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北魏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受
1
作者 陈未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北魏的文学观念相对于五胡十六国而言,脱略了对南朝文学单纯的敌意而转变为自信从容的审视。这是北魏时期的汉化改革、南北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人口迁移等时代新变所造就的。北魏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受,为隋唐的南北文学融合提供了宝贵... 北魏的文学观念相对于五胡十六国而言,脱略了对南朝文学单纯的敌意而转变为自信从容的审视。这是北魏时期的汉化改革、南北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人口迁移等时代新变所造就的。北魏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受,为隋唐的南北文学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文学 南朝文学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文学批评与序体论作
2
作者 刘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3-127,共5页
随着文学独立地位的确立及文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南朝文风日趋兴盛,相应地,文学批评著述亦纷纷涌现。文士的文学批评观念不仅体现在专门的批评著作中,还体现在诸多序体文论中。此类序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来看... 随着文学独立地位的确立及文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南朝文风日趋兴盛,相应地,文学批评著述亦纷纷涌现。文士的文学批评观念不仅体现在专门的批评著作中,还体现在诸多序体文论中。此类序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来看,这些序文或对前人作品加以评论,或表达对某种文体或某部文集的看法,或阐释自己的创作风尚等。从形式上来看,句式骈散兼行,灵活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学批评 文学观念 序体文 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兰陵萧氏在荆州的文学文化活动看南朝文学的新变
3
作者 吴桂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3,共8页
荆州因其通达东西南北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物产成为南朝时期的军事重镇之一,而与南朝影响巨大的兰陵萧氏产生了诸多关联。齐梁时萧氏宗族子弟基本都有出镇荆州的经历,他们与周围文人相互唱和、激励创作,使荆州成为当时除京师、雍州之外的... 荆州因其通达东西南北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物产成为南朝时期的军事重镇之一,而与南朝影响巨大的兰陵萧氏产生了诸多关联。齐梁时萧氏宗族子弟基本都有出镇荆州的经历,他们与周围文人相互唱和、激励创作,使荆州成为当时除京师、雍州之外的另一个文化中心。齐梁萧氏在荆州的文学文化活动,在荆楚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创作及文学观念,对南朝文坛影响颇大,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南朝文学走向世俗、完成新变。南朝文学的这种转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文学走向盛唐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学 兰陵萧氏 文学活动 荆楚文化 西曲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词臣北朝客”——陈隋间入北的南方文人及其文学活动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51,共10页
公元6世纪末叶,伴随着杨隋政权对南方的两次政治军事斗争胜利,大量南方文人由南入北,进入关中政权。其中,柳!等后梁文人的入关,继王褒、庾信等人之后再次加强了南朝文学在关中的优势地位,成为南北文学合流的重要一环。而陈代文人借鉴了... 公元6世纪末叶,伴随着杨隋政权对南方的两次政治军事斗争胜利,大量南方文人由南入北,进入关中政权。其中,柳!等后梁文人的入关,继王褒、庾信等人之后再次加强了南朝文学在关中的优势地位,成为南北文学合流的重要一环。而陈代文人借鉴了前代文人的经验教训,以其文学积极依附于关陇勋贵,参与学术文化活动,在隋唐之际致身通显。江总则以其南北流寓的悲剧命运、脆弱忧伤的文学形象,成为六朝文人在后代的典型记忆。从文人流动的视角来观察南北朝隋唐之际的历史运动,文学艺术上的"南朝化"趋势很明显,南朝文学优势地位的取得有其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 江总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南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净土思想与南朝崇尚洁净文风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炳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6-163,共8页
佛教净土思想在南朝得到广泛的传播,南朝文人普遍持净土信仰,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转生理想时,对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均有涉及。南朝文人在接受净土信仰的过程中,宗教和皇族社团起了重要作用。南朝文人追求不染的人格,选择皎洁的物象,... 佛教净土思想在南朝得到广泛的传播,南朝文人普遍持净土信仰,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转生理想时,对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均有涉及。南朝文人在接受净土信仰的过程中,宗教和皇族社团起了重要作用。南朝文人追求不染的人格,选择皎洁的物象,赞赏简净的笔法,由此形成文坛上崇尚洁净的风气。南朝文人具有自觉的反污染意识,怀着忏悔心理和负罪感,同时,还对莲花意象赋予带有净土色彩的美学内涵。南朝山水诗所表现的洁净之美,经历了由粗糙到完美的发展历程。那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反对绮语而提倡简净,这种主张可以从净土思想那里找到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净土思想 谢灵运 佛教 弥陀净土 文学批评 南朝文学 文人集团 花意象 萧子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诗中南朝主题的演变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青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3,共7页
唐人对南朝各代历史事件与人物风流的吟咏,构成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南朝主题。初唐诗中少有对南朝的吟咏,南朝作为一个艺术表现的对象尚未完全清晰地呈现出来;盛唐对南朝主题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张九龄、李白、王维等人诗中对江左风流的... 唐人对南朝各代历史事件与人物风流的吟咏,构成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南朝主题。初唐诗中少有对南朝的吟咏,南朝作为一个艺术表现的对象尚未完全清晰地呈现出来;盛唐对南朝主题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张九龄、李白、王维等人诗中对江左风流的想象与吟咏,是高度审美化、抒情化的;安史之乱后,诗人们多流落江南,对南朝的抒写开始趋向写实,政治情境上的某种接近也让诗人们对南朝的历史发生新的兴趣,讽谕成为突出的倾向,在李商隐咏史诗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上述对唐诗中南朝主题在不同阶段演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将唐诗中的南朝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加以把握,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唐诗的特质与南朝地域文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学 江左 唐代诗歌 李商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文之赋化倾向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3-67,共5页
南朝时期盛行骈文,文士在创作骈文的过程中往往借鉴辞赋的创作手法,致使骈文呈现出明显的赋化倾向。具体来说,这种赋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将辞赋的典型创作手法运用到骈文创作中;二是讲究工整的排偶,推动骈文走向成熟。此... 南朝时期盛行骈文,文士在创作骈文的过程中往往借鉴辞赋的创作手法,致使骈文呈现出明显的赋化倾向。具体来说,这种赋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将辞赋的典型创作手法运用到骈文创作中;二是讲究工整的排偶,推动骈文走向成熟。此外,文中用韵以及文末杂用骚体句式也是受辞赋创作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学 骈文 赋化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文学的性质与地位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建江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84-87,共4页
北朝文学的性质与地位周建江对于北朝文学,过去,我们常常将之附属于南朝文学的范畴里,谈及北朝文学也只看重其受到南朝文学影响的那部分,文学家也只强调由南入北者;如果单就北朝的本土文学而言,也只是集中在它的民歌及《水经注》... 北朝文学的性质与地位周建江对于北朝文学,过去,我们常常将之附属于南朝文学的范畴里,谈及北朝文学也只看重其受到南朝文学影响的那部分,文学家也只强调由南入北者;如果单就北朝的本土文学而言,也只是集中在它的民歌及《水经注》等篇章,其它部分则不提及,似乎北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文学 少数民族 南朝文学 文学复古运动 文学表现 唐代文学 时代精神 民族文学 《水经注》 复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文学理论的折中倾向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运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9-12,8,共5页
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代。由于儒家思想对整个社会统治力量的削弱,文学创作不象汉代那样受到儒家的严重束缚,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而注意表现个人日常的生活和情志,注意追求形式的华美... 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代。由于儒家思想对整个社会统治力量的削弱,文学创作不象汉代那样受到儒家的严重束缚,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而注意表现个人日常的生活和情志,注意追求形式的华美。自建安时代开始,中经西晋太康、刘宋元嘉以至南齐永明等几个时代,其主要代表作家曹植、王粲、陆机、潘岳、谢灵运、鲍照、沈约、谢眺等人,都显示出此种创作特色,形成此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导倾向。对于此种创作倾向,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则分成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诗赋 我国古代 政治教化 代表作家 南朝文学 文学理论批评 主导倾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创作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性审美风格与晚明文学现代性
10
作者 妥建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8,共9页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出颓废风格的原始之义。同构于晚明颓废的社会审美风格,以描写世情为主的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因晚明情欲社会的表达需要,其作为文人文化的表征亦使用音乐、绘画等多种审美形式,表现出具有间性之美的颓废文学审美风格。此种间性审美风格不断挑战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崇高审美风格传统,在文人文化的形式之美的极致性追求中,表现出晚明中国人与文的审美自觉,以及中国"生活美学"新的实践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代降 南朝文学 间性审美风格 通俗文体 晚明文学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山水文初探 被引量:3
11
《中国文学研究》 1996年第1期26-33,共8页
作者认为,南朝山水文不逊于山水诗,足以在古代山水文学中占一席之地。先前的文学史著作以为北朝山水文胜于南朝,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以其篇章上从冗长夸饰向短小精悍演变、字句上从密丽新巧向清新疏朗演变、意境上从单纯写景向情景交... 作者认为,南朝山水文不逊于山水诗,足以在古代山水文学中占一席之地。先前的文学史著作以为北朝山水文胜于南朝,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以其篇章上从冗长夸饰向短小精悍演变、字句上从密丽新巧向清新疏朗演变、意境上从单纯写景向情景交融演变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山水诗山水文山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勰的文学主张--文心雕龙研究之一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海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6年第3期120-134,共15页
(一)引论欲知道文心雕龙的价值,先要看一看刘勰以前关于文学批评的主张。在六艺和先秦诸子中,未尝没有关于文学批评的说话,然而东鳞西爪,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到了汉代,扬雄作法言,对辞赋方面,稍有所论列。如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 (一)引论欲知道文心雕龙的价值,先要看一看刘勰以前关于文学批评的主张。在六艺和先秦诸子中,未尝没有关于文学批评的说话,然而东鳞西爪,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到了汉代,扬雄作法言,对辞赋方面,稍有所论列。如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或问君子尚辞乎?曰:君子事之为尚。事勝辞则伉,辞勝事则赋,事辞称则经……,”等等。大都尚道德,贱虚辞。一本于儒家的见地。但并没有批评文学的专篇,不过零碎的表露他的意见而已。王充在所著论衡中,反对辞赋,浮靡的作风,主张文学要能够明辨是非,剖析真伪。如定贤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衡 王充 文学主张 文心雕龙 功用 文学批评 南朝文学 政治 礼器 刘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刘勰文学批评的现实性
13
作者 吴林伯 《文史哲》 1956年第10期30-39,共10页
前言刘勰——是南朝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可是解放以来,很少同志对他的文学批评作深入的研究。其实,象他的巨著文心雕龙,的确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宝贵遗产。作者近十年来,在同志们... 前言刘勰——是南朝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可是解放以来,很少同志对他的文学批评作深入的研究。其实,象他的巨著文心雕龙,的确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宝贵遗产。作者近十年来,在同志们的鼓舞下,曾作文心雕龙新解一书。本文只是拙作结语的一部分,着重介绍刘勰文学批评中几个最富有现实意义的论点与主张,希望能引超同志们的注意与探讨。又本文所引刘勰的话,均出自文心雕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宝贵遗产 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批评史 南朝文学 文心雕龙 魏晋 现实性 作者 刘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论“风骨”说的美学内涵和历史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敏强 《浙江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标举的重要美学范畴。本文在把握"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的"风骨"论的基本内涵,并对建安诗人和南朝论家为诗歌的"盛唐气... "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标举的重要美学范畴。本文在把握"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的"风骨"论的基本内涵,并对建安诗人和南朝论家为诗歌的"盛唐气象"的产生所作的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风骨 南朝文学 刘勰 “风骨论” 盛唐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的含义及柔美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蔡育曙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57-61,共5页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曾着力地论述了一种“壮言慷慨”的美,一种阳刚形态的美,这在《风骨》篇里表露得很明白。但对柔美的剖析阐述则相形见弱,这从《隐秀》篇的情况可以看出来。“隐秀”并不纯粹是论述柔性...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曾着力地论述了一种“壮言慷慨”的美,一种阳刚形态的美,这在《风骨》篇里表露得很明白。但对柔美的剖析阐述则相形见弱,这从《隐秀》篇的情况可以看出来。“隐秀”并不纯粹是论述柔性美,它的含义比较丰富、复杂。它除论及柔性美外,还论述了含蓄美等。由于对《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考据家们争论有年,迄无定论。这里则着重探讨其中的柔性美因素。因此,我们对《隐秀》篇的探讨以现存正文为基准,结合《文心雕龙》其他篇章的有关论述一起研究。至于《隐秀》篇的补文,即使纯为明人伪作,那么最低限度也可看作是明人对该篇的一种理解、引申和阐发,所以我们在讨论中把补文也作为一种参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秀 文心雕龙 阴柔美 含蓄美 南朝文学 真伪问题 作品 古诗十九首 最低限度 秘响旁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本体论批评
16
作者 王欣 《江汉论坛》 1988年第5期53-56,共4页
刘勰的《文心雕龙》"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创作论"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 刘勰的《文心雕龙》"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创作论"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序志》),发前贤之所未发,总结了先秦两汉,特别是建安以来文学自觉时代的创作经验,展示了文学形式美的新天地.但在其以《原道》《征圣》《宗经》为核心的文学本体论中却存在着许多与文学自觉时代颇不合拍的旧意识,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就此谈谈一孔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自觉时代 文学本体论 征圣宗经 古代文艺理论 儒家诗教 章学诚 南朝文学 先秦两汉 创作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勰《文心雕龙》在唐初之北南文风融合中所发挥的理论主导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春泓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1-20,共10页
唐初文学发展,因其所附丽之社会、自然背景的差异,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与南朝文学形成鲜明的对照,必然要对前代文学尤其是齐梁绮靡文风作深刻 的反思,汇聚成比较北南文风的理论探讨。颜之推率先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 识见高远... 唐初文学发展,因其所附丽之社会、自然背景的差异,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与南朝文学形成鲜明的对照,必然要对前代文学尤其是齐梁绮靡文风作深刻 的反思,汇聚成比较北南文风的理论探讨。颜之推率先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 识见高远通达,而唐代文学的伟大实绩,正是这种识见的具体实践。《文心雕龙》 作为最严正的文章学、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在唐初的文学革新中,产生着极其深远 的影响,在南北文风的融合中发挥了理论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刘勰 文学理论批评 南朝文学 齐梁 绮靡 文风 必然 通达 具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文心雕龙》的二元諭哲学思想
1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0年第4期85-94,共10页
公元六世紀初,南朝文学理論批評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宝庫中的一顆光采夺目的明珠;是劲扫“采偶爭奇”的南朝文坛上形式主义、唯美主义文风的铁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总結上古文学創作与文学理論、... 公元六世紀初,南朝文学理論批評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宝庫中的一顆光采夺目的明珠;是劲扫“采偶爭奇”的南朝文坛上形式主义、唯美主义文风的铁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总結上古文学創作与文学理論、开启中古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文学理論批判的杰作;因而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建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义文艺理論体系必不可少的借鉴。但由于它是一定时代和一定阶級的产物,就必然有它一定时代和一定阶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 唯美主义 民族特色 古代文化 南朝文学 文学创作 作家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