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一九一九年南北和议的大势因缘
- 1
-
-
作者
林绪武
王辛刚
-
机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90,共10页
-
基金
天津市第六批“五个一批”人才培养项目“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共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1919年南北和议,具有十分复杂的内外背景。从国内来看,涉及南北之间及双方内部的矛盾。北方内部皖系、直系、奉系军阀之间存在军事方面的矛盾,也有政治方面皖系、安福系与徐世昌、旧交通系、研究系为主体的矛盾。南方内部则有主和派与主战派的争斗,还有粤军与桂系、滇系军阀之间及军政府与旧国会之间的交锋。同时,媒体及社会的舆论也是影响和议的重要因素。从国际来说,美、日、英、法、意等国围绕和议进行较量,以维护自身在华利益。1919年南北和议背后国内外各方势力的斗争,是中国旧势力灭亡和新道路开辟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
关键词
1919年
南北和议
大势因缘
-
分类号
K258.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五族共和”宪政实践新论
被引量:15
- 2
-
-
作者
常安
-
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
-
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0,共7页
-
文摘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虽然提出五族共和主张,但南京临时政府的存续时间本就很短,倒是继之的北洋政府,在民族治理和相关宪政制度架构上基本采取了"五族共和"的宪政政策;而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议清帝退位,虽然以前常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体现,但在当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定,起到了相当的积极作用,且更是五族共同缔造共和的最生动彰显。因此,梳理五族共和的宪政实践,南北和议与北洋政府时期的相关宪政努力均不容忽视。
-
关键词
五族共和
宪政
南北和议
北洋政府
-
分类号
K258.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汪精卫与辛亥革命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李英铨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6,72,共6页
-
文摘
辛亥革命期间 ,汪精卫为了利用和影响袁世凯 ,做了一些工作 ,虽然取得一些结果 ,但反为袁世凯所利用。汪精卫力图对京津地区的革命活动进行控制 ,并坚持以政治手段来推翻清朝。汪精卫以双重角色参与南北议和 ,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袁世凯夺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并使革命党人过快地失去革命领导权。
-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汪精卫
联袁倒清
南北和议
-
Keywords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ang Jing-wei
to ally with Yuan Shi-kai to overthrown the Qing Monarchy
peaceful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
分类号
K257.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孙中山在反直斗争中与徐树铮的交往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陈长河
-
机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
出处
《安徽史学》
1998年第2期66-71,共6页
-
-
关键词
孙中山
徐树铮
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府
皖系
历史档案
张作霖
军事合作
南北和议
第一次直奉战争
-
分类号
K26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孙中山国家统一的主张
- 5
-
-
作者
骆宝善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6年第6期108-112,126,共6页
-
文摘
反对军阀独裁与恢复帝制,反对国家分裂与军阀割据,建立民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增新其内容。为实现国家民族的统一,孙中山艰苦奋斗了大半生。他的这个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主张,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护,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而有益的启示。 一 武昌起义,天下归心。革命党人本该乘胜利之余威,顺天应人,一鼓作气,彻底推翻清朝政府,按照三民主义的纲领,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政权。然而,他们计不出此,而是过早地接受了南北和议的局面。这就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是统一还是分裂,统一于谁。
-
关键词
《孙中山全集》
北洋军阀
袁世凯
南北和议
苏俄
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革命党人
帝国主义
伍廷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