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卫小冬 赵明辉 +4 位作者 阮爱国 丘学林 夏少红 朱俊江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80,共9页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转换横波 纵横波速比 南海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高分辨空间分布及其与现代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顺 吴聪 +7 位作者 陈炽新 荆夏 李学杰 蔡观强 钟和贤 张江勇 李波 张金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1-254,共14页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北部1266个站位19种硅藻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偏好的研究,查清了南海中北部沉积硅藻高分辨的空间展布特征,并探讨了硅藻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南海北部陆架和西部陆架表层沉积硅藻以广温的半咸水潮间...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北部1266个站位19种硅藻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偏好的研究,查清了南海中北部沉积硅藻高分辨的空间展布特征,并探讨了硅藻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南海北部陆架和西部陆架表层沉积硅藻以广温的半咸水潮间带种或沿岸种和咸水半咸水浅海种为主,珠江口以东的粤东北部陆架Paralia sulcata呈集中分布,粤西北部陆架多样性最佳,Cyclotella stylorum相对富集,西部陆架则以Cyclotella striata占显著优势。北部陆坡和西部陆坡以热带浮游远洋种为主,其中Azpeitia nodulifera和Nitzschia marina分别在琼东南陆坡、西部陆坡和东北部陆坡占优势地位,Chaetoceros messanensis、Fragilariopsis doliolus集中分布于北部陆坡。深海盆以热带浮游远洋种为主,A.nodulifera最具优势,其次为N.marina,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Thalassiosira eccentrica在吕宋海峡入口、深海盆东部和东南部礼乐岛坡集中分布。硅藻种和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热带远洋种与表层海水温度显著正相关,广温广布种与温度和盐度呈一定正相关,多数沿岸种和浅海种与盐度显著负相关。硅藻组合与海洋流系控制下的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可分为6个硅藻组合,其中陆架区3个组合主要受到盐度和营养盐(NO3,PO4,SiO4)浓度的影响,陆坡区2个组合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营养盐(PO4)浓度的影响,而深海盆硅藻组合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对比前人研究,本文提高了对南海沉积硅藻空间分布认识的分辨率,充实了研究相对薄弱的西部陆架和深海盆的最新资料,佐证并修正了前人基于少量数据而得出的硅藻组合分区认识,消弭了前人观点的分歧。生物因素和沉积过程会使沉积硅藻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北部 硅藻 环境因子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秋季低空偏东急流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冯文 符式红 吴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7-254,共8页
借助Biot-Savart定律和二维涡度方程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海陆分布的下垫面热力差异与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的低空急流由秋季出现在海陆交界处的偏东强风带南移加强而致,... 借助Biot-Savart定律和二维涡度方程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海陆分布的下垫面热力差异与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的低空急流由秋季出现在海陆交界处的偏东强风带南移加强而致,最大风速层出现在925 h Pa附近,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增大有关。进入秋季后,由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及北下冷空气的双重作用,东亚大陆近地层的温度下降迅速,而南海洋面温度变化极小,南北温差加剧。两地近地层温度的相对变化,加大了大气上升和下沉运动,使得东亚大陆负相对涡度及南海地区的正相对涡度均得以增强。由Biot-Savart定律可知,东亚大陆和南海地区之间相对涡度通量的加大必将于南海中北部对流层低层诱导出强的辐合风速,形成带状偏东风急流。由于南海南部的涡通量大于东亚大陆地区,因此南海南部高温正涡中心所诱导出的水平速度是构成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的最主要分量,而来自东亚大陆低温负涡中心的贡献居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Biot-Savart定律 南海中北部 海陆热力差异 相对涡度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深地震剖面综合地球物理解译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薛彬 阮爱国 +3 位作者 高金耀 郭远明 丁跃平 李铁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91,共11页
利用2006年南海进行的深地震剖面和重磁数据,对南海中北部陆缘横跨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延伸至海盆边缘的OBS2006-3地震剖面进行了反演。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该剖面进行了地球物理综合解译,探讨了中生代古俯冲带、潮汕坳陷属性等科... 利用2006年南海进行的深地震剖面和重磁数据,对南海中北部陆缘横跨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延伸至海盆边缘的OBS2006-3地震剖面进行了反演。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该剖面进行了地球物理综合解译,探讨了中生代古俯冲带、潮汕坳陷属性等科学问题,结果显示现今的东沙断裂很可能是中生代古俯冲带的遗存;潮汕坳陷为一个中生代残留的弧前盆地,沉积层厚达9km,具有较大的油气潜力,后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其有一定改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剖面 反演 大陆边缘 南海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孔宁谦 陈润珍 蔡敏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8-196,共9页
本文对1960-2002年在南海中北部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如下气候特征:南海中北部平均每年有6.7个热带气旋,有4.9个热带气旋强度发生突变,其中有3%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增强,72%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减弱,25%的热带气旋既发... 本文对1960-2002年在南海中北部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如下气候特征:南海中北部平均每年有6.7个热带气旋,有4.9个热带气旋强度发生突变,其中有3%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增强,72%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减弱,25%的热带气旋既发生突然增强又发生突然减弱过程.强度突然减弱发生在4-12月,主要集中在登陆和登陆后的陆地区域,分布较广;强度突然增强发生在4-11月,主要出现在珠江口以西至海南岛东部海面、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海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热带气旋 强度突变 天气气候特征 南海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的OBS广角地震剖面 被引量:59
6
作者 卫小冬 阮爱国 +5 位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李家彪 朱俊江 吴振利 丁巍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25-3335,共11页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在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达到8 km,速度从顶部的4.4 km/s向下增加到底部的5.3 km/s.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向海方向减小,其埋深从东沙隆起下方的24~25 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 km.东沙隆起下方的上地壳中存在一向上突起的高速异常,速度达到6.9 km/s,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和岩浆活动有关.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存在厚3~12 km,速度为7.1~7.4 km/s的高速层.根据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征,推测下地壳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东沙隆起 潮汕坳陷 高速层 南海中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