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20
1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2 位作者 崔莎莎 马文宏 栾锡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416,共13页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规模更大,因此,烃源岩发育且展布规模更大,进而为深水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烃源物质基础。本文基于深水区少井无井、地质资料缺乏的现状,借鉴浅水区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评价参数,依据跨越深水区地震剖面层序地层追踪解释及油气地质综合研究,重点对深水盆地烃源岩进行早期预测与评价,同时亦对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 成藏地质条件 烃源岩特征 油气资源潜力 早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建军 马艳萍 +1 位作者 陈建中 孙贵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7,共10页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与太平洋及菲律宾海板块之间,但三大板块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对三大板块及古南海演化的研究,可知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应力环境于晚白垩世发生改变。早白垩世处于挤压环境,晚白垩世以来转...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与太平洋及菲律宾海板块之间,但三大板块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对三大板块及古南海演化的研究,可知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应力环境于晚白垩世发生改变。早白垩世处于挤压环境,晚白垩世以来转变为伸展环境并且不同时期的成因不同。晚白垩世—始新世,华南陆缘早期造山带的应力松弛、古南海向南俯冲及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滚动后退导致其处于张应力环境。始新世时南海北部陆缘裂陷盆地开始产生,伸展环境没有变,但因其是由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速率的持续降低及古南海向南俯冲引起的,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继续裂陷。渐新世—早中新世,地幔物质向南运动及古南海向南俯冲导致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处于持续的张应力环境;渐新世早期南海海底扩张;中中新世开始,三大板块开始共同影响着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发展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背景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 太平洋板块 印度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景茹 何家雄 +2 位作者 龚晓峰 张新昌 黄文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1期30-37,共8页
福山凹陷纵向上可分为下部和上部含油气子系统,前者的油气运聚输导为始新统流三段深层反向断裂系统,而后者则为始新统流一段、渐新统涠洲组帚状浅层同生断裂系统。深层反向断裂系统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福山凹陷区域北倾大单斜背景下是... 福山凹陷纵向上可分为下部和上部含油气子系统,前者的油气运聚输导为始新统流三段深层反向断裂系统,而后者则为始新统流一段、渐新统涠洲组帚状浅层同生断裂系统。深层反向断裂系统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福山凹陷区域北倾大单斜背景下是封堵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浅层帚状同生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输导、逸散为主,致使上部含油气子系统缺乏有效圈闭;因此,下部含油气子系统优于上部。横向上由于受临高断裂和长流断裂构成的断槽控制,形成以始新统流沙港组烃源岩为主的2个生烃沉积次洼,据此可以在平面上将该区划分为东区白莲和西区皇桐含油气子系统。白莲子系统烃源岩有效厚度、成熟度、储层质量等比皇桐子系统具有明显优势,勘探前景优于皇桐子系统。总之,福山凹陷纵、横向上可划分为4个相互交叉叠合的含油气子系统,且以东区白莲子系统中的下系统油气成藏条件最佳,其集中了凹陷50%以上的资源。福山凹陷油气运聚成藏遵循"源控论"规律,油气运聚多围绕生烃洼陷富集成藏,以白莲次洼和皇桐次洼为生烃中心,大致可划分出白莲子系统和皇桐子系统2个有利油气聚集的环带,在两环带叠合处的花场—桥头地区为最有利油气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油气运聚成藏 福山凹陷 南海北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压盆地热演化及其对油气勘探潜力的影响——以南海北部陆缘盆地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程本合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39,共4页
在南海北部陆缘盆地中,油气田分布与现今地温异常区有密切关系,该现象通常与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地下热流体活动及油气层的隔热作用有关。沉积盆地的热演化对生烃窗口的深度范围有较大影响;超压作用对镜质体的演化有抑制作用,在用EasyRo法... 在南海北部陆缘盆地中,油气田分布与现今地温异常区有密切关系,该现象通常与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地下热流体活动及油气层的隔热作用有关。沉积盆地的热演化对生烃窗口的深度范围有较大影响;超压作用对镜质体的演化有抑制作用,在用EasyRo法计算镜质体反射率及热史恢复时应考虑超压作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模拟计算表明超压抑制作用增加了生烃窗口的存在深度,扩大了油气勘探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超压盆地 生烃窗口 油气勘探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周缘凸起成因差异及意义
5
作者 官伟 刘池洋 +8 位作者 彭光荣 黄雷 宋立军 梁超 李鑫 张丽丽 李洪博 吴哲 马云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8-1553,共16页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本文解析白云凹陷周缘凸起结构并分析其形成过程,发现凸起成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总结为三类:中生代断层主控的番禺低隆起;中新生代断层共同控制的云开低凸起;新生代伸展断层主控的云东低凸起。研究认为凸起结构的多样性与中新生代断层相互作用程度及类型有关,中生代先存断层决定了基底结构的复杂性,而新生代差异伸展作用下,对先存断层的继承和改造作用决定了凸起结构的多样性,晚期的岩浆和断层改造进一步丰富凸起类型。基于此,探讨了各区潜山储层的发育条件,认为风化作用、断层作用和岩浆作用相关的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且平面分布具有规律性。将凸起成因差异作为研究目标,不仅可以探讨白云凹陷先存断层与晚期断层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为潜山成山-成储及有利区评价提供构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 凸起成因 先存断层 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琼运动的厘定——来自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沉积特征的启示 被引量:8
6
作者 赵迎冬 甘华军 +3 位作者 陈善斌 王观宏 王祥 章诚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8-959,共12页
南海北部盆地构造运动的认识向来存有争议,尤其是在珠琼运动的厘定上更是难以统一。通过分析南海及其周缘盆地的动力学背景特征,认为珠琼运动为发生在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一次大型伸展构造运动,根据其动力学背景可分为两幕。北部湾盆地... 南海北部盆地构造运动的认识向来存有争议,尤其是在珠琼运动的厘定上更是难以统一。通过分析南海及其周缘盆地的动力学背景特征,认为珠琼运动为发生在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一次大型伸展构造运动,根据其动力学背景可分为两幕。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在珠琼运动期间表现出明显的两期伸展背景,分别对应珠琼运动的两次幕式活动。根据福山凹陷沉降速率变化、控沉积断裂与不同期次断裂分布特征,认为珠琼运动一幕的活动时间为早一中始新世,即54~39.4Ma,动力学机制为印度洋板块俯冲欧亚板块引起东南方向的地幔流并导致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珠琼运动二幕的活动时间为晚始新世至渐新世,即39.4~25.5Ma,起因于海南地幔柱柱头到达岩石圈底部引起东南方向的伸展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南海北部盆地 珠琼运动 福山凹陷 始新世—渐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槽盆地新生界含油气系统及油气勘探方向
7
作者 冯常茂 钟广见 +3 位作者 陈胜红 赵忠泉 孙鸣 易海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12期41-48,共8页
为了从整体上认识西沙海槽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笔者对该盆地进行了含油气系统分析,认为西沙海槽盆地发育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始新统湖相泥岩、渐新统海相泥岩;储层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河道砂岩以及渐新统滨浅海相、海相三... 为了从整体上认识西沙海槽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笔者对该盆地进行了含油气系统分析,认为西沙海槽盆地发育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始新统湖相泥岩、渐新统海相泥岩;储层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河道砂岩以及渐新统滨浅海相、海相三角洲、深水扇等砂岩;始新统湖相泥岩、渐新统滨浅海相泥岩以及中新世之后的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构成了三大套区域盖层。西沙海槽盆地新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中中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该油气系统可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中央坳陷以及紧邻中央坳陷的北部断阶带、南部坳陷西部局部区域是该盆地进一步勘探的首选区域。本研究成果对认识西沙海槽盆地的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槽盆地 含油气系统 成藏条件 油气运聚单元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准被动陆缘深水油气与水合物共生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何家雄 颜文 +2 位作者 马文宏 祝有海 陈胜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0,共6页
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区处在欧亚、印-澳和太平洋-菲律宾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属性和典型断拗双层或三层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相邻的北部陆架浅水区一样具备基本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区处在欧亚、印-澳和太平洋-菲律宾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属性和典型断拗双层或三层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相邻的北部陆架浅水区一样具备基本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油气富集区基本类似,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殊性。南海北部深水油气运聚成藏及其空间分布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纵向上的共生组合关系及烃源供给上的成因联系,其油气地质意义在于其浅层油气及海底水合物显示可以指示深部油气藏的存在或作为深部油气藏勘探的指向和示踪,而这种空间上的共生叠置关系,亦拓宽了资源勘探领域,扩大了其资源规模及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 深水油气 海底水合物 共生组合关系 油气指示与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涠西南凹陷物源方向及古地理景观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赵军 洪庆玉 董伟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5-28,共4页
南海北部湾涠西南凹陷是以下第三系沉积为主体的中、新生代幕式张裂半地堑盆地。由于该区受太平洋、欧亚及印度三大板块的共同作用 ,构造十分复杂 ,成为独特的“南中国海型”被动大陆边缘 ,沉积物源方向具有其特殊性。以重矿物资料为基... 南海北部湾涠西南凹陷是以下第三系沉积为主体的中、新生代幕式张裂半地堑盆地。由于该区受太平洋、欧亚及印度三大板块的共同作用 ,构造十分复杂 ,成为独特的“南中国海型”被动大陆边缘 ,沉积物源方向具有其特殊性。以重矿物资料为基础 ,根据不同稳定性重矿物被风化的难易程度及搬运过程中其含量的变化规律 ,详细研究该区的重矿物组合序列 ,认为涠西南凹陷下第三系各组段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 ,同时伴有西北向的点物源。在此基础上 ,结合岩石学及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分析其古地理景观 ,阐明在三期张裂幕的控制下 ,其沉积体系具有西厚东薄不对称展布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盆地 涠西南凹陷 物源分析 古地理景观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上和海域CO_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何家雄 夏斌 +1 位作者 刘宝明 张树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63-673,共11页
通过对中国东部陆上及海域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重点对CO2成因及运聚成藏规律与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利CO2分布区进行了初步预测。研究表明,中国东部陆上诸断陷盆地与东南沿海海域的东海盆地及南海北部大... 通过对中国东部陆上及海域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重点对CO2成因及运聚成藏规律与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利CO2分布区进行了初步预测。研究表明,中国东部陆上诸断陷盆地与东南沿海海域的东海盆地及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CO2气藏及高含CO2油气藏中,CO2均属典型的火山幔源型成因,其运聚富集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导气配置作用,CO2气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幔源火山活动伴生的大量CO2;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莺歌海盆地CO2气藏及含CO2油气藏中的CO2,属于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成因,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沉积巨厚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作用,其运聚分布具多期和分层分区的特点。因此,根据不同成因类型CO2运聚成藏规律,可以追踪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的运聚分布,评价其资源潜力,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盆地 东海及南海北部盆地 CO2成因类型 运聚规律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南部与鄂尔多斯中南部中生代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国林 杨长清 +2 位作者 孙晶 杨传胜 杨艳秋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80,共4页
0引言全国油气资源最新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中生界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陆区的东部、中部和西部油区中生界的石油资源量分别占比41.3%、97.1%和26.31%。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中国近海的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盆地广泛... 0引言全国油气资源最新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中生界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陆区的东部、中部和西部油区中生界的石油资源量分别占比41.3%、97.1%和26.31%。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中国近海的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盆地广泛发育中生界,并普遍发育侏罗系、白垩系2套有效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中生界 成藏地质条件 南海北部盆地 油气勘探 石油资源量 中国近海 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