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变率对1979~2014年南极海冰趋势季节性及区域性贡献的比较
1
作者 杨璐萍 吴其冈 +1 位作者 户元涛 Aixue HU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4-834,共21页
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发布的卫星观测海冰资料,本文分析了1979~2014年南极海冰空间趋势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比较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位相转换对南极海冰趋势的相对贡献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79~2... 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发布的卫星观测海冰资料,本文分析了1979~2014年南极海冰空间趋势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比较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位相转换对南极海冰趋势的相对贡献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79~2014年间,罗斯海和南印度洋四个季节海冰密集度(SIC)均呈现增加趋势,在暖季(12~5月),阿蒙森海和别林斯高晋海的SIC显著减少,威德尔海的SIC显著增加,呈正位相的南极偶极子(ADP),而在冷季(6~11月份),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威德尔海SIC表现为负位相ADP趋势,南极整体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海冰范围(SIE)均具有显著增加趋势。1979~2014年IPO从正位相向负位相转换通过激发太平洋—南美(PSA)大气遥相关加深阿蒙森海低压(ASL),为南半球冬季和春季负ADP海冰趋势的主要成因。1979~2014年AMO从负位相向正位相转换在南半球春季通过激发罗斯贝波和跨海盆激发PSA波列,加深ASL,并可能通过减弱埃克曼抽吸抑制绕极近海混合层暖海水上翻,进而导致东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印度洋的海冰显著增加,解释约75%的春季南极整体SIE增加趋势。在南半球夏季,IPO和AMO位相转换均可增强南半球环状模(SAM),从而对夏季南极海冰增加和正位相ADP型海冰趋势有一定贡献。以上结果表明1979~2014年IPO和AMO位相转换通过大气遥相关机制对南极海冰趋势产生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趋势 南极偶极子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大气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南极海冰范围新低事件及其气候意义
2
作者 林祥 丁明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86-3696,共11页
南极海冰曾长期维持弱增长趋势,但近年来快速减少.紧随2022年新低之后,2023年2月南极海冰范围(SIE)又创下新低纪录178.8万km~2,有观测以来南极SIE首次未经恢复就直接在第二年连续新低,具有重要的气候指示意义.研究显示,SIE初始基数小、... 南极海冰曾长期维持弱增长趋势,但近年来快速减少.紧随2022年新低之后,2023年2月南极海冰范围(SIE)又创下新低纪录178.8万km~2,有观测以来南极SIE首次未经恢复就直接在第二年连续新低,具有重要的气候指示意义.研究显示,SIE初始基数小、大气海洋温度偏高、吸收净太阳辐射异常偏多和来自中纬度的暖平流异常、前春南极涛动和阿蒙森海低压维持异常偏强等是本次海冰新低事件的直接原因,相比于2022年,2023年新低时海冰在东南威德尔海等地进一步减少,而在西北威德尔海等地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大气环流在前后两年2月间大气环流的区域变化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南极海冰和海洋大气温度在过去几十年都经历了趋势变化,其中夏季气温和夏季SIE最小值的趋势转变最早也最显著,近期南极SIE的连续新低和环南极净太阳辐射通量新高等现象可能预示了南极海冰长期趋势转折的确立,后者对于未来南极和全球气候具有关键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新低 南极气候 全球增暖 趋势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与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马丽娟 陆龙骅 卞林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0-38,共9页
南极各区海冰变化不同,这种不同的变化必然对各区局地大气环流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可能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不同的作用。本文利用Hadley中心提供的1968年1月—2002年12月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结合中央气象台的北半球500hPa、100hPa高... 南极各区海冰变化不同,这种不同的变化必然对各区局地大气环流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可能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不同的作用。本文利用Hadley中心提供的1968年1月—2002年12月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结合中央气象台的北半球500hPa、100hPa高度场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温度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分别对南极Ross海区和Weddell海区海冰与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南极Ross海区和Weddell海区海冰对我国夏季天气均具有指示意义。Ross海区是影响我国夏季东北地区降水的海冰关键区,若该区上一年9月海冰偏多,则来年6月我国东北降水偏少;Weddell海区是影响我国夏季东北温度的海冰关键区,若该区上一年9月海冰偏多,则来年6月我国东北温度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相关分析 遥相关 全球变化 中国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北界涛动指数及其与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丽娟 陆龙骅 卞林根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8-572,共5页
南极海冰的变化和全球大气环流关系密切。南极各区海冰的不同变化,对南北半球大气环流有着不同的影响。文中基于对南极海冰变化的客观分区,定义了南极海冰北界涛动指数(ASEOI),并结合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南方涛动指数、北半球500 hPa和100 ... 南极海冰的变化和全球大气环流关系密切。南极各区海冰的不同变化,对南北半球大气环流有着不同的影响。文中基于对南极海冰变化的客观分区,定义了南极海冰北界涛动指数(ASEOI),并结合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南方涛动指数、北半球500 hPa和100 hPa高度场资料以及我国160站降水、温度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对ASEOI与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SEOI对我国长江中下游降水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具有指示意义。若前一年10月ASEOI偏低,则当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引发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温度场上,我国北方气温偏高,南方气温偏低,而高温往往伴随着少雨,这无疑会加剧华北本就严重的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涛动 遥相关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5
作者 卞林根 林学椿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33-244,共12页
采用NCEP的1973—2002年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对近30年南极海冰冰密集度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极海冰涛动指数的长期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海冰融化速度远大于凝结速度,而北极海冰融化速度... 采用NCEP的1973—2002年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对近30年南极海冰冰密集度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极海冰涛动指数的长期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海冰融化速度远大于凝结速度,而北极海冰融化速度与凝结速度基本相同。南极海冰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海冰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倾向率为28/10a。而北极海冰年际变化则相反,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面积指数的倾向率-3.5/10a。南极海冰涛动指数能代表南极地区近1/3的海水变化,是南极海冰变化的重要指数,具有10年、3—5年和2年左右的准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冰 南极海冰涛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率冰厚监测装置在南极海冰考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窦银科 常晓敏 秦建敏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4-456,共3页
电阻率冰厚监测装置是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中海冰厚度监测的技术设备之一。结合南极极端环境,对基于冰、水不同电传导性质的电阻率冰厚监测装置首次在南极海冰考察中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极地海冰不稳定的现场环境和低温是影响... 电阻率冰厚监测装置是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中海冰厚度监测的技术设备之一。结合南极极端环境,对基于冰、水不同电传导性质的电阻率冰厚监测装置首次在南极海冰考察中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极地海冰不稳定的现场环境和低温是影响该装置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对该装置提出了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电阻率 冰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吴仁广 陈烈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792-800,共9页
本文利用1973—1982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平均北界(海冰范围)的变化及其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间的联系。1976年前,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北(海冰范围扩大),而1977年-1980年,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 本文利用1973—1982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平均北界(海冰范围)的变化及其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间的联系。1976年前,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北(海冰范围扩大),而1977年-1980年,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南(海冰范围缩小)。与此相对应,这两个时期的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北、海冰范围扩大时期,南极高压和绕极低压带偏弱,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槽脊位置偏西,南印度洋和南大晒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南太平洋副热带西凤减弱、中纬度西风加强,而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尼西亚低压带发展,南方涛动处于正位相阶段;在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南、海冰范围缩小时期,则相反。分析表明,南方涛动与南极海冰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并以南极海冰超前南方涛动约2个月时的关系最好,其次是南极海冰落后南方涛动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南半球环流 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活动11年周期与南极海冰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群 陈文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0-300,共11页
本文利用1979—2018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以及反映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的太阳黑子数资料,研究了太阳活动与南极海冰变化的可能联系和其中涉及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偏强年,南极半岛-... 本文利用1979—2018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以及反映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的太阳黑子数资料,研究了太阳活动与南极海冰变化的可能联系和其中涉及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偏强年,南极半岛-威德尔海海冰密集度增加,罗斯海外围海冰密集度减少,反之亦然。通过定义一个反映上述变化的南极海冰偶极子指数,我们发现其与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AAO密切相联系的绕极急流的非对称性结构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AAO强度较强时,西风急流在南极半岛-威德尔海一带向南偏转,在罗斯海附近向北偏转,引起暖空气易于进入南极半岛-威德尔海,而更多的冷空气进入罗斯海外围,从而造成海冰分布的偶极子结构。而当AAO为负位相时,情况与上述相反。对流层AAO模态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可能在太阳活动与南极海冰两者的联系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太阳活动影响AAO的信号很可能源于平流层温度的响应,再通过对流层的平均经圈环流的调整,大气质量得以重新分布,在太阳活动偏强年,对流层低层易于出现负的AAO型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南极海冰 南极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997—2017年遥感数据的南极海冰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星东 代文浩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97,共7页
基于1997—2017年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的SSM/I数据和NASA TEAM算法反演出南极整体海冰、多年冰和一年冰密集度,进而对南极海冰进行时空变化分析。从时间上看:南极整体海冰面积呈小幅增长趋势,增长率约为1.11%/a;海冰面积为周期性变化,... 基于1997—2017年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的SSM/I数据和NASA TEAM算法反演出南极整体海冰、多年冰和一年冰密集度,进而对南极海冰进行时空变化分析。从时间上看:南极整体海冰面积呈小幅增长趋势,增长率约为1.11%/a;海冰面积为周期性变化,最小值出现在每年2月,最大值出现在每年9月,年均海冰面积约为12.65×10^6km^2;多年冰呈减少趋势,下降率约为1.15%/a,平均每年减少约0.015×10^6km^2;一年冰处于增长趋势,增长率约为2.61%/a;整体海冰、多年冰和一年冰面积在2015—2017年大幅度减少。从空间上看:多年冰主要分布在威德尔海域和大陆边缘,稳定存在多年冰的区域约占多年冰总面积的28%;南极海冰约80%为一年冰,一年冰呈环状分布在多年冰外围,稳定存在区域约占一年冰总面积的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多年冰 一年冰 NASA TEAM算法 时空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半球降水对南极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窦挺峰 效存德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2,共8页
运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结合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南半球降水的影响,并对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南半球中纬度降水对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较为显著,且异常响应的空间分布与海冰涛动类似,分... 运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结合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南半球降水的影响,并对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南半球中纬度降水对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较为显著,且异常响应的空间分布与海冰涛动类似,分别在南美洲大陆以东大西洋和以西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上存在两个正负值中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海冰涛动异常可以通过改变地表热通量,影响对流层中层大气,进而驱动费莱尔环流的上升支,加强或减弱费莱尔环流的强度,最终对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降水分布产生影响。在阿蒙森/别林斯高晋海外围海冰异常偏少的海域,向上的热通量增加,局地加热会使得费莱尔环流的上升支异常偏强,费莱尔环流的经向输送增强,对应其在中低纬的下沉支也偏强,局地下沉气流异常偏强则会抑制降水的生成,导致降水异常偏少。在威德尔海外围海冰异常偏多的海域,经向环流和降水的响应几乎相反,但因受西南极半岛和南美洲陆面作用的影响,对应经度带费莱尔环流对海冰异常的响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涛动 费莱尔环流 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运动速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艺博 秦听 魏立新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3,共12页
利用NSIDC提供的每日和月平均极区海冰运动矢量数据,统计分析了南极地区1979—2016年海冰运动速度的年、月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近几十年南极海冰范围增加与海冰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影响南极海冰运动速度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 利用NSIDC提供的每日和月平均极区海冰运动矢量数据,统计分析了南极地区1979—2016年海冰运动速度的年、月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近几十年南极海冰范围增加与海冰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影响南极海冰运动速度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979—2016年南大洋全区和各扇区海冰运动速度均呈现增加趋势,春、冬季海冰运动速度增加趋势大于夏、秋季,季节差异明显;海冰运动速度与海冰范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海冰运动与海表面气压场密切相关,主要受低压风场的影响,威德尔海、罗斯海海冰的快速流出和顺时针旋转的特征与低压区的位置有密切关联,自由漂流区的海冰整体表现为自西向东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海冰运动速度 海冰范围 海表面气压 海表面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快速下降历史事件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颖玥 刘海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4-1572,共9页
卫星记录以来,南极海冰范围发生5次快速下降事件,研究这5次事件的时空特征,对进一步认识海冰快速下降事件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冰范围和海冰密集度的卫星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总结5次南极海冰快速下降事件的特征,再结合... 卫星记录以来,南极海冰范围发生5次快速下降事件,研究这5次事件的时空特征,对进一步认识海冰快速下降事件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冰范围和海冰密集度的卫星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总结5次南极海冰快速下降事件的特征,再结合大气和海洋各项环境因素的再分析数据,探讨海冰快速下降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过程。结果显示:南极海冰快速下降的空间分布存在季节性差异,2021年8~12月以及2016年8~12月的春季南极海冰快速下降由别林斯高晋海、威德尔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区域的海冰减少所主导;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以及1985年12月至1986年4月的夏季南极海冰快速下降由威德尔海、罗斯海沿岸和西太平洋区域的海冰减少所主导;2008年4~8月的冬季南极海冰快速下降则由别林斯高晋海和西太平洋的部分区域的海冰减少所主导。探究影响海冰的环境因素发现,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净热通量对海冰减少的热力效应影响具有区域性差异。此外,南极海冰快速下降受阿蒙森低压的影响,相应的海表面风异常既通过经向热输运的热力效应导致海冰减少,也通过风的动力效应驱动海冰漂移使得海冰密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海冰下降 海表面风 海表面温度 海表面净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涛动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爽 吴其冈 +5 位作者 刘师佐 梁涵洲 户元涛 康彩燕 包晓军 高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9-1365,共17页
南极海冰首要模态呈现偶极子型异常,正负异常中心分别位于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过去研究表明冬春季节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后期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型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而AAO可以通过经向遥相关等机制影... 南极海冰首要模态呈现偶极子型异常,正负异常中心分别位于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过去研究表明冬春季节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后期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型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而AAO可以通过经向遥相关等机制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东亚气候。本文中我们利用观测分析发现南极海冰涛动从5~7月(May-July,MJJ)到8~10月(August-October,ASO)有很好的持续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MJJ南极海冰涛动首先通过冰气相互作用在南半球激发持续性的AAO型大气环流异常,使得南半球中纬度和极地及热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加大,在MJJ至JAS,纬向平均纬向风呈现显著的正负相间的从南极到北极的经向遥相关型分布。对流层中层位势高度场上,在澳大利亚北部到海洋性大陆区域,出现显著的负异常,在东亚沿岸从低纬到高纬呈现南北走向的“-+-”太平洋—日本(Pacific-Japan,PJ)遥相关波列,其对应赤道中部太平洋及赤道印度洋存在显著的降水和海温负异常,西北太平洋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存在显著降水正异常和温度负异常;低纬度北美洲到大西洋一带存在的负位势高度异常和北大西洋附近存在的正位势高度异常中心,构成一个类似于西大西洋型遥相关(Western Atlantic,WA)的结构,对应赤道南大西洋降水增加和南撒哈拉地区降水减少。从物理过程来看,南极海冰涛动首先通过局地效应影响Ferrel环流,进而通过经圈环流调整使得海洋性大陆区域和热带大西洋上方的Hadley环流上升支得到增强,海洋性大陆区域特别是菲律宾附近的热带对流活动偏强,激发类似于负位相的PJ波列,影响东亚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而热带大西洋对流增强和北传特征,则通过激发WA遥相关影响大西洋和欧洲地区的大气环流。以上两种通道将持续性MJJ至ASO南极海冰涛动强迫的大气环流信号从南半球中高纬度经热带地区传递到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从而对热带和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涛动 冰气相互作用 南极涛动 北半球 大气环流 北半球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中首次发现剧毒水银
14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4期I0038-I0039,共2页
墨尔本大学执行“海冰物理和生态系实验II”计划的过程中,首次发现南极海冰中含有可损害神经的剧毒水银,研究人员正试图找出剧毒物质甲基汞对海冰微生物的影响,乃至于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可能产生的后果。上述发现已在《自然微生物学》... 墨尔本大学执行“海冰物理和生态系实验II”计划的过程中,首次发现南极海冰中含有可损害神经的剧毒水银,研究人员正试图找出剧毒物质甲基汞对海冰微生物的影响,乃至于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可能产生的后果。上述发现已在《自然微生物学》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剧毒物质 水银 微生物学 墨尔本大学 研究人员 海洋环境 生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探捕区独立海冰提取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文奇 张胜茂 +2 位作者 樊伟 胡勇 巩彩兰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59,共6页
针对传统的监测海冰方法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大范围的空间监测、长时间的动态监测不能满足要求这一问题,为监测南极磷虾探捕区海冰分布和独立浮冰运动特征,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FY-3/MERSI)数据实现了研究区的独立浮... 针对传统的监测海冰方法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大范围的空间监测、长时间的动态监测不能满足要求这一问题,为监测南极磷虾探捕区海冰分布和独立浮冰运动特征,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FY-3/MERSI)数据实现了研究区的独立浮冰信息提取。首先对FY-3/MERSI多波段数据进行辐射定标、投影、裁剪等预处理,结合多通道阈值法和比值法对海冰、云、海水进行识别,得到研究区海冰分布图;然后采用分区域双峰阈值法与梯度差分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的独立海冰,得到独立海冰分布图;最后对大块的独立海冰进行运动状态分析。结果表明,FY-3/MERSI数据可以有效地获取研究区海冰分布以及独立海冰分布信息,对于形状变化较小的独立海冰,可以分析海冰的运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SI 南极海冰 独立浮冰 多通道阈值法 运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3–2022年南极夏季海冰区反照率的反转变化特征分析
16
作者 柯长青 李海丽 沈校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1-132,共12页
海冰区反照率会影响辐射收支平衡,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利用遥感反演的反照率数据产品分析了1983–2022年南极及其6个海域夏季海冰区反照率的时空变化,探讨了海冰密集度、气温和大气环流与海冰区反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卫星反... 海冰区反照率会影响辐射收支平衡,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利用遥感反演的反照率数据产品分析了1983–2022年南极及其6个海域夏季海冰区反照率的时空变化,探讨了海冰密集度、气温和大气环流与海冰区反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卫星反演的南极夏季海冰区反照率与实测反照率结果一致。西威德尔海海冰区多年平均反照率最高(0.61),罗斯海最低(0.45)。南极夏季海冰区反照率经历了先上升(1983–2015年)后快速下降(2015–2022年)的变化。除了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海冰区反照率前后两个时段均下降外,其余5个海域和南极一样出现了变化趋势的反转。南极海冰区反照率与海冰密集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气温显著负相关。1983–2015年夏季气温降低,海冰消融减弱,海冰密集度微弱上升(0.03%/a),海冰面积平均每10年增加2.07×10^(5)km^(2),导致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多,反照率也微弱上升。2015–2022年夏季气温升高,海冰消融加剧,冰间水道和开阔水域增多,海冰密集度下降,海冰区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造成反射辐射减小,因而海冰区反照率快速下降。此外,南极环状模也是影响罗斯海和威德尔海海冰区反照率变化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夏季海冰 反照率 时空变化 气温 海冰密集度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研究南极冰间湖海冰生产量的长期变化
17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4期I0039-I0039,共1页
由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NIPR)田村岳史牵头的研究小组,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依据独创的分析手法,查明20多年来南极海冰(形成)受到风、气温、冰架和固定冰及周围冰状的主要影响。在南极沿岸的冰间湖(常出现在开阔海面),因海水与寒... 由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NIPR)田村岳史牵头的研究小组,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依据独创的分析手法,查明20多年来南极海冰(形成)受到风、气温、冰架和固定冰及周围冰状的主要影响。在南极沿岸的冰间湖(常出现在开阔海面),因海水与寒冷空气接触产生海冰,海水冻冰时因盐分排出,海水盐分增加,密度高变重,沉入海底,形成南极底层水。南极底层水是地球海洋循环的驱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冰间湖 日本国 长期变化 生产量 卫星遥感数据 空气接触 海洋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与动力相结合的南极夏季海冰跨季节预测
18
作者 王惠 李双林 刘娜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5,共12页
选取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气候预测系统(CFS)第二版预测的南大洋(40°S—80°S)夏季海温、海洋性大陆地区(100°E—130°E,10°N—15°S)春季海温以及南半球热带外(20°S—90°S)春季海平面气压3个预... 选取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气候预测系统(CFS)第二版预测的南大洋(40°S—80°S)夏季海温、海洋性大陆地区(100°E—130°E,10°N—15°S)春季海温以及南半球热带外(20°S—90°S)春季海平面气压3个预测因子,利用奇异值分析的方法提取相关信息,采用回归模型对南极夏季海冰场进行预测。从该模式对1983—2018年南极夏季海冰密集度异常值的回报效果看,模型的预测技巧较CFS原始预测有显著的提高。对单格点上预测与实测的时间相关系数提高到0.76;从交叉检验的结果来看,预测技巧较CFS同样有显著提高;从对南极海冰范围的预测来看,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明显优于CFS原始预测和持续性预测。这些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夏季海冰 降尺度预测模型 气候预测系统 持续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S海冰数据监测中山站附近海冰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辛 鄂栋臣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46-354,共9页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即MODIS)的海冰数据,监测中山站附近区域海冰的季节性(尤其是夏季)的消融与冻结情况及海冰表面温度的变化。文中先对MODIS的海冰数据进行影像分层、数据合成...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即MODIS)的海冰数据,监测中山站附近区域海冰的季节性(尤其是夏季)的消融与冻结情况及海冰表面温度的变化。文中先对MODIS的海冰数据进行影像分层、数据合成,分时间段计算海冰范围,然后提取海冰表面温度信息,最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附近区域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中上旬为海冰消融期;2月中下旬至4月为海冰冻结非密封期;5月至9月为海冰冻结密封期。海冰范围2月份最小;海冰表面温度1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海冰数据 中山站 南极海冰 消融与冻结 冰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度计数据的南极冰水边界识别算法研究
20
作者 张婷 张杰 +2 位作者 王红霞 张晰 纪永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16,共5页
海冰边缘线是南极海冰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ENVI RA-2(ENVISAT Radar Altimeter 2)高度计数据开展了南极海冰边缘线提取方法研究。首先根据海冰和海水后向散射系数的不同,利用其各自方差对两者进行区分,获得了冰水分界线;其次通... 海冰边缘线是南极海冰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ENVI RA-2(ENVISAT Radar Altimeter 2)高度计数据开展了南极海冰边缘线提取方法研究。首先根据海冰和海水后向散射系数的不同,利用其各自方差对两者进行区分,获得了冰水分界线;其次通过ENVISAT-ASAR(ENVISAT-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和冰况图对提取的海冰边缘线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最后简要分析了误差存在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度计数据在提取大范围海冰边缘线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海冰边缘线 高度计数据 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