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涛动和南极绕极波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卞林根 林学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1-260,共10页
用1951年1月~2002年12月共624个月的海平面气压、温度和850hPa西风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定义了南极涛动指数(简称AAOI)和850hPa的南极涛动西风指数(简称Uaaoi),并讨论了它们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跃变及其对南极绕极波的影响。结果表... 用1951年1月~2002年12月共624个月的海平面气压、温度和850hPa西风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定义了南极涛动指数(简称AAOI)和850hPa的南极涛动西风指数(简称Uaaoi),并讨论了它们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跃变及其对南极绕极波的影响。结果表明,AAOI和Uaaoi的变化非常相似,两者的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218(624个月),超过了99.9%信度检验。当AAOI为高指数时,Uaaoi也为高指数,即西风增加;当AAOI为低指数时,Uaaoi也为低指数,即西风减弱。AAOI和Uaaoi都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01915/10a和0.009249/10a。1972年是跃变点,跃变前AAOI的年平均值为-3.9691hPa;跃变后为2.9107hPa。而在60°S附近,跃变前年平均西风为-1.09m/s,跃变后为0.93m/s,二者差达2.02m/s。它们的主要振荡周期为3~5年。对50°S~60°S平均纬圈的海平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简称SLP)和温度(624月)作3~5年滤波,它的经度时间剖面图表明:近50多年来南极绕极波均为自西向东的行波,绕南极一周跃变前约4.4年,跃变后约3.6年。南半球的SLP和温度经3~5年滤波后,它的EOF展开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型表明:跃变前以3波振动为主,跃变后以2波振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南极绕极波 跃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的南极绕极波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林祥 卞林根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9,共9页
采用2011年发布的20世纪全球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结合长期观测序列,分析了百余年来大气中南极绕极波的强弱变化和传播过程.结果显示,南极绕极波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40~1960年和1980~2000年附近出现和活跃,而在其他年代消失.东南... 采用2011年发布的20世纪全球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结合长期观测序列,分析了百余年来大气中南极绕极波的强弱变化和传播过程.结果显示,南极绕极波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40~1960年和1980~2000年附近出现和活跃,而在其他年代消失.东南太平洋南极绕极波振幅最强,该区域的海气耦合过程可能是绕极波信号增强的关键之一.初步揭示了百年来南极绕极波和南极涛动的对应关系,偏强的南极涛动有利于南极绕极波的出现,但并非决定绕极波产生的唯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绕极波 年代际变化 南极气候 南极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绕极波的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宜振 赵进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8-48,共11页
南极绕极波(ACW)是近10年来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征表现为一种海气耦合的年际信号在南大洋的明显东向传播。文中依据波动的基本原理,利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绕极波行波的平均波速、波数和角频率和印度洋驻波的... 南极绕极波(ACW)是近10年来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征表现为一种海气耦合的年际信号在南大洋的明显东向传播。文中依据波动的基本原理,利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绕极波行波的平均波速、波数和角频率和印度洋驻波的表达形式,得出行波和驻波具有相同的角频率。针对绕极波纬圈传播的不连续现象,提出了南极绕极波是行波和驻波共存系统的新见解。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在南大洋的太平洋西侧发生SLP振动,与发生在太平洋中低纬度的过程有关;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存在传播的行波,行波在太平洋最强,到大西洋明显减弱;在印度洋SLP系统表现为局地变化,体现明显的驻波特征。三部分有共同的周期,表明三部分是统一的动力学系统,证实了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可以很好地表达南极绕极波的时空特性和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绕极波 海面气压 动系统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