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rgo观测资料的南海北部海域声速场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伟涛 张韧 +3 位作者 王辉瓒 安玉柱 陈建 段志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5-280,共6页
利用近5年的Argo剖面序列,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声速垂直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声速场水平分布特征。分析表明:EOF的前6个模态反映了海区声速结构的主要变化,可以很好地表示声速剖面。第1模态具有明显的年变化周... 利用近5年的Argo剖面序列,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声速垂直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声速场水平分布特征。分析表明:EOF的前6个模态反映了海区声速结构的主要变化,可以很好地表示声速剖面。第1模态具有明显的年变化周期,主要受海洋混合层季节性变化影响;第2模态与第1模态时间函数具有明显的反向变化特征,主要对次表层进行调制;第3模态主要影响次表层以下声速变化;表层声速分布与深层声速分布有明显的差异,表层声速主要受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深层声速分布与南海环流系统关系密切;冷涡的存在会引起声速场的低值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声速 时空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EOF) Argo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叶绿素a浓度时空特征遥感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马翱慧 刘湘南 +1 位作者 李婷 刘美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8-105,共8页
利用2007-2010年MODIS的L2级叶绿素a浓度产品作为数据基础,对叶绿素a浓度年平均和月平均数据进行分级分区处理,研究南海北部海域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0年在南海北部海域叶绿素a... 利用2007-2010年MODIS的L2级叶绿素a浓度产品作为数据基础,对叶绿素a浓度年平均和月平均数据进行分级分区处理,研究南海北部海域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0年在南海北部海域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5.0mg/m3)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沿岸河流的入海口,分布范围在夏季最大,在春秋次之,在冬季最小;叶绿素a浓度的次高值区(1.0~5.0mg/m3)主要分布在海岸线到50m等深线之间的海域,分布范围夏冬较大,能扩展到50m等深线附近,而春秋较小,会退缩到50m等深线以内;叶绿素a浓度的中值区(0.3~1.0mg/m3)主要分布在50m到100m等深线之间的海域,时空变化复杂;叶绿素a浓度的低值区(<0.3mg/m3)主要分布在100m等深线以外的海域,其区域平均值夏季最低,春秋次之,冬季最高,同时该区域叶绿素a浓度在春夏秋三季空间分布较均匀,而冬季受季风和黑潮入侵影响空间分布较为复杂。南海北部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季风、沿岸河流、海流、海表温度等海洋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MODIS 叶绿素A浓度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底泥微生物的腐殖质还原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吴鹏 赵怡 +1 位作者 洪义国 段舜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微生物的腐殖质还原过程自1996年发现以来,日益成为环境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以南海北部海域的8个底泥为实验材料,利用蒽醌-2,6,-双磺酸(AQDS)为腐殖质模式物,初步探讨了南海北部8个底泥培养物对腐殖质的还原能力,并探讨了驯化后的8... 微生物的腐殖质还原过程自1996年发现以来,日益成为环境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以南海北部海域的8个底泥为实验材料,利用蒽醌-2,6,-双磺酸(AQDS)为腐殖质模式物,初步探讨了南海北部8个底泥培养物对腐殖质的还原能力,并探讨了驯化后的8个底泥微生物对腐殖质的还原过程。结果发现:从南海北部深海海域到海陆交接的香港米浦红树林的8个底泥样品培养液均能很好的还原AQDS;驯化后的8个站点底泥微生物对腐殖质还原的能力有所不同,在48 h,E425站点培养液中的OD450只有0.74,其余7个站点培养液中的OD450都在2.0~3.0之间,推测其原因是8个站点中腐殖质还原微生物的数量具有明显差异,使得各站点的OD450差异很大。研究结果为认知腐殖质还原微生物的分布和探究腐殖质还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态学意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还原菌 南海北部海域 底泥 腐殖质还原 蒽醌-2 6-双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高温超压天然气勘探新进展与关键技术——以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带为例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绪深 杨计海 +5 位作者 范彩伟 邓勇 李辉 谭建财 李虎 刘爱群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1,共9页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的高温超压含油气盆地,近年来在该地区已取得诸多高温超压勘探成果和气田发现,但是乐东斜坡带高温超压天然气的储集体预测和运移通道与盖层评价仍存在较大困难。“十三五”以来,综合地震、测井、录井...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的高温超压含油气盆地,近年来在该地区已取得诸多高温超压勘探成果和气田发现,但是乐东斜坡带高温超压天然气的储集体预测和运移通道与盖层评价仍存在较大困难。“十三五”以来,综合地震、测井、录井、测试等资料,系统地开展了莺歌海盆地成盆构造与深水砂岩沉积过程的研究,建立了盆央海底扇和轴向水道等深水砂岩沉积模式和分布预测方法;通过运移通道和盖层评价等成藏条件的研究,建立了“早期走滑破裂+晚期超压活化”天然气富集新模式和基于水力破裂压力系数计算的不同成藏体系盖层定量评价方法;同时创新形成了两项勘探关键技术,即非欠压实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技术和中深层非亮点储层综合预测技术,解决了高温超压条件下的非欠压实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和非亮点储层预测难题,促进了乐东斜坡带大中型气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高温超压 勘探新进展 关键技术 乐东斜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海域^(239+240)Pu的来源与变化趋势研究
5
作者 黄亚楠 刘志勇 管永精 《海洋学报》 2025年第2期56-68,共13页
本文对南海北部海域海水、珊瑚、贝壳和沉积物中^(239+240)Pu浓度或比活度、^(240)Pu/^(239)Pu原子比值和^(239+240)Pu累积通量等283个站位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了该海域^(239+240)Pu在表层海水、水柱、表层沉积物以及柱样沉积物中的... 本文对南海北部海域海水、珊瑚、贝壳和沉积物中^(239+240)Pu浓度或比活度、^(240)Pu/^(239)Pu原子比值和^(239+240)Pu累积通量等283个站位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了该海域^(239+240)Pu在表层海水、水柱、表层沉积物以及柱样沉积物中的来源与变化趋势。根据端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全球大气沉降(GF)和太平洋核试验场(PPG)是南海北部海域所调查环境样品中^(239+240)Pu的主要来源。同时,根据迁移模型发现水柱中^(239+240)Pu浓度峰值所对应的海水深度与其迁移速率呈现正相关的线性关系。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或粒度与^(239+240)Pu比活度相关性具有分段性质,分别呈现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的沉积速率在数值上通常要大于等于可交换态^(239+240)Pu的表观对流速率,并且柱样中^(239+240)Pu的沉积速率与最大表观对流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柱样中可交换态^(239+240)Pu的最大表观对流速率对沉积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9+240)Pu 变化趋势 南海北部海域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袁梦 陈作志 +3 位作者 张俊 江艳娥 汤勇 徐姗楠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5-91,共7页
根据2015年7—8月(夏季)和2015年12月—2016年1月(冬季)对南海北部陆坡海域(111°00′E^120°00′E,18°00′N^22°00′N)的中层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的夏季和冬季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 根据2015年7—8月(夏季)和2015年12月—2016年1月(冬季)对南海北部陆坡海域(111°00′E^120°00′E,18°00′N^22°00′N)的中层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的夏季和冬季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夏、冬季共出现渔业生物273种,其中鱼类205种,甲壳类50种,头足类18种。相对性重要指数(IRI)分析表明,尾明角灯鱼(Ceratoseopelus warmingii)和典型刺虾(Oplphorus typus)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IRI≥500);主要种为条带眶灯鱼(Diaphus brachycephalus)、菲氏眶灯鱼(D.Phillipis)、短距眶灯鱼(D.mollis)、马来眶灯鱼(D.malayanus)、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和天纽珍灯鱼(Lampanyctus tenuiformis)(100≤IRI<500)。夏季和冬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4.34和5.26,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3.41和4.03,Pei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0.70和0.79,冬季各多样性特征指数均大于夏季。多样性特征指数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说明该海域群落多样性分布存在一定的环境梯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鱼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域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燕初 蔡文理 +1 位作者 李立 徐德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70,共10页
采用7a的T/P高度计资料对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海域是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尤其经常生成强的反气旋涡;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高值区(即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部(21.3... 采用7a的T/P高度计资料对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海域是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尤其经常生成强的反气旋涡;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高值区(即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部(21.3°N,119.0°E)和吕宋岛西北(19.5°N,119.5°E)附近的深水海域;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值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春季是中尺度涡最弱的季节,均方根值最小,夏季次之,秋、冬是中尺度涡最强的季节,均方根值最大;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值也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别在ElNi no事件期间(1997年)其年均方根值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高度计 南海北部海域 中尺度涡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东部海域中生界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7
8
作者 邱燕 温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华南大陆南缘和台湾地区发育的中生代海相地层揭示,该区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曾遭受2次海侵。从海水入侵方向分析,南海北缘东部的海区也相应地发育2套中生代海相沉积岩系。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证实,本区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发... 华南大陆南缘和台湾地区发育的中生代海相地层揭示,该区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曾遭受2次海侵。从海水入侵方向分析,南海北缘东部的海区也相应地发育2套中生代海相沉积岩系。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证实,本区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发育巨厚的中生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以暗色页岩为主,代表水体宽阔、环境稳定的深海相沉积;下白垩统岩性以砂页岩为主,代表环境变化较大的浅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与下白垩统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该区中生代地层具有优越的生、储、盖组合和构造圈闭条件以及油气生成、聚集和保存条件,油气资源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边缘东部海域 中生界 油气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西侧海域粘土矿物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晓飞 陈坚 +1 位作者 徐勇航 赖志坤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68-276,共9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南海北部西侧海域315个表层沉积物<2μm的粘土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粘土矿物有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其组合特征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据粘土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研究区的...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南海北部西侧海域315个表层沉积物<2μm的粘土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粘土矿物有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其组合特征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据粘土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研究区的海底地形特征,研究区大致可以分为3个不同区块:A区是珠江口外的大陆架区域;B区是海南岛以东陆架陆坡区域;C区为西沙海槽至西沙群岛附近区域.根据研究区表层粘土矿物分布特征、周围河流供给的主要粘土成分以及洋流搬运作用,发现A区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9%)主要来自珠江,伊利石与绿泥石(平均含量分别为53%和18%)主要由台湾的河流提供,有珠江物质的混合,蒙脱石含量较低(平均含量为10%).B区的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3%)主要由海南岛的河流提供,蒙脱石(平均含量为16%)主要由吕宋岛的河流提供,B区东部的伊利石和绿泥石来自台湾的河流,B区西部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自红河、越南中部河流,海南岛物源亦有贡献.C区高岭石含量较低(平均含量为12%),越南中部河流和红河为C区蒙脱石(平均含量为14%)的主要物源区,C区东部伊利石和绿泥石来自台湾的河流,C区西部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自红河、越南中部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南海北部西侧海域 粘土矿物 分布特征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影响
10
作者 满文峥 裘是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本文以2011年为例,基于海洋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模拟的南海北部真实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和封闭吕宋海峡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对比分析和研究了吕宋海峡入流对中尺度涡数量、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 本文以2011年为例,基于海洋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模拟的南海北部真实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和封闭吕宋海峡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对比分析和研究了吕宋海峡入流对中尺度涡数量、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边界层分离、正压不稳定和平流效应的影响下,吕宋海峡黑潮水入侵等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海域涡旋的生成和传播具有较大影响。当封闭吕宋海峡时,关闭了黑潮水对南海的侵入,南海北部不存在黑潮弯曲区,无法通过边界层分离机制生成中尺度涡;同时,南海贯穿流强度和正压不稳定减弱,降低了涡流间的能量转移,抑制了涡旋的生成和存续时间,导致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数量减少,生存时间缩短;此外,由于涡度倾向的平流效应减弱,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传播距离明显变短。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动力学机制和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中尺度涡 吕宋海峡 边界层分离 正压不稳定 平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的鳞片年轮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忠炉 卢伙胜 +2 位作者 凌文通 谢伊丽 刘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323-3326,3343,共5页
[目的]为热带海域鱼类年龄鉴定以及鱼群的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和湾口海域采集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鳞片样本,分析热带海域鱼类鳞片年轮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规律,探讨根据鳞片年轮特征进行鱼类种群分类的可行性... [目的]为热带海域鱼类年龄鉴定以及鱼群的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和湾口海域采集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鳞片样本,分析热带海域鱼类鳞片年轮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规律,探讨根据鳞片年轮特征进行鱼类种群分类的可行性。[结果]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鳞片属鲷型,年轮特征主要为切割型和疏密型。同种鱼在不同海域中鳞片类型和年轮特征相同。所采集的样本主要是2~4龄。不同海域的深水金线鱼鳞片中切割型年轮特征差异极显著,而疏密型年轮特征无显著差异;金线鱼鳞片中各种年轮特征的出现率无显著差异。2处海域中金线鱼与深水金线鱼鳞片中的切割型和疏密型年轮特征都有极显著的种间差异。[结论]南海北部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鳞片年龄可以作为鱼类资源评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片 年轮特征 金线鱼 深水金线鱼 北部湾口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法南海联合航次获得圆满成功 被引量:1
12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6-106,共1页
2012年6月16—30日,中法合作"南海深部环流CIRCEA"航次(又称MD190航次)在南海北部海域顺利实施。该航次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合作,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航次 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 海洋地质 同济大学 合作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首条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剖面在南海完成
13
《海洋与渔业》 2017年第5期14-14,共1页
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我国首条深海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剖面在南海北部海域成功完成。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电磁探测 可控源 剖面 深海 中国海洋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EOF方法重构海表叶绿素a遥感缺失数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翱慧 刘湘南 +1 位作者 刘美玲 龙亚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6-583,共8页
以2007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MODIS Aqua CHL-a Level 2海表水色产品为基础数据,获得南海北部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的月平均影像集,基于影像集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利用DIEOF(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方法重构其缺... 以2007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MODIS Aqua CHL-a Level 2海表水色产品为基础数据,获得南海北部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的月平均影像集,基于影像集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利用DIEOF(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方法重构其缺失数据。通过分析重构前后数据变化、验证重构结果的时空特征、计算模型精度指标等对重构结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DIEOF方法重构的MODIS海表叶绿素a影像,能够体现研究区海表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征,重构结果的复相关系数R2可达到0.98,平均绝对误差MAE小于0.01;该方法重构过程中无需先验信息,易操作,能够有效重构大面积成片缺失或缺失比例较高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数据重构 DIEOF 南海北部海域 叶绿素A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全波形反演 被引量:7
15
作者 霍元媛 张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9,共5页
似海底反射层的速度异常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本文基于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两部分,即首先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旅行时反演得到背景速度模型,然后以... 似海底反射层的速度异常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本文基于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两部分,即首先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旅行时反演得到背景速度模型,然后以其作为初始模型,使用共轭梯度算法进行全波形反演。对含噪数据的数值试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确定了进行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全波形反演的遗传算子。将这种波形反演方法应用于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得到了分辨率高于常规速度分析的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并识别出似海底反射层的速度异常,为准确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层和游离气层及研究其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提供了基础;反演结果也同时证明了本文方法的高稳定性以及对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研究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海底反射层 天然气水合物 波形反演 遗传算法 速度结构 共轭梯度算法 南海北部海域 速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质粉砂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混合体系的力学特性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彦龙 刘昌岭 +3 位作者 廖华林 董林 卜庆涛 刘志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9-168,共10页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厘清储层力学参数的演化特征是进行工程地质风险评估的基础,但目前针对中国南海含天然气水合物泥质粉砂储层力学性质评价与测试相关研究的报道却鲜见。为此,以南海北部神弧海域W18/19矿体天然气水合物顶界沉积...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厘清储层力学参数的演化特征是进行工程地质风险评估的基础,但目前针对中国南海含天然气水合物泥质粉砂储层力学性质评价与测试相关研究的报道却鲜见。为此,以南海北部神弧海域W18/19矿体天然气水合物顶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用四氢呋喃(THF)水合物代替天然气水合物,以此来探讨泥质粉砂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混合体系的力学参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低质量丰度条件(小于等于16.7%)下泥质粉砂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混合体系呈现应变硬化破坏特征,抗剪强度、切线模量、内聚力随着水合物含量的增大而增大;②纯天然气水合物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与低丰度条件下的泥质粉砂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混合体系破坏特征截然不同。进而提出了采用丰度(质量丰度或体积丰度)代替原有的砂质沉积物中饱和度概念来表征天然气水合物含量的建议,在考虑天然气水合物合成结束后泥质粉砂沉积物含水率影响的基础上,将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混合体系划分为纯沉积物、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含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和纯天然气水合物4种基本类型,以克服目前针对含天然气水合物泥质粉砂储层力学性质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力学性质 泥质粉砂储集层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 四氢呋喃 质量丰度 三轴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