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44
1
作者 范丽军 李建平 +2 位作者 韦志刚 董文杰 Julian Wang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9-424,共6页
北极涛动 (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O)和南极涛动 (Ant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AO)分别用于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 ,它们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之间气压变化的跷跷板结构。作者利用 1 95 8年 1月~... 北极涛动 (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O)和南极涛动 (Ant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AO)分别用于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 ,它们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之间气压变化的跷跷板结构。作者利用 1 95 8年 1月~ 1 999年 1 2月的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北极涛动指数IAO和南极涛动指数IAAO来研究AO和AAO的年变化特征以及AO和AAO与纬向平均的月平均各要素场的相关系数随纬度和月份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变化 北极 南极涛动 热带外气候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涛动异常及其对冬春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31
2
作者 范可 王会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7-403,共7页
利用IAP9L-AGCM模式考察了模式中与南极涛动异常相关的海温敏感区,发现南半球高纬海温异常能够强迫出南极涛动异常,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太平洋南美型密切相关.研究了南极涛动异常对冬春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及亚洲北部气温的影响,结果... 利用IAP9L-AGCM模式考察了模式中与南极涛动异常相关的海温敏感区,发现南半球高纬海温异常能够强迫出南极涛动异常,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太平洋南美型密切相关.研究了南极涛动异常对冬春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及亚洲北部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涛动加强,能够引起北半球高纬环流异常和欧亚西风加强,以及亚洲北部地表气温和850hPa气温显著增温.数值模拟支持了已有的诊断结果,也证实了冬春季节南极涛动异常下两半球高纬间的经向遥相关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冬春季北半球大气环流 经向遥相关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涛动异常与2006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形势预测 被引量:17
3
作者 范可 王会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3-384,共2页
关键词 南极涛动 夏季降水 降水形势 异常信号 预测 东部 气候变率 长江中下游 中高纬 南半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CC AR4耦合模式的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模拟及未来变化预估 被引量:20
4
作者 祝亚丽 王会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3-1004,共12页
评估了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IPCCAR4)的耦合模式对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模拟能力。分析了24个模式对1970—1999年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模拟效能,并与两套再分析资料ERA-40和NCEP-1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式的模... 评估了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IPCCAR4)的耦合模式对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模拟能力。分析了24个模式对1970—1999年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模拟效能,并与两套再分析资料ERA-40和NCEP-1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式的模拟能力具有一定的季节依赖性,冬季模拟能力最好。大多数模式对南极涛动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趋势的模拟好于北极涛动。根据Taylor图选出具有较好模拟能力的模式并做集合分析,发现经过选取的模式集合可以明显改善模式的模拟能力。分析SRESA1B情景下的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模拟、预估结果表明:1970—2099年,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指数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北极涛动指数增长略显平稳。相对于1970—1999年、2060—2089年两半球的海平面气压场均呈现极区气压降低、中纬度气压升高的形态,同样表明南、北极涛动在后一时段更强。因此,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南、北极涛动将持续增强,21世纪中期的臭氧恢复可能不会显著影响这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北极 IPCC 耦合模式 环状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涛动与江淮梅雨异常的时滞相关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鲍学俊 王盘兴 覃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8-352,共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4—5月南极涛动(AAO)的变化对后期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际时间尺度上,4—5月平均的AAO指数与6—7月长江流域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31,达到95%的置信水平。前期AAO偏强...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4—5月南极涛动(AAO)的变化对后期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际时间尺度上,4—5月平均的AAO指数与6—7月长江流域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31,达到95%的置信水平。前期AAO偏强时,后期6—7月长江流域降水将增加,反之亦然。前期AAO的变化通过影响后期夏季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引起中国夏季风雨带位置的南北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中国夏季降水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涛动对福建前汛期降水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何芬 赖绍钧 +2 位作者 高建芸 吴伟杰 鲍瑞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2-437,共6页
利用1979—2009年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福建省66站降水资料,分析了3—4月南极涛动(AAO)的变化对后期福建前汛期(5—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3—4月平均的AAO指数与福建前汛期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前期AAO偏强时,后期前汛期降水... 利用1979—2009年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福建省66站降水资料,分析了3—4月南极涛动(AAO)的变化对后期福建前汛期(5—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3—4月平均的AAO指数与福建前汛期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前期AAO偏强时,后期前汛期降水偏多,反之亦然;且AAO异常时降水的同号率为100%。对AAO异常年的分析发现,当前期AAO异常强时,后期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暖湿气流输送强盛,在华南北部产生强烈锋生,导致福建前汛期降水偏多;反之,降水偏少。上述结论为福建前汛期降水预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前汛期降水 环流分析 锋生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涛动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8
7
作者 宋洁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47-858,共12页
使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南极涛动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极涛动和滞后其25~40天位于北大西洋地区的一个弱的类似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偶极子模态... 使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南极涛动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极涛动和滞后其25~40天位于北大西洋地区的一个弱的类似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偶极子模态,以及伴随这一偶极子模态而出现的北半球中纬度纬向风异常之间存在着统计上的联系。处于正(负)位相的南极涛动对应着滞后25~40天后,北大西洋高纬极区出现位势高度负(正)异常,副热带大西洋出现位势高度正(负)异常;同时,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45°N^65°N)出现西(东)风异常,中低纬度地区(25°N^40°N)出现东(西)风异常。文中也对资料分析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动力学分析,表明与南极涛动相联系的涡动动量异常是驱动北半球纬向平均纬向风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纬向风 ROSSBY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涛动与南极涛动及北极涛动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丛菁 卢楚翰 管兆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8-755,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北涛动(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IHO)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的联系。分析表明:1)北极涛动(AO)、南极涛动(AAO)与全年各自半球中高纬度地表气...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北涛动(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IHO)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的联系。分析表明:1)北极涛动(AO)、南极涛动(AAO)与全年各自半球中高纬度地表气压变化密切联系。其中,AO冬季强度最强,且在春季、冬季的影响范围大。而AAO对南半球中高纬的地表气压变动影响更为明显,其在夏季影响范围最大。2)南极涛动(AAO)与南北涛动(IHO)有很好的同期相关性,南极涛动可部分解释南北涛动的形成。IHO与AO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南北半球中高纬大气运动具有相对独立性。3)南北涛动(IHO)与全球较大范围内的地面气压变化有关,而去除AAO信号后,夏季在南极地区原显著相关区显著减少,夏季AAO与IHO存在密切联系。4)南北涛动(IHO)主要与春季、秋季和冬季亚洲、欧洲北部地面气温关系密切。秋季最强,春季次之,冬季最弱。夏季IHO与全球地面气温没有较好的联系。亚欧大陆北部的热力作用可能部分地解释了南北涛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 北极 南极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极涛动对欧亚大陆地表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乐英 徐海明 施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9-881,共13页
基于1962~2011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对欧亚大陆地表气温的影响及其物理过程。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在扣除冬季ENSO信号后,1月AAO与2月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 基于1962~2011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对欧亚大陆地表气温的影响及其物理过程。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在扣除冬季ENSO信号后,1月AAO与2月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1月AAO处于正位相时,东南太平洋出现显著的位势高度正异常,这对应着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增强。该高度正异常在空间上从南半球向北扩展至北半球东太平洋地区,在时间上可一直持续到2月,它在南北半球相互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月,北半球东太平洋高度正异常随高度向北倾斜,在对流层上层位于美国西南侧,该位置对应着北大西洋风暴轴入口处。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美国西南侧的高度正异常与地中海西北侧的瞬变波活动显著正相关,进而对应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的高度负异常的形成。该负异常通过向下游频散波能量,引起贝加尔湖西侧高度正异常,形成典型的负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该环流型对应60°N附近的西风异常,抑制了北侧冷空气南下,进而引起欧亚大陆地表气温正异常,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地表气温 高频瞬变涡反馈强迫 波作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弱的南极涛动和2006年我国春季沙尘气候形势 被引量:11
10
作者 范可 王会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5-480,共6页
从2005/2006年冬季南极涛动的变异出发,讨论2006年我国春季沙尘气候形势,进而考察南极涛动对我国沙尘气候的预测能力。2005/2006年冬季南极涛动非常弱,在两半球间的经向遥相关的作用下,出现南半球中高纬西风减弱,欧亚西风减弱,欧亚冷空... 从2005/2006年冬季南极涛动的变异出发,讨论2006年我国春季沙尘气候形势,进而考察南极涛动对我国沙尘气候的预测能力。2005/2006年冬季南极涛动非常弱,在两半球间的经向遥相关的作用下,出现南半球中高纬西风减弱,欧亚西风减弱,欧亚冷空气活跃,西伯利亚、蒙古国、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包括华北)2005年冬季12月气温较多年平均偏低,这样就造成沙源地区的冻土层增厚,春季回暖后,沙尘物质条件丰富。因此,在弱南极涛动的影响下,春季蒙古气旋活跃,地面大风增加,我国华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沙尘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涛动和南极绕极波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卞林根 林学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1-260,共10页
用1951年1月~2002年12月共624个月的海平面气压、温度和850hPa西风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定义了南极涛动指数(简称AAOI)和850hPa的南极涛动西风指数(简称Uaaoi),并讨论了它们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跃变及其对南极绕极波的影响。结果表... 用1951年1月~2002年12月共624个月的海平面气压、温度和850hPa西风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定义了南极涛动指数(简称AAOI)和850hPa的南极涛动西风指数(简称Uaaoi),并讨论了它们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跃变及其对南极绕极波的影响。结果表明,AAOI和Uaaoi的变化非常相似,两者的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218(624个月),超过了99.9%信度检验。当AAOI为高指数时,Uaaoi也为高指数,即西风增加;当AAOI为低指数时,Uaaoi也为低指数,即西风减弱。AAOI和Uaaoi都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01915/10a和0.009249/10a。1972年是跃变点,跃变前AAOI的年平均值为-3.9691hPa;跃变后为2.9107hPa。而在60°S附近,跃变前年平均西风为-1.09m/s,跃变后为0.93m/s,二者差达2.02m/s。它们的主要振荡周期为3~5年。对50°S~60°S平均纬圈的海平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简称SLP)和温度(624月)作3~5年滤波,它的经度时间剖面图表明:近50多年来南极绕极波均为自西向东的行波,绕南极一周跃变前约4.4年,跃变后约3.6年。南半球的SLP和温度经3~5年滤波后,它的EOF展开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型表明:跃变前以3波振动为主,跃变后以2波振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南极绕极波 跃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近期气候变化及其对南极涛动的响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祥 卞林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57-367,共11页
利用长城和中山站的多种气象观测资料,揭示了南极气候在近15—30年全球气候变化关键时期的最新动态及其对南极涛动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近15年来,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长城站增暖趋势减缓且有变冷迹象,并伴随气压下降和降水增多的趋势,... 利用长城和中山站的多种气象观测资料,揭示了南极气候在近15—30年全球气候变化关键时期的最新动态及其对南极涛动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近15年来,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长城站增暖趋势减缓且有变冷迹象,并伴随气压下降和降水增多的趋势,表明全球增暖停滞期南极半岛经历了与过去几十年长期趋势有所不同的新变化,而位于南极大陆沿海的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相对平缓,表明南极半岛和南极大陆气候变化特征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两站多个气象要素与南极涛动指数显著相关,两站温度与南极涛动相关关系相反等研究事实说明了两站气候与南极涛动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区域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站 中山站 气候变化 南极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Sv2模式对春季逐月南极涛动预测效能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哨 田宝强 范可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1-636,共16页
系统评估了美国第二代气候预测系统(CFSv2)对1983~2019年北半球春季逐月南极涛动(AAO)的预测效能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CFSv2模式对3月、4月和5月AAO空间模态预测效能较好,但是耦合模式仅对3月的AAO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对4月和5... 系统评估了美国第二代气候预测系统(CFSv2)对1983~2019年北半球春季逐月南极涛动(AAO)的预测效能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CFSv2模式对3月、4月和5月AAO空间模态预测效能较好,但是耦合模式仅对3月的AAO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对4月和5月AAO年际变化的预测能力较差。热带中东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以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可能是3月AAO年际变化的可预测性来源。一方面,3月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与AAO之间关系显著,而4、5月两者之间关系减弱。3月ENSO激发PSA(Pacific–South American)波列传播到南太平洋上,通过影响南太平洋海温异常以及低层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3月AAO的年际变化。另一方面,3月澳大利亚以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在副热带急流核心区域激发活跃的Rossby波列,该波列由澳大利亚东部向东南频散到南太平洋中高纬地区,造成该地区位势高度异常,使得副热带地区30°S西风减弱,南半球高纬60°S西风加强,进而影响AAO的变化。CFSv2对3月AAO的预测效能高于4月和5月的主要原因是CFSv2模式能够很好再现3月AAO与ENSO、澳大利亚以东海温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月南极涛动 预测效能 ENSO 澳大利亚以东海温 CFSv2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南极涛动异常对冬季中国南方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钱卓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本文针对秋季南极涛动(AAO)和冬季中国南方降水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年际变化关系。AAO正(负)异常年,副热带西风急流显著增强(减弱),欧洲西部槽、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沿岸大槽均偏强(偏弱),阿留申低压、南支槽和... 本文针对秋季南极涛动(AAO)和冬季中国南方降水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年际变化关系。AAO正(负)异常年,副热带西风急流显著增强(减弱),欧洲西部槽、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沿岸大槽均偏强(偏弱),阿留申低压、南支槽和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强),西南急流上的扰动不活跃(活跃),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偏北风(偏南风)和OLR弱正距平,导致南方降水偏少(偏多)。两半球存在东亚—南半球高纬地区和纵贯太平洋南北的两个遥相关型,海洋性大陆对流活动可能是秋季AAO影响南方冬季降水的一个机制。因此,秋季南极涛动的异常很可能对预测我国南方冬季降水有显著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南极涛动 南方降水 西风急流经向遥相关型 海洋性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月南极涛动对青藏高原西部夏季气温影响的诊断分析
15
作者 张宇 李清泉 +3 位作者 余锦华 沈新勇 毕淼 吴清源 《气象》 2024年第3期344-356,共13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是北半球夏季最大的热源,其气候响应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有关南极涛动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的关系和机理知之甚少。为了研究南极涛动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的关系,基于1979—2020年英国东安哥拉大学...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是北半球夏季最大的热源,其气候响应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有关南极涛动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的关系和机理知之甚少。为了研究南极涛动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的关系,基于1979—2020年英国东安哥拉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的逐月气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逐月海表面温度和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以及南极涛动指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青藏高原西部气温与5月南极涛动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当5月南极涛动异常偏弱时,夏季青藏高原西部气温异常偏高。其影响过程为,南极涛动为正位相时,在南印度洋中高纬地区出现“负-正-负”的经向“三极子”海温模态,该模态可持续到夏季,在印度洋形成异常的纬向-垂直环流,相应在热带西印度洋和东印度洋-海洋性大陆之间的降水异常导致热带正“偶极子”降水模态,通过该降水模态在青藏高原西部引起异常反气旋环流和下沉运动,有利于高原西部气温偏高。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的热惯性在“延长”南极涛动影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可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青藏高原 印度洋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再分析资料对于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适用性分析
16
作者 杨镕泽 李佳瑶 +1 位作者 周顺武 冷佳星 《极地研究》 2025年第3期477-493,共17页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是引起中高纬度地区短期气候变化的主要模态,被视为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重要因子。本文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国再分析数据集(CRA40),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是引起中高纬度地区短期气候变化的主要模态,被视为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重要因子。本文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国再分析数据集(CRA40),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989—2020年AO和AAO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涛动强弱年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评估并验证了中国再分析资料在分析AO和AAO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CRA40得到的位势高度第一模态在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反向变化的纬向型分布特征,与ERA5分析结果一致;(2)在整个分析时段,CRA40得到的涛动指数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给出的涛动指数存在显著相关;(3)基于CRA40得到的涛动强(弱)年,高纬度海平面气压和温度表现为负(正)异常,风场呈气旋式(反气旋式)异常,中纬度各要素场与高纬度分布相反;(4)基于CRA40得到的涛动强弱年纬向平均的纬向风表现为正负相间分布的经向遥相关,且具有正压结构。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再分析资料能反映AO和AA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大气环流分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再分析大气资料 南极涛动 北极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涛动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爽 吴其冈 +5 位作者 刘师佐 梁涵洲 户元涛 康彩燕 包晓军 高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9-1365,共17页
南极海冰首要模态呈现偶极子型异常,正负异常中心分别位于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过去研究表明冬春季节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后期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型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而AAO可以通过经向遥相关等机制影... 南极海冰首要模态呈现偶极子型异常,正负异常中心分别位于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过去研究表明冬春季节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后期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型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而AAO可以通过经向遥相关等机制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东亚气候。本文中我们利用观测分析发现南极海冰涛动从5~7月(May-July,MJJ)到8~10月(August-October,ASO)有很好的持续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MJJ南极海冰涛动首先通过冰气相互作用在南半球激发持续性的AAO型大气环流异常,使得南半球中纬度和极地及热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加大,在MJJ至JAS,纬向平均纬向风呈现显著的正负相间的从南极到北极的经向遥相关型分布。对流层中层位势高度场上,在澳大利亚北部到海洋性大陆区域,出现显著的负异常,在东亚沿岸从低纬到高纬呈现南北走向的“-+-”太平洋—日本(Pacific-Japan,PJ)遥相关波列,其对应赤道中部太平洋及赤道印度洋存在显著的降水和海温负异常,西北太平洋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存在显著降水正异常和温度负异常;低纬度北美洲到大西洋一带存在的负位势高度异常和北大西洋附近存在的正位势高度异常中心,构成一个类似于西大西洋型遥相关(Western Atlantic,WA)的结构,对应赤道南大西洋降水增加和南撒哈拉地区降水减少。从物理过程来看,南极海冰涛动首先通过局地效应影响Ferrel环流,进而通过经圈环流调整使得海洋性大陆区域和热带大西洋上方的Hadley环流上升支得到增强,海洋性大陆区域特别是菲律宾附近的热带对流活动偏强,激发类似于负位相的PJ波列,影响东亚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而热带大西洋对流增强和北传特征,则通过激发WA遥相关影响大西洋和欧洲地区的大气环流。以上两种通道将持续性MJJ至ASO南极海冰涛动强迫的大气环流信号从南半球中高纬度经热带地区传递到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从而对热带和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冰气相互作用 南极涛动 北半球 大气环流 北半球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半球降水对南极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窦挺峰 效存德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2,共8页
运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结合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南半球降水的影响,并对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南半球中纬度降水对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较为显著,且异常响应的空间分布与海冰涛动类似,分... 运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结合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南半球降水的影响,并对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南半球中纬度降水对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较为显著,且异常响应的空间分布与海冰涛动类似,分别在南美洲大陆以东大西洋和以西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上存在两个正负值中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海冰涛动异常可以通过改变地表热通量,影响对流层中层大气,进而驱动费莱尔环流的上升支,加强或减弱费莱尔环流的强度,最终对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降水分布产生影响。在阿蒙森/别林斯高晋海外围海冰异常偏少的海域,向上的热通量增加,局地加热会使得费莱尔环流的上升支异常偏强,费莱尔环流的经向输送增强,对应其在中低纬的下沉支也偏强,局地下沉气流异常偏强则会抑制降水的生成,导致降水异常偏少。在威德尔海外围海冰异常偏多的海域,经向环流和降水的响应几乎相反,但因受西南极半岛和南美洲陆面作用的影响,对应经度带费莱尔环流对海冰异常的响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费莱尔环流 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模式对冬春季节南、北极涛动的季节气候预测能力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钱卓蕾 王会军 孙建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235,共14页
研究评估了耦合气候模式对冬、春季北极涛动(AO)和南极涛动(AAO)的预测效能。结果表明,模式对于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模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其中,对冬季的模拟能力要强于春季。冬季,几乎所有的模式都能很好地模拟出对流层内北极涛动的... 研究评估了耦合气候模式对冬、春季北极涛动(AO)和南极涛动(AAO)的预测效能。结果表明,模式对于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模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其中,对冬季的模拟能力要强于春季。冬季,几乎所有的模式都能很好地模拟出对流层内北极涛动的空间分布形态特点,空间相关系数很高。春季,大部分模式的模拟结果仍然是比较好,与再分析资料结果的空间相关性比较高。对于南极涛动,模式在全年对流层各个层次上都能比较好地刻画其空间分布,且模式在850hPa等压面上的空间模拟效能要稍强于海平面。相对来说,冬季的模拟效果也稍强于其他季节,但是,差异不显著,模式与模式的差别也比较小。另外,模式对于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时间序列模拟能力有限,时间序列相关系数只有少数几个模式达到显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AO) 南极涛动(AAO) 经验正交函数(EOF) 空间模态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活动11年周期与南极海冰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群 陈文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0-300,共11页
本文利用1979—2018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以及反映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的太阳黑子数资料,研究了太阳活动与南极海冰变化的可能联系和其中涉及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偏强年,南极半岛-... 本文利用1979—2018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以及反映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的太阳黑子数资料,研究了太阳活动与南极海冰变化的可能联系和其中涉及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偏强年,南极半岛-威德尔海海冰密集度增加,罗斯海外围海冰密集度减少,反之亦然。通过定义一个反映上述变化的南极海冰偶极子指数,我们发现其与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AAO密切相联系的绕极急流的非对称性结构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AAO强度较强时,西风急流在南极半岛-威德尔海一带向南偏转,在罗斯海附近向北偏转,引起暖空气易于进入南极半岛-威德尔海,而更多的冷空气进入罗斯海外围,从而造成海冰分布的偶极子结构。而当AAO为负位相时,情况与上述相反。对流层AAO模态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可能在太阳活动与南极海冰两者的联系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太阳活动影响AAO的信号很可能源于平流层温度的响应,再通过对流层的平均经圈环流的调整,大气质量得以重新分布,在太阳活动偏强年,对流层低层易于出现负的AAO型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 南极海冰 南极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