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海的“山根拆沉成因观”--南海成因新议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海龄
周洋
+2 位作者
王印
朱荣伟
黎雨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4,共13页
南海成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作者以寻求南海形成演化的内因为着眼点,在大量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南海南北陆缘前新生代基底地质构造变形形迹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恢复和组合分析,发现了残存于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基...
南海成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作者以寻求南海形成演化的内因为着眼点,在大量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南海南北陆缘前新生代基底地质构造变形形迹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恢复和组合分析,发现了残存于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基底中的断层-褶皱具有碰撞造山带特有的背冲断褶构造特征,指出该古造山带的中轴位置大致沿现今双峰-笔架海山连线分布,并称之为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结合南海地区新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南北陆缘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分析,提出该造山带在新生代发生了山根拆沉的解体过程,并明确提出了该"山根拆沉"机制是诱发南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成因
中生界
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
山根拆沉
造山带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被引量:
94
2
作者
周蒂
陈汉宗
+1 位作者
吴世敏
俞何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南海成因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斯、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
南海成因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斯、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阶段、由东向西扩展特征、岩石圈地慢的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可能在成因上也相似。南海的海盆的楔形形状、海底扩张及陆架盆地的断陷的由北向南发展和自东向西推进的特征、地壳伸展减薄和海底扩张程度的由东向西减弱都可用尖端向西的“剪刀模型”来描述,即南海的张开是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作用下东亚陆缘发生裂解的结果。南海张开的同时在海盆内及其西缘印支半岛上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表明当时存在区域性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应力;而在其东缘现在看不到大型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可能是在中中新世以后受从赤道附近滑移北上并沿马尼拉海沟仰冲的菲律宾群岛所破坏的结果。晚中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西段(印度)及东段(澳大利亚)先后发生了朝欧亚大陆的、不同方向和速度的会聚。在这三大作用的复合和竞争的动力学背景下,东亚陆缘发生了有地幔参加传动的“超级剪切”,其应力场经历了左行压扭体制和右行张扭体制交替的阶段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成因
陆缘裂解
东亚陆缘
边缘海
超级剪切
边缘海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陆缘伸展探讨新生代南海构造演化
被引量:
5
3
作者
梁光河
张宝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的新大陆漂移模型出发,通过横跨南海的几条地震勘探剖面的地质新解释,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被动挤出+微陆块主动漂移”模式。构造被动挤出是指印度-欧亚碰撞造成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微陆块被大规模挤出,而由陆缘伸展形成的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的海底扩张现象是诸多微陆块主动漂移的结果。这个新的模式能够合理地解释南海形成过程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中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说明欧亚东缘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构造运动是南海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印度-欧亚碰撞是南海形成的直接动力,微陆块的裂解漂移是南海形成的主要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伸展
南海成因
构造演化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
被引量:
4
4
作者
梁光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306,共14页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层结构基础上,对这两条地震勘探剖面进行了新的构造地质解释。然后通过伸展构造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地幔上涌和陆壳重力滑移双驱动大陆漂移模型,最后深入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挤出+主动漂移”模式。构造挤出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的欧亚东南缘微陆块大规模被动挤出,而主动漂移是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中央海盆上残留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微陆块主动漂移后造成的海底被扩张现象。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所提出的新模式能够合理解释南海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新大陆漂移模型为板块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央海盆
南海成因
高精度地震勘探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
5
作者
LIANG Guangh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0-449,共20页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层结构基础上,对这两条地震勘探剖面进行了新的构造地质解释;然后通过伸展构造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地幔上涌和陆壳重力滑移双驱动大陆漂移模型;最后深入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挤出+主动漂移”模式。构造挤出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的欧亚东南缘微陆块大规模被动挤出,而主动漂移是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中央海盆上残留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微陆块主动漂移后造成的海底被扩张现象。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所提出的新模式能够合理解释南海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新大陆漂移模型为板块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央海盆
南海成因
高精度地震勘探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的“山根拆沉成因观”--南海成因新议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海龄
周洋
王印
朱荣伟
黎雨晗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4,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6072,41476039,91328205,41576068)
文摘
南海成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作者以寻求南海形成演化的内因为着眼点,在大量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南海南北陆缘前新生代基底地质构造变形形迹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恢复和组合分析,发现了残存于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基底中的断层-褶皱具有碰撞造山带特有的背冲断褶构造特征,指出该古造山带的中轴位置大致沿现今双峰-笔架海山连线分布,并称之为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结合南海地区新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南北陆缘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分析,提出该造山带在新生代发生了山根拆沉的解体过程,并明确提出了该"山根拆沉"机制是诱发南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南海成因
中生界
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
山根拆沉
造山带解体
Keywords
ori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esozoic
Papeo-Shuangfeng-Biiia collision orogenic belt
moun-tain root delamination
disintegration of orogenic belt
分类号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被引量:
94
2
作者
周蒂
陈汉宗
吴世敏
俞何兴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编号 G200004670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编号 KZCX2-209-05)
文摘
南海成因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斯、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阶段、由东向西扩展特征、岩石圈地慢的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可能在成因上也相似。南海的海盆的楔形形状、海底扩张及陆架盆地的断陷的由北向南发展和自东向西推进的特征、地壳伸展减薄和海底扩张程度的由东向西减弱都可用尖端向西的“剪刀模型”来描述,即南海的张开是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作用下东亚陆缘发生裂解的结果。南海张开的同时在海盆内及其西缘印支半岛上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表明当时存在区域性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应力;而在其东缘现在看不到大型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可能是在中中新世以后受从赤道附近滑移北上并沿马尼拉海沟仰冲的菲律宾群岛所破坏的结果。晚中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西段(印度)及东段(澳大利亚)先后发生了朝欧亚大陆的、不同方向和速度的会聚。在这三大作用的复合和竞争的动力学背景下,东亚陆缘发生了有地幔参加传动的“超级剪切”,其应力场经历了左行压扭体制和右行张扭体制交替的阶段性变化。
关键词
南海成因
陆缘裂解
东亚陆缘
边缘海
超级剪切
边缘海动力学
Keywords
ori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plitting of continental margin
East Asia continental margin
marginal sea
mega-shear
分类号
P542.3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陆缘伸展探讨新生代南海构造演化
被引量:
5
3
作者
梁光河
张宝林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基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青藏高原盐湖资源变化调查与远景评价》(编号:2019QZKK0805)。
文摘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的新大陆漂移模型出发,通过横跨南海的几条地震勘探剖面的地质新解释,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被动挤出+微陆块主动漂移”模式。构造被动挤出是指印度-欧亚碰撞造成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微陆块被大规模挤出,而由陆缘伸展形成的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的海底扩张现象是诸多微陆块主动漂移的结果。这个新的模式能够合理地解释南海形成过程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中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说明欧亚东缘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构造运动是南海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印度-欧亚碰撞是南海形成的直接动力,微陆块的裂解漂移是南海形成的主要参与者。
关键词
陆缘伸展
南海成因
构造演化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Keywords
continental margin extension
genesis of South China Sea
tectonic evolution
dynamic mechanism
continental drift
分类号
P534.6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
被引量:
4
4
作者
梁光河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306,共14页
基金
科学技术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805)。
文摘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层结构基础上,对这两条地震勘探剖面进行了新的构造地质解释。然后通过伸展构造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地幔上涌和陆壳重力滑移双驱动大陆漂移模型,最后深入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挤出+主动漂移”模式。构造挤出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的欧亚东南缘微陆块大规模被动挤出,而主动漂移是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中央海盆上残留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微陆块主动漂移后造成的海底被扩张现象。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所提出的新模式能够合理解释南海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新大陆漂移模型为板块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模式。
关键词
南海
中央海盆
南海成因
高精度地震勘探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Keywords
central basin of South China Sea
genesi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igh precision seismic exploration
dynamic mechanism
continental drift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631.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
5
作者
LIANG Guanghe
机构
CAS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College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0-449,共20页
文摘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层结构基础上,对这两条地震勘探剖面进行了新的构造地质解释;然后通过伸展构造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地幔上涌和陆壳重力滑移双驱动大陆漂移模型;最后深入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挤出+主动漂移”模式。构造挤出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的欧亚东南缘微陆块大规模被动挤出,而主动漂移是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中央海盆上残留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微陆块主动漂移后造成的海底被扩张现象。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所提出的新模式能够合理解释南海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新大陆漂移模型为板块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模式。
关键词
南海
中央海盆
南海成因
高精度地震勘探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Keywords
central basin of South China Sea
genesis of South China Sea
high precision seismic exploration
dynamic mechanism
continental drift
分类号
P631.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海的“山根拆沉成因观”--南海成因新议
刘海龄
周洋
王印
朱荣伟
黎雨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周蒂
陈汉宗
吴世敏
俞何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
9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陆缘伸展探讨新生代南海构造演化
梁光河
张宝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
梁光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
LIANG Guangh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