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对地震活动的指示意义
1
作者 杨磊 陈双贵 +3 位作者 闫万生 张瑜 雷光 杨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309,共6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2020~2022年流动地磁原始矢量资料,获得2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磁偏角D、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均由正异常高梯度带转变为负异常高梯度带,磁倾角I的0值线大致沿地块边界走向线展布。水平...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2020~2022年流动地磁原始矢量资料,获得2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磁偏角D、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均由正异常高梯度带转变为负异常高梯度带,磁倾角I的0值线大致沿地块边界走向线展布。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幅值局部弱化及方向转变区主要分布在地块边缘和地块交界区域,矢量幅值和方向在地块边界、断裂带及周边区域以及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差异。历史震中磁异常变化表现为磁场各分量的0值线展布、高梯度带、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局部弱化及方向突变等特征。青藏地块东北缘、阿拉善地块东南缘、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及以北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岩石圈磁场 磁异常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形变异常特征与预测指标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3 位作者 祝意青 张晓亮 张四新 薛富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附近地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准、跨断层短测线和90年代以来的GPS、流动重力等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几次6级左右及以上震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与地震有关的构造形变异常的... 利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附近地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准、跨断层短测线和90年代以来的GPS、流动重力等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几次6级左右及以上震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与地震有关的构造形变异常的基本特征及可能的机理,初步总结了基于这些不同尺度(类型)的构造形变异常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一些指标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形变异常特征 预测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运动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王静 柴炽章 +2 位作者 马禾青 曾宪伟 李国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3-1054,共12页
南北地震带北段构造活动强烈,强震频发。近年来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震防形势严峻。利用GPS速度场、跨断层速度剖面以及基准站基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近年来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运动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断裂具有较高的应变积累... 南北地震带北段构造活动强烈,强震频发。近年来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震防形势严峻。利用GPS速度场、跨断层速度剖面以及基准站基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近年来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运动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断裂具有较高的应变积累;六盘山断裂存在闭锁,静宁、平凉、陇西以及定西地区闭锁程度较深;2004—2009年六盘山断裂闭锁程度加深。2009—2013年与1999—2004年、2004—2009年相比,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运动减弱,且呈现出一些特征:1)祁连山断裂—海原断裂—六盘山断裂附近减弱较显著;2)祁连山-海原断裂以北区域较以南区域减弱显著,造成了2009—2013年祁连山断裂挤压逆冲变形增强以及祁连山断裂和海原断裂带左旋剪切变形减弱;3)六盘山断裂西侧50km以西区域较以东区域减弱显著,导致六盘山断裂2009—2013年闭锁范围扩大到断裂带附近100km以内,而此前六盘山断裂的闭锁范围在断裂带附近50km内。GPS基线时间序列分析还显示银川地堑正在持续拉张,且西部拉张强度强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地壳运动 GPS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邵志刚 张浪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趋势 地震空区 断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地壳水平形变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楠 许文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3,共12页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斯块体作为参考的GPS速度场。计算南北地震带北段5条断裂两侧50~350km范围内各站垂直/平行于断裂走向的速度投影,以及14个基准站18条基线2010年以来的长度时间序列,试图进一步估计关心区域的应力积累情况,探索断层闭锁段。结合地震活动性,认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未来50年有发生M8地震的可能性;该段1900年以来的第4个M6、M7地震活跃期可能已经拉开序幕,未来2年有发生M7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祁连断裂带、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地震带具备发生M6和M7地震的优先条件,尤其是海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GPS 速度场 速度剖面 基线 祁连断裂 海原断裂 六盘山断裂 西秦岭北缘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慧丽 丁志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7-562,共16页
收集和拾取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80个流动地震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217个固定台站所记录的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初至到时,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北段水平网格间距为0.33°×0.... 收集和拾取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80个流动地震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217个固定台站所记录的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初至到时,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北段水平网格间距为0.33°×0.33°的地壳P波和S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在30 km深度上青藏高原东北部表现为显著的整体性低速异常,低速异常区向南延伸至龙门山断裂,以106°E为界线将秦岭造山带分为西侧的低速异常和东侧的高速异常,并沿银川—河套地堑向东北展布,向北穿过河西走廊,在阿拉善地块表现为低速异常,这可能暗示了青藏高原向东的扩展被较为坚固的四川盆地和秦岭造山带阻挡,而向北的扩展可能影响到了河西走廊至阿拉善地块,并沿银川—河套地堑影响到鄂尔多斯西北缘;在50 km深度上,阿拉善地块、祁连造山带东段显示高速异常,有可能是阿拉善地块向祁连东段下方俯冲所致。研究区内大部分地震分布在P波和S波高低速异常相间及速度剧烈变化的地区,M≥6.0强震几乎全部投影在30 km深度的低速异常区域内,说明强震发生的背景可能与地震源区下方的低速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低速层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面波速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严珊 杨立明 +2 位作者 周龙泉 张辉 王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3-430,共8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94个固定地震台站2013年1—9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和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该地区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两个月相同时间窗长的瑞利面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演化。相速度成像结果表...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94个固定地震台站2013年1—9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和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该地区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两个月相同时间窗长的瑞利面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演化。相速度成像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前5—6月相对于3—4月,临潭—宕昌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波速降低的现象,而震后8—9月相对于5—6月波速逐渐恢复升高,这说明在岷县漳县地震前两个月出现了波速低值异常,并且在低速异常区域的边界处发生了此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 背景噪声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临潭—宕昌断裂 波速低值异常 祁连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主要断层的分区强震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84,共11页
根据时间-震级可预测模式研究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断裂系统的地震复发规律,利用历史地震记录和断层滑动速率资料计算得出区域时间可预测统计模型和震级可预测统计模型,并对4个主要潜在震源区在未来10年内的强震复发危险性进行概率评估。... 根据时间-震级可预测模式研究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断裂系统的地震复发规律,利用历史地震记录和断层滑动速率资料计算得出区域时间可预测统计模型和震级可预测统计模型,并对4个主要潜在震源区在未来10年内的强震复发危险性进行概率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危险性最高为S1区(海原断裂带),其综合危险率K值为0.841,预测下次主震为6.9级;其次为S2区(天桥沟-黄羊川、香山-天景山、六盘山断裂带等),K值为0.480,预测下次主震为6.4级;S3区(祁连山构造带)和S4区(西秦岭构造带)远低于S1和S2区。按照危险程度排序的前2位均位于东祁连山-六盘山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震级可预测模式 地震复发 南北地震带北段 潜在震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6级以上地震前M_L≥3.0地震活动特征
9
作者 任雪梅 曾宪伟 +1 位作者 丁风和 蔡新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8-827,共10页
对1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北段6级以上地震前的M_L≥3.0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平静或增强现象的特征,并结合主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活动性差异,对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前震中区M_L≥3.0地震活动... 对1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北段6级以上地震前的M_L≥3.0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平静或增强现象的特征,并结合主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活动性差异,对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前震中区M_L≥3.0地震活动主要存在平静异常,各个区域的平静特征和时间有差异,震中区M_L≥3.0地震平静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其主震前活动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前兆性平静 增强 活跃 震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GPS垂向形变特征
10
作者 梁洪宝 杨国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3-621,共9页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垂向变形产生了影响,对1999-2016年多期GPS观测数据进行精密解算,采用多面函数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垂向运动进行周年运动剔除和空间滤波,获取了汶川地震前后垂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以巴颜喀拉块...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垂向变形产生了影响,对1999-2016年多期GPS观测数据进行精密解算,采用多面函数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垂向运动进行周年运动剔除和空间滤波,获取了汶川地震前后垂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以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带西侧为界,其西部自东向西呈指数函数衰减;东部自西向东呈对数函数形式衰减,且东部衰减程度大于西部,两块体交界南北段垂向形变特征存在差异性,北段隆升速度和变化梯度均弱于南段;②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垂向形变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性,相对震前,震后大部分区域隆升速度加快,平均约为2 mm/a,局部区域加快程度较大,最大值达7 mm/a;③垂向速度的差异性变化对地壳的垂向应变积累具有影响,最大正影响区域为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及其西侧区域,增大了约10×10^(-8)/a,约为震前的2倍,最大负影响区域为川滇块体北部局部区域,减小了约7×10^(-8)/a。建议对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及其西侧区域和川滇块体北部局部区域强化跟踪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汶川M_(S)8.0地震 南北地震带北段 垂向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梅秀苹 邵志刚 +2 位作者 张浪平 冯建刚 代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9-525,580,共17页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其次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采用Dieterich模型分析历史强震对空段地震活动的影响,讨论了空段所在区域的地震发生概率.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程度自高到低依次是: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的若尔盖—九寨沟段、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空段、香山—天景山段裂中南段同心空段、天祝—大靖空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西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该结果可为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震危险性估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破裂空段 库仑应力 动态演化 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 地震发生率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运动特征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雷 蒋锋云 朱良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8-665,767,共9页
利用1991—2015年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特征,根据区域地壳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的空间变化以及小震分布特征,对研究区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区域主应变率和最大... 利用1991—2015年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特征,根据区域地壳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的空间变化以及小震分布特征,对研究区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区域主应变率和最大剪应变高值区分布在海原断裂弧形构造带附近,香山—天景山断裂和六盘山断裂中南段应变率较低,结合历史地震及离逝时间,认为其可能处于孕震晚期;②海原断裂现今左旋走滑速率为(4±0.5)mm/a,香山—天景山断裂、烟筒山断裂和牛首山断裂活动性较弱,总体显示为逆冲兼走滑的性质;③震源深度剖面显示老虎山断裂、海原断裂南东段小震分布较密集而均匀,海原断裂北西段小震较少,香山—天景山东南段存在一个小震稀疏段,断层可能已经闭锁,未来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应变率场 GPS速度场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