耶律宗政的墓中出土了“秦晋国妃”墓志,这对于补排押一族世系有莫大帮助。现将有关排押族系部分,摘引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史 南院宣徽使 校勘记 耶律 墓志铭 中华书局 辽圣宗 契丹 秦晋 族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