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CESat块域分析法探测2003~2008年南极冰盖质量变化 被引量:24
1
作者 史红岭 陆洋 +3 位作者 杜宗亮 贾路路 张子占 周春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8-965,共8页
利用2003~2008年间的ICESat卫星激光测高数据,通过块域交叉点分析提取南极大陆冰盖表面高程变化信息,同时探讨了卫星激光测高不同任务间的系统偏差,结合冰盖地表粒雪密度模型探测南极大陆冰盖质量变化,并对其原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 利用2003~2008年间的ICESat卫星激光测高数据,通过块域交叉点分析提取南极大陆冰盖表面高程变化信息,同时探讨了卫星激光测高不同任务间的系统偏差,结合冰盖地表粒雪密度模型探测南极大陆冰盖质量变化,并对其原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南极大陆冰盖高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年周期信号,平均周年振幅为2.21cm.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存在着明显的消融和增长,尤其是在西南极阿蒙森海湾附近的冰川和南极半岛.利用目前常用的三种不同的冰后回弹模型,计算得到南极大陆冰盖整体平均质量变化趋势约为要—82~—73Gt/yr.在由ICESat高度变化到质量变化过程中,冰盖地表粒雪密度和冰后回弹模型的不确定性是影响结果精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SAT 交叉点 块域分析法 南极冰盖 质量变化 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CE重力卫星探测南极冰盖质量平衡及其不确定性 被引量:21
2
作者 高春春 陆洋 +2 位作者 张子占 史红岭 朱传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0-792,共13页
2002年GRACE重力卫星的成功发射为南极冰盖质量平衡的研究提供了重力探测的新纪元.本文利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CSR公布的200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的RL05版本GRACE月重力场数据,采用最优平均核函数法和组合滤波法两种GRACE后处理方法反... 2002年GRACE重力卫星的成功发射为南极冰盖质量平衡的研究提供了重力探测的新纪元.本文利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CSR公布的200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的RL05版本GRACE月重力场数据,采用最优平均核函数法和组合滤波法两种GRACE后处理方法反演了南极冰盖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2003—2013年期间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呈明显的负增长状态,质量变化趋势为-163±50Gt/a(GW13)、-129±41Gt/a(IJ05)、-81±27Gt/a(W12a),加速度为-8±10Gt/a2,质量消融的主要区域分布在西南极阿蒙森海岸和南极半岛的北部.另外本文还重点探讨了可能影响到估算结果的各项误差及不确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南极冰盖质量平衡估算结果的最大误差源为GIA改正.通过假设检验和信息准则对时间序列分析中拟合参数的合理选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联合周年项、半年项和S2、K2、K1潮汐混频项进行拟合分析时发现K1项对拟合结果的加速度影响比其他周期项稍大,尽管考虑该项的合理性因当前GRACE数据时间序列长度有限而无法确切证实,但K1项的影响值得后续关注.对比两种GRACE后处理方法的结果发现:当采用的数据时间跨度一致,误差改正方法相同,两种相异的后处理方法,其估算结果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质量平衡 GRACE 不确定性 后处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CESat数据解算南极冰盖冰雪质量变化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斐 袁乐先 +3 位作者 张胜凯 杨元德 鄂栋臣 郝卫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100,共8页
南极冰盖冰雪质量变化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并且直接影响着全球海平面变化.ICESat测高卫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定南北两极冰盖的质量变化情况并评估其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的ICESat测高数据,针对南... 南极冰盖冰雪质量变化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并且直接影响着全球海平面变化.ICESat测高卫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定南北两极冰盖的质量变化情况并评估其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的ICESat测高数据,针对南极DEM分辨率有限的特殊性,通过求解坡度改正值,解决重复轨道地面脚点不重合的问题,计算了南极大陆(86°S以北区域,后文所述南极冰盖均不包括86°S以南区域)在这5年里的冰雪质量变化情况,得到东南极冰盖的质量变化为-18±20Gt/a,西南极-26±6Gt/a,南极冰盖的冰雪质量变化为-44±21Gt/a,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约为0.12mm·a^(-1).解算结果表明,南极冰盖质量亏损主要集中在西南极阿蒙森海岸附近冰川以及东南极波因塞特角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物质平衡 ICESAT 重复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4
作者 温家洪 孙波 +1 位作者 李院生 潘增弟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4-126,共13页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西南极洲表现出两种变化模式,西部在增厚,而北面在更快地减薄。西南极冰盖总体可能正在减薄,其物质损失的速率可能足以使海平面每年上升近0.2mm。东南极冰盖物质不平衡可能很小,甚至其符号还不能被...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西南极洲表现出两种变化模式,西部在增厚,而北面在更快地减薄。西南极冰盖总体可能正在减薄,其物质损失的速率可能足以使海平面每年上升近0.2mm。东南极冰盖物质不平衡可能很小,甚至其符号还不能被确定。南极半岛正在经历着快速变化。目前还不能可靠地估算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状态。同时,大型冰川的停滞,一些冰川流速加快,冰盖大范围加速减薄,冰架大面积的快速崩解和支流冰川的加速,以及着地线强烈的底部融化等显示出南极冰盖存在快速变化。南极冰盖物质平衡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是开展冰盖表面高程变化的监测与模拟,确定表面物质平衡及其在各冰流盆地的分布,着地线的冰流通量,冰架底部的融化,了解冰后期冰盖退缩的动力过程,以及开发、对比和改进与冰盖物质平衡模拟和预测相关的各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冰川 物质平衡 冰后期 海平面 减薄 南极 变化模式 监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栋 孙波 +4 位作者 柯长青 唐学远 崔祥斌 张向培 郭井学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305,共10页
简要介绍冰盖物质平衡及其对海平面影响,从整体法和分量法两个方面总结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分析了影响其物质平衡的不确定因素。研究表明,整个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其中西南极Amundsen海湾附近的冰盖物质流... 简要介绍冰盖物质平衡及其对海平面影响,从整体法和分量法两个方面总结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分析了影响其物质平衡的不确定因素。研究表明,整个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其中西南极Amundsen海湾附近的冰盖物质流失最为明显。另外,南极冰盖边缘的大部分地区还呈现变薄的趋势。南极冰盖物质流失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最大潜在因素之一,其冰架的缓冲作用、冰盖的不稳定性和冰盖底部融水的作用等不确定因素对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未来随着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估算及其不确定因素有望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为预测海平面的上升范围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物质平衡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地形数据库BEDMAP 2述评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昀 孙波 +2 位作者 刘春 崔祥斌 王甜甜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4-261,共8页
南极冰盖物质收支与不稳定性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有着重要影响,而冰盖厚度和冰下地形则是研究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动力及不稳定性极为重要的参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针对南极冰盖开展了大量的冰雷达以及重、磁测量,这... 南极冰盖物质收支与不稳定性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有着重要影响,而冰盖厚度和冰下地形则是研究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动力及不稳定性极为重要的参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针对南极冰盖开展了大量的冰雷达以及重、磁测量,这些测量结果被汇集并形成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库,进而服务于冰盖模式和地球系统研究,最新推出的成果便是BEDMAP 2(Bedrock Mapping Project 2)。首先介绍了BEDMAP 2的数据来源、结构以及数据处理,并讨论了数据的质量评价,然后分析了BEDMAP 2中展示的整个南极冰盖与冰下地形及其特点。最后,对于BEDMAP 2对中国在南极冰盖考察和研究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一些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BEDMAP 2 表面高程 冰厚 冰下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实测技术综述 被引量:8
7
作者 丁明虎 效存德 +3 位作者 明镜 秦大河 李传金 金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8-321,共14页
研究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状况是研究冰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的基础性工作,也对重建冰芯古气候记录有重要意义。积累率是冰盖物质平衡计算中最重要的收入项。大空间尺度上的表面物质平衡信息只能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但因存在多源误差,... 研究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状况是研究冰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的基础性工作,也对重建冰芯古气候记录有重要意义。积累率是冰盖物质平衡计算中最重要的收入项。大空间尺度上的表面物质平衡信息只能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但因存在多源误差,仅靠遥感手段,冰盖物质平衡的信息难以准确获取,这是南极冰川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此实测数据不可或缺。表面物质平衡的实地测量有多种方法,如花杆、超声高度计(雪深仪)、雪层物理/化学层位法(比如雪坑、冰芯/雪芯积累率恢复,探冰雷达连续测量冰内等时层结构等)。本文对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的实地测量技术做一概述,对每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平衡 南极冰盖 积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ERS-1和ICESAT卫星测高数据构建南极冰盖DEM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泽民 熊云琪 +1 位作者 杨元德 鄂栋臣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1-217,共7页
南极冰盖DEM在南极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构建南极冰盖DEM的主要数据源来自于卫星测高。在已有的测高卫星数据中,ERS-1/GM和ICESAT在空间分辨率和精度方面存在互补关系,综合利用这两类数据,是获得南极冰盖高分辨率高精度DEM的前... 南极冰盖DEM在南极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构建南极冰盖DEM的主要数据源来自于卫星测高。在已有的测高卫星数据中,ERS-1/GM和ICESAT在空间分辨率和精度方面存在互补关系,综合利用这两类数据,是获得南极冰盖高分辨率高精度DEM的前提。本文采用了数据联合的方法,利用ERS-1和ICESAT测高数据来构建南极冰盖DEM。采用ICESAT离散数据和RAMP/DEM v2对综合DEM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综合DEM高程精度在4 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DEM ERS-1 ICESAT RAMP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9
作者 唐学远 张占海 孙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0-300,共11页
数值模拟南极冰盖是提升人们认识南极冰盖演化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揭示某些观测数据包含的冰盖物理机理以及在缺乏观测数据的情形下预测冰盖的演化行为。本文在综述南极冰盖数值研究国际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极冰盖... 数值模拟南极冰盖是提升人们认识南极冰盖演化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揭示某些观测数据包含的冰盖物理机理以及在缺乏观测数据的情形下预测冰盖的演化行为。本文在综述南极冰盖数值研究国际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极冰盖数值模拟方面几个主要模型的特点,特别针对南极冰盖的三维数值模拟展开讨论,分析并探讨了冰盖数值模拟可能会遇到的潜在不稳定源以及在拓展模型研究范围时会遇到的障碍。对目前三维冰盖数值模拟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数值模拟 冰盖演化 冰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星载激光测高估计南极冰盖高程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史红岭 陆洋 +2 位作者 朱传东 高春春 杜宗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9-452,共4页
利用NSIDC公布的ICESat运行期间的19个任务期的观测数据,采用重复轨迹分析方法估计近年来南极冰盖高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南极大陆冰盖整体上呈现消融趋势,基于不同的GIA模型和ICESat激光测高数据的南极大陆冰盖高程变化的趋势约为-1... 利用NSIDC公布的ICESat运行期间的19个任务期的观测数据,采用重复轨迹分析方法估计近年来南极冰盖高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南极大陆冰盖整体上呈现消融趋势,基于不同的GIA模型和ICESat激光测高数据的南极大陆冰盖高程变化的趋势约为-1.17^-1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高程变化 卫星激光测高 重复轨迹分析 冰后回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对南极冰盖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永锋 卞林根 +1 位作者 效存德 Ian Allison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99-309,共11页
随着冰盖表面雪的累积或消融,自动气象站(AWS)传感器相对地表的高度随之发生变化,故所记录的观测资料不能直接反映相对地表固定高度上的气象参数。为了使南极冰盖上AWS所获取的气象资料具有可靠性,在积累率对AWS观测气温影响的基础上,... 随着冰盖表面雪的累积或消融,自动气象站(AWS)传感器相对地表的高度随之发生变化,故所记录的观测资料不能直接反映相对地表固定高度上的气象参数。为了使南极冰盖上AWS所获取的气象资料具有可靠性,在积累率对AWS观测气温影响的基础上,将东南极冰盖上中山站至DomeA断面3个AWS的连续观测气温修正到相对于雪表面的某一真实高度上。结果表明:(1)DomeA,Eagle和LGB69年平均1m气温分别为-53.19℃,-41.33℃和-26.29℃,年平均积累率分别为0.11m、0.30m和0.49m,对应的1m气温年平均修正量分别为0.34℃、0.29℃和0.35℃,2m和4m气温的年平均修正量均小于0.1℃;(2)积累率变化对离地表最近层次上的气温影响最大,越往上层影响越小;(3)气温的修正量大小与积累率并非成简单的正比关系,它与气温本身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局地近地表逆温强度有很大的关系。气温的平均修正量冬季为正,夏季修正量的正负由局地是否存在逆温决定,修正量值的大小主要由逆温强度和积累率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累率 自动气象站(AWS) 南极冰盖 气温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插值方法在构建南极冰盖DEM中的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元德 熊云琪 +1 位作者 王泽民 鄂栋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66,共4页
在南极冰盖选取不同实验区域对常用的六种插值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均方根预测误差和源数据均方根等评价指标对不同插值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克里金插值方法更适用于构建南极冰盖DEM。
关键词 南极冰盖 DEM 插值方法 均方根 克里金插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内部结构特性研究——基于三维各向异性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帮兵 田钢 +1 位作者 孙波 崔祥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66-975,共10页
冰雷达技术已成为目前探测南极冰盖内部结构的主要技术手段.近年发展起来的多极化雷达技术可根据不同方向雷达反射功率的变化推断冰盖内部冰晶组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而推断冰盖内部应力应变历史,这对于理解冰流机制和动力过程以及解释... 冰雷达技术已成为目前探测南极冰盖内部结构的主要技术手段.近年发展起来的多极化雷达技术可根据不同方向雷达反射功率的变化推断冰盖内部冰晶组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而推断冰盖内部应力应变历史,这对于理解冰流机制和动力过程以及解释冰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Maxwell方程出发,推导出适于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三维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方程,进而建立模型模拟各向异性介质的响应输出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1)电磁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波前面为椭圆形,长轴位于介电常数小的主轴方向;(2)横向各向异性介质反射波振幅在水平面内具有180°的变化周期.通过对现场常用三种天线装置类型模拟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天线类型各向异性层底界面反射波存在"时差"现象,并且时差大小和正负与上下层介电常数差异以及同层各向异性差异有关.在模拟计算的基础上,作者讨论了由于介电常数各向异性导致的"时间延迟"和水平面内振幅"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模拟结果和结论对于南极冰盖冰雷达数据处理和解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 南极冰盖 冰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测高数据研究南极冰盖高程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褚永海 李建成 +3 位作者 赵向方 马晶 金涛勇 邢乐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70,共4页
对2002-2006年的ENVISAT资料进行重定位改正及有关的地球物理改正后,获取了3年内的南极冰盖平均高程模型ENVISAT—DEM,与RAMP—DEM相比,平均差异约为18m,精度相当。同时,对此期间南极冰盖上几个剖面的高程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其... 对2002-2006年的ENVISAT资料进行重定位改正及有关的地球物理改正后,获取了3年内的南极冰盖平均高程模型ENVISAT—DEM,与RAMP—DEM相比,平均差异约为18m,精度相当。同时,对此期间南极冰盖上几个剖面的高程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其平均高程变化均在分米级(-0.31~0.1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高程模型 南极冰盖 高程变化 ENVIS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表面冰流速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军 柯长青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冰川表面流速作为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估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海平面上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进步,南极的冰流速监测方法已经从传统的花杆测量、光学仪器边角测量,发展到先进的GPS测量和遥感观测。南极冰盖冰流... 冰川表面流速作为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估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海平面上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进步,南极的冰流速监测方法已经从传统的花杆测量、光学仪器边角测量,发展到先进的GPS测量和遥感观测。南极冰盖冰流速总体特征是:海岸带冰流速快于内陆冰流速,冰架冰流速快于陆地冰流速,西南极冰流速快于东南极冰流速。未来加强对数据稀疏地区的冰流速监测,扩大冰流速研究的时间尺度,开发冰流速研究的新方法以及构建冰流速波动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模型等,成为南极冰流速研究的新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冰流速 遥感监测 物质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与冰川的快速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亚凤 温家洪 刘吉英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3-74,共12页
近10年的观测研究表明,南极冰盖和冰川存在快速的变化阿蒙森海扇区的主要冰流系统正在迅速变薄,减薄趋势可上溯至内陆150km处;罗斯冰流出现了停滞或明显减速,有的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引发冰流袭夺;南极半岛冰架大面积崩塌,补给冰川加速... 近10年的观测研究表明,南极冰盖和冰川存在快速的变化阿蒙森海扇区的主要冰流系统正在迅速变薄,减薄趋势可上溯至内陆150km处;罗斯冰流出现了停滞或明显减速,有的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引发冰流袭夺;南极半岛冰架大面积崩塌,补给冰川加速,冰川出现了跃动;变暖的海水进一步侵蚀了冰架,着地线附近底部冰层融化强烈。上述发现改变了南极冰盖缓慢变化的传统观点,并对今后的冰川动力学研究,冰流模型模拟,冰盖物质平衡研究及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流 快速变化 南极冰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南极冰盖和气候演化研究历史的回顾看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沉积岩发现的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方爱民 刘小汉 +2 位作者 李钟益 李潇丽 黄费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8-150,共13页
南极冰盖自形成以来就一直是全球环境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扩展和消融的动态演化过程不仅是南极大陆最重要的地质过程 ,而且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因此 ,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学界所关注的热点。... 南极冰盖自形成以来就一直是全球环境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扩展和消融的动态演化过程不仅是南极大陆最重要的地质过程 ,而且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因此 ,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学界所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南极冰川和气候演化研究的历史 ,总结了当前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南极考察队发现格罗夫山 (Grove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气候演化历史 格罗夫山地区 新生代 沉积岩 冰碛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冰盖中山站-Dome A断面表层雪中SO_4^(2–)和MSA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金海 李院生 +4 位作者 马红梅 史贵涛 马天鸣 安春雷 姜苏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1期45-55,共11页
中山站-Dome A断面考察是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ITASE)的核心考察路线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内陆冰盖考察期间,采集了中山站-Dome A断面上约10 km间隔的表层雪样品,通过离子色谱... 中山站-Dome A断面考察是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ITASE)的核心考察路线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内陆冰盖考察期间,采集了中山站-Dome A断面上约10 km间隔的表层雪样品,通过离子色谱实验分析,得出了断面上含硫化合物(SO_4^(2-)与MSA)的含量。在整个断面上,nssSO_4^(2-)和MSA含量表现出微弱的递减变化趋势,呈现出区域性变化趋势。在内陆高原区域(Dome A区域),nssSO_4^(2-)与MSA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MSA]=0.1158×[nssSO_4^(2-)]–1.1497,r^2=0.75)。MSA/nssSO_4^(2-)比值在断面上的变化范围为0.04—0.47,均值为0.14,比值表现为沿海区域高于内陆区域,与低温条件下MSA/nssSO_4^(2-)比值大相矛盾,原因是由于源区的不同或风场而造成的。通过对断面上含硫化合物的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冰芯SO_4^(2-)与MSA记录研究过去气候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4^2- MSA 空间分布 中山站-Dome A断面 南极冰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冰盖上新世大规模退缩事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小汉 韦利杰 +4 位作者 黄费新 方爱民 琚宜太 李潇丽 周学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9-434,共16页
笔者近年对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Grove Mountains)开展了上新世以来冰盖表面波动的综合研究,运用冰川地质、地貌、土壤、沉积岩、孢粉组合及宇宙核素等各种方法手段,提出东南极大冰盖形成以后并非稳定演化至今,而在上新世早期时发生过大... 笔者近年对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Grove Mountains)开展了上新世以来冰盖表面波动的综合研究,运用冰川地质、地貌、土壤、沉积岩、孢粉组合及宇宙核素等各种方法手段,提出东南极大冰盖形成以后并非稳定演化至今,而在上新世早期时发生过大规模退缩,其前缘至少曾经退缩到格罗夫山地区,距现今冰盖边缘约400 km。之后,冰盖又迅速膨胀,到距今2.3 Ma时,冰面至少超过现今高度约400 m。以后冰面缓慢平稳下降,至1.6 Ma时,东南极冰盖进入第四纪振荡期,但重新上升的冰面再也没有超过现今高度的100 m以上。东南极冰盖大规模消融事件在全球尺度上也有所响应,例如北半球大冰盖形成,青藏高原整体剧烈隆升,塔里木盆地黄土出现等。这类行星尺度的气候变化可能与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与地中海盐化事件,巴拿马地峡关闭等大地构造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格罗夫山 上新世 宇宙成因核素 暴露年龄 动态演化构造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学远 孙波 崔祥斌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记录了不同时期冰盖表面的特征及其演变,蕴含了丰富的冰下环境信息。目前,已成为研究大空间尺度与长时间尺度上南极冰盖演化及其底部环境的重要媒介。地球物理观测和数值模拟技术的综合使用,实现了南极冰盖内部等时... 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记录了不同时期冰盖表面的特征及其演变,蕴含了丰富的冰下环境信息。目前,已成为研究大空间尺度与长时间尺度上南极冰盖演化及其底部环境的重要媒介。地球物理观测和数值模拟技术的综合使用,实现了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在大陆尺度上的可视化。通过这些内部等时层,冰川学研究将南极冰盖内部的古冰流与千年至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地貌及冰下环境的变化细节联系起来,得到了一系列数量化的结果。针对南极冰盖,综述产生内部等时层的冰盖动力学物理机理及其在冰川学上的应用,评估在五个方面的运用:(1)深冰芯断代与选址;(2)冰盖动力学过程;(3)冰盖物质平衡;(4)冰盖稳定性;(5)冰下环境。另外,基于对内部等时层的已有认识,对未来在内部等时层研究中可能需要强化的领域进行了归纳:(1)发展更精细描述并测试内部等时层结构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技术框架面临的挑战;(2)如何从内部等时层蕴含的信息推断鉴别以目前南极冰盖作为初始条件的冰盖质量变化;(3)为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内部等时层结构图像,得到关于冰盖内部冰体形变与演化的更多数量化信息,如何强化冰盖冰下环境的重复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 地球物理 雷达 数值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