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邝美娴 郝祚千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SPM浓度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SPM浓度季节尺度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SPM浓度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规律,近岸区域浓度较高,向远岸逐渐降低;在季节尺度上,SPM浓度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规律,主要受到有效波高的驱动。在年际尺度上,SPM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12年SPM浓度显著下降主要受河流输沙量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的影响;而2013—2023年SPM浓度的显著上升主要归因于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和有效波高的持续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环境的变化,为该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悬浮物浓度 输沙量 叶绿素A浓度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基本特征及属性 被引量:40
2
作者 栾锡武 彭学超 +1 位作者 王英民 邱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245,共13页
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是否为残留沙波长期存在争议。为配合陆丰油田的开发,在LF13-2和LF13-1站位之间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地貌和海底底流测量。观测数据显示,本研究区发育两组海底沙波。两组沙波的分布和当今的海底地形密切相关,沙波的... 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是否为残留沙波长期存在争议。为配合陆丰油田的开发,在LF13-2和LF13-1站位之间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地貌和海底底流测量。观测数据显示,本研究区发育两组海底沙波。两组沙波的分布和当今的海底地形密切相关,沙波的波宽、波高,沙脊的长度及延伸的方向也都和现今的水深密切相关。此外,沙波区的底质、沉积物颜色等也随现今水深的变化而变化。跨年度的测量结果显示,从2003年夏季到2005年冬季,海底沙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有明显的沙波迁移,并有新的沙波生成外,沙波区的水深也整体变深,研究区东南端平均加深了0.29m。由于东沙海底高原的存在,东沙区底流有了复杂的变化。实际的观测结果显示,在9MKII站位,向南的退潮流明显大于向北的涨潮流,但在AEM-HR站位,WNW向的涨潮流则稍稍大于ESE向的退潮流。9MKII站位测得的最大底流速为48cm/s,有22%的底流速大于20cm/s,这是启动海底沉积物并能形成海底沙波的最小底流速。本文指出,东沙隆起后,由于强烈的底流侵蚀,在东沙区的中陆架和外陆架区几乎没有现代沉积。构成海底沙波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底地层的剥蚀。测深结果显示的海底加深可能和海底剥蚀有关。很明显,海底沙波和现今的海底底流体系有很好的吻合关系,从而是在现今底流体系条件下形成的,而非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残留沙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海底沙波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利 彭学超 +4 位作者 钟和贤 蔡观强 李波 李顺 田成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122,共12页
对南海北部陆架沉积区2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分、多元统计及输运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分布9种沉积物类型,粒度组成以砂和粉砂为主,砂含量占绝对优势,沉积物主要粒级为0~8Φ,优势粒级为0~4Φ。研究区东北部粒... 对南海北部陆架沉积区2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分、多元统计及输运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分布9种沉积物类型,粒度组成以砂和粉砂为主,砂含量占绝对优势,沉积物主要粒级为0~8Φ,优势粒级为0~4Φ。研究区东北部粒径较粗,以中砂为主,分选中等-好,负偏,峰态中等-平坦,西南部粒径较细,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正偏,峰态平坦,中间过渡及陆架外缘粒径中等,以细砂为主,分选中等,正偏,峰态尖锐。基于粒度多元统计及输运趋势分析,南海北部陆架划分为3个沉积区:珠江口及粤东近岸沉积区(I区):主要受控于沿岸流,水动力条件较弱,物质来源以珠江、韩江等河流输运物质及近岸基岩风化、岛屿剥蚀作用产物为主,少量东沙群岛海底冲刷剥蚀产物;混合过渡沉积区(II区):受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及沿岸流共同作用,水动力条件中等,物源复杂多样,为珠江携带陆源物质、台湾浅滩物质以及东沙群岛附近海底剥蚀产物的混合沉积区域;台湾浅滩及珠江古三角洲残留沉积区(III区):受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北部九龙江、沿岸流等影响,海洋水动力条件较强,以晚更新世的残留沉积为主,同时可能接受了少量现代沉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多元统计 粒径趋势 沉积环境 南海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残留沉积 被引量:13
4
作者 肖尚斌 陈木宏 +5 位作者 陆钧 陈忠 向荣 郑范 谢强 陈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沉积序列,形成于近滨上部环境;上段为均匀悬浮,为近滨下部环境。该孔下段的沉积作用主要是对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沉积,基本没有新的陆源物质加入,属于残留沉积或准残留沉积,只是在晚期的上段沉积中才有少量以细粒物质为主的新物源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沉积 粒度 AMS ^14C全新世 南海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8
5
作者 龚玉艳 杨玉滔 +3 位作者 范江涛 蔡研聪 徐姗楠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5,共8页
根据2015年7-8月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的浮游动物垂直分层采集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研究。样品利用Multinet浮游生物连续采样网采自0~200 m,200~350 m,350~450 m,450~600... 根据2015年7-8月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的浮游动物垂直分层采集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研究。样品利用Multinet浮游生物连续采样网采自0~200 m,200~350 m,350~450 m,450~600 m,600~750 m等5层。该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468种(类),其中以0~200 m水层种类最丰富,600~750 m水层最贫乏,种类数总体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但在350~600 m水层部分站位出现了回升。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垂直变化较明显,各水层均有出现89种共有种,占总种类数的19.02%;而单一水层出现的特有种(121种)占总种类数的25.85%。优势种有10种,角突隆剑水蚤(Oncaea conifera)为各水层的共有优势种,在不同水层还出现了特有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平均为62.79个·m^(-3)和34.81 mg·m^(-3),总体呈现由表层向深层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但在350~600 m水层大部分站位也略有回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大体分为3个群落,分别为0~200 m的上层水域群落、200~450 m的中上层水域群落和450~750 m的中下层水域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空间分布 聚类分析 南海北部陆架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南北卫浅滩的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6
作者 栾锡武 孙钿奇 彭学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640,共15页
世界范围内的陆架调查已经清楚,陆架浅滩是普遍发育于陆架区的一种海底地貌类型。在中国陆架上发育多个知名浅滩,这些浅滩和现今动力条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现今潮流沉积体系。然而,南海北部陆架的南北卫浅滩在地貌上被称为陆架浅滩,... 世界范围内的陆架调查已经清楚,陆架浅滩是普遍发育于陆架区的一种海底地貌类型。在中国陆架上发育多个知名浅滩,这些浅滩和现今动力条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现今潮流沉积体系。然而,南海北部陆架的南北卫浅滩在地貌上被称为陆架浅滩,但其成因却和其他陆架浅滩有着根本不同。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本文指出,南海北部珠江口东南陆架上发育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都属于构造地形,其下部各对应一个底辟构造。这3个底辟构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深部属于同一个较大的背冲构造。这个背冲构造位于南北卫滩的下方,其上几个突出的底辟,则和本文讨论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相对应。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在成因上具有统一的深部背景,从而在平面上构成一个统一的底辟系统,本文称为南北卫滩底辟系统。该底辟系统以北卫滩为中心,包括南卫滩、惠州滩和陆丰滩,形成一个大致呈圆形,直径约50km的区域。在构造上,该底辟系统位于珠一坳陷和东沙隆起之间。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发育起因于东沙隆起后在南海东北部形成的挤压应力环境。底辟系统的发育活化了惠陆-东沙含油气系统的输导层,并重新调整了油气运移的势差和势梯度,在环绕南北卫滩底辟系统一定距离的圆周上形成一个有利于油气聚集的环带。已知的油气田基本分布于这个环带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应该考虑围绕这个环带重点展开。同时,应该考虑在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中心带内开展气藏的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南北卫浅滩 底辟系统 油气聚集环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虾蛄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梓荣 张汉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130,共6页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虾蛄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虾蛄类有15种,隶属于4科7属。虾蛄类可以分为3种生态类群:热带生态类群、热带亚热带生态类群和广温性生态类群,并以热带亚热带类群...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虾蛄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虾蛄类有15种,隶属于4科7属。虾蛄类可以分为3种生态类群:热带生态类群、热带亚热带生态类群和广温性生态类群,并以热带亚热带类群为主。依据Pinkas等(1971)提出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判定,优势种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猛虾姑Harpiosquilla harpax、长叉口虾蛄Oratosquilla nepa、棘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它们属于虾蛄科和猛虾蛄科,其渔获率(1.86kg/h)占虾蛄类渔获率(1.90kg/h)的98.17%。经济虾蛄类为口虾蛄、黑斑口虾蛄、猛虾姑、长叉口虾蛄和装饰口虾蛄Oratosquilla ornata,它们属于虾蛄科和猛虾蛄科,其渔获率(1.84kg/h)占虾蛄类渔获率(1.90kg/h)的96.85%。虾蛄类平均生物量为42.18kg/km2,经济虾蛄类平均生物量为40.85kg/km2。虾蛄类的区域生物量分布:B断面最高(76.27kg/km2),A断面最低(25.13kg/km2);虾蛄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49.24kg/km2),冬季最低(32.29kg/km2)。虾蛄类的生物量分布与水深成负相关,密集分布于10~40m深的水域,尤以10m水深附近最多,达173.40kg/km2,10m水深附近分布种类全属于经济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蛄类 种类组成 生态类群 生物量分布 南海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00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的记录 被引量:2
8
作者 葛倩 初凤友 +1 位作者 叶黎明 许冬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2,共7页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 000a以来东亚...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 000a以来东亚冬季风存在8次增强的记录,与格陵兰冰芯的记录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且在其他不同区域亦能找到相对应的气候变化证据,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泥质区 东亚冬季风 沿岸流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 被引量:31
9
作者 黄梓荣 《南方水产》 2008年第5期1-7,共7页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头足类有28种,分隶于3目5科8属;优势种为剑尖枪乌贼Loligoedulis、杜氏枪乌贼L. duvaucelii、中国枪乌贼L. chinensis;头足类渔获率...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头足类有28种,分隶于3目5科8属;优势种为剑尖枪乌贼Loligoedulis、杜氏枪乌贼L. duvaucelii、中国枪乌贼L. chinensis;头足类渔获率区域分布自东向西递增,A断面最高(11.95kg·h-1),E断面最低(7.20kg·h-1);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平均渔获率为9.53kg·h-1;头足类60~180m水域分布较多,并密集分布于100m左右水深处;其平均资源密度为127.10kg·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种类组成 资源密度 南海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梓荣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3-558,共6页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有蟹类51种,隶属于10科24属,以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区系中的南中国一东南亚海区;...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有蟹类51种,隶属于10科24属,以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区系中的南中国一东南亚海区;这些蟹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高温广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和高温高盐生态类群;依据Pinkas判定,优势种为银光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锈斑蝎、香港婚、逍遥馒头蟹、武士蜉、直额蟳、威迪梭子蟹;优势种类渔获率(2.99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81.69%;经济蟹类为红星梭子蟹、锈斑蜉、武士蝎、三疣梭子蟹、日本蝇、拥剑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均属梭子蟹科种类,经济种类渔获率(2.37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64.75%;蟹类资源密度为97.47kg/km^2,经济蟹类资源密度为63.20kg/km^2。蟹类资源密度区域分布以D断面最高(125.60kg/km^2),C断面最低(70.93kg/km^2);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分布以秋季最高(181.60kg/km2),冬季最低(50.13kg/km^2)。蟹类密集区为10-60m深水域,尤以10m深附近水域分布最多,达222.13kg/km。,其数量分布趋势大致与水深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南海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第四系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
11
作者 葛家旺 成湘 +3 位作者 赵晓明 刘宇明 李旭彪 张欣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0-1025,共16页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本研究基于获取的陆架区第四系52件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认为,南海西北部陆架沉积物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自下而上粒度呈“细—粗”的变化趋势,水动力作用增强。分别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端元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沉积物样品提取环境敏感组分,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度变化与敏感组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出的细粒和粗粒组分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3种方法均适用于南海西北部陆架区环境敏感组分分析。端元组分分析法获得的端元组分的比值EM1/(EM1+EM2+EM3+EM4),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离出的4个粒级主成分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标GS,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可作为东亚夏季风相对强度变化的替代指标;3种方法综合得出的4.03~8.68μm细粒组分含量变化也可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约0.8-0.9 Ma)之后,东亚季风的变化幅度加剧,夏季风有所增强,冬季风显著增强后减弱;在0.9 Ma之后,海平面下降造成陆架暴露,粗粒沉积物随之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环境敏感组分 沉积环境 第四系 南海西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其稀土元素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楠 王淑红 +2 位作者 陈翰 李亮 颜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11,共9页
对采自南海北部近海陆架区27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及常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依据粒度分析结果,采用福克沉积物分类法,判断本区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和粉砂,两者约占总样品数的60%,其次为泥、砂质泥、泥质砂和粉砂质砂... 对采自南海北部近海陆架区27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及常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依据粒度分析结果,采用福克沉积物分类法,判断本区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和粉砂,两者约占总样品数的60%,其次为泥、砂质泥、泥质砂和粉砂质砂,约占总样品数的27%。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稀土总量变化范围为21.34~244.15μg/g,平均值为155.26μg/g,与中国黄土的稀土总量(平均值171μg/g)相近,而与深海粘土沉积物的稀土总量(平均值411μg/g)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亲陆性。稀土元素富集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类型及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本区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稀土元素主要富集在粉砂、砂质粉砂、泥和砂质泥等几种类型的沉积物中;ΣREE等值线呈近似平行海岸的条带状分布,总体上,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稀土元素含量逐渐降低,其中最高含量位于珠江口西侧、上下川岛、海陵湾等附近海域,这一特征可能与南海北部珠江口自东向西发育的沿岸流有关。但本区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很相似,且与周边几条主要河流及上地壳稀土配分模式基本一致,表现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而Ce无异常,表明其为典型的陆源沉积且源区具有一致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本区的沉积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华南大陆的花岗质母岩,并且大部分物质是通过珠江而带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REE) 沉积物类型 物源分析 南海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矿物地球化学手段的南海东北部陆架沉积物物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一开 黎刚 颜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8-118,共11页
物源是研究大陆架沉积物搬运过程、重建陆架古环境以及海洋砂矿资源勘查的重要信息。然而,陆架砂质沉积物普遍经历过多次搬运、分选和混合,这给物源识别带来极大的困难。南海东北部陆架砂质沉积物分布广泛,本文首次采用单矿物化学方法... 物源是研究大陆架沉积物搬运过程、重建陆架古环境以及海洋砂矿资源勘查的重要信息。然而,陆架砂质沉积物普遍经历过多次搬运、分选和混合,这给物源识别带来极大的困难。南海东北部陆架砂质沉积物分布广泛,本文首次采用单矿物化学方法对其物源进行了新的解析。研究区表层砂质沉积物中电气石与角闪石为优势重矿物,两者含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电气石和石榴子石的电子探针数据显示:珠江、韩江沉积物影响海域,火成岩成因的电气石占60%左右,其主要来源为区内广泛发育的燕山期花岗岩的风化产物;莲花山断裂带和长乐−南澳断裂带附近的南海东北部沿岸小河沉积物中变质岩成因的电气石含量显著增高,最高可达70%,其来源为区内与断裂带伴生的变质岩风化物;矽卡岩成因的钙铝榴石在南澳岛以东的陆架沉积物中发现最多,这与华南陆域矽卡岩的分布区吻合。综合分析认为,重矿物的矿物化学方法可以减少分选效应的影响,利用多种矿物的矿物化学分异可以获得多维的信息,为陆架沉积物的物源判定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矿物化学 物源分析 南海北部陆架 古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玉 姜涛 +2 位作者 王晓红 段丽杰 李适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3-127,共5页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逆向发展。采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建立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模型。通过各级流量、生物量、生产量、捕捞量、系统总流量以及生态位和混和营养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营养流通主要...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逆向发展。采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建立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模型。通过各级流量、生物量、生产量、捕捞量、系统总流量以及生态位和混和营养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营养流通主要有2种途径,肉食鱼类间饵料竞争非常激烈,低值鱼类间具相似的捕食压力,顶级捕食者对大部分鱼类负效应不明显。系统受过度捕捞渔业影响很大,并存在营养级I利用效率低和渔业资源小型化、低值化等不稳定的幼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海洋生态系统 ECOPATH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底沉积物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卢博 李赶先 +1 位作者 黄韶健 李传荣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55,共8页
用物理(声学的、工程地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方法,综合分析了沉积物结构特征和工程力学性质,研究了颗粒接触、堆垒、孔隙等现象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沉积物声学物理参数和应力-应变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大... 用物理(声学的、工程地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方法,综合分析了沉积物结构特征和工程力学性质,研究了颗粒接触、堆垒、孔隙等现象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沉积物声学物理参数和应力-应变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底沉积物有6种结构类型,其中混合接触结构类型的沉积物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声速,浅层海底存在着高、低声速分层的中尺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海底沉积物 结构特征 工程地质 声学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Ecosim模型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涛 刘玉 +2 位作者 李适宇 王晓红 段丽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112,共5页
为了确定最佳的渔业政策,采用EwE 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构建了1987-1998年Ecosim(时间动态)模型。Ecosim模型包含了32个功能组,初始参数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静态平衡的Ecopath模型。通过营养关系,分析了渔业捕捞对... 为了确定最佳的渔业政策,采用EwE 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构建了1987-1998年Ecosim(时间动态)模型。Ecosim模型包含了32个功能组,初始参数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静态平衡的Ecopath模型。通过营养关系,分析了渔业捕捞对主要经济鱼类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1998年系统总输出、总生物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总捕捞量则有所降低;强化的捕捞压力导致了低值小型鱼类被捕食压力的间接缓解,大中型高价值鱼类的生物量发生明显下降;说明了生态系统呈现出逆向发育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捕捞所产生的从上而下(top-down)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海洋生态系统 Ecosi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稀有金属矿物及相关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淑壮 王淑红 +5 位作者 陈翰 郑旭峰 黎刚 黄蔚霞 谢安远 颜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9-440,共12页
对南海西北部近海陆架27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稀有金属矿物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沉积物粒度和沉积物类型,及与之相关的稀有金属元素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稀有金属矿物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中稀有金属矿物的分布主要受... 对南海西北部近海陆架27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稀有金属矿物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沉积物粒度和沉积物类型,及与之相关的稀有金属元素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稀有金属矿物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中稀有金属矿物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物源、沉积物类型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控制,稀有金属矿物与相关元素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仅凭沉积物中相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布来确定金属砂矿的有利富集或成矿区。根据沉积物中稀有金属矿物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初步划分出5个稀有金属矿物富集区,分别对应于水东湾及附近海域、珠江口南外海、上下川岛与海陵岛之间外海、湛江湾及附近海域和海南岛东南近岸海域,且每个海域富集的稀有金属矿物种类有所不同,有望成为本区不同种类稀有金属砂矿的有利成矿区,其中钛铁矿、锆石和白钛石是本区最有成矿潜力的稀有金属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矿物 稀有金属元素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南海西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
18
作者 吴进民 《海洋地质动态》 1988年第2期19-19,共1页
由广东省石油学会和香港文汇报(中国石油)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于1987年11月23—25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英、法、意、日等国的33名专家及国内石油部、地矿部、中科院、高等院校等38个单... 由广东省石油学会和香港文汇报(中国石油)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于1987年11月23—25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英、法、意、日等国的33名专家及国内石油部、地矿部、中科院、高等院校等38个单位的132名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向会议提交论文25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石油地质 珠江口盆地 国际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及来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喻鸣 王玉琨 陈晓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记录了重金属元素来源及其污染状况的重要信息,可以反映区域生态风险状况,明确其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来源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对理解本区域重金属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对2016年夏季航次在... 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记录了重金属元素来源及其污染状况的重要信息,可以反映区域生态风险状况,明确其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来源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对理解本区域重金属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对2016年夏季航次在南海北部陆架海域27个站点采集表层沉积物,开展较系统的沉积物粒度及重金属含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以砂、粉砂、砂质淤泥为特征,颗粒粒径变化介于0.77~6.28Φ,平均3.43Φ;其Cu、Zn、As、Cd、Pb和V含量均超平均上地壳值,在漠阳江-海南东部沿岸及韩江入海口重金属元素富集明显;Zn、V、Cr、Ni、Pb、Cu和Cd含量随Al或Sc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与沉积物粒径呈正相关,主要为同源性河流陆源碎屑组分输入,受河流入海口排沙和沿岸流的影响明显,人类干扰相对较弱。但As元素的富集不受沉积物颗粒粒度控制,其迁移能力弱,仍是南海北部海域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受人类污染最敏感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元素 表层沉积物 陆源碎屑输入 南海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4年台湾浅滩地震海啸模拟及灾害警示
20
作者 章紫喻 李琳琳 +4 位作者 王培涛 许斌斌 高义 李志刚 王伟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116,共16页
1994年台湾浅滩M_(S)7.3地震,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南海东北部发生的最大破坏性地震之一,且有明确的海啸波记录。本研究基于潮位站记录、震后报道和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多组海啸数值模拟,约束该事件的地震参数和破裂特征(震级、断层几何、滑... 1994年台湾浅滩M_(S)7.3地震,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南海东北部发生的最大破坏性地震之一,且有明确的海啸波记录。本研究基于潮位站记录、震后报道和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多组海啸数值模拟,约束该事件的地震参数和破裂特征(震级、断层几何、滑移分布等),并分析海啸波的传播演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灾害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994年台湾浅滩地震触发的海啸影响南到澳门地区,北至温州上千公里的海岸线以及几乎整个台湾岛西海岸。距离震源最近的福建东山岛-厦门一带受海啸影响最大,最大波高可达0.25 m,其次是汕头–泉州一带(0.15~0.20 m)。由于震中位置距离台湾省较近,海啸波在震后10 min到达高雄沿海,30 min传播到福建省东山岛一带,3 h到达香港地区、澳门地区沿海,5 h内几乎覆盖整个华南沿海东岸和台湾省西岸。通过分析最大海啸波幅分布和典型站点时序曲线,获得一些新的认识:(1)1994年台湾浅滩地震的震级可能接近M_(W)6.9,可能的震源机制以高角度正断地震为主;(2)断层关键参数和滑移分布对海啸触发有重要的影响,开展更精确海啸模拟和灾害评估需要更加明确这些参数;(3)板内地震海啸到达华南沿岸地区的时间更短,其伴生的海平面急剧振荡等现象,在当前华南沿海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潜在灾害损失大。目前我们对南海东北部板内地震源的认知严重不足,该区域潜在海啸灾害评估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需要对大陆架内活动断层的精细几何结构和地震活动性开展地球物理联合调查,为开展海洋地质灾害评估与制定沿海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地震 地震海啸 数值模拟 南海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