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极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1
作者
王紫一
赵国庆
+4 位作者
黄洪亮
张港琛
李帅
李灵智
杨嘉樑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为深入了解南极磷虾渔业兼捕渔获情况,根据我国2019—2022年南极磷虾捕捞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资源密度和月间兼捕渔获平均中心深度,探讨了南极半岛北部海域(南极海域48.1、48.2和48.3亚区)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的时空...
为深入了解南极磷虾渔业兼捕渔获情况,根据我国2019—2022年南极磷虾捕捞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资源密度和月间兼捕渔获平均中心深度,探讨了南极半岛北部海域(南极海域48.1、48.2和48.3亚区)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019—2022年间,兼捕主要发生在1—8月,共出现17种兼捕鱼类,其中优势种1种,常见种3种。不同兼捕鱼类在48区各亚区内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资源密度也有较大差异,48.1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1.12 kg·网^(-1),其主要兼捕品种为眼斑雪冰鱼(Chionodraco rastrospinosus)以及一种南极鱼科(Nototheniidae)鱼类,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以及德雷克海峡;48.2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19.45 kg·网^(-1),其主要的兼捕品种为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主要分布于南奥克尼群岛西北部以及南乔治亚岛东部海域;48.3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6.23 kg·网^(-1),其主要兼捕品种为拉氏雅南极鱼(Nototheniops larseni),主要分布于南乔治亚岛,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也有出现。各亚区年间兼捕种类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优势种变化不大。1—3月作业区域集中于48.2亚区,兼捕鱼类出现的主要深度处于45~60 m,月间中心深度变化较小;3—6月作业区域集中于48.1亚区,兼捕鱼类出现的中心深度逐渐增加至100m以深;6—8月主要作业区域集中在48.3亚区,同时在48.2亚区也有部分捕捞活动,两区域中兼捕鱼类出现的平均深度均在6月份达到最大:其中,48.2亚区的平均深度为220.1 m,48.3亚区的平均深度为97 m。兼捕鱼出现的中心深度随水深变动而变化,平均水深达到400 m时兼捕鱼中心深度最大,为127.2 m。研究结果可为南极48渔区海域渔业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捕鱼类
相对重要性指数
时空分布
年际变动
南极48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极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1
作者
王紫一
赵国庆
黄洪亮
张港琛
李帅
李灵智
杨嘉樑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出处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极磷虾渔场动态速报与渔业生态风险减缓技术”重点专项(2022YFC2807504)。
文摘
为深入了解南极磷虾渔业兼捕渔获情况,根据我国2019—2022年南极磷虾捕捞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资源密度和月间兼捕渔获平均中心深度,探讨了南极半岛北部海域(南极海域48.1、48.2和48.3亚区)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019—2022年间,兼捕主要发生在1—8月,共出现17种兼捕鱼类,其中优势种1种,常见种3种。不同兼捕鱼类在48区各亚区内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资源密度也有较大差异,48.1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1.12 kg·网^(-1),其主要兼捕品种为眼斑雪冰鱼(Chionodraco rastrospinosus)以及一种南极鱼科(Nototheniidae)鱼类,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以及德雷克海峡;48.2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19.45 kg·网^(-1),其主要的兼捕品种为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主要分布于南奥克尼群岛西北部以及南乔治亚岛东部海域;48.3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6.23 kg·网^(-1),其主要兼捕品种为拉氏雅南极鱼(Nototheniops larseni),主要分布于南乔治亚岛,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也有出现。各亚区年间兼捕种类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优势种变化不大。1—3月作业区域集中于48.2亚区,兼捕鱼类出现的主要深度处于45~60 m,月间中心深度变化较小;3—6月作业区域集中于48.1亚区,兼捕鱼类出现的中心深度逐渐增加至100m以深;6—8月主要作业区域集中在48.3亚区,同时在48.2亚区也有部分捕捞活动,两区域中兼捕鱼类出现的平均深度均在6月份达到最大:其中,48.2亚区的平均深度为220.1 m,48.3亚区的平均深度为97 m。兼捕鱼出现的中心深度随水深变动而变化,平均水深达到400 m时兼捕鱼中心深度最大,为127.2 m。研究结果可为南极48渔区海域渔业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兼捕鱼类
相对重要性指数
时空分布
年际变动
南极48渔区
Keywords
bycatch fish species
relative importance index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tarctic region
48
分类号
S931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极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王紫一
赵国庆
黄洪亮
张港琛
李帅
李灵智
杨嘉樑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