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磁记忆技术的海洋出水铁质文物状态评估与监测——以南海Ⅰ号出水铁器为例
1
作者 龚梓桑 胡钢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7,共6页
为评估南海Ⅰ号出水铁器的保存状态,运用磁记忆检测技术对铁条(锻钢)进行4通道双分量线扫,对比了置于大气环境中三年后未经保护修复和经过保护修复铁条的保存状态;对铁锅残片(过共晶白口铸铁)进行4通道单分量面扫,并与X射线照相结果进... 为评估南海Ⅰ号出水铁器的保存状态,运用磁记忆检测技术对铁条(锻钢)进行4通道双分量线扫,对比了置于大气环境中三年后未经保护修复和经过保护修复铁条的保存状态;对铁锅残片(过共晶白口铸铁)进行4通道单分量面扫,并与X射线照相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磁记忆检测与X射线照相结果相匹配,良好指示裂隙、锈蚀发展区,能有效检出海洋出水铁器内部风险程度较高的应力集中区。风险位置的判据为:(1)磁场强度法向分量方向相对于基线改变,切向分量出现极值;(2)磁场梯度值高,超过检测区段均值的四倍。风险程度量化评估参数为:(1)磁记忆信号特征值,如磁场强度、磁场梯度(G)的平均值、最大值、峰-谷值等;(2)理论应力集中系数m=G_(max)/G_(ave)。量化评估参数的值越大,表明铁质文物的风险程度越高。磁记忆技术能对铁质文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早期预警,为海洋出水铁质文物的保存状态评估和监测、保护修复流程的安全性监测和有效性评估提供便捷有效的手段,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记忆 铁质文物 海洋出水铁器 南海ⅰ号 无损检测 X射线照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成果在原创性临展策划中的创新实践:“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策展回顾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洁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7,130,131,共8页
考古成果与博物馆展示紧密关联,考古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在原创性临展的创新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2023年,南越王博物院策划并主办了“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依托“南海Ⅰ号”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以“透... 考古成果与博物馆展示紧密关联,考古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在原创性临展的创新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2023年,南越王博物院策划并主办了“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依托“南海Ⅰ号”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以“透物见人”的理念为策展导向,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南海Ⅰ号”的航行路径与海上贸易景象。这种将古代货物生产基地—商品集散地—贸易路线联系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为考古成果指导博物馆展览创新提供了良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考古成果转化 原创性临展 南海ⅰ号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Ⅰ号”出水古陶瓷器科技分析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艳蓉 朱铁权 +3 位作者 冯泽阳 谭羡 叶道阳 郑颖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2-339,共8页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出水大量陶瓷器的产地研究及腐蚀产物研究是“南海Ⅰ号”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部分的青白瓷、青瓷、绿釉陶的胎釉以及绿釉陶的腐蚀...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出水大量陶瓷器的产地研究及腐蚀产物研究是“南海Ⅰ号”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部分的青白瓷、青瓷、绿釉陶的胎釉以及绿釉陶的腐蚀物进行成分分析,并利用体视显微镜以及拉曼光谱仪对绿釉陶表面的腐蚀物进行观察和物相组成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一类青白瓷样品胎体具有低铝高硅的特点( Al2O3含量低于19%,SiO2含量约73%),属江西景德镇湖田窑,而另一类青白瓷可能产自福建,具体窑口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对比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青瓷样品胎体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 Al2O3含量13.32%-19.12%;SiO2含量72.89%-78.30%),属浙江龙泉窑;绿釉陶样品的特征与福建地区瓷土较为符合,可能来自于福建磁灶窑。拉曼光谱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绿釉陶的主要腐蚀物的矿物组成为炭黑、白铅矿与磷酸铅。此项研究成果为出水陶瓷器的产地研究、陶瓷器腐蚀机理探究、出水陶瓷器保护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古陶瓷 青白瓷 青瓷 绿釉陶 科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木材的微束XRF面扫描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可佳 杜靖 +3 位作者 朱剑 李乃胜 陈岳 武媛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30-2933,共4页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发现于1987年,经多次水下考古调查后,于2007年严格按照水下考古规范,成功地将其整体打捞出水,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发现于1987年,经多次水下考古调查后,于2007年严格按照水下考古规范,成功地将其整体打捞出水,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沉船。由于在海底埋藏达800年之久,因此船体和及其所承载的木质文物,在海水中盐份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发生了严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使得原有的木材成分大量降解流失,木质纤维间的支撑力减少,导致强度降低,结构糟朽。硫铁化合物是海洋出水木材的重要病害来源,因此铁、硫元素的含量、分布以及赋存状态,对海底出水有机质材料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制样和传统方法限制,难以对出水木材中的铁和硫进行原位无损分析,同时分析速度和测量成本亦是难以克服的困难。微束X射线荧光技术,特别是基于常规X光管的微聚焦技术,为该问题提供了便捷、快速、可靠、无损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基于此,选择“南海Ⅰ号”出水船体为研究对象,应用最新的多导毛细管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并结合拉曼光谱分析,对出水木材中的铁、硫含量和分布进行了面扫描分析。结果指出,样品中的铁、硫元素分布不均,存在多种赋存形态,揭示了元素分布特点和规律为研究水木材中硫、铁的来源、富集以及耦合关系等提供了线索。研究表明,微束XRF技术可有效分析不规则、不均匀的饱水木材中不同部位铁、硫丰度,在二维尺度上揭示元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海洋出水木材中的硫、铁及其化合物的沉积和循环机制以及相关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μ-XRF 面扫描 饱水古木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Ⅰ号”两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被引量:21
5
作者 吴启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100,共8页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病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用酒精、丙酮、柠檬酸等化学溶剂和超声波清洗去除瓷器胎釉吸附的盐分及表面的土蚀等病害;并遵循恢复文物原状与可辨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氧树脂胶、滑石粉、丙烯酸树脂漆等材料对瓷器进行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增加展陈效果,还为以后大批量相同保存环境和病害的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出水瓷器 腐蚀 脱盐 保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Ⅰ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技术操作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建成 孙树民 张永强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68,共4页
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南海I号"及船上的文物,设计一套整体打捞方案,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实现了沉... 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南海I号"及船上的文物,设计一套整体打捞方案,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实现了沉船整体打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沉船打捞 水下考古 钢沉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Ⅰ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 被引量:5
7
作者 吴建成 张永强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3-387,399,共6页
"南海Ⅰ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南宋时期的古沉船。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该船及其上的文物,一套整体打捞方案被首次提出:即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 "南海Ⅰ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南宋时期的古沉船。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该船及其上的文物,一套整体打捞方案被首次提出:即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进行考古发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困难,不过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后最终将沉船整体打捞成功。这为今后水下考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路运输 南海ⅰ号 沉船打捞 水下考古 钢沉井 “水晶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Ⅰ号”出水部分铜器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荣 田兴玲 李秀辉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5-116,共12页
对"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出水部分铜器样品(包括北宋铜钱等)采用XRD、SEM-EDS、金相显微分析等方法进行表征,并结合文献考证,从冶金学和化学的角度对南海Ⅰ号出水铜器样品的材质、制作工艺、腐蚀产物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对"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出水部分铜器样品(包括北宋铜钱等)采用XRD、SEM-EDS、金相显微分析等方法进行表征,并结合文献考证,从冶金学和化学的角度对南海Ⅰ号出水铜器样品的材质、制作工艺、腐蚀产物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铜环、铜片、铜钱三类铜器的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锡、铅含量存在差异,且存在较多硫化物夹杂。制作技术均为铸造而成,其中钱币铸造可能采用的是翻砂工艺。铜器腐蚀产物组成为石英(SiO2)、辉铜矿(Cu2S)、文石(CaCO3)、铁橄榄石[Fe2(SiO4)]、白铅矿(PbCO3)、孔雀石[Cu2(OH)2CO3]等,具有缺氧环境下铜器腐蚀产物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铜钱 锈蚀产物 金相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醇在“南海Ⅰ号”饱水木质文物上安全脱除方法的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琦钧 韩向娜 +2 位作者 张治国 王昊 孙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0,共7页
薄荷醇作为新兴的考古出土脆弱文物提取用临时固型材料,在越来越多的考古现场得到了应用,涉及文物材质不断增多,但是文物提取到室内之后薄荷醇如何快速、安全脱除成为后期处理时面临的实际难题。最常用的去除方法是让薄荷醇自然挥发,但... 薄荷醇作为新兴的考古出土脆弱文物提取用临时固型材料,在越来越多的考古现场得到了应用,涉及文物材质不断增多,但是文物提取到室内之后薄荷醇如何快速、安全脱除成为后期处理时面临的实际难题。最常用的去除方法是让薄荷醇自然挥发,但是薄荷醇挥发的同时,水分也会挥发;随着水分的挥发,对失水敏感的饱水有机质文物将会出现干缩等问题。为研究薄荷醇在饱水木质文物上的安全脱除技术,本研究以“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饱水树皮和糟朽散木为对象,探讨自然挥发、补水挥发、乙醇去除、乙醇去除+补水、加热+补水5种不同的脱除方法,通过评估不同方法处理前后树皮和散木的外观形态、质量损失和尺寸稳定性,优选出适合饱水木质文物上薄荷醇的安全脱除方法。结果显示:树皮脱除薄荷醇需要补水,散木脱除薄荷醇需要乙醇快速去除。综合效果来看,乙醇去除或者乙醇去除+补水相结合的方式是饱水木质文物最佳的薄荷醇安全去除方法。本研究将为考古和文物保护人员在使用薄荷醇提取饱水木质文物后期处理上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饱水木质文物 薄荷醇 脱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Ⅰ号”出水漆器残片的成分结构分析
10
作者 胡凤丹 张亦弛 +1 位作者 杜靖 李乃胜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52,共10页
为了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来剖析“南海Ⅰ号”漆器的髹漆工艺,以“南海Ⅰ号”出水的3片不同髹漆工艺的漆片为例,采用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 为了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来剖析“南海Ⅰ号”漆器的髹漆工艺,以“南海Ⅰ号”出水的3片不同髹漆工艺的漆片为例,采用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等科学测试仪器进行研究,从髹漆的层数、显色材料的成分、漆膜的成分、漆灰的结构和成分、胎体的结构等方面来深度剖析“南海Ⅰ号”出水漆器残片的结构及制作工艺。表面显微观察显示漆片花纹精致美观,细部处理到位;截面显微观察显示剔红样品共有9层,分别是外漆5层,内漆1层,内外漆灰各1层,胎体1层;剔犀样品共7层,分别是外漆3层,内漆1层,内外漆灰各1层,胎体1层;褐漆样品共6层,分别是外漆和内漆各1层,内外漆灰各1层,内漆灰中加杂1层编织物层,胎体1层。拉曼测试结果表明3块漆片中红色显色材料为朱砂(HgS),黄色显色材料为雌黄(As_(2)S_(3)),黑色显色材料为炭黑(C)。样品中内外漆灰成分为羟基磷酸钙[Ca_(5)(PO_(4))_(3)(OH)]、石英(SiO_(2))和水合草酸钙[CaC_(2)O_(4)(H_(2)O)_(2.375)]等常见物质。漆膜的成分是生漆中添加了少量的石英颗粒,没有添加桐油作为助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漆器残片 现代分析技术 髹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Ⅰ号”简介
11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07-307,共1页
“南海Ⅰ号”,这艘在2007年从水下23米处被整体打捞出水的13世纪中国商船,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也是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14年,随着发掘和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公众可以在“南海Ⅰ号”所在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Ⅰ号”,这艘在2007年从水下23米处被整体打捞出水的13世纪中国商船,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也是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14年,随着发掘和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公众可以在“南海Ⅰ号”所在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观看和跟进发掘和保护的全部过程。整个发掘保护工作2022年初完成。三维激光扫描、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和全站仪等用于测绘,以翔实记录该船的考古发掘进程和船体及文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 海上丝绸之路 三维激光扫描 南海ⅰ号 水下考古 整体打捞 翔实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秘的“南海Ⅰ号”
12
作者 纯光 《海洋与渔业》 2010年第5期55-56,共2页
一艘八百年的沉船总体打捞出来了,它将成为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沉船 历史文物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经伦 李庆新 +3 位作者 游蔼琼 徐素琴 陈志雄 黄淑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23,共8页
广东是我国第一海洋大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以"南海I号"、"南海Ⅱ号"古代沉船为代表的海洋考古新发现,展示了我省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认为,应该以"南海Ⅰ号"... 广东是我国第一海洋大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以"南海I号"、"南海Ⅱ号"古代沉船为代表的海洋考古新发现,展示了我省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认为,应该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为契机,大力发掘海洋文化遗产,整合全省海洋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与海洋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构筑新时期海洋文化的重要资源,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推动海洋强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南海ⅰ号 海洋文化遗产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