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裂缝储层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兴录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6-19,共4页
运用宏观观察、微观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裂缝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影响缝洞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其结果为该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南翼山构造 裂缝特征 储层特征 空间类型 沉积特征 储集层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讨论 被引量:10
2
作者 于冬冬 张永生 +4 位作者 邢恩袁 左智峰 侯献华 王琳霖 赵为永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68-2080,共13页
南翼山构造地表狮子沟组发育混积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沉积岩,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在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南翼山混积岩样品进行了X衍射、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混积岩的岩石学特征,考虑到... 南翼山构造地表狮子沟组发育混积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沉积岩,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在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南翼山混积岩样品进行了X衍射、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混积岩的岩石学特征,考虑到其成分和成因的复杂性,通过数据分析排除了多种干扰因素,最后利用有效指标综合判断了其沉积环境。结果显示: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平均含量为58.7%,碳酸盐矿物含量为31.0%,属于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主要为钙质泥岩,其中碎屑矿物以细粉砂级石英为主,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泥晶方解石,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和有序伊蒙混层,且三者呈均匀混合的特征。数据分析表明Ca、Na、Mn、Sr、Ba等元素主要来源于自生矿物,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组成未受成岩作用影响,可以作为判断沉积时水体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指标。根据Sr/Cu比值和K2O/Al2O3比值,结合黏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结晶度和化学指数,判断地表混积岩沉积时为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Sr/Ba比值和Z值表明古水体介质为咸水环境;U/Th比值、自生U含量和Ce轻微负异常等指标综合判定其形成于弱氧化环境。以上研究表明,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主要为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矿物均匀混合的钙质泥岩,形成于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弱氧化咸水湖泊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南翼山构造 柴达木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翼山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8
3
作者 于冬冬 张永生 +3 位作者 侯献华 邢恩袁 王琳霖 李凯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0-744,共5页
在柴西区域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恢复了南翼山构造的形成过程,最后结合油气藏解剖,分析了南翼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翼山构造的形成与柴西区域演化相匹配,其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路乐河期至下油砂山期... 在柴西区域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恢复了南翼山构造的形成过程,最后结合油气藏解剖,分析了南翼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翼山构造的形成与柴西区域演化相匹配,其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路乐河期至下油砂山期处于弱伸展阶段,发育小型断陷;上油砂山期至狮子沟期为弱挤压阶段,构造应力反转,受NNE—SSW向挤压,狮子沟期挤压加强,形成背斜雏形;第四纪强烈挤压阶段,形成现今的背斜构造。构造形成演化对成藏的影响体现在油气储集、运移和成藏期次3方面:构造演化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期次及分布,从而改善了南翼山低孔低渗储层质量;翼北和翼南2条深断裂及伴生裂缝,构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喜山中期和晚期2次关键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成藏期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南翼山构造 柴达木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翼山构造上新统狮子沟组混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于冬冬 张永生 +3 位作者 邢恩袁 王琳霖 李凯 黄囿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75,共11页
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上新统混积岩中含有大量盐类矿物,其物源分析对盐矿物质来源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南翼山构造上新统狮子沟组混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周缘造山带花岗岩的稀土元... 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上新统混积岩中含有大量盐类矿物,其物源分析对盐矿物质来源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南翼山构造上新统狮子沟组混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周缘造山带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数据,探讨了混积岩中陆源碎屑的物质来源。结果显示:南翼山构造狮子沟组混积岩中碎屑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呈均匀混合的状态,元素含量与矿物组分密切相关,除Ca、Na、Sr元素外,其余元素含量普遍低于上地壳平均含量,其中CaO和Na_2O受碳酸盐和石盐形成影响,不能用于判别构造背景,而Sc、Th、Zr、Hf等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较完整地保留了源岩的地球化学信息,可用于源区构造背景的判别及物源示踪,同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一致性较好,表明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具有相同的物源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Th-Sc、Th-Sc-Zr/10、La/Th-Hf图解以及Al_2O_3/TiO_2比值共同指示南翼山混积岩的陆源碎屑组分来源于大陆岛弧背景下的长英质火成岩,通过与周缘造山带花岗岩稀土配分模式对比,推断晚志留世和晚二叠世花岗岩是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和盐类矿物的主要源岩,南部的祁漫塔格是主要的物源区,且西部的阿尔金南段也有部分物源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物源 南翼山构造 柴达木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