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南极臭氧洞的影响因子和变化趋势
被引量:8
- 1
-
-
作者
卞林根
林忠
郑向东
马永锋
陆龙骅
-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2期90-96,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6132)
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海洋局对IPY行动计划
-
文摘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洞面积的关键因子。臭氧总量与EESC和平流层温度均具有显著相关,表明两站虽然都位于臭氧洞边缘,EESC和平流层温度对臭氧总量的变化仍然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EESC参数在东南极大陆沿岸具有适用性。EESC的年代际变化与臭氧变化趋势相似,臭氧的年际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关系密切。回归结果表明,2010年后臭氧洞面积逐渐减小,在2070年左右可能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但其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
关键词
南极臭氧洞
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
平流层温度
趋势
-
Keywords
Antarctic ozone hole
equivalent effective stratospheric chlorine(EESC)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trend
-
分类号
P421.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1993年春季南极中山站上空大气臭氧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9
- 2
-
-
作者
孔琴心
刘广仁
王庚辰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5-400,共6页
-
基金
南极考察科学研究"八五"计划支持项目
-
文摘
利用球载电化学O3探空仪于1993年南半球春季在南极中山站测量了O3和温度垂直廓线,三次观测到O3柱总量<220Du的低值,O3浓度减少从9月开始,9月中旬~10月中旬达到最大。典型O3垂直廓线表明,O3量损失最大区域在高度13~23km之间,此高度与PSCs和火山气溶胶的存在高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文给出观测结果及初步分析。
-
关键词
臭氧柱总量
南极臭氧洞
大气
臭氧
-
Keywords
total ozone vertical profile of ozone partial pressur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tarctic ozone hole
-
分类号
P421.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2020年:首个北极臭氧洞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陆龙骅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5-416,共2页
-
文摘
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的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有重要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春季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每年春季南极地区都会出现臭氧洞;而在北极春季,2019年前均未出现过臭氧洞,只是2020年春季才首次出现北极臭氧洞。如图所示, 2020年3月的蓝色区域为臭氧低值区,其中最低值为205 DU,而在1979—2019年的同期,北极地区却为臭氧高值区。2020年春,北极上空出现了自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首个北极臭氧洞,随着平流层温度逐渐升高,4月中下旬,北极地区臭氧低值升至220 DU以上,北极臭氧洞不复存在。
-
关键词
南极臭氧洞
地球生态系统
大气环境
地球生命
北极
臭氧
蓝色区域
南极地区
-
分类号
X5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
被引量:13
- 4
-
-
作者
谢飞
田文寿
李建平
张健恺
商林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5-567,共13页
-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项目(41225018)
国家973项目(2010CB950400)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5042)
博士后基金(2012M510525)
-
文摘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分数将平均增加约0.8×10^(-6)。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1 mol甲烷分子可以转化为约1.63 mol的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1 mol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约1.82 mol的水汽分子。甲烷排放增加50%将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1%—3%,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而秋季(南半球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幅度可高达20%,南极臭氧的这种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烷增加造成的化学反馈所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臭氧变化主要与甲烷氧化导致的水汽增加有关。研究还表明,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臭氧的恢复作用其实与溴化物排放的减少一样重要。
-
关键词
甲烷排放
大气化学-气候模式
平流层水汽
平流层臭氧
南极臭氧洞
-
Keywords
CH4 emissions, Chemisty-climate model,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Stratospheric ozone, Antarctic ozone hole
-
分类号
P46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