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北构造带北部石炭纪东西沉积边界分合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
6
1
作者
郭佩
刘池洋
+5 位作者
王建强
邓煜
赵晓辰
王磊
张小龙
王文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5-226,共12页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及深部过程和地表系统的重要分界线,也是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带,对其在前中生代是否存在、不同时期各区带的构造属性和联系研究薄弱。文中以南北构造带北部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其中南段,探讨研究区石炭纪地质...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及深部过程和地表系统的重要分界线,也是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带,对其在前中生代是否存在、不同时期各区带的构造属性和联系研究薄弱。文中以南北构造带北部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其中南段,探讨研究区石炭纪地质构造特征及其与具分区意义的南北构造带形成演化的联系。研究表明,在石炭纪,今南北构造带北部所在地区处于伸展裂陷环境,断裂活动强烈,总体控制着河西走廊—北祁连沉积域的东界和隆拗格局及沉积厚度等变化。南北构造带北部及其西沉积区的断裂活动和沉积演化,经历了前黑山期初始裂陷、臭牛沟期进一步(向北)扩张、土坡期沉积-沉降鼎盛及太原期衰减4个阶段。其中于晚石炭世土坡晚期(本溪期)和太原期,东(华北)、西沉积域的沉积范围均向南北构造带北部扩展,先后经历了北部连通到全部相通的演变过程。石炭纪各期诸断裂与中、新生代断裂在位置和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反映二者成生和演化联系密切。南北构造带北部及邻区,在石炭纪主要时期分隔华北和河西走廊—北祁连两大沉积域,东、西沉积域的沉积边界在该区带的分合演变和建造特征及断裂的主控因素,显示该区带在石炭纪已属具明显分区作用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为此后南北构造带北部的进一步发展演化和重要的构造地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构造带北部
宁南地区
石炭纪
沉积-
构造
演化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序列
被引量:
5
2
作者
赵晓辰
刘池洋
+1 位作者
王建强
赵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4-1338,共15页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中部地表系统、地质构造及地球物理场的重要分界线,也是一条强震多发地带,长期以来被诸多学者所关注。但目前对该带中生代期间所经历的重要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序列的研究较为薄弱,限制了对该带演化过程的认识。本文...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中部地表系统、地质构造及地球物理场的重要分界线,也是一条强震多发地带,长期以来被诸多学者所关注。但目前对该带中生代期间所经历的重要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序列的研究较为薄弱,限制了对该带演化过程的认识。本文以南北构造带北部(宁南—六盘山地区)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大量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火山事件、构造事件及其它事件沉积的时空分布,分析和探讨了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构造事件的演化序列。裂变径迹年龄统计结果表明,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0~18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0~135 Ma)和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期(100~60 Ma)等多期的构造抬升事件。这些构造抬升事件在研究区均具有明显的地质响应,且其形成与中生代期间研究区及周邻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变迁密切相关。而在构造变动的间歇期内,研究区大量接受沉积,并伴随着区域气候的变化,发生了诸多事件沉积,这一时期也往往是研究区油、气、煤、膏岩等能源矿产的富集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构造带北部
中生代
地质事件
隆升期次
演化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北构造带北部“古脊梁”演化过程探讨
被引量:
1
3
作者
赵晓辰
柯先启
白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5-1026,共12页
选择“古脊梁”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蓟县系奥陶系的展布特征和接触关系、周邻沉积区碎屑组分以及低温热年代学资料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古脊梁”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古脊梁”地区广泛存在的古老地层...
选择“古脊梁”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蓟县系奥陶系的展布特征和接触关系、周邻沉积区碎屑组分以及低温热年代学资料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古脊梁”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古脊梁”地区广泛存在的古老地层的陡立和各期地层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说明“古脊梁”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作用;延长组下部(长8~长10)和中上部(长1~长7)在沉积特征和碎屑组分上的明显差异则表明,“古脊梁”在长8末期受到印支运动的强烈影响而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古脊梁”周邻的裂变径迹年龄统计结果进一步反映出,“古脊梁”在中—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作用。研究认为,“古脊梁”发生了多期构造隆升事件,经历了复杂的、动态的构造演化过程,表现出构造活跃期与构造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特征:在构造活跃期内,发生强烈隆升,造成两侧沉积域的分隔;在平静期内,隆升作用减弱,广泛接受沉积,早期形成的山体被逐渐夷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梁”
南北构造带北部
隆升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北构造带北部石炭纪东西沉积边界分合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
6
1
作者
郭佩
刘池洋
王建强
邓煜
赵晓辰
王磊
张小龙
王文青
机构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5-226,共12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039900
12120114009201)
+5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30315
91214301
9081400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1-004
2011ZX05023-001-002)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技术部专项
文摘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及深部过程和地表系统的重要分界线,也是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带,对其在前中生代是否存在、不同时期各区带的构造属性和联系研究薄弱。文中以南北构造带北部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其中南段,探讨研究区石炭纪地质构造特征及其与具分区意义的南北构造带形成演化的联系。研究表明,在石炭纪,今南北构造带北部所在地区处于伸展裂陷环境,断裂活动强烈,总体控制着河西走廊—北祁连沉积域的东界和隆拗格局及沉积厚度等变化。南北构造带北部及其西沉积区的断裂活动和沉积演化,经历了前黑山期初始裂陷、臭牛沟期进一步(向北)扩张、土坡期沉积-沉降鼎盛及太原期衰减4个阶段。其中于晚石炭世土坡晚期(本溪期)和太原期,东(华北)、西沉积域的沉积范围均向南北构造带北部扩展,先后经历了北部连通到全部相通的演变过程。石炭纪各期诸断裂与中、新生代断裂在位置和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反映二者成生和演化联系密切。南北构造带北部及邻区,在石炭纪主要时期分隔华北和河西走廊—北祁连两大沉积域,东、西沉积域的沉积边界在该区带的分合演变和建造特征及断裂的主控因素,显示该区带在石炭纪已属具明显分区作用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为此后南北构造带北部的进一步发展演化和重要的构造地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南北构造带北部
宁南地区
石炭纪
沉积-
构造
演化
地质意义
Keywords
Northern North-South Tectonic Belt
South Ningxia
Carboniferous period
sedimentary-tectonicevolution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序列
被引量:
5
2
作者
赵晓辰
刘池洋
王建强
赵岩
机构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4-1338,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802119,41330315)
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项项目(编号:12120113039900,12120114009201)
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启动金资助项目(编号:6310117052)的成果~~
文摘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中部地表系统、地质构造及地球物理场的重要分界线,也是一条强震多发地带,长期以来被诸多学者所关注。但目前对该带中生代期间所经历的重要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序列的研究较为薄弱,限制了对该带演化过程的认识。本文以南北构造带北部(宁南—六盘山地区)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大量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火山事件、构造事件及其它事件沉积的时空分布,分析和探讨了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构造事件的演化序列。裂变径迹年龄统计结果表明,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0~18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0~135 Ma)和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期(100~60 Ma)等多期的构造抬升事件。这些构造抬升事件在研究区均具有明显的地质响应,且其形成与中生代期间研究区及周邻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变迁密切相关。而在构造变动的间歇期内,研究区大量接受沉积,并伴随着区域气候的变化,发生了诸多事件沉积,这一时期也往往是研究区油、气、煤、膏岩等能源矿产的富集时期。
关键词
南北构造带北部
中生代
地质事件
隆升期次
演化序列
Keywords
Northern North--South Tectonic Belt
Mesozoic
geological event
uplifting stages
evolutionsequence
分类号
P534.5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北构造带北部“古脊梁”演化过程探讨
被引量:
1
3
作者
赵晓辰
柯先启
白杰
机构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
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公司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5-102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4180211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M663779)
陕西省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JQ-88)。
文摘
选择“古脊梁”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蓟县系奥陶系的展布特征和接触关系、周邻沉积区碎屑组分以及低温热年代学资料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古脊梁”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古脊梁”地区广泛存在的古老地层的陡立和各期地层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说明“古脊梁”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作用;延长组下部(长8~长10)和中上部(长1~长7)在沉积特征和碎屑组分上的明显差异则表明,“古脊梁”在长8末期受到印支运动的强烈影响而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古脊梁”周邻的裂变径迹年龄统计结果进一步反映出,“古脊梁”在中—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作用。研究认为,“古脊梁”发生了多期构造隆升事件,经历了复杂的、动态的构造演化过程,表现出构造活跃期与构造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特征:在构造活跃期内,发生强烈隆升,造成两侧沉积域的分隔;在平静期内,隆升作用减弱,广泛接受沉积,早期形成的山体被逐渐夷平。
关键词
“古脊梁”
南北构造带北部
隆升
动态演化
Keywords
"the Archaic uplift"
the northern North-South Tectonic Belt
uplift
dynamic evolutio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北构造带北部石炭纪东西沉积边界分合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郭佩
刘池洋
王建强
邓煜
赵晓辰
王磊
张小龙
王文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序列
赵晓辰
刘池洋
王建强
赵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北构造带北部“古脊梁”演化过程探讨
赵晓辰
柯先启
白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