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钻前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方法 被引量:16
1
作者 郭志峰 刘震 +3 位作者 吕睿 刘国昌 张功成 沈怀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2,188+198,共7页
针对南海北部深水区钻井数量少、钻遇层位浅和高质量地层速度难以获取三大突出问题,从地层压力计算模型改进和地层速度提取两个关键环节入手,首先改进趋势地层压力计算模型,提出压缩因子概念,提高地层压力计算精度;然后利用速度谱资料... 针对南海北部深水区钻井数量少、钻遇层位浅和高质量地层速度难以获取三大突出问题,从地层压力计算模型改进和地层速度提取两个关键环节入手,首先改进趋势地层压力计算模型,提出压缩因子概念,提高地层压力计算精度;然后利用速度谱资料获取低频速度,并通过有色反演提取地震相对速度,将低频速度与相对速度合成为高质量的地震绝对速度,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的高精度地层压力钻前地震预测方法。应用新计算模型和地震绝对速度对白云凹陷进行地层压力钻前地震预测,经实测资料验证,新方法预测精度较高,预测结果表明白云凹陷珠海组和珠江组以静水压力为主,古近系发育超压,超压体系可为深层油气向上运移提供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区 地层压力预测 地震绝对速度 有色反演 压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沉积体系的东西差异及对烃源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陈莹 韩银学 +5 位作者 边立曾 曾清波 郭帅 纪沫 杨东升 王龙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8-1037,共10页
为了从机制上解释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差别大的原因,从盆地结构、物源体系和沉积充填等基础地质条件出发研究两个盆地深水区的成盆、成烃条件,重点聚焦于古近系主要烃源岩发育时期的沉积充填特征,探索... 为了从机制上解释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差别大的原因,从盆地结构、物源体系和沉积充填等基础地质条件出发研究两个盆地深水区的成盆、成烃条件,重点聚焦于古近系主要烃源岩发育时期的沉积充填特征,探索其烃源分布模式,为客观评价南海北部深水区资源潜力提供参考。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早渐新世的沉积体系构成差异大,与当时的盆地结构和物源背景的差别有关。早渐新世是南海北部深水区主力烃源发育期,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为断-坳结构,深水区白云、荔湾凹陷分别具有各自统一的沉积、沉降中心,接受周缘隆起带和盆外古珠江水系的大型物源注入,在海湾环境下发育大型三角洲体系;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为断陷结构,在南北两侧台阶和中央低地发育多排具有一定分隔性的小凹陷群,受海南岛南部水系和越南秋盆河水系等短程物源的影响下,在封闭-半封闭海湾环境里发育障壁海岸体系和一系列小型三角洲。由于沉积体系控制烃源岩的类型和分布,从沉积体系构成差异的角度,探讨了两个盆地深水区烃源分布模式的特点和有利烃源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烃源岩 三角洲-海湾体系 物源体系 盆地结构 沉积体系 古近系 南海北部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西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29
3
作者 陶维祥 赵志刚 +1 位作者 何仕斌 丁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南海北部深水西区是一个前瞻性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包括神狐隆起西南端、永乐隆起及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大部分区域,属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构造演化上经历了裂陷和裂后两大阶段。本次研究通过对南海北部深水西区及邻区大量... 南海北部深水西区是一个前瞻性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包括神狐隆起西南端、永乐隆起及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大部分区域,属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构造演化上经历了裂陷和裂后两大阶段。本次研究通过对南海北部深水西区及邻区大量地震和钻井资料研究认为,该区不仅具有优越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而且具有有利的成藏条件,其特点为:①三套烃源岩、五大富生烃凹陷,资源潜力巨大;②陵三段扇三角洲或滨海砂岩与陵二段海侵泥岩储盖组、三亚、梅山滨浅海相砂岩或低位扇砂体与浅海-半深海相泥岩储盖组合、黄流组低位扇砂体与半深海相泥岩付盖组合、梅山组台地边缘礁灰岩与莺黄组深海相泥岩的储盖组合等4套储盖组合;③构造、低位体和礁圈闭成群成带发育;④各种垂向和侧向运移通延发育齐全,存在超压-常压突变模式、超压-常压过渡模式和强超压区的构造与岩性圈闭成藏模式。南海北部深水西区具有与国外获得巨大成功的深水勘探地区类似的石油地质条件,因此,勘探前景良好,资源潜力巨大。但是深水勘探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领域,应当”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推动该区深水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 新领域 石油地质特征 勘探前景 深水勘探 南海北部 西 石油地质条件 储盖组合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超深水区兴宁—靖海凹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杨东升 赵志刚 +3 位作者 杨海长 曾清波 纪沫 黄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36,共9页
兴宁—靖海凹陷是南海北部超深水区洋陆过渡壳上的中—新生代叠合凹陷,是南海北部以中生界为目的层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联合精细解释,综合分析了兴宁—靖海凹陷的中—新生代凹陷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特征... 兴宁—靖海凹陷是南海北部超深水区洋陆过渡壳上的中—新生代叠合凹陷,是南海北部以中生界为目的层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联合精细解释,综合分析了兴宁—靖海凹陷的中—新生代凹陷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特征。研究认为:兴宁—靖海凹陷中—新生代经历了中生代坳陷挤压剥蚀期、新生代以来的伸展断陷期和热沉降坳陷期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受构造演化控制,兴宁—靖海凹陷发育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3套中生界烃源岩,海相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发育2套有利储盖组合,即中生界侏罗系与白垩系滨浅海相、滨浅湖相砂泥岩互层构成的储盖组合,以及新生界恩平组滨浅海相、三角洲相砂岩与珠海组海相泥岩构成的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近凹圈闭带是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 兴宁—靖海凹陷 构造演化 凹陷结构 中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水盆地油气勘探及成藏研究进展——以中国南海北部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屈红军 张功成 +3 位作者 孙晓晗 姚天星 武龙发 张磊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8-1043,共16页
近30年来,全球海洋深水区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亮点,中国在此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总结中国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及成藏研究进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中国海域深水含油气盆地主要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珠江口盆地... 近30年来,全球海洋深水区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亮点,中国在此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总结中国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及成藏研究进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中国海域深水含油气盆地主要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珠江口盆地及琼东南盆地,已发现了荔湾3-1、陵水17-2、崖城13-1等多个大中型深水气田,深水油气勘探领域从浅水陆架、深水陆坡过渡区到深海区,勘探层系从浅层到深浅层叠合,勘探首选目标由构造圈闭到岩性圈闭。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作用控制了深水盆地宽大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发育了陆缘深水区始新世湖相、渐新世海陆过渡相和渐新世—中新世海相3套烃源岩;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带控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分别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及大型中央峡谷水道沉积体系,高变地温控制凹陷烃源岩快速生烃;上述3套烃源岩与多类型储集体之间由断层、泥底辟构造等不同输导系统构成了4种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白云凹陷深水区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断裂成藏模式、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大型轴向峡谷水道底辟油气成藏模式、低凸起披覆成藏模式及古潜山成藏模式。目前,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依然面临一些关键瓶颈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主烃源岩分布特征不明,大型构造圈闭缺乏,成藏层系单一和储层条件复杂,尤其是由于深水区高地温引起储层成岩演化程度高,极大地影响了储层的品质。因此,良好的源储匹配、优质储层分布、高效疏导体系与隐蔽圈闭预测是下一步深水区油气勘探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 珠江口盆地 琼东南盆地 勘探进展 油气地质特征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系统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28
6
作者 何家雄 卢振权 +2 位作者 苏丕波 张伟 冯俊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4,共17页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条件与油气成藏条件虽然存在差异,但亦存在共同之处,即均需要有充足烃源供给及烃源供给系统输送与有利聚集场所的时空耦合配置。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之差异,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条件与油气成藏条件虽然存在差异,但亦存在共同之处,即均需要有充足烃源供给及烃源供给系统输送与有利聚集场所的时空耦合配置。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之差异,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沉积演化特点及油气地质条件与多年来油气及水合物勘探成果,综合剖析了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气源构成特点与流体运聚输导系统特征,同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分析,初步研究了气源供给运聚通道系统类型与高压低温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时空耦合配置关系,并结合油气地质及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基本地质条件,总结和建立了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生物气源自生自储扩散运聚型"、"热解气源断层裂隙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和"热解气源底辟及气烟囱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等3种成因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模式,以期能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预测及有利勘查目标评价优选等提供决策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区 天然气水合物气源 高压低温水合物稳定带 成矿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00
7
作者 庞雄 陈长民 +5 位作者 彭大钧 朱明 舒誉 何敏 申俊 柳保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0-229,共10页
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的进展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使其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 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的进展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使其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新领域。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包含了以下关键内涵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在承认各种资料的分辨率、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相互印证,强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强调地震反射相位等时界面确认的有效性,强调层序界面的反复确认,强调生物地层时代、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层序界面的响应研究,强调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等。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导致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揭示了珠江大河流域、陆架区大型珠江三角洲系统与陆坡区珠江深水扇系统的耦合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古地理的响应关系。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南海陆坡深水区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 珠江深水扇系统 层序地层学 相对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狐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条件 被引量:30
8
作者 苏丕波 梁金强 +1 位作者 沙志彬 付少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为深入分析南海北部神狐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源控制因素,以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基础调查资料和相关钻探成果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全面探讨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供给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 为深入分析南海北部神狐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源控制因素,以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基础调查资料和相关钻探成果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全面探讨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供给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神狐海域浅层400~1 200 m以内具备良好的适合微生物成因甲烷气体生成条件,生物气生气潜力巨大;(2)深部古近系文昌组湖相和恩平组煤系两套成熟烃源岩,亦以生气为主,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热解气补充之;(3)深部成熟热解气通过纵向断层或底辟通道垂向运移至浅层海底,在浅部与微生物气一起侧向运移至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内形成混合型天然气水合物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区 生物气 热解气 混合气源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级“源-渠-汇”耦合研究珠江深水扇系统 被引量:52
9
作者 庞雄 彭大钧 +4 位作者 陈长民 朱明 何敏 申俊 柳保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7-864,共8页
国外单纯地依靠建立深水扇沉积模式来研究深水沉积已经走入了困境,本文尝试通过三级“源-渠-汇”耦合研究来探索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三级次的源-渠-汇耦合研究方法是把控制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诸因素分成宏观-中观-微观级别,分层次... 国外单纯地依靠建立深水扇沉积模式来研究深水沉积已经走入了困境,本文尝试通过三级“源-渠-汇”耦合研究来探索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三级次的源-渠-汇耦合研究方法是把控制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诸因素分成宏观-中观-微观级别,分层次地考察珠江深水扇系统。强调利用宏观研究来描述发育珠江深水扇系统形成的地质条件;利用以层序地层解释为主要手段的中观研究刻画出深水扇的沉积结构模式;通过沉积内幕及其响应关系的微观研究识别珠江深水扇的供源背景、输送管道、沉积微观内幕、沉积过程、沉积流态、储集条件和圈闭性。这种方法较之传统扇模式更能从成因上分层次地揭示深水扇的形成发育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深水扇系统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 珠江 层序地层学 重力流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丘”形反射成因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天亮 蒲仁海 +3 位作者 屈红军 张功成 梁建设 冯杨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20,共9页
在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梅山组广泛发育"丘"形反射,对其识别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丘"形反射主要分布在北礁凹陷及周缘斜坡带上,在顶底界面呈强反射,在内部成层、杂乱或为空白反射,有时在顶部见披覆沉积,从盆... 在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梅山组广泛发育"丘"形反射,对其识别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丘"形反射主要分布在北礁凹陷及周缘斜坡带上,在顶底界面呈强反射,在内部成层、杂乱或为空白反射,有时在顶部见披覆沉积,从盆地中心北礁凹陷向边缘斜坡带迁移生长。通过对"丘"形反射的古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几何学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排除了其为生物礁、泥底辟以及火山丘的可能,认为其可能为深水环境底流作用下形成的等深流沉积或某种沉积物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形反射 地震反射特征 中新统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井条件下建立碎屑岩储层地震地质模型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迎月 顾汉明 +1 位作者 汪勇 蔡成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55-2064,共10页
常规的储层建模以井数据为基础,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等储层属性参数模型,并通过油田开发生产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最佳地质模型.在南海西北部深水区无井控制的情况下,针对中央峡谷浊积水道储层,采用确定性建模与连续型随机建模... 常规的储层建模以井数据为基础,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等储层属性参数模型,并通过油田开发生产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最佳地质模型.在南海西北部深水区无井控制的情况下,针对中央峡谷浊积水道储层,采用确定性建模与连续型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碎屑岩储层地震地质模型,应用地震正演模拟和相似性分析方法,确定浊积水道砂体最佳模拟参数.文章首先分析了碎屑岩储层特征,应用连续型随机建模的方法模拟储层空间分布.然后分析实际地震、地质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思想,对研究区划分沉积体系域,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基于波阻抗和多种地震属性,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对浊积水道储层框架结构进行精细解释,建立储层结构模型;将储层结构模型与砂泥互层随机介质进行"交"、"并"运算,利用连续型随机模拟方法对储层内部介质进行精细刻画,建立中央峡谷浊积水道随机介质储层模型;通过对模型正演模拟、常规处理和相似性分析等建立最佳储层模型.文章研究了在无井条件下建立储层地震地质模型的方法,揭示南海西北部深水区中央峡谷浊积水道储层的空间展布和内部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地震地质模型 随机建模方法 地震正演模拟 砂体雕刻 南海西北部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域烃源岩和油气的分带性 被引量:58
12
作者 李友川 邓运华 张功成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2,共7页
中国近海海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烃源岩的分带性表现为"内带腐泥,外带腐殖":内带主要为腐泥型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陆生高等植物的贡献很少;外带烃源岩类型较复杂,有海陆过渡相... 中国近海海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烃源岩的分带性表现为"内带腐泥,外带腐殖":内带主要为腐泥型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陆生高等植物的贡献很少;外带烃源岩类型较复杂,有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海相烃源岩和湖相烃源岩,以前二者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以腐殖型烃源岩为主。油气的分带性表现为"内油外气":腐泥型烃源岩具有倾油性,因而内带以油为主,天然气主要为油伴生气;腐殖型烃源岩具有倾气性,因而外带以天然气为主,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和凝析油伴生气,部分盆地或凹陷存在数量有限的原油。南海北部深水区处于外带,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烃源岩 油气分布 分带性 南海北部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