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吉隆沟南北向构造及其工程地质安全制约
1
作者 刘函 孙先锋 +4 位作者 郭镜 张士贞 苟正彬 李俊 王保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9-1164,共16页
【研究目的】吉隆沟将是未来西藏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区段,但是对该区基础地质特征认识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南北向构造的认识不足可能造成潜在的工程建设风险。【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节理统计、音频大地电磁... 【研究目的】吉隆沟将是未来西藏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区段,但是对该区基础地质特征认识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南北向构造的认识不足可能造成潜在的工程建设风险。【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节理统计、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热调查及U系测年方法系统刻画吉隆沟南北向断层与节理构造特征,分析与南北向构造相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风险。【研究结果】吉隆沟南北向断层普遍规模较小,少数切穿高喜马拉雅带,同时还是吉隆盆地的控盆断层。吉隆盆地的形成及沉积演化受控于其东界与内部4条南北向正断层,盆地东界断层附近震积岩及内部大量同沉积断层指示盆地具间歇性活动特征。南北向节理呈区域透入性分布,应力分析显示受控于与南北向裂谷相似的应力场。【结论】吉隆沟南北向构造潜在的工程地质风险源包括全新世活动性及其对区域地热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提出南北向构造是吉隆沟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盆地 南北向构造 工程地质风险 地质调查工程 吉隆沟 喜马拉雅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玉喜 庞雄奇 +3 位作者 汤良杰 姜振学 周瑞年 蒋武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68,共4页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界残余厚度变化规律、新生代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平面形态特征等 ,认为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形成于前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在近南北向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成为统一构造系统。第...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界残余厚度变化规律、新生代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平面形态特征等 ,认为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形成于前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在近南北向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成为统一构造系统。第三纪近南北向断裂活动以汇聚型右行走滑方式为主 ,形成近南北向走滑构造和近南北向构造变换带 ,作为深部边界约束条件而影响着第三系变形。近南北向构造对柴西地区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 ,已发现油田与其关系密切。近南北向走滑带发育地区是寻找第三系优质裂缝性油气藏的主要地区。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南北向构造系统 汇聚型右行走滑 构造变换带 第三系 变形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东段南北向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27
3
作者 杨德明 李才 王天武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2-397,共6页
西藏冈底斯东段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限定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中生代构造盆地。盆地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是板块超碰撞期活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地震、地热和岩浆活动以及控制的线性地... 西藏冈底斯东段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限定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中生代构造盆地。盆地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是板块超碰撞期活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地震、地热和岩浆活动以及控制的线性地貌十分明显。南北向构造带的南北向延伸、东西向展布、切割深度、活动强度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充分反映了新构造活动期高原隆升过程中地壳褶缩叠覆、物质侧向滑移和弹滞应变的构造活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 超碰撞 青藏高原 成因 空间分布 西藏 岩浆活动 地震 地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的踪迹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德良 李振生 +1 位作者 吴小奇 陶士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4-331,共8页
为厘清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笔者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分析,确认了以反转断层及相关褶皱为主导的挤压型构造是塔里木近南北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发生发展于大陆内部,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和等距性、延伸的线性... 为厘清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笔者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分析,确认了以反转断层及相关褶皱为主导的挤压型构造是塔里木近南北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发生发展于大陆内部,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和等距性、延伸的线性和断续性、纵深的陡倾性和穿透性、主断面的逆冲等特征。它的发育通常是基于先存的NS(—NNE)向张裂带和NNW(—NW)或NNE(—NE)向剪裂带,前者多演化为大、中型南北向构造,而后者多演化为中、小型南北向构造。近南北向构造的反转断层呈现为伸展—走滑—挤缩的演化顺序;最终定型于新生代;其驱动力主要源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向西的推挤动力。近南北向反转构造是种复合型的封闭性构造,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 反转构造 横跨构造 塔里木盆地 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南部南北向构造研究的新见解 被引量:14
5
作者 雍永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1-30,共10页
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南北向构造,是高原新生代陆内汇聚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中外学者40余年研究,至今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并形成了一些共识,也存在若干分歧。作者对南北向构造研究及某些共识的不同意见是:①南北向构造不仅有... 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南北向构造,是高原新生代陆内汇聚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中外学者40余年研究,至今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并形成了一些共识,也存在若干分歧。作者对南北向构造研究及某些共识的不同意见是:①南北向构造不仅有伸展构造形迹,还有褶皱、逆断、叠加等挤压构造形迹;②不能用裂谷系代表所有的伸展构造,也不能用裂谷系、地堑系等伸展构造名称代表高原西南部的全部南北向构造形迹。建议采用"南北向构造"这一包容性强的中性名称;③南北向构造最早产生于始新世-渐新世;④首先产生南北向伸展构造的是藏北羌塘-青南地区而非喜马拉雅地区;⑤大致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青藏高原曾出现过一次短暂的东西挤压应力场,生成了各式挤压构造变形形迹。本文的新见解既丰富了南北向构造的成份与内涵,又可以此将南北向构造划分为早期(E2-3)伸展、中期(E3末-N1初)挤压、晚期(中新世及以后)再伸展3个发生、发展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北向构造 新见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和全球性经向构造体系 被引量:4
6
作者 丘元禧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1-14,共14页
文中简述了我国及其邻区区域性规模的南北向构造带的现位展布及其表现形式 ,讨论了它们可能的成因类型和构造性质 ,分析了全球经向构造体系和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的成生联系。
关键词 区域性南北向构造 经向构造体系 中国 成因类型 表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西北部两期南北向构造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7
作者 徐胜兰 陈洪德 +1 位作者 林丽 谢云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8-304,共7页
新疆阿尔泰西北部地区的南段,主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南东向,而其北段的主构造线方向突变为近南-北向(区域性南北向构造)。研究表明,在北西-南东向区域构造线发育地区,在一些已知的矿区内也存在南-北走向的断裂系统(矿区南-北向构造)。通... 新疆阿尔泰西北部地区的南段,主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南东向,而其北段的主构造线方向突变为近南-北向(区域性南北向构造)。研究表明,在北西-南东向区域构造线发育地区,在一些已知的矿区内也存在南-北走向的断裂系统(矿区南-北向构造)。通过地质填图综合调查和应变分析研究,区域性的南-北向构造仅发育于前奥陶系分布区,特斯巴汗断裂北东,是海西运动前的产物。在额尔齐斯山前地带新发现两套石英质砾岩,是阿尔泰推覆构造的沉积响应。结合对冲乎尔盆地进行的构造分析,表明推覆构造是由南向北、由南东向北西扩展的。矿区的南-北向构造系统是在先存的北西-南东向构造基础上,随着推覆构造应力扩展新产生的分支断裂,同时局部形成张性空间,成为容矿构造。而区域性的南-北向构造实质是海西运动前构造形迹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阿尔泰 南北向构造 推覆构造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地区南北向构造的形成及动力学探讨
8
作者 王瑜 李齐 +1 位作者 万景林 李大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2期117-124,共8页
新生代晚期 (5~ 4Ma)以来 ,西藏南部地区发生了整体快速抬升 ,同时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近南北走向的断陷谷、北东及北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在藏南地区仍在活动的构造中 ,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张裂、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挤压 -走滑断... 新生代晚期 (5~ 4Ma)以来 ,西藏南部地区发生了整体快速抬升 ,同时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近南北走向的断陷谷、北东及北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在藏南地区仍在活动的构造中 ,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张裂、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挤压 -走滑断层是该区的主要活动构造类型。这些构造的形成体现了南北向深层挤压作用所导致的中浅层次的沿挤压应力方向的张裂、北东及北西走向的剪切 -挤压型的共轭线性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南北向构造 走滑断层 挤压作用 形成 线性构造 抬升 成体 新生代 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北向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9
作者 刘志宏 王孔伟 +2 位作者 王文革 林东成 张立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9-324,共6页
塔里木盆地是介于青藏高原和天山造山带之间的一个刚性块体,前人在盆地内部相继发现了平行于周边造山带的构造和近东西向构造,并且对这些构造的特征、形成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塔里木盆地始终没有发现南北向构造。本次在塔里木盆... 塔里木盆地是介于青藏高原和天山造山带之间的一个刚性块体,前人在盆地内部相继发现了平行于周边造山带的构造和近东西向构造,并且对这些构造的特征、形成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塔里木盆地始终没有发现南北向构造。本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发现的南北向构造为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在晚二叠世曾经受到来自西部的挤压作用。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影响下,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的南北向构造自古近纪以来又重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 生长地层 晚二叠世 塔里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庄井田南北向断裂构造带的突水特征及对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萍 郑永果 +1 位作者 王君宝 孙孟杰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8-39,共2页
在深入分析南北向断裂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该带作为地下水赋存和运移的主要通道是矿井突 (出 )水的主导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 突水 断裂构造 地质特征 矿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部南北向伸展构造存在的新证据——酒泉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成因初探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奋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5-42,共8页
酒泉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呈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进一步分为多米诺骨牌式、对倾式和背倾式三种。其充填物明显地受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正断裂控制,其中的火山岩均为碱性玄武岩,可能由地幔熔融形成。初步认为,酒泉半地堑断陷是早白垩世陆内地... 酒泉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呈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进一步分为多米诺骨牌式、对倾式和背倾式三种。其充填物明显地受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正断裂控制,其中的火山岩均为碱性玄武岩,可能由地幔熔融形成。初步认为,酒泉半地堑断陷是早白垩世陆内地幔热隆诱发的近南北向伸展构造。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北祁连山前展式北向推覆作用可能使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的南部地区转换成山脉,现今的半地堑南部边界被掩伏于北祁连山之下;同时,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使控制半地堑沉积体系的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正断裂转换为逆冲断裂,发生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 半地堑 早白垩世 中国西北部 酒泉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查藏错-申扎南北向活动构造带运动学特点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才 翟庆国 +1 位作者 徐锋 朱志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359,共7页
查藏错-申扎南北向裂陷带是横贯冈底斯山脉谢通门-申扎南北向断裂带的北段,格仁错北西向断裂为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的转换边界。裂陷盆地内没有发现前更新世沉积物,该裂陷带断开了上新世地层和5.45 Ma的白云母花岗岩体。从查藏错到申扎... 查藏错-申扎南北向裂陷带是横贯冈底斯山脉谢通门-申扎南北向断裂带的北段,格仁错北西向断裂为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的转换边界。裂陷盆地内没有发现前更新世沉积物,该裂陷带断开了上新世地层和5.45 Ma的白云母花岗岩体。从查藏错到申扎,裂陷带两侧的岩体、地层和构造线完全可以恢复和拼接。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获得130 ka沉积物年龄,为裂陷盆地已知最早的沉积物年龄。推测裂陷带的初始发育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根据地质和定年研究,130 ka以来查藏错-申扎裂陷带东西向裂开的宽度为6750-12500m,以此计算裂陷盆地东西向扩张数率大于51.9mm/a。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是冈底斯地区地壳力学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 南北向活动构造 运动学 地壳力学系统 冈底斯地区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沙拉岗锑矿控矿构造及成矿时代约束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刚阳 郑有业 +2 位作者 张建芳 张苏坤 樊子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143-2149,共7页
西藏沙拉岗锑矿床位于中国北喜马拉雅地区然巴杂岩穹窿的东南部40km。该地区至少有4种矿床类型被发现:(1)金矿;(2)金锑矿;(3)锑矿;(4)铅锌(银,锑)矿。沙拉岗是该地区代表性的一个以辉锑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的脉状锑矿床。赋矿围岩为下白垩... 西藏沙拉岗锑矿床位于中国北喜马拉雅地区然巴杂岩穹窿的东南部40km。该地区至少有4种矿床类型被发现:(1)金矿;(2)金锑矿;(3)锑矿;(4)铅锌(银,锑)矿。沙拉岗是该地区代表性的一个以辉锑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的脉状锑矿床。赋矿围岩为下白垩统甲不拉组板岩、粉砂岩、硅质岩以及辉长岩和闪长岩等侵入体。主要的矿体受控于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构造。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多为低角度浅层次的层间断裂,在成矿前和成矿后均有活动。近南北向的构造多为高角度的断裂,切割了矿区的近东西向断裂,闪长岩和辉长岩,是主要的导矿构造和成矿要素,连通了深部含矿热液和浅表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当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构造发生交汇,沿断裂构造分布的蚀变和矿化的规模随之扩大,往往存在较大规模的工业矿体。锆石SHRIMPU-Pb分析说明辉长岩形成于23·6Ma左右,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及其伴随的锑矿化的时间,至少要晚于23·6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拉岗 锑矿 金锑成矿带 南北向构造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成因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9-25,29,共8页
 贺兰山南部分布着多个方向的构造,其中最明显地是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目前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争论很大;野外构造研究表明,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铜峡固原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该断裂由...  贺兰山南部分布着多个方向的构造,其中最明显地是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目前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争论很大;野外构造研究表明,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铜峡固原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该断裂由走滑运动向挤压运动转换时的派生构造;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在中新生代由青铜峡固原断裂所限定的地块(卫宁北山)向东运动,而这些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新生代。由于卫宁北山向东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因此,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作为中国重要地质界限的南北向构造———贺兰山已经被青藏高原的构造活动所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 青藏高原 贺兰山 构造成因 南北向构造 走滑运动 构造活动 南部 固原 青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构造期次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培东 秦启荣 +1 位作者 黄润秋 胡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36,182-183,共4页
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是该区最主要的产气层,由于对其构造形成期次不清楚而长期制约了赤水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在收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储层构造是在四川盆地形成的大环境下形成的,其东西向构造形... 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是该区最主要的产气层,由于对其构造形成期次不清楚而长期制约了赤水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在收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储层构造是在四川盆地形成的大环境下形成的,其东西向构造形成时间早于南北向构造,早期的东西向构造是由于黔中古隆起向北的构造挤压力作用形成的;晚期的近南北向构造则是受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北西向构造作用力在南端的派生应力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特别是东西向大断层)在近南北向构造运动晚期,由于受南西西向构造应力作用而产生逆时针平滑剪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期次 东西向构造 南北向构造 二叠系 三叠系 赤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地区多桑地堑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冠 陶晓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46-52,共7页
笔者以冈底斯构造带内部近南北向发育的多桑地堑带为代表,简述了多桑地堑带构造的组成及基本构造特征。根据该地堑两侧断隆山的发育特征及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推断地堑的断陷活动时期始于中新世,直至第四纪仍有活动,对上新世... 笔者以冈底斯构造带内部近南北向发育的多桑地堑带为代表,简述了多桑地堑带构造的组成及基本构造特征。根据该地堑两侧断隆山的发育特征及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推断地堑的断陷活动时期始于中新世,直至第四纪仍有活动,对上新世—第四纪沉积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多桑地堑带的形成可能为前期南北向受力不均而产生共轭X节理,后期南北向挤压的持续进行使地壳隆升,当隆升到达一定程度后造成重力塌陷及下地壳物质的侧向流动产生纵向拉张作用,此时前期形成的共轭X节理追踪并部分贯通,最终形成多桑地堑,而横向上的区域断裂则可能控制地堑各区段拉伸宽窄的变化和沉降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南北向构造 地堑 正断层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9
17
作者 向光中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98,共7页
根据人工地震、重力、地质、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活动及地球化学资料 ,研究了 1 92 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的关系 .结果表明 :海原断层实际是深度不超过 1 0km的铲状逆掩推覆断层 ,而海原大震的震源深度为 1 5~ 2 0km ,因此 ,海原... 根据人工地震、重力、地质、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活动及地球化学资料 ,研究了 1 92 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的关系 .结果表明 :海原断层实际是深度不超过 1 0km的铲状逆掩推覆断层 ,而海原大震的震源深度为 1 5~ 2 0km ,因此 ,海原断层与该次大震的发生无关 .海原大地震的发生既与延至软流层顶部的近NS向和近EW向的构造有关 ,也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海原地震 地震断层 成因 东西向构造 南北向构造 环形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西范坪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18
作者 宋昊 倪师军 +3 位作者 徐争启 何政伟 张谦 谭雨轩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58-159,共2页
西范坪斑岩铜矿床产于扬子板块西缘过渡带的盐源盆地西南缘,木里-盐源推覆构造体前锋,隐伏的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交汇处,产于晚碰撞走滑构造环境,发育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陆-陆碰撞之后的陆块相对运动阶段(侯增谦等,2004;2013),与喜... 西范坪斑岩铜矿床产于扬子板块西缘过渡带的盐源盆地西南缘,木里-盐源推覆构造体前锋,隐伏的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交汇处,产于晚碰撞走滑构造环境,发育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陆-陆碰撞之后的陆块相对运动阶段(侯增谦等,2004;2013),与喜山期碱性斑岩体在空间上有密切的关系(曾普胜等,2006;李泽琴等,2007;宋昊等,2015)。已有研究表明,成矿构造是控制热液金属矿床就位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期 斑岩铜矿床 南北向构造 斑岩型矿床 推覆构造 碰撞造山带 盆地西南 喜山期 控矿 扬子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分析 被引量:42
19
作者 鲁兵 张进 +1 位作者 李涛 卢苗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89,共7页
准噶尔盆地地壳从沉积层底至莫霍面可分为上、中、下3层。中地壳比上、下地壳均薄。盆地基底分为结晶与褶皱基底,上基底主要为晚古生代地层,南部褶皱基底较薄或缺失,发育有北西、北东、南北与东西4组方向构造线。北西与北东两组构造线... 准噶尔盆地地壳从沉积层底至莫霍面可分为上、中、下3层。中地壳比上、下地壳均薄。盆地基底分为结晶与褶皱基底,上基底主要为晚古生代地层,南部褶皱基底较薄或缺失,发育有北西、北东、南北与东西4组方向构造线。北西与北东两组构造线表现最强,控制了盆地二级构造单元的南北分带。南北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均为隐伏构造线。腹部基底由东西向与南北向构造线相互交切而成的一系列块体组成,次一级凸起大都形成于这些块体的顶角区。西北缘发育北东与北西2组断裂,组成"H"型块断结构。准东印支运动期开始由于顺时针扭动作用,北西西向与北东向断裂组成"井"型结构。盆地南缘从84°E—91°E,大约每间隔半度,就有南北向构造线发育,这些经向构造线具有低密度、中低阻和低速的特点,为构造缓冲带,对沉积相变化、构造的迁移、油气的聚集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壳 基底结构 南北向构造 缓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陆内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抽拉构造造山模式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志华 晁会霞 +1 位作者 吴旭 王北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1,共9页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造山带。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不同深度的结构特征、立交桥构造、盆-山转换中的结构样式、商丹带与勉略带的构造特征以及中央造山系(秦岭)中独特的南北向构造,深入讨论这些特征在秦岭造山带中的非板块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秦岭陆内造山带形成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抽拉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结构特征 盆-山转换 立交桥构造 南北向与东西向构造 抽拉构造 中国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