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东冈瓦纳大陆周缘的古生代造山作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3
1
作者 张泽明 王金丽 +1 位作者 沈昆 石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27-1637,共11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端的南迦巴瓦岩群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主要由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和钙硅酸盐岩组成。长英质片麻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和褐帘石组成。片麻岩中的锆石...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端的南迦巴瓦岩群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主要由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和钙硅酸盐岩组成。长英质片麻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和褐帘石组成。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核.边结构,由一个大的继承岩浆核和一个窄的变质生长边组成。锆石岩浆核具同心韵律环带,其 REE配分模式以 HREE 富集和负 Eu 异常为特征,并具有高的 Th/U 比值。锆石 U-Pb 年代分析表明,这种继承岩浆锆石给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90~500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片麻岩的原岩是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在俯冲带的岩浆弧构造环境。钙硅酸盐岩中的锆石具有高级变质岩中变质生长锆石的典型特征,即具有相对较低的 REE 含量,不明显的负 Eu异常和较低的 Th/U 比值。变质锆石所获得的 U-Pb 加权平均年龄为505Ma。本文和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一个复合造山带,它经历了古生代的原始造山作用,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中发生了再造山作用。喜马拉雅的古生代造山带作用是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和亚洲微陆块(包括拉萨和羌塘地块)增生的结果,是在冈瓦纳大陆拼合之后其边缘发生的安底斯型造山作用,因此,它并不属于在冈瓦纳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陆-陆碰撞形成的泛非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岩群 锆石U-Pb定年 岩石学 环冈瓦纳造山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解体 被引量:21
2
作者 孙志明 耿全如 +3 位作者 楼雄英 郑来林 李生 廖光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15,共8页
通过对研究区南迦巴瓦岩群的大比例尺填图工作 ,根据南迦巴瓦岩群的原岩建造、变质程度的不同、变形样式的差异 ,将其解体为在区域上具有可填性 3套岩石组合———直白岩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 ,三者之间均以构造面接触。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岩群 解体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花岗质片麻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志明 董瀚 +6 位作者 廖光宇 郑来林 耿全如 楼雄英 李生 石文礼 张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10,共10页
野外地质填图和研究发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有古老的花岗岩侵入,并在鲁霞地区圈定了9个花岗质侵入体.古老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侵位于南迦巴瓦岩群直白岩组中,与南迦巴瓦岩群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形成花岗质片... 野外地质填图和研究发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有古老的花岗岩侵入,并在鲁霞地区圈定了9个花岗质侵入体.古老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侵位于南迦巴瓦岩群直白岩组中,与南迦巴瓦岩群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形成花岗质片麻岩套.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质片麻岩、黑云母花岗质片麻岩、闪长质片麻岩等.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套具'S'型特征,可能有深部幔源物质的加入.花岗岩形成深度在2~5km之间,侵位时代为552~525Ma,为新元古代晚期,属泛非期陆内演化阶段的产物.高喜马拉雅地区在元古宙末期形成了结晶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岩群 花岗质片麻岩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流体成分与演化: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高压麻粒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4
作者 沈昆 张泽明 +1 位作者 闫玲 王金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88-1500,共13页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中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三期变质作用。在高压麻粒岩中含有复杂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按照捕获先后顺序有:H_2O-CO_2±CH_4包裹体(Ⅰ型);CO_2±CH_4±N_2包裹体(Ⅱ型);...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中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三期变质作用。在高压麻粒岩中含有复杂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按照捕获先后顺序有:H_2O-CO_2±CH_4包裹体(Ⅰ型);CO_2±CH_4±N_2包裹体(Ⅱ型);高盐度多相包裹体(Ⅲ型);中一低盐度 H_2O 包裹体(Ⅳ型)和极低密度气体包裹体或'空'包裹体(Ⅴ型)。在基性麻粒岩中,被石榴石包裹石英中孤立分布的 H_2O-CO_2±CH_4包裹体,以及部分沿石榴石晶内裂隙分布的 H_2O-CO_2±CH_4和 H_2O 包裹体轨迹未穿过围绕石榴石的辉石+斜长石后成合晶冠状体:表明它们有可能是在麻粒岩相变质阶段捕获的。然而,所有流体包沈昆等: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流体成分与演化: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高压麻粒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1489裹体的等容线均从麻粒岩相变质峰期 P-T 区间下方通过,说明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捕获的包裹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包括部分爆裂、渗漏和流体—矿物相互作用等。现存的富 CO_2流体包襄体均具有较低密度,并且往往含有明显数量 CH_4和 N_2组分,不可能是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捕获的包裹体。根据富 CO_2包裹体与具有不同相比的 H_2O-CO_2包襄体共存推测,大部分CO_2包裹体是通过 H_2O-CO_2包裹体中 H_2O 的选择性泄漏而形成的。Ⅲ型高盐度盐水包裹体很可能是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捕获的,因其等容线与退变质轨迹近于平行,这些包裹体很可能保存了其在角闪岩相阶段捕获时的原生物理化学特征。沿矿物颗粒裂隙分布的大量Ⅳ型和Ⅴ型包裹体,应该是角闪岩相或更晚期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代表了浅成(近地表)环境的循环流体。与世界许多地区麻粒岩相岩石普遍含高密度纯 CO_2流体包裹体不同,南迦巴瓦岩群高压麻粒岩以富含 H_2O-CO_2±CH_4和 H_2O 包裹体为特征,这可能与高压麻粒岩与高温麻粒岩产出于不同的构造环境和经历的退变质轨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流体包裹体 南迦巴瓦岩群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大陆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多雄拉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郭亮 张宏飞 徐旺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1-429,共9页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岩群是研究喜马拉雅构造带基底演化的重要对象之一。在构造样式上,南迦巴瓦岩群为一个背形构造,该背形构造的核部由多雄拉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本文开展了南迦巴瓦岩群多雄拉混合岩的锆石 LA-ICP-MS ...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岩群是研究喜马拉雅构造带基底演化的重要对象之一。在构造样式上,南迦巴瓦岩群为一个背形构造,该背形构造的核部由多雄拉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本文开展了南迦巴瓦岩群多雄拉混合岩的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研究。结果表明,多雄拉混合岩深色体的原岩形成年龄为1759±10Ma,浅色体的形成年龄为1594±13Ma,代表发生混合岩化的年龄。另外,一个多雄拉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1583±6Ma,该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区域发生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相近,表明在混合岩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地壳深熔作用。区域对比表明,低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内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构造-岩浆事件,其中低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广泛存在1.6~1.8Ga 的构造-岩浆事件。与之相对比,多雄拉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的锆石 U-Pb 年代学说明南迦巴瓦岩群核部应属于低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而明显不同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这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相似,表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有着相似的地质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岩群 多雄拉混合岩 U-Pb锆石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