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海-气通量交换及其变化 被引量:32
1
作者 闫俊岳 唐志毅 +3 位作者 姚华栋 李江龙 肖义国 陈弈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00-1010,共11页
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三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采用涡相关法和TOGACOARE2.5b版本通量计算方案,计算了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洋-大气间的通量交换,讨论了辐射、动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海洋热量净收支的... 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三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采用涡相关法和TOGACOARE2.5b版本通量计算方案,计算了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洋-大气间的通量交换,讨论了辐射、动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海洋热量净收支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太阳短波辐射、海面净辐射、潜热通量和海洋热量净收支变化特别强烈;通量变化受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感热通量与海-气温差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潜热通量与风速、海-气温差及海面水温均有正相关关系,其中与风速的关系最密切.动量通量(τ)主要随风速变化,它与风速(V)的关系可以表示为τ=0.00185V2-0.00559V+0.012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区 南海季风爆发 海-气通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启振 陈锦年 +6 位作者 闫俊岳 张秀芝 黄磊 王长科 姚华栋 赵学华 陈长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23,共12页
基于2008年4至5月在南海西沙永兴岛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和NCEP资料,应用COARE3.0通量算法计算了海气通量,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天气变化特点和海气通量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响应。结果表明:2008年南海季风首先于5月第1候在南... 基于2008年4至5月在南海西沙永兴岛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和NCEP资料,应用COARE3.0通量算法计算了海气通量,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天气变化特点和海气通量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响应。结果表明:2008年南海季风首先于5月第1候在南海南部爆发,受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北部海区季风爆发推迟到5月18日。季风爆发和热带气旋活动对西沙海域的风速和海气通量影响较大,其中热带气旋的影响更强烈。热带气旋来临之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以及动量通量均较小;在气旋活动及此后的季风爆发时期,大风使潜热通量和动量通量显著增强,感热通量则在降水期间变化明显;动量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热带气旋活动期间,其在此过程中的均值是观测初期均值的3倍以上。在整个观测过程中,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后者是前者的16∶1。不同类型天气过程中,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相似,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有差异。湍流交换系数与风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海气通量 COARE3.0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时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I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条件 被引量:33
3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赵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1-442,共12页
南海季风试验(SCSMEX)的观测表明,1998年南海北部夏季风爆发(5月16~20日)的主要特征是中尺度对流活动的突然爆发和降水迅速增加。文章通过讨论大尺度背景下中尺度对流活动及降水形成的物理条件,揭示了该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中... 南海季风试验(SCSMEX)的观测表明,1998年南海北部夏季风爆发(5月16~20日)的主要特征是中尺度对流活动的突然爆发和降水迅速增加。文章通过讨论大尺度背景下中尺度对流活动及降水形成的物理条件,揭示了该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中尺度雨带形成的可能机制:(1)在季风爆发初期华南及南海北部地区对流层低层较高的假相当位温与对流不稳定性、低层西南风辐合和高层的辐散为该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热力与动力条件;来自孟加拉湾与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为南海北部强降水区提供了大量水汽,形成了该区深厚的湿层和强水汽辐合;(2)来自东亚中高纬地区几次冷空气活动是对流活动发生的重要触发机制,其作用是使对流不稳定能量迅速释放和对流活动在大范围地区突然爆发;(3)通过对南海季风试验期间安装在东沙岛和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上的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的降水量分析表明,活跃的对流在季风槽和相应的风场切变线作用下,不断地组织并形成一些中尺度对流雨带(MCSs)。1998年5月15~19日季风爆发时段内,可观测到约12次中尺度降水过程,它们的生命期为6~10h或更长;(4)南海季风槽与低层切变线的建立以及其中中尺度低涡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与维持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中尺度对流系统 降水 发生发展 度条件 南海北部地区 对流不稳定能量 中尺度雨带 对流活动 对流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期间近海面层大气湍流结构和通量输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闫俊岳 姚华栋 +2 位作者 李江龙 王强 杨志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47-458,共12页
1998年5月14日至6月22日,在西沙永兴岛近海铁塔上进行了-次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观测期包括了西南季风爆发前、爆发、爆发后风速加强等几个阶段。这次试验获得该年西南季风爆发的天气特征以及由涡度相关法,廓线法计算的动... 1998年5月14日至6月22日,在西沙永兴岛近海铁塔上进行了-次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观测期包括了西南季风爆发前、爆发、爆发后风速加强等几个阶段。这次试验获得该年西南季风爆发的天气特征以及由涡度相关法,廓线法计算的动量、感热、潜热通量及湍流强度等一些统计量分布。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湍流强度σu、σv、σw与平均风速之比为0.096、0.066、0.045;在近中性条件下(z/L≈0),各相似函数基本为常数,σu/u≈3,σv/u≈2,σw/u≈1.25;在稳定条件下u、v、w三方向σ/u 近似相等;在稳定与不稳定条件下σt/J随稳定度参数z/L的变化趋势相似,但符号相反。摩擦速度u随风速的变化接近于关系式u=0029U10+ 0006( U10为10 m高度 30 min平均风速),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z0变化在0.01~0.35 mm之间。观测期动量通量变化在0.05~0.30 N/m2之间,季风爆发期明显增大;曳力系数CD平均为 1.12×10-3,它随平均风速变化可以表示为关系式103CD=0.003U210+0020U10+0.836或103CD= 0.056U10+0.732。感热通量由海洋输向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南海季风爆发 观测研究 湍流结构 大气 近海 输送 面层 湍流强度 潜热通量 平均风速 稳定条件 涡度相关法 稳定度参数 粗糙度长度 爆发 观测试验 天气特征 分析结果 中性条件 相似函数 变化趋势 摩擦速度 35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宣飞 李青 +1 位作者 何金海 王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75—1998年OLR资料,分析了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这种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从第3候开始,感热加热的...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75—1998年OLR资料,分析了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这种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从第3候开始,感热加热的作用使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并一直持续到第25候,之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发生逆转,这种逆转是由于第22—23候出现在中南半岛的对流及降水造成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降低所致。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上述季节变化特征还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差异,这种年际差异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上述热力差异的逆转是南海季风爆发的一个必要条件:1958—1998年,逆转时间均早于(或等于)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其次,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持续时间与南海季风爆发日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时间越早、转为低于南海的时间越迟,则南海季风爆发越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中南半岛 海陆热力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悦 刘宣飞 陈海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2-919,共8页
采用NCAR CAM3.0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机制。通过比较多雪年与少雪年试验中的热力场、环流场季节演变的差异得出,多雪年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偏弱、高原纬度的中上层大气温度偏低,导致大尺... 采用NCAR CAM3.0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机制。通过比较多雪年与少雪年试验中的热力场、环流场季节演变的差异得出,多雪年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偏弱、高原纬度的中上层大气温度偏低,导致大尺度经向温度梯度反转时间偏晚;同时,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偏弱将不利于Hadley环流的季节转换,使得中南半岛上空的下沉异常气流维持时间较长、副高在孟加拉湾断裂的时间偏晚、中南半岛对流爆发偏晚、中南半岛地表温度下降时间偏晚,从而造成中南半岛与南海局地纬向温度梯度反转时间也偏晚。在上述大尺度经向温度梯度以及中南半岛与南海局地纬向温度梯度的共同作用下,多雪年南海季风爆发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影响机制 数值研究 青藏高原积雪 南海季风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海季风爆发的关系 被引量:26
7
作者 赵永平 陈永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2-211,共10页
用LEVITUS和NCEP/NCAR OISST资科,分析了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暖池和印度洋暖池的关系,讨论了南海暖池强度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季凤爆发时间的联系。结果指出,南海暖池有明显的季节变... 用LEVITUS和NCEP/NCAR OISST资科,分析了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暖池和印度洋暖池的关系,讨论了南海暖池强度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季凤爆发时间的联系。结果指出,南海暖池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12~2月隆冬季节最弱,~4月迅速发展北上,6~9月达其盛期,整个南海均为高于28℃的暖水,10~11月迅速减弱南退;在南海暖池盛期,其高于28℃的暖水最大厚度达55m,暖池轴线呈西南一东北向,主轴位于北加里曼丹-马拉望岛西侧海域陡坡区:南海暖池、西太平洋暖池和印度洋暖池处于同一大尺度海气耦合系统中,有4.8年左右的长周期振荡;南海暖池和印度洋暖池还有2.5年左右周期的振荡和同步的年际变化,南海暖池的强度变化落后于西太平洋暖池5个月左右。结果还指出,南海暖池强度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季风爆发时间有密切关系,前期冬春季南海暖池持续偏暖(冷)时,初夏南海季风爆发一般偏晚(早),这种关系与初夏南海高压的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暖池 季节特征 年际变化 南海季风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机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青 刘宣飞 潘敖大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4-220,共7页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75—1998年OLR资料和1973—1998年青藏高原月平均积雪日数站点资料,分析了高原冬春季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多雪年,高原感热加热偏弱,高原地区以及东侧的中上层大气温度偏...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75—1998年OLR资料和1973—1998年青藏高原月平均积雪日数站点资料,分析了高原冬春季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多雪年,高原感热加热偏弱,高原地区以及东侧的中上层大气温度偏低,大尺度经向温度梯度逆转时间偏晚;同时高原地区Hadley环流季节转换时间偏晚,中南半岛上空维持下沉异常气流,导致孟加拉湾副高断裂偏晚,中南半岛地区对流爆发偏晚,中南半岛地表温度下降时间偏晚,中南半岛与南海局地纬向温度梯度逆转时间偏晚;上述大尺度经向温度梯度和中南半岛与南海局地纬向温度梯度的共同作用使得南海季风爆发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青藏高原积雪 温度梯度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随南海季风爆发区域尺度环流演变机理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耀存 周天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利用 195 7— 1998年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 ,分析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环流系统的演变 ,揭示该地区热力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 .结果发现 ,不同高度上标志着南海季风爆发的环流系统如 5 0 0hPa上的... 利用 195 7— 1998年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 ,分析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环流系统的演变 ,揭示该地区热力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 .结果发现 ,不同高度上标志着南海季风爆发的环流系统如 5 0 0hPa上的副热带高压、2 0 0hPa上的南亚高压以及 85 0hPa上的孟加拉湾低槽等系统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具有显著的变化特征 ,对流层中高层以上的环流系统反映了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 ,而对流层低层环流系统的变化可能与局地特征具有密切关系 .从中南半岛和南海两个地区地面感热和潜热加热与该地区温压场变化之间的关系上看 ,中南半岛地区的热力作用对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区域环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特征 区域环流演变机理 南海季风爆发 诊断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时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Ⅱ中尺度对流系统对大尺度场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3-454,共12页
通过对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大尺度风场、温度场、厚度场、地面气压场以及视热源与视水汽汇的演变分析研究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场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正反馈机制。在季风爆发早期,大尺度... 通过对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大尺度风场、温度场、厚度场、地面气压场以及视热源与视水汽汇的演变分析研究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场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正反馈机制。在季风爆发早期,大尺度背景与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为季风爆发以及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发生提供有利的天气和动力条件;季风爆发后期持续的大范围中尺度对流活动反过来会对大尺度环流存在明显的反馈作用。由对流活动强烈发展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在南海北部造成了显著的大气加热,使对流层中上层出现一明显的加热中心,这导致:(1)南海上空经向温度梯度由高层向低层发生反向,形成北高南低的温度梯度,从而使大尺度环流发生季节性改变;(2)相应南海北部地面气压不断加深,形成宽广的季风槽和明显的减压区,促使副热带高压从南海地区最后撤离;(3)随着中低层低压环流的不断发展,对流系统和降水区进一步加强并向南扩展,有利于南海季风在南海中、南部地区爆发和维持;(4)季风槽的加深使其南侧的季风气流与水汽输送进一步加强,促使季风爆发过程达到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反馈 中尺度对流系统 南海季风爆发 大尺度环流 经向温度梯度 对流活动 地面气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7
11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在加密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天4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季风爆发的日期是5月17日,而南海南部季风爆发的日...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在加密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天4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季风爆发的日期是5月17日,而南海南部季风爆发的日期是5月月~22日左右,季风爆发在南海北部表现出与南部明显不同的特征,其突然的爆发性更为显著。(2)南海季风爆发前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在南海南部与南海北部有明显的不同。在季风爆发前,都存在着明显的混合层,但其厚度不同。南海南部混合层的高度变化在 930~970 hPa范围内,而南海北部偏高,约为 900~980 hPa。随着季风的爆发,混合层厚度减小,甚至消失。(3)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对流层中低层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层结结构。季风爆发前,空气比湿较小,大气稳定,混合层顶高度较高,在对流层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干层。随着季风的爆发,干层逐渐减弱,或趋于消失。这主要是由于季风爆发后,西南季风把大量暖湿空气输送到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增强,大气呈现不稳定层结并伴有降水发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演变特征 大气层结 南海北部 南海南部 混合层高度 混合层厚度 不稳定层结 观测资料 加密观测 高度变化 南海地区 空气输送 西南季风 对流活动 对流层 试验期 爆发 900 爆发 日期 干层 探空 低层 比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系数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闫俊岳 唐志毅 +3 位作者 姚华栋 李江龙 肖义国 陈弈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动量交换系数(CD)、感热交换系数(CH)和潜热(或水汽)交换系数(CE)是气候模式中参数化海-气通量必需的参数,不同地区、天气、海况的试验中计算结果各异。文章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3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 动量交换系数(CD)、感热交换系数(CH)和潜热(或水汽)交换系数(CE)是气候模式中参数化海-气通量必需的参数,不同地区、天气、海况的试验中计算结果各异。文章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3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使用涡旋相关法和TOGA COARE2.5b版本通量计算方案,计算了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动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的湍流交换系数,讨论了各通量交换系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季风爆发前后,随着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及海面状态等变化,通量交换系数也发生变化:中性条件动量交换系数(CDn)在季风爆发前数值略小,季风爆发后数值增大;中性条件感热交换系数和潜热交换系数(CHn,CEn)对天气变化的反应不够敏感。动量交换系数主要受风速影响,但在不同风速区间相关关系有异。(CH)与海-气温差呈现正相关关系,和气温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CE与风速的关系密切,但当风速>12 m/s,CE随风速的变化趋向一个稳定值。另外当海-气温差大约<2℃时,CE随着海-气温差增大相应增大,反映了通量交换系数不仅与风影响下的下垫面特性有关,而且还与稳定度参数有关。各通量交换系数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可以拟合为多项式或者简单的线性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通量交换 通量交换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红云 薛佳庆 +1 位作者 江志红 徐海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47,共11页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公用大气环境模式(CAM5.1)进行了中国东部大规模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CAM5.1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系统季节演变过程中大尺度环流场和降水分...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公用大气环境模式(CAM5.1)进行了中国东部大规模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CAM5.1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系统季节演变过程中大尺度环流场和降水分布的变化.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大规模城市群的发展会使得南海夏季风提前1侯爆发;控制试验中5月中旬南海地区东南风向西南风的转变,以及降水量激增现象的出现,均较无城市试验中提前.同时,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时间段的吻合,初步推断城市下垫面发展可能是1993年之后南海季风提前爆发的原因之一.对南海季风爆发影响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引起的下垫面物理属性变化,使得从春至夏的季节转变中,东部(110°-120°E)中高纬度陆地对大气的感热加热增强,减小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对比,加快陆地低层大气降压,从而引导南海季风提前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下垫面变化 南海季风爆发 中高纬陆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机制的数值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乾根 徐国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95-506,共12页
通过3个数值实验和对1998年及199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对比分析以及多年资料统计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何时爆发与南海局部地区的海温高低和南海经度上南北海温差异的大小关系不密切,主要决定于南海及其周围大范围地区的环流形... 通过3个数值实验和对1998年及199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对比分析以及多年资料统计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何时爆发与南海局部地区的海温高低和南海经度上南北海温差异的大小关系不密切,主要决定于南海及其周围大范围地区的环流形势。南海季风爆发前10天内,其环流特征是低层 850 h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经菲律宾西伸控制南海,南亚至东南亚为宽广的低槽区所控制,高空 200 hPa上,南亚高压位于阿拉伯海至南海一带,中心位于孟加拉湾东侧和中南半岛西侧的低纬地区,广大北方为西风气流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爆发机制 南海季风爆发 南海季风爆发 1996年 1998年 统计研究 对比分析 数值实验 大小关系 环流形势 环流特征 西太平洋 阿拉伯海 南亚高压 低纬地区 中南半岛 孟加拉湾 西风气流 大范围 控制 菲律宾 高压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海温的多尺度关系及最优子集回归预测 被引量:15
15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李春晖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63,共9页
采用小波变换,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多尺度特征及与海温场的关系,并研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短期气候预测新方法——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方法。结果表明,1958—200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平均日期为... 采用小波变换,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多尺度特征及与海温场的关系,并研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短期气候预测新方法——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方法。结果表明,1958—200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平均日期为5月18日,标准差约10d,具有弱的偏早爆发趋势,存在15.4a的年代际变化和5.3a的年际变化周期。在年际变化尺度上,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前期冬季(12—2月)海温场有4个显著的相关区,分别为热带南印度洋,菲律宾以东的热带西北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在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前一年(前一年3月至当年2月)海温场的显著相关除有与年际尺度一致的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区外,还存在5个显著不同的相关区,即西南印度洋,东南印度洋,北太平洋,热带东南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1999—2008年的独立样本检验表明,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方法的最大预测误差为8.5d,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在5d以内的占50%,且对爆发日期的异常迟早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它明显好于最优子集回归预测与单,多变量的线性回归预测。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可以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日期 海温 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特征及其爆发迟早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15
16
作者 蓝光东 温之平 贺海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热源演变特征,并由此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判据.将该判据应用于1979~1993年总共15年的平均场,可判定南海夏季风平均于28候(5月第4候)爆发.而且,对于逐年...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热源演变特征,并由此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判据.将该判据应用于1979~1993年总共15年的平均场,可判定南海夏季风平均于28候(5月第4候)爆发.而且,对于逐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该判据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还发现,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迟早与4月份40 (S纬圈平均的大气热源垂直积分<Q1>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此得到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前期判定指标能较好地判断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原因,及其与4月份40 (S纬圈平均<Q1>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南北半球哈得莱环流的变化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大气热源 哈得莱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11
17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林爱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利用1958—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采用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来源与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冬(12—2月)热带西南印... 利用1958—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采用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来源与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冬(12—2月)热带西南印度洋和热带西北太平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冬季热带西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异常增暖是由前一年夏季El Ni?o早爆发(强印度季风异常驱动的行星尺度东-西向环流)触发、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气正反馈过程引起并维持到春季。冬季热带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及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暖海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使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维持到春末。春季,逐渐加强北移到10°N附近的低层大气对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异常响应的东风急流(异常西风)及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维持的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南海夏季风晚(早)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年际变化 关键海区 机制 热带西南印度洋 热带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地区海温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黎娟 何金海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211-217,共7页
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季节转换时期 ( 4~ 6月 )黑潮地区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与强度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 ,该地区海温正异常将导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 ,强度偏强 ,南海夏季风建... 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季节转换时期 ( 4~ 6月 )黑潮地区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与强度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 ,该地区海温正异常将导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 ,强度偏强 ,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晚 ,强度偏弱 ,江淮流域偏涝 ;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海温异常 南海季风爆发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浩 温之平 蓝光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利用ECMWF和NCEP(1958~1999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与前期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当年2月份赤道印度洋地区的纬向风存在高层(200~100 hPa)为正、低层(1000~700 hPa)为负的显著相关分布,类似于偶极子的分... 利用ECMWF和NCEP(1958~1999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与前期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当年2月份赤道印度洋地区的纬向风存在高层(200~100 hPa)为正、低层(1000~700 hPa)为负的显著相关分布,类似于偶极子的分布特征;而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160°E^160°W)则存在高层为负、低层为正的另一个显著相关"偶极子"。分析这种相关特征的持续性,发现上述形势从2月份到5月份一直存在,且赤道印度洋地区高低层相反的相关分布从3月份开始逐渐东移,到5月份维持在印度洋东部至南海一带。从5月份的相关系数分布图可发现,南海地区低层为负相关,高层为正相关,说明低层西风异常、高层东风异常的赤道纬向风分布有利于南海夏季风早爆发。针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赤道地区(10°S^10°N平均)纬向风的"偶极子"型相关分布特征,定义了一个用于诊断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前期因子。该因子与大部分学者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说明该因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有一定的反映能力和预测作用。根据Gill(1980年)理论分析发现,上述2月份赤道地区纬向风异常是同期赤道印度洋-大陆桥地区异常强对流活动造成热带赤道大气环流显著异常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前期因子 赤道纬向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动力过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立凤 张永垂 张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7-755,共9页
利用1958—1997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南海季风爆发日为临界日期,计算了40年合成的季风爆发前月平均带状基流;在该基流上,计算了球面正压涡度方程中Rossby波的稳定性;并用谱函数展开法定义和计算了发展型波包的演变。结果显示:南... 利用1958—1997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南海季风爆发日为临界日期,计算了40年合成的季风爆发前月平均带状基流;在该基流上,计算了球面正压涡度方程中Rossby波的稳定性;并用谱函数展开法定义和计算了发展型波包的演变。结果显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气候平均场上有球面Rossby波的正压不稳定,该不稳定主要由南半球的西风急流所激发,且不稳定扰动的最大振幅均出现在南半球西风急流以南。球面Rossby波发展型波包的最大振幅随时间会由两个半球的中高纬度向低纬扩展,虽然不能越过赤道,却激发了热带地区的积云对流,积云对流的爆发并向季风区传播,加速了大气环流的调整,其结果造成了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可见,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虽是局地现象,但其爆发原因却是全球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球面正压不稳定 发展型波包 热带积云对流 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