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玉 姜涛 +2 位作者 王晓红 段丽杰 李适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3-127,共5页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逆向发展。采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建立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模型。通过各级流量、生物量、生产量、捕捞量、系统总流量以及生态位和混和营养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营养流通主要...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逆向发展。采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建立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模型。通过各级流量、生物量、生产量、捕捞量、系统总流量以及生态位和混和营养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营养流通主要有2种途径,肉食鱼类间饵料竞争非常激烈,低值鱼类间具相似的捕食压力,顶级捕食者对大部分鱼类负效应不明显。系统受过度捕捞渔业影响很大,并存在营养级I利用效率低和渔业资源小型化、低值化等不稳定的幼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大陆架 海洋生态系统 ECOPATH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底沉积物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卢博 李赶先 +1 位作者 黄韶健 李传荣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55,共8页
用物理(声学的、工程地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方法,综合分析了沉积物结构特征和工程力学性质,研究了颗粒接触、堆垒、孔隙等现象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沉积物声学物理参数和应力-应变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大... 用物理(声学的、工程地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方法,综合分析了沉积物结构特征和工程力学性质,研究了颗粒接触、堆垒、孔隙等现象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沉积物声学物理参数和应力-应变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底沉积物有6种结构类型,其中混合接触结构类型的沉积物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声速,浅层海底存在着高、低声速分层的中尺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大陆架 海底沉积物 结构特征 工程地质 声学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Ecosim模型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6
3
作者 姜涛 刘玉 +2 位作者 李适宇 王晓红 段丽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112,共5页
为了确定最佳的渔业政策,采用EwE 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构建了1987-1998年Ecosim(时间动态)模型。Ecosim模型包含了32个功能组,初始参数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静态平衡的Ecopath模型。通过营养关系,分析了渔业捕捞对... 为了确定最佳的渔业政策,采用EwE 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构建了1987-1998年Ecosim(时间动态)模型。Ecosim模型包含了32个功能组,初始参数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静态平衡的Ecopath模型。通过营养关系,分析了渔业捕捞对主要经济鱼类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1998年系统总输出、总生物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总捕捞量则有所降低;强化的捕捞压力导致了低值小型鱼类被捕食压力的间接缓解,大中型高价值鱼类的生物量发生明显下降;说明了生态系统呈现出逆向发育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捕捞所产生的从上而下(top-down)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大陆架 海洋生态系统 Ecosi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
4
作者 吴进民 《海洋地质动态》 1988年第2期19-19,共1页
由广东省石油学会和香港文汇报(中国石油)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于1987年11月23—25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英、法、意、日等国的33名专家及国内石油部、地矿部、中科院、高等院校等38个单... 由广东省石油学会和香港文汇报(中国石油)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于1987年11月23—25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英、法、意、日等国的33名专家及国内石油部、地矿部、中科院、高等院校等38个单位的132名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向会议提交论文25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大陆架 石油地质 珠江口盆地 国际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4年台湾浅滩地震海啸模拟及灾害警示
5
作者 章紫喻 李琳琳 +4 位作者 王培涛 许斌斌 高义 李志刚 王伟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5年第5期1101-1116,共16页
1994年台湾浅滩M_(S)7.3地震,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南海东北部发生的最大破坏性地震之一,且有明确的海啸波记录。本研究基于潮位站记录、震后报道和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多组海啸数值模拟,约束该事件的地震参数和破裂特征(震级、断层几何、滑... 1994年台湾浅滩M_(S)7.3地震,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南海东北部发生的最大破坏性地震之一,且有明确的海啸波记录。本研究基于潮位站记录、震后报道和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多组海啸数值模拟,约束该事件的地震参数和破裂特征(震级、断层几何、滑移分布等),并分析海啸波的传播演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灾害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994年台湾浅滩地震触发的海啸影响南到澳门地区,北至温州上千公里的海岸线以及几乎整个台湾岛西海岸。距离震源最近的福建东山岛-厦门一带受海啸影响最大,最大波高可达0.25 m,其次是汕头–泉州一带(0.15~0.20 m)。由于震中位置距离台湾省较近,海啸波在震后10 min到达高雄沿海,30 min传播到福建省东山岛一带,3 h到达香港地区、澳门地区沿海,5 h内几乎覆盖整个华南沿海东岸和台湾省西岸。通过分析最大海啸波幅分布和典型站点时序曲线,获得一些新的认识:(1)1994年台湾浅滩地震的震级可能接近M_(W)6.9,可能的震源机制以高角度正断地震为主;(2)断层关键参数和滑移分布对海啸触发有重要的影响,开展更精确海啸模拟和灾害评估需要更加明确这些参数;(3)板内地震海啸到达华南沿岸地区的时间更短,其伴生的海平面急剧振荡等现象,在当前华南沿海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潜在灾害损失大。目前我们对南海东北部板内地震源的认知严重不足,该区域潜在海啸灾害评估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需要对大陆架内活动断层的精细几何结构和地震活动性开展地球物理联合调查,为开展海洋地质灾害评估与制定沿海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地震 地震海啸 数值模拟 南海北部大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