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9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轴向与横向深水扇交互机制及油气勘探意义
1
作者 侯明才 杨金海 +6 位作者 陈安清 庞谦 李苏晓 张西睿 高航 韩建辉 曹海洋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9,共11页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如何交互沉积缺乏系统认识。为此,基于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的岩心/壁心、薄片、测井和地震数据,开展了测井相和地震相解析,重点分析了轴向与横向深水扇的交互作用和发育模式,明确了2类扇体中有利储集体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西部梅山组发育大型条带状富砂下切水道扇体(轴向扇)和富泥朵状扇体(横向扇)2类重力流沉积,水道化重力流体系主要发育在峡谷底部,朵状扇体系主要发育在斜坡区并常被等深流改造。②轴向扇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物源为西北的大型造山带水系,呈下切“U/V”字形貌特征,以碎屑流成因为主;横向扇沿横轴方向发育,物源为北部的小型岛屿水系,呈薄席状形貌特征,以浊流成因为主。③轴向和横向深水重力流交汇作用下发育汇流型、堰塞型和交切型3种模式,类似陆表流域系统的主干河流和支流,但它们是事件性的,而非同时交汇沉积。结论认为:①轴向扇砂体厚度较大,粒度较粗,粒间孔和溶蚀孔发育,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勘探目标;横向扇砂体较薄,粒度较细,杂基含量高,储层发育需底流改造。②建立的3种横向扇和轴向扇交互模式为砂体成因判识和发育分布规律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峡谷盆地 重力流沉积 深水轴向水道扇 横向斜坡扇 交互机制 发育模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发现及成藏特征
2
作者 匡增桂 任金锋 +2 位作者 邓炜 赖洪飞 谢莹峰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共19页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潜在的能源价值而备受关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南海开展水合物调查,截至目前已实施了9个水合物钻探航次,取得了一系列水合物找矿突破。钻探结果证实,南海北部发育多种类型水合物,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潜在的能源价值而备受关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南海开展水合物调查,截至目前已实施了9个水合物钻探航次,取得了一系列水合物找矿突破。钻探结果证实,南海北部发育多种类型水合物,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东沙海域发育复合型水合物,琼东南发育渗漏型及砂质型水合物。本文结合钻探成果,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水合物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测井响应特征。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在地震上主要表现为显著的BSR以及BSR之上的强正极性反射,在测井上主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纵波速度和高横波速度,如出现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的混合层则在测井上表现为高电阻、低纵波速度、高横波速度和中子密度反交等特征。渗漏型水合物在地震上通常不发育典型的BSR,BSR之上发育亮点反射或者浅部地层发育上拉反射以及柱状的空白反射,海底发育显著的异常地貌,如丘状体和麻坑,在测井上表现为极高的电阻率、稍微增高的纵波及横波速度、高角度层理等特征。砂质水合物在地震上表现为极强的BSR和指示砂质水合物的强正极性反射,测井上表现为低伽马、极高的电阻率、极高的纵横波速度、略微增高的密度和略微降低的中子孔隙度等特征。最后总结了神狐及琼东南水合物成藏控制因素,认为神狐海域发育的深大断裂以及倾斜的天然堤沉积控制了神狐海域高丰度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发育,而琼东南海域水合物发育受古潜山及差异压实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钻探 扩散型水合物 渗漏型水合物 砂质水合物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的成因类型及其物质来源探讨
3
作者 李伟 刘维亮 +9 位作者 钟云 蔡砥柱 邢子浩 孟庆杰 鲁旭 李奇 陈治国 许丞 王先庆 黄赞慧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3,共14页
前人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然而对边缘海陆坡海山多金属结核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以在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分层XRD矿物学、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分层同位素地球化... 前人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然而对边缘海陆坡海山多金属结核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以在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分层XRD矿物学、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分层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方法和研究手段,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的成因及物质来源。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存在4个不同单元层(层1、层2、层3、层4),各单元层的矿物组成不同,指示水动力条件和陆源输入速率的差异。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主要由水羟锰矿、石英、斜长石组成,但外部的层3和层4锰相矿物除了水羟锰矿,还分别出现水钠锰矿和钡镁锰矿等代表成岩成因类型的结核矿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具有多期多物源成矿特征,主要以铁相矿物形成及锰相矿物生长为主。结核内各分层大多数测点Mn/Fe比值均<2.5,层3与层4内少数测点Mn/Fe比值>2.5甚至>5;REY配分模式都出现较强的Ce正异常且大多数与南海海水呈镜像对称,而层3和层4少数测点REY配分模式与沉积物孔隙水REY配分模式相近;Sr-Nd同位素居于南海海水与沉积物之间且接近南海海水,且Pb同位素表现出台湾岛物源的特征。因此,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主要为水成成因,后期生长有少量成岩成因组分的混入,主要来源于周围海水,同时也受到台湾岛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李春海山 多金属结核 水成成因 陆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背散射数据的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特征研究
4
作者 熊鑫 冯英辞 +4 位作者 杨仁辉 孙杰 李健 詹文欢 吕开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3,共10页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XBT)温度剖面图的比较结果显示声学图像可对150m以上水体结构精细成像。声学数据探测到3组内孤立波(ISW1、ISW2、ISW3)。内孤立波最大振幅−20~30m,半波宽−160~380m。ISW1-3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分别为1.0、1.2和1.5m·s^(−1)。内孤立波的波形特征和传播速度的观测参数更符合简化两层KdV(Korteweg-de Vries)模型的结果。ISW1具有复杂的波形特征,而ISW3受到陆坡地形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波形结构,表明这两组内孤立波发生强烈的耗散。高分辨率声学和物理海洋联合同步观测,可有效弥补单一手段的不足,提高人们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的复杂的传播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声学背散射数据 南海北部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渐进式裂陷控制烃源岩差异分布
5
作者 张功成 封从军 +6 位作者 陈莹 曾清波 杨东升 郭帅 焦保程 姚兴宗 葛艳龙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4,共18页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对该区相邻盆地成盆机制、湖相及煤型烃源岩有利区分布及油气成藏机制等方面认识不清。以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和结构进行了对...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对该区相邻盆地成盆机制、湖相及煤型烃源岩有利区分布及油气成藏机制等方面认识不清。以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和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差异成盆机制和烃源岩发育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南海北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古近纪构造演化具东早西晚渐进式裂陷特征,珠江口盆地早中始新世处于区域断陷、晚始新—早渐新世主体处于断拗、晚渐新世处于拗陷阶段,琼东南盆地始新世处于初始断陷、早渐新世处于断陷、晚渐新世处于断拗演化阶段。(2)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于早中始新世,强断深凹为半深湖—深湖烃源岩提供了有利的发育条件。同时,受断-拆作用控制宽缓斜坡带发育规模外浅湖相烃源岩;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晚于珠江口盆地,零星发育岭头组断陷湖盆。(3)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晚始新世,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和白云东洼的洼槽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早渐新世,形成3个中小规模煤系(扇)三角洲带。(4)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灶凹陷内,原油成藏过程中深入烃源岩内的输导砂体具有“泵吸”效应,凹陷内断层的“脆韧二元性”特征控制了原油垂向运移顶板层位;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发育区内,超压和优势断面汇聚脊构成“砂-断”接力天然气近源高效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的不同类型与分布下的烃源岩贡献的油气类型提供勘探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南海北部 渐进式裂陷 湖相烃源岩 煤型烃源岩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丰油气区块风、浪特征研究
6
作者 谢波涛 黄必桂 +3 位作者 张琪 程利斌 王智峰 江东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陆丰海区是广东海域海上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海区,系统性地分析该海域的风浪特征有利于推进陆丰海区海上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本文以WRF模拟风场数据作为输入风场,通过SWAN双层嵌套数值模型模拟广东海域2002-2021年连续20年的风浪场。将模... 陆丰海区是广东海域海上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海区,系统性地分析该海域的风浪特征有利于推进陆丰海区海上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本文以WRF模拟风场数据作为输入风场,通过SWAN双层嵌套数值模型模拟广东海域2002-2021年连续20年的风浪场。将模拟结果与波浪站、浮标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结果的精度。根据风场数据资料和模拟结果统计分析了多年广东海域的海表面风场和波浪场的特征以及陆丰油气区块代表点的风浪特征,主要内容包括海表面风场、波浪场的年、季度、月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广东海域的风速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秋冬季季风期平均风速大于春夏季;多年常风向为NE向,最大风速超过20 m/s。广东海域的波浪条件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春夏季有效波高平均值远小于秋冬季有效波高的平均值;受南海季风影响,秋冬季有效波高最大超过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SWAN 海浪模型 风浪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与赋存差异 被引量:1
7
作者 靳佳澎 王秀娟 +5 位作者 邓炜 李清平 李丽霞 余晗 周吉林 吴能友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6,共16页
近年来,我国在南海北部完成了9个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采集了大量三维地震资料,发现了多种赋存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但是不同赋存形态与富集程度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异常响应及主控因素差异有待厘清。在台西南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发现... 近年来,我国在南海北部完成了9个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采集了大量三维地震资料,发现了多种赋存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但是不同赋存形态与富集程度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异常响应及主控因素差异有待厘清。在台西南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发现了呈烟囱状反射的裂隙充填型水合物与呈强振幅反射的孔隙充填型水合物垂向叠置分布,而珠江口盆地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上部广泛发育孔隙充填型水合物。研究认为低孔渗特征、相对细粒沉积层和块体搬运沉积体储层,匹配局部高通量流体供给条件,控制了裂隙充填型水合物赋存;相对低通量流体和相对粗粒储层岩性是孔隙充填型水合物赋存的主要条件,而Ⅱ型水合物、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及近期活动水合物系统均与深部来源热成因气及相对高通量流体供给有关。构造沉积背景差异是多类型水合物赋存的主要原因,流体运移通道、运移方式和储层岩性耦合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程度;受晚期岩浆侵入、泥火山构造、隆起构造影响而形成的断层和气烟囱构造控制流体运移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因而查明不同盆地发育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差异,厘清多类型水合物地质主控因素对于指导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多类型 流体运移 储层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观测分析
8
作者 黄必桂 张琪 +1 位作者 谭海月 黄晓冬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析了陆架区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属于“凸型”内孤立波,它在10 min内引起上层海洋等温线上凸19.4 m,下层海洋等温线下沉31.8m,并诱发出东向和南向流;中层等温线分布非常稀疏,存在最大达0.39m/s的西向流速和0.41m/s的北向流速。通过不稳定分析,发现中层层结较弱,理查德森数降低至1/4以下,达到了剪切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垂直方向上,内孤立波垂向本征模态在75m和205m深度上分别具有1个节点。基于敏感性试验,发现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对温跃层深度变化更加敏感,秋冬季较深的温跃层有利于剪切不稳定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中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区 内孤立波 潜标观测 精细结构 不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
9
作者 陈雨核 任金锋 +3 位作者 李廷微 徐梦婕 王笑雪 廖远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93,共17页
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往往发育中高饱和度的水合物及其下伏伴生气,是海域广泛分布的一类水合物资源,也是海底灾害、冷泉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认识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南海北部海底观测、岩心、... 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往往发育中高饱和度的水合物及其下伏伴生气,是海域广泛分布的一类水合物资源,也是海底灾害、冷泉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认识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南海北部海底观测、岩心、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资料,系统总结了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发育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方面的识别标志,发现渗漏型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渗漏通道内。按照渗漏通道形成的机械失稳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类:构造圈闭控制的水力破裂型渗漏通道,呈集群状分布;高角度断层控制的剪切破裂型渗漏通道,呈线状分布。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中,深部气体沿气烟囱、断层等运移并聚集在甲烷水合物稳定带底部附近。当流体压力大于上覆细粒沉积地层的破裂力时,游离气向上突破形成渗漏通道,在渗漏通道内的高角度裂隙网中形成中高饱和度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在穿越的薄砂层中形成高饱和度孔隙充填型水合物。游离气在渗漏通道内的长距离运移过程可能受到3种机制的影响,即排盐效应维持的热力学三相平衡、水合物壳的形成使得甲烷扩散受限和高甲烷通量导致的水合物动力学生长速率受限。与活动冷泉相关的渗漏型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盖层破裂阶段。在超压作用下可能受水合物动力学生长速率的影响;(2)向上突破阶段。局部升高的盐度和温度维持了热力学三相平衡;(3)当流体到达海底后,地温趋近背景值,进入稳定渗漏阶段。排盐效应和水合物壳导致的甲烷扩散受限控制了水合物的生成。当冷泉停止活动后,盐度随着游离气的不断扩散而降低,渗漏通道的底部逐渐有新的水合物再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型水合物 渗漏通道 机械失稳 长距离运移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邝美娴 郝祚千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SPM浓度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SPM浓度季节尺度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SPM浓度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规律,近岸区域浓度较高,向远岸逐渐降低;在季节尺度上,SPM浓度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规律,主要受到有效波高的驱动。在年际尺度上,SPM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12年SPM浓度显著下降主要受河流输沙量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的影响;而2013—2023年SPM浓度的显著上升主要归因于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和有效波高的持续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环境的变化,为该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区 悬浮物浓度 输沙量 叶绿素A浓度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鲻科鱼类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估
11
作者 李政凯 王宇航 +1 位作者 甘志宏 冯波 《江西水产科技》 2025年第2期68-72,共5页
根据2008—2022年渔港捕捞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鲻科鱼类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鲻科鱼类被拖网、刺网、笼壶、杂渔具等捕捞,捕捞量分别占其总渔获物量的5.38%、36.22%、0.25%和58.15%。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8个单位捕... 根据2008—2022年渔港捕捞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鲻科鱼类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鲻科鱼类被拖网、刺网、笼壶、杂渔具等捕捞,捕捞量分别占其总渔获物量的5.38%、36.22%、0.25%和58.15%。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8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平衡Schaefer模型未能计算出合适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平衡Fox模型计算的MSY为84448.68 t,非平衡产量模型计算的MSY为56181.32 t。单拖101~200 kW和杂渔具50 kW以上这两个作业方式与功率段的捕捞努力量水平在2022年被判定为投入过度。渔获量占比达到56.89%的杂渔具50 kW以下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数据拟合的非剩余产量模型推测出当前资源量低于0.2 K的警戒线,种群处于恢复重建阶段。建议现阶段总可捕捞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设定为1.72×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可捕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发育机理再认识
12
作者 李友川 周姗姗 +4 位作者 兰蕾 李威 李婧婧 丁文静 杨永才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0,共16页
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含油气盆地的主要烃源岩,但钻井揭示少、预测难度大,制约着南海北部尤其是深水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不清、海洋营养化程度和古生产力不明、有利于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 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含油气盆地的主要烃源岩,但钻井揭示少、预测难度大,制约着南海北部尤其是深水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不清、海洋营养化程度和古生产力不明、有利于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不清等问题,利用有机岩石学微观结构确定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和有机质组成,通过地球化学方法重建南海新生代海洋化学环境,揭示新生代海洋的营养化程度和古海洋有机质生产力以及有机质保存条件。研究表明:(1)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有机质除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及少量低等浮游藻类外,还有来自海草和底栖宏观藻的贡献,其中以海草为主要有机质来源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滨浅海,而半封闭海湾环境形成的烃源岩底栖宏观藻贡献较大;(2)南海新生代海洋环境总体贫营养,但白云凹陷恩平组沉积时期营养化程度高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和陵水组,且海洋生产力与营养化程度呈正相关,在同一盆地或凹陷内,半封闭海湾营养化程度和古生产力最高、陆棚浅海最低、开阔滨浅海介于二者之间;(3)半封闭海湾环境盐度最高,存在次氧化和缺氧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而陆棚浅海和开阔滨浅海环境总体盐度偏低,且偏氧化,不利于有机质保存;(4)半封闭海湾有机质来源丰富、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好,是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发育最有利的沉积环境。该项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预测和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相烃源岩 发育机理 半封闭海湾 营养化程度 古生产力 氧化还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浮式海洋地震仪数据分析及南海北部深部结构
13
作者 刘博文 李家彪 +6 位作者 牛雄伟 丁巍伟 朱心科 于志腾 汪贞杰 侯斐 王天睿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6-2291,共16页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交汇处,构造演化过程复杂,探明其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其形成演化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海盆中缺少可长期观测的地震仪,目前对南海海盆下方深部结构的认识仍较为薄弱.在海盆中...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交汇处,构造演化过程复杂,探明其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其形成演化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海盆中缺少可长期观测的地震仪,目前对南海海盆下方深部结构的认识仍较为薄弱.在海盆中布放可自动回传数据的沉浮式海洋地震仪,是一种高效观测天然地震的新方法.本研究基于在南海北部布设的7台沉浮式海洋地震仪的数据,识别出清晰的6级以上地震24次(震中距为500~8800km),5~6级地震14次(震中距为550~2800km),4~5级地震2次(震中距为680~830km),获得了如下初步认识:(1)真实记录中地震P波的频率与震中距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指导海洋地震仪高效识别并准确回传地震数据:震中距小于1100 km时,P波的优势频率大于1 Hz;震中距大于1100 km时,P波的优势频率小于1Hz.(2)基于双差法计算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北部P波的相对走时残差,在海洋区域数据稀疏的情况下,约束了上地幔浅部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沉浮式海洋地震仪 地震P波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底流对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4
作者 王星星 万杏 +1 位作者 何云龙 孙启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7-845,共19页
底流是深海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的重要沉积动力之一,对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形成、展布及物性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系统开展了南海北部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钻井及测井资料综合沉积地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底... 底流是深海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的重要沉积动力之一,对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形成、展布及物性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系统开展了南海北部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钻井及测井资料综合沉积地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底流作用活跃且类型多样。②中新世以来底流沉积广泛分布,受海盆构造格局演化与局部地形影响,底流沉积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分布,其中东北陆缘底流最为强劲。③底流在南海北部早中新世的大型线性侵蚀沟槽、中中新世以来的中央峡谷与迁移峡谷群以及上新世以来的树枝型峡谷体系等关键沉积地貌的形成中扮演了关键角色。④南海北部海底峡谷、水道等重力流沉积地貌的形成演化,对陆坡地貌具有重要改造作用,进而控制了重力流输运路径以及浊积砂体的形成与分布。⑤强底流地区不仅发育砂质底流沉积,还对重力流沉积进行了改造,所形成的底流改造砂是重要的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⑥底流沉积研究在南海北部深水沉积区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南海北部古海洋与构造沉降之间关系、复杂地形条件下底流沉积过程以及底流-浊流交互作用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砂 底流改造砂 底流沉积过程 底流-浊流交互作用 深水沉积 深水油气 中国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水合物区HD109站位沉积物及孔隙水特征对甲烷渗漏的响应:来自元素和钡同位素的记录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碧 艾鑫宇 +1 位作者 葛璐 杨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07-2618,共12页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孔隙水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Ba及Ba同位素特征对古今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及甲烷渗漏事件的指示。HD109站位孔隙水元素变化特征显示了清晰的地球化学分带,由上至下包括Fe-Mn还原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硫酸盐-甲烷过渡带。沉积物Ba元素特征显示现今SMTZ上方有较为明显的钡峰(Ba/Al高值)发育,沉积物浅部Mo、U富集层位及相邻层位Ba/Al值特征综合指示了浅部古钡峰及古SMTZ的存在,代表沉积历史上甲烷渗漏通量较高事件。孔隙水δ^(138/134)Ba值普遍高于海洋颗粒钡及碎屑钡的δ^(138/134)Ba值,反映了沉积物中成岩重晶石溶解的贡献,其中,现代钡峰附近孔隙水具有明显的δ^(138/134)Ba峰值,显示孔隙水δ^(138/134)Ba对自生重晶石沉淀过程有较显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渗漏 Ba同位素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16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细粒储层矿物组分对天然气水合物储集赋存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小蕾 白辰阳 +3 位作者 苏丕波 马倩 张宇 梁金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5-1220,共16页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low sea floor,海床以下深度)为非水合物储层段,海床下127~156 m为水合物储层段。通过XRD分析可知,高石英及长石含量,低伊蒙混层含量的层段,比表面积与束缚水能力较低,说明其具有相对较好的孔渗条件,为水合物的运移与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形成水合物储层段;而在高伊蒙混层的层段中,比表面积较大,束缚水能力较强,其对甲烷气体及流体的吸附和束缚能力较强,对水合物成藏起到潜在的封隔作用,成为非储层段,储层与非储层段纵向叠置序列有利于优质水合物储层的形成。本次研究总结了矿物组分与优质水合物储层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两者存在的潜在成因联系,以期丰富水合物富集成藏的基础理论,对未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GMGS4 天然气水合物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南海北部溶解态锰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政委 张媛 +2 位作者 杨一超 陈晶 任景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30,共11页
利用在线富集−流动注射分析方法测定了2017年10月珠江口−琼东海域和2020年9月南海东北部−中部海域(文中将两个航次研究区域统称南海北部)溶解态锰(dMn)的浓度。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北部dMn的浓度范围为0.7~8.6 nmol/L,平均浓度为(2.6±... 利用在线富集−流动注射分析方法测定了2017年10月珠江口−琼东海域和2020年9月南海东北部−中部海域(文中将两个航次研究区域统称南海北部)溶解态锰(dMn)的浓度。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北部dMn的浓度范围为0.7~8.6 nmol/L,平均浓度为(2.6±1.3)nmol/L。dMn浓度的平面分布整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特点,琼东沿岸及珠江口海域dMn的浓度高于南海北部陆坡及中部海域。dMn的垂直分布呈现表层高,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DO相对较低的中层水体dMn浓度升高,深层水dMn浓度较低。影响南海dMn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水团混合、颗粒物吸附−解吸和低氧环境再生。富Mn陆架水沿上层(<80 m)向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输送。以盐度和dMn作为示踪剂研究2020年秋季黑潮次表层水对南海的入侵,结果发现入侵主要集中在24.5~25.0 kg/m^(3)密度面上,向西延伸到117.5°E,向南延伸到20°N。南海中部中层水体(400~1500 m,DO浓度<100μmol/L)dMn浓度升高,dMn浓度与表观耗氧量(AOU)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低氧环境再生影响南海北部dMn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锰 分布 影响因素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涡物理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友飞 李佳烜 杨世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0-708,共19页
为了分析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暖涡的响应,于2021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布设了19个大面站,采集浮游植物水样,并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群落特征指数,以及水体叶绿素极大值层和营养盐浓度分布等,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隶属于3门82属的307... 为了分析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暖涡的响应,于2021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布设了19个大面站,采集浮游植物水样,并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群落特征指数,以及水体叶绿素极大值层和营养盐浓度分布等,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隶属于3门82属的307种浮游植物,其中甲藻和硅藻为该海域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分别有176种(33属)和129种(48属),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菱形藻属(Nitzschia spp.)、环沟藻属(Gyrodinium spp.)、斯克里普藻属(Scrippsiella spp.);在中尺度暖涡中心,叶绿素极大值层(Deep Chlorophyll Maximum, DCM)相比边缘区域更深,营养盐浓度分布也呈现类似特点;中尺度涡的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暖涡中心区域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边缘区域。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表明,在暖涡中心区域,随着温度升高,硅藻丰度开始降低,且硅藻在中心区域的丰度低于边缘区域;相比之下,甲藻在中心区域的丰度高于边缘区域。进一步分析硅甲藻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可知,菱形海线藻,菱形藻在暖涡中心区域的丰度要小于边缘区域,而环沟藻、斯克里普藻则相反。通过对暖涡区域群落特征指数的分析发现,从边缘区域到中心区域,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物种分布趋于均匀。本研究可为探索浮游植物对中尺度涡响应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中尺度暖涡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认识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16
20
作者 谢玉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共14页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在综合分析烃源岩、储层、差异成藏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成藏特征、油气勘探作业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下一步油气攻关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地壳拆离作用及强烈薄化影响,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特殊,岩石地球物理性质多样;②软流圈差异抬升形成深水区独特的高热流背景,促使区域性湖相、煤型及叠合型等3类烃源灶快速、高强度生烃,生烃门限变浅;③深水盆地群的演化和成盆规模差异大,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几何形态和储集体时空展布,深水区独特的板块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演化史、温压变化剧烈的地质特征等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结论认为:①该区油气勘探面临地震资料解析度低、规模有效储层预测困难、勘探成本高等技术与经济的双重挑战;②需要创新形成高地温背景下优质储层差异化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③亟需提升勘探设备能力建设,攻关高效地震采集、“重磁电震”地球物理一体化采集处理、双井架钻探作业、多井段“一趟钻”等勘探关键技术,为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高质量发展做好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深水区 烃源岩类型 烃源灶 成藏模式 构造演化 勘探挑战 高效勘探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