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10月和12月南海北部海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马云龙 朱小华 +2 位作者 张钟哲 龙钰 樊孝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9-315,共7页
基于2012年10月和12月两次南海北部走航ADCP和站位CTD等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流的流速结构和温盐特征。通过校正ADCP失准角,将ADCP流速测量精度控制在5 cm/s,并得到两个航次7个断面的流速数据。走航ADCP成功地观测到了南海西边界流和... 基于2012年10月和12月两次南海北部走航ADCP和站位CTD等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流的流速结构和温盐特征。通过校正ADCP失准角,将ADCP流速测量精度控制在5 cm/s,并得到两个航次7个断面的流速数据。走航ADCP成功地观测到了南海西边界流和南海暖流,其中西边界流流幅和厚度分别为120 km和200 m,顺风流向西南,最大流速和流量范围分别为30~67 cm/s和0.74~9.70 Sv(1 Sv=106m3/s);而暖流流幅和厚度分别为40 km和600 m,呈带状结构,逆风流向东北,最大流速和流量范围分别为12~18 cm/s和0.14~1.13 Sv。对海南岛东部同一断面不同时间的两次观测表明,海流的流速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0月观测时西边界流和暖流分别位于陆架附近的表层和陆坡附近200 m以深的次表层,而12月观测时暖流出现在陆架附近表层到800 m以深的全深度范围,西边界流则分布于暖流南北两侧。在海南岛南部17.1°N、109.9°E附近观测到有暖流通过,此暖流的位置是迄今为止所有报道中的最西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南海暖流 南海西边界流 走航ADCP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上层环流对不同气候态风场响应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闫桐 齐义泉 经志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共11页
文章利用4种不同的气候态风场Scatterometer Climatology of Ocean Winds(SCOW)、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the Interim ECMWF Re-Analysis(ERA-Interim)和NEC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 文章利用4种不同的气候态风场Scatterometer Climatology of Ocean Winds(SCOW)、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the Interim ECMWF Re-Analysis(ERA-Interim)和NEC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Reanalysis 1]分别驱动区域海洋环流模式(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以模拟南海环流,从而比较分析南海上层环流模拟结果的差异及其与风应力场之间的动力联系。结果表明,4种风场均能模拟出南海海盆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但对南海局地环流特征的模拟存在差异。分析显示,局地显著的正风应力旋度是冬季吕宋冷涡产生的根本原因;夏季越南东部海域的上层环流偶极子在模拟试验结果中均显现,但其强度与局地风应力旋度大小有关。海峡通量的模拟结果显示,吕宋海峡水体通量受海峡风场差异影响较小;台湾海峡秋冬季水体通量则有较大差别,强东北季风不利于海峡北向水体输送。此外,台湾海峡冬季较强的北向水体输送有利于南海暖流的生成。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南海上层环流对大气强迫的响应有裨益,并且可为不同目的的南海环流数值模拟时的风场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环流 数值模拟 风应力旋度 南海暖流 吕宋 越南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上层环流观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3
作者 李立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回顾了近 50a来南海环流研究的进展 ,重点介绍了近期有关南海上层总环流的观测研究成果 ,并就南海季风急流、南海暖流、南海南部的次海盆尺度环流 ,以及南海东北部环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
关键词 南海 环流观测 黑潮 季风急流 南海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被引量:7
4
作者 郑重 李少菁 +1 位作者 李松 陈柏云 《台湾海峡》 CAS 1982年第1期69-79,共11页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而且是水域食物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许多经济鱼类特别是幼鱼的主要饵料,同时,有些桡足类还可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示种。因此,浮游桡足类的分布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而且是水域食物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许多经济鱼类特别是幼鱼的主要饵料,同时,有些桡足类还可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示种。因此,浮游桡足类的分布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台湾海峡的浮游桡足类,过去国内、外学者曾有一些零星报道,但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主要有Giesbrecht(1889)、Mori(1932,1937)、Yamada(1933)、Tan(1970)、郑重等(1955,1965,1978,1979)、陈清潮等(1965,1974)、厦门大学生物系等(1960),以及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调查(1975—1978)和福建省科委海洋组等的福建中、南部凋查(1961—1964);最近,还有黄加祺等(1981)的九龙江河口区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波水蚤 种类组成 南海暖流 黑潮 挠足类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Ⅱ.近海和区域环流模式 被引量:7
5
作者 李荣凤 游小宝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9-739,共11页
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和区域海洋环流模式发展和应用的历程。介绍了正压区域海流模式在中国近海海流数值模拟研究当中的应用以及一个24层、最高水平分辨率为0.25&... 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和区域海洋环流模式发展和应用的历程。介绍了正压区域海流模式在中国近海海流数值模拟研究当中的应用以及一个24层、最高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三重嵌套的中国近海环流模式及其应用。在嵌套模式基础上,基于变分原理,建立了一个中国近海环流的资料同化分析系统。初步结果表明,资料同化提高了模式计算的真实性,所揭示的黑潮的强度和流幅、夏季黄海冷水团的位置等都更接近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流模式 正压模式 斜压模式 南海暖流 嵌套 变分原理 资料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沿岸流及其沿岸沉积 被引量:24
6
作者 应秩甫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5-89,共5页
从珠江口到湛江湾海域有一股常年存在的向西沿岸流,它与珠江下泄的冲淡水有关,也与南海暖流等有关.在沿东经112°附近海陵岛和漠阳江口之间的外海,有一股沿底部向岸涌升的陆架高咸海水,从而迫使由珠江口西来的、浑浊的“淡... 从珠江口到湛江湾海域有一股常年存在的向西沿岸流,它与珠江下泄的冲淡水有关,也与南海暖流等有关.在沿东经112°附近海陵岛和漠阳江口之间的外海,有一股沿底部向岸涌升的陆架高咸海水,从而迫使由珠江口西来的、浑浊的“淡水皮”逐渐离开海岸;而海陵岛以西的向西的沿岸流已由从陆架涌升的外海高盐度海水所代替.其结果是使海陵岛以西成为沙质海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流 南海暖流 海陵岛 斜压力 沿岸沉积 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端足类的分布 被引量:5
7
作者 林景宏 陈瑞祥 《台湾海峡》 CAS 1988年第4期14-20,共7页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调查所获的样品及资料,分析报道了本海域浮游端足类的种类组成、总量的季节变化与平面分布、主要种的季节变化、昼夜垂直移动节律,并探讨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关键词 浮游端足类 种类组成 昼夜垂直移动 南海暖流 个体数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