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COM模拟的南海贯穿流及其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伟文 俞永强 +3 位作者 李超 周文 刘钦燕 王东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共11页
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XBT(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观测数据和绕岛环流理论(island rule)诊断计算结果评估了一个涡相容(eddy-permitting)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对南海贯穿流及南海上层热含量的模... 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XBT(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观测数据和绕岛环流理论(island rule)诊断计算结果评估了一个涡相容(eddy-permitting)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对南海贯穿流及南海上层热含量的模拟能力,同时利用模式输出探讨了南海贯穿流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分叉的垂向结构、南海内区环流的季节和吕宋海峡体积输送的年际变化等分析结果都表明,LICOM能获取西北太平洋-印尼海域环流和南海贯穿流的合理模拟结果。模式模拟的南海上层热含量季节变化与观测及同化数据都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尤其在南海内区。相关分析表明,吕宋海峡热输送主要控制着南海内区上层的热含量变化,两者呈显著负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南海贯穿流作为一支冷平流调制着南海上层热含量变化的重要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贯穿流 涡相容全球海洋环模式 热含量 体积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贯穿流荷载中尺度过程能量学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景龙 李晗 +4 位作者 刘钦燕 王强 肖福安 王东晓 俎婷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7-1268,共12页
本文利用南海海洋再分析产品REDOS(Reanalysis Data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和风场资料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通过能量诊断探讨了越南沿岸南海西边界流(南海贯穿流主体部分)区域夏季(6—9月)涡流相互作用的年际变... 本文利用南海海洋再分析产品REDOS(Reanalysis Data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和风场资料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通过能量诊断探讨了越南沿岸南海西边界流(南海贯穿流主体部分)区域夏季(6—9月)涡流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平均流对中尺度过程的贡献。结果显示,在季风和西边界强流、南海贯穿流的共同影响下,越南沿岸东向急流和双涡结构的能量分布和收支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尽管涡动能(EKE,Eddy Kinetic Energy)和涡动有效势能(EPE,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的量级基本一致,但二者在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夏季风影响下的南海西部边界流,越南离岸流的上层海洋密度梯度、流速大小和剪切导致的斜压、正压不稳定性等因素相关。同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梯度变化相对水平速度剪切对海洋涡流过程的影响逐渐凸显。EKE能量收支分析表明,压强与风应力主要做正功,是维持EKE稳定的主要能量来源,而EKE平流项既可以促进涡旋的增长,也会造成涡旋的消耗,对EKE的年际变率影响比较显著。正压不稳定导致的能量转换主要影响南海西部边界流区域,并存在显著年际变化,并且在风和平均流的影响下,沿贯穿流方向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越南离岸流正异常年,整体呈现平均流向涡旋传递能量;负异常年,出现EKE反哺平均动能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贯穿流 越南沿岸偶极子 能量诊断 涡-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贯穿流季节变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鑫 韩琦琦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1,共10页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发的海洋-大气-波浪-泥沙输运耦合模式COAWST(Coupled D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对南海及邻近海域进行了9 km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贯穿流的季节变化再现了冬强夏弱的特征...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发的海洋-大气-波浪-泥沙输运耦合模式COAWST(Coupled D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对南海及邻近海域进行了9 km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贯穿流的季节变化再现了冬强夏弱的特征,在南海内部冬季呈现气旋环流结构,夏季呈现反气旋环流结构,尤其在冬季其流轴结构更为清晰和稳定,海水从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从民都洛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台湾海峡和巴拉巴克海峡流出,吕宋海峡断面流量与其他4个海峡流量合计在数量级上相当,保持南海海水总量不变。吕宋海峡、卡里马塔海峡、民都洛海峡的流量呈现明显相关性,吕宋海峡流量增大时,民都洛海峡和卡里马塔海峡的流量也相应增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8和0.9。通过更适于分析中短期变化的简化绕岛环流理论,定量计算2019年吕宋海峡、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与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关系,发现夏季北赤道流分叉点NECBL(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 Latitude)偏南,在13.6°N附近;冬季NECBL偏北,在15.6°N左右,同期黑潮流量减少,棉兰老流流量增加,作为南海贯穿流入流的吕宋海峡流量可达13.4 Sv。吕宋海峡输运补偿了北赤道流到达菲律宾海岸后的北向分支的流量,与棉兰老流的流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贯穿流 海气耦合模式(COAWST) 季节变化 北赤道分叉点(NEC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盐度松弛试验的南海贯穿流对印尼贯穿流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蔡忠瑞 魏泽勋 +2 位作者 何志伟 王鼎琦 徐腾飞 《海洋学报》 2025年第8期1-17,共17页
观测表明,南海贯穿流(SCSTF)在北半球冬季输送至望加锡海峡南部的巨大淡水输运,能够通过“淡水阻塞”效应影响印尼贯穿流(ITF)。本文开展了一系列数值试验,发现当卡里马塔海峡盐度增大到和望加锡海峡相当之后,通过卡里马塔海峡的体积输... 观测表明,南海贯穿流(SCSTF)在北半球冬季输送至望加锡海峡南部的巨大淡水输运,能够通过“淡水阻塞”效应影响印尼贯穿流(ITF)。本文开展了一系列数值试验,发现当卡里马塔海峡盐度增大到和望加锡海峡相当之后,通过卡里马塔海峡的体积输运和淡水输运分别为3.52 Sv(1 Sv=10^(6)m^(3)/s)和184.03 mSv,和控制试验相比分别增加了4.31%和减少了27.27%,而望加锡海峡上50 m的流量为0.11 Sv,和控制试验相比增加了34.69%;当卡里马塔海峡盐度降低0.1~0.6,卡里马塔海峡处的体积输运和淡水输运分别为3.37 Sv和294.44 mSv,和控制试验相比分别减少了1.57%和增加了16.37%,而望加锡海峡上50 m的流量为0.07 Sv,和控制试验相比减少了12.5%,证实了南海贯穿流淡水输运在其中的作用。和地形封闭试验相比,盐度松弛试验可以较大改变通过卡里马塔海峡的淡水通量,而较小改变通过卡里马塔海峡的体积通量,从而分析SCSTF的低盐度表层水对ITF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将松弛试验与降水关闭试验进行了对比,进一步验证了南海冬季低盐水通过卡里马塔海峡向爪哇海的输运对印尼贯穿流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数值模式 敏感性试验 盐度松弛试验 南海贯穿流 印尼贯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潜热交换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的分析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隋丹丹 谢强 王东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4,共8页
根据一套客观分析潜热通量、基于绕岛理论诊断的南海贯穿流(LST)、南海热含量等月平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潜热通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海地区的潜热通量冬季强,春季的潜热通量弱;在秋冬季节,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远大于南部;夏季南... 根据一套客观分析潜热通量、基于绕岛理论诊断的南海贯穿流(LST)、南海热含量等月平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潜热通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海地区的潜热通量冬季强,春季的潜热通量弱;在秋冬季节,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远大于南部;夏季南海潜热通量南部高于北部;从20世纪80年代初潜热通量逐渐增加。使用EOF经验正交分解,M-K检验方法分析南海潜热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前3个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3.01%(主要为长期趋势)、17.4%(年代际变化)、6.71%(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南海贯穿流(LST)减少导致南海海表温度(SST)增温幅度上升,海气温差比湿差减小,从而导致潜热释放减少,潜热通量呈负异常;反之LST进入南海增多,海气温差比湿差变大,导致南海潜热损失减少,潜热通量呈正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潜热通量 南海贯穿流 热含量 年际 年代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