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试验 被引量:35
1
作者 袁金南 万齐林 +1 位作者 黄燕燕 丁伟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12,共8页
利用3种不同模式的初始资料,通过它们生成得到16个不同的初始场,分别对2004年南海及其周边地区9个热带气旋个例进行集合预报试验,最后筛选得到了7个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由此初步探讨了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的生成方法。结果表... 利用3种不同模式的初始资料,通过它们生成得到16个不同的初始场,分别对2004年南海及其周边地区9个热带气旋个例进行集合预报试验,最后筛选得到了7个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由此初步探讨了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的生成方法。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模式的初始资料生成得到初值集合成员的方法用于集合预报,对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有一些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初值生成 南海热带气旋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及强度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梁健 李晓娟 +1 位作者 谢定升 翁向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9-34,共6页
建立南海海域1949~2007年6~10月份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年、月频数和TC中心强度的历史资料统计文件,分析TC的年月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TC具有10a左右的周期变化,1964~1974年和1985~1995年为南海两个强台风以上级别频发期,1997~2... 建立南海海域1949~2007年6~10月份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年、月频数和TC中心强度的历史资料统计文件,分析TC的年月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TC具有10a左右的周期变化,1964~1974年和1985~1995年为南海两个强台风以上级别频发期,1997~2006年为TC频数少且强度弱的时期。同时TC强度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中沙北部海域和东沙西部海域为强台风多发生区,各月TC强度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且其加强通道具有南-北-南阶段性变化。另外,通过分别对1949~2007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及海温场的格点资料和TC强度历史资料的相关计算,选取高相关格点,根据相关权重组成组合因子,构建二次型预测方程,做年月TC强度预测。预测检验结果显示,冬季的高度场和海温场对次年的TC强度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热带气旋 气候变化 强度预测及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模糊聚类分型方法作盛夏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宇 孔宁谦 陈润珍 《海洋预报》 2008年第3期81-85,共5页
本文对1960~2002年盛夏在南海海域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引入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对欧洲气象中心(ECMWF)500hPa层位势高度场的格点资料进行形势分类,用计算机自动寻找最佳相似组合,进行天气形势分类,然后选取与热... 本文对1960~2002年盛夏在南海海域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引入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对欧洲气象中心(ECMWF)500hPa层位势高度场的格点资料进行形势分类,用计算机自动寻找最佳相似组合,进行天气形势分类,然后选取与热带气旋路径密切相关的环流场、物理量动力因子及自身特性因子,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盛夏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聚类分型 盛夏 南海热带气旋 路径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凝结核浓度对不同强度南海热带气旋强度影响的个例模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罗栩羽 夏冬 +1 位作者 高斯 谭浩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8-527,共10页
利用云分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CR-WRF)模拟在清洁大气和污染大气下,气溶胶的云凝结核作用对不同强度南海热带气旋(TC)的强度变化影响,对比分析了动力结构和微物理结构的变化。(1)在污染大气环境中,更多气溶胶能进入到弱TC内部云带区,... 利用云分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CR-WRF)模拟在清洁大气和污染大气下,气溶胶的云凝结核作用对不同强度南海热带气旋(TC)的强度变化影响,对比分析了动力结构和微物理结构的变化。(1)在污染大气环境中,更多气溶胶能进入到弱TC内部云带区,并充当凝结核作用,TC内部各相态水凝物含量都有明显增多,释放潜热有利于TC内部的对流发展,弱TC中心海平面气压下降,强度加强。(2)在污染大气环境中,气溶胶主要影响强TC的外部螺旋云带区;外部云带区各相态水凝物增多,释放潜热有利于该处对流的发展;外部云带区对流与云墙区内对流形成竞争,导致入流减弱,云墙区内上升运动减弱,强TC中心海平面气压上升,强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热带气旋 气溶胶 CR-WRF模式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热带气旋0809号“北冕”对华南天气的影响
5
作者 潘军 刘峰 钟加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1810-11816,共7页
使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分析2008年09号热带气旋"北冕"的活动情况及其对华南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北冕"维持时间较短,强度较弱,但在华南沿海2次登陆,产生的强... 使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分析2008年09号热带气旋"北冕"的活动情况及其对华南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北冕"维持时间较短,强度较弱,但在华南沿海2次登陆,产生的强降水和雷暴天气对华南中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影响极大。在登陆前,热带气旋外围的水汽输送带与大陆上东移的弱冷空气遭遇,激发出强烈的雷暴影响华南沿海地区;在登陆时和登陆后,在热带气旋中心和由于弱冷空气侵入形成的热带气旋内部的中尺度切变线附近产生的强降水和雷暴天气影响热带气旋中心经过的区域和北部湾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热带气旋 华南天气 热带气旋外围 中尺度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热带气旋在南海的移动速度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彩福 张朝锋 孙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4,共6页
统计分析最近 23 a 资料,得出热带气旋在南海的移动速度平均为 3.3纬度/日,其中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较快,达 3.9 纬度/日,南海热带气旋较慢,仅 2.8 纬度/日。两类热带气旋都是在 7 月最快。过去一天移动速度快于平均值,未来一天容易减慢,... 统计分析最近 23 a 资料,得出热带气旋在南海的移动速度平均为 3.3纬度/日,其中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较快,达 3.9 纬度/日,南海热带气旋较慢,仅 2.8 纬度/日。两类热带气旋都是在 7 月最快。过去一天移动速度快于平均值,未来一天容易减慢,反之容易加快。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以减慢为主,南海热带气旋以加快为主。天气系统对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 南海热带气旋 移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太平洋热带气旋形成个数对调制广东汛期降水季节内变化的环流系统对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春晖 万齐林 +2 位作者 郑彬 林爱兰 谷德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3-543,共11页
利用上海台风所组织整编的《台风年鉴》(1949—2005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逐日降水资料,分析南海-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形成个数多年(以下简称多年)、形成个数少年(以下简称少年)对广东30~60天振荡降水的影响。考虑到其周期振荡的... 利用上海台风所组织整编的《台风年鉴》(1949—2005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逐日降水资料,分析南海-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形成个数多年(以下简称多年)、形成个数少年(以下简称少年)对广东30~60天振荡降水的影响。考虑到其周期振荡的非规则性,相应降水9个位相(即第1、3、5、7和9位相分别对应降水的最低值、正转折点(由负转为正)、最高值、负转折点(由正转负)和最低值)分别对850 hPa、200 hPa风场和850 hPa的动能、涡度、水汽通量输送以及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多年,具有较大动能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环流东移与南海-西太平洋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对西移的交汇,通过在北半球上升、南半球下沉的异常闭合经圈环流和水汽输送,把西边和南边海洋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输送到广东,使其30~60天振荡降水增加;而在少年,广东地区30~60天振荡降水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环流联系不强,主要受南海-西太平洋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对的影响,通过北半球低纬增强的异常上升支的局地作用和水汽输送,把南边海洋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输送到广东,使其30~60天振荡降水增加。由于109~119°E,10~20°N区域异常的动能、西风、东风切变、垂直速度和水汽输送均比少年强,从而使得广东30~60天振荡降水在多年比少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形成个数 广东 30~60天振荡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719号台风涌浪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学群 杨洪玉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2-64,共3页
8719号台风于10月16日在西北太平洋生成,以后向西至西北方向移动,20日中心风力达60米/秒,23日进入巴士海峡,进而24日入南海,以后转为北至西北向移动,25日减弱为强热带风暴,27日在南海东北部海面减弱为热带低压(见图2)。在这期间23~25... 8719号台风于10月16日在西北太平洋生成,以后向西至西北方向移动,20日中心风力达60米/秒,23日进入巴士海峡,进而24日入南海,以后转为北至西北向移动,25日减弱为强热带风暴,27日在南海东北部海面减弱为热带低压(见图2)。在这期间23~25日巴士海峡和南海东北部海面最大波高达9~10米,其涌浪一直传至南海南部海面。本文利用22~25日的定点(D点)(图2中三角所示)船舶连续观测的资料和22~27日常规天气图上的船舶资料,对这次台风的涌浪传播特征作简要分析,以期揭示南海热带气旋造成的涌浪传播特征。定点船舶的气象资料用船舶气象仪测得,波浪要素用目测得到(1/3波高),在图1中,将08~17时共4次(每3小时一次)平均涌高代表该日的涌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高 台风涌浪 传播特征 涌浪传播 南海东北部 台风强度 大风区 巴士海峡 南海热带气旋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