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异趣同归:辽代“四六”的传变轨迹
1
作者
张兴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236,共10页
辽代“四六”脱胎于唐末五代幽、蓟诸州的幕府文书,其格法体制及传变节奏实与中原相仿佛。史称自耶律德光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殊不知五代之初耶律氏已“尽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而自割地之后,燕、蓟文人多...
辽代“四六”脱胎于唐末五代幽、蓟诸州的幕府文书,其格法体制及传变节奏实与中原相仿佛。史称自耶律德光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殊不知五代之初耶律氏已“尽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而自割地之后,燕、蓟文人多能通过“举选”入辽为官,俊逸者至能入翰林,掌诰令,而其“四六”之作亦能传承幽、蓟旧章质朴淳厚的风格。辽圣宗时代,南北交流日渐频繁,辽境文人自觉取法北宋,尊重《文选》,倾慕“杨刘”,其“四六”作品刻画细腻,偶对亲切,直可与中原文章相媲美。兴、道两朝,辽“四六”撰述水平显著提高,其时部分文人传承“燕许轨范”,以博学济文章,追求深醇雅健,另一部分则在“欧、苏”风神的激励下,积极超越“准绳”限制,令“四六”制作呈现出自然淳质才气超逸的新境界。要之,南北文章根脉相同,以传世篇章为据,分析辽代“四六”兴衰嬗变的内在轨迹,无疑有着讨源及流、拾遗补阙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四六
南北交流
传变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原始滨海文化交流的渡口──张家港
2
作者
缪自强
钱公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1-63,共3页
原始滨海文化交流的渡口──张家港缪自强,钱公麟张家港是长江下游较为重要的港口之一,经过近年来的考古调查、试掘,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相继被发现。特别是1989年3月发现了南沙,揭开了张家港古老历史的新的一面。说明在600...
原始滨海文化交流的渡口──张家港缪自强,钱公麟张家港是长江下游较为重要的港口之一,经过近年来的考古调查、试掘,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相继被发现。特别是1989年3月发现了南沙,揭开了张家港古老历史的新的一面。说明在6000多年前,张家港市这一地区就出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
文化
交流
张家港市
崧泽文化
原始文化
东山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地理环境
马家浜文化
太湖流域
海安青墩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十六国时期之玄学清谈及其相关文化风尚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永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137,共8页
十六国时期玄学文化风尚并未完全断绝,当时先后立国于关中的前秦、后秦统治者汉化程度较高,其人物不仅习儒,而且学玄,其言谈、容止等颇为玄化,以致苻秦氏子弟流落东晋,其气质、风采不让江东士族名士;后秦统治者倡导玄佛融通,不仅产生了...
十六国时期玄学文化风尚并未完全断绝,当时先后立国于关中的前秦、后秦统治者汉化程度较高,其人物不仅习儒,而且学玄,其言谈、容止等颇为玄化,以致苻秦氏子弟流落东晋,其气质、风采不让江东士族名士;后秦统治者倡导玄佛融通,不仅产生了一些具有玄学色彩的佛学论著,而且其南播后深刻地影响到南朝学风。此外,自西晋末以来,河西地区较为稳定,成为中原士人的避难之地,也将玄学风尚传播到河西,并得以保存和延续,对此后北朝学术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玄学
士风
学风
南北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经注》与南方文献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王允亮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2,共6页
作为北朝的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引用了大量的南方文献。这些文献对于水经注的成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对北方山水的叙写中,南方文献主要用来增广见闻,对于其中记载的错误之处,郦道元也予以驳正;在对南方山水的叙写中,郦道元通过...
作为北朝的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引用了大量的南方文献。这些文献对于水经注的成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对北方山水的叙写中,南方文献主要用来增广见闻,对于其中记载的错误之处,郦道元也予以驳正;在对南方山水的叙写中,郦道元通过南方文献辨析道里,描绘山川,传述轶闻,从而使得文字不仅准确可信,且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这些南方文献对于《水经注》文学性的加强,后世文献辑佚、校勘工作的进行,以及当时南北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经注》
南方文献
叙写山水
南北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梁禅风之盛行与北朝佛学之南播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永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4-153,共10页
后梁统治者延续萧梁家学门风之传统,萧詧、萧岿父子等皆笃信佛法,其治下佛教氛围颇为浓郁。就相关僧史看,后梁僧侣多重禅修,与南朝佛教普遍盛行的义解教风有所不同,而与北朝偏重禅行的风气趋同。后梁在文化上为萧梁余绪,其佛教却呈现出...
后梁统治者延续萧梁家学门风之传统,萧詧、萧岿父子等皆笃信佛法,其治下佛教氛围颇为浓郁。就相关僧史看,后梁僧侣多重禅修,与南朝佛教普遍盛行的义解教风有所不同,而与北朝偏重禅行的风气趋同。后梁在文化上为萧梁余绪,其佛教却呈现出北朝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在江陵地域佛教禅学的积淀颇丰,江陵玄风自不如建康浓郁,对禅风有所包容;二是后梁与北朝联系密切,北方禅学高僧多有南游荆州传法者,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当然,也与后梁统治者重视禅学的导向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
朝
南北
文化
交流
后梁
佛教
禅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历史生成的三个重要环节
6
作者
吴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2-26,共5页
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至12世纪初的宋金时期才告成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百戏技艺如何融合成为成熟的戏剧形式,本文认为有三个重要环节值得注意:城乡演艺的交流;南北演艺的交流;教坊与勾栏演艺的交流。这种交流与融合,主要在...
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至12世纪初的宋金时期才告成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百戏技艺如何融合成为成熟的戏剧形式,本文认为有三个重要环节值得注意:城乡演艺的交流;南北演艺的交流;教坊与勾栏演艺的交流。这种交流与融合,主要在民间公共演出场所——瓦舍勾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
起源
古代
历史生成
城乡演艺
交流
南北
演艺
交流
教坊勾栏演艺
交流
瓦舍勾栏
百戏技艺
成熟戏剧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衷心的祝贺
7
作者
林甘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2期98-99,共2页
衷心的祝贺林甘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党委书记)我衷心祝贺《北京通史》的完成和出版。当前,学术研究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史学工作者对于需要长期刻苦钻研的研究工作缺乏信心和热情。像《北京通史》...
衷心的祝贺林甘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党委书记)我衷心祝贺《北京通史》的完成和出版。当前,学术研究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史学工作者对于需要长期刻苦钻研的研究工作缺乏信心和热情。像《北京通史》编写组的同志这样能够埋首十多年,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政治中心
地位和作用
历史研究
南北
经济
交流
文化中心
民族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农耕与游牧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方游牧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代前期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被引量:
3
8
作者
周祚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55-62,共8页
清代前期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周祚绍漕运是有清一代的大政,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居有性要的地位。清代历朝统治者对漕运极为重视,顺治二年,顺治帝就采纳巡漕御史刘明所奏:"额数宜清,运法宜定,修造宜急,运道宜豫;"①恢复...
清代前期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周祚绍漕运是有清一代的大政,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居有性要的地位。清代历朝统治者对漕运极为重视,顺治二年,顺治帝就采纳巡漕御史刘明所奏:"额数宜清,运法宜定,修造宜急,运道宜豫;"①恢复明代的漕运旧制。康熙帝曾将漕运与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清政府
运河干道
国内市场
漕运
南粮北调
商品经济发展
康雍乾时期
清朝统治者
南北
经济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南段植物遗存
9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钟家港古河道为良渚古城内贯穿南北的重要的河道,生活在河岸的居民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留下了较多的遗物。对2016--2017年度采集的样品浮选后发现,钟家港南段的先民以水稻为主食,日常进行水稻加工,还出土了少量的粟;桃、李、南酸枣、甜...
钟家港古河道为良渚古城内贯穿南北的重要的河道,生活在河岸的居民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留下了较多的遗物。对2016--2017年度采集的样品浮选后发现,钟家港南段的先民以水稻为主食,日常进行水稻加工,还出土了少量的粟;桃、李、南酸枣、甜瓜、葡萄等也是先民喜食的果类;植物遗存早晚密度的明显差异反映了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粟和枣的发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新石器时代晚期
植物遗存
古河道
南酸枣
南北
文化
交流
生活垃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隋以前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文学的发展
10
作者
钟仕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15,44,共6页
隋以前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文学的发展钟仕伦著名文化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在考察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时曾说,迫使汉文化中心南迁有三次大的波澜,一是东汉末三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和永嘉南渡,人口大量南迁;二是唐代“安史之乱”,人口南迁亦...
隋以前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文学的发展钟仕伦著名文化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在考察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时曾说,迫使汉文化中心南迁有三次大的波澜,一是东汉末三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和永嘉南渡,人口大量南迁;二是唐代“安史之乱”,人口南迁亦多,成都这样的城市已成为新的文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文化中心
南方文化
南北
文化
交流
中心迁移
审美意识
南方文学
文学发展
文学成就
《鲁灵光殿赋》
地域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原风格及其西传(摘要)
11
作者
李文生
《敦煌研究》
1988年第2期72-73,共2页
北魏太和改制以后,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南朝秀骨清像的一派画风传入北方,北方石窟出现清丽典雅、潇洒飘逸的造像。中原风格,就是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中原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身材修长,面瘦颈长,肩胛削窄,眉目开朗,嫣...
北魏太和改制以后,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南朝秀骨清像的一派画风传入北方,北方石窟出现清丽典雅、潇洒飘逸的造像。中原风格,就是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中原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身材修长,面瘦颈长,肩胛削窄,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在北魏后期风行全国,是当时社会的好尚,成为南北统一的时代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秀骨清像
北魏
石窟造像
南北
文化
交流
世纪初
民族大融合
时代风格
龙门石窟
敦煌石窟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海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缯绣衾被图像考释
12
作者
戴浩羽
程雅娟
《丝绸》
2025年第8期118-127,共10页
东海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缯绣衾被是迄今江苏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刺绣遗存。文章立足于图像学视角解析了该衾被的纹饰体系与文化内涵。研究表明,衾被通过刺绣工艺构建了三阶递进的图像叙事,是时人独特的生死观念与神仙信仰的...
东海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缯绣衾被是迄今江苏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刺绣遗存。文章立足于图像学视角解析了该衾被的纹饰体系与文化内涵。研究表明,衾被通过刺绣工艺构建了三阶递进的图像叙事,是时人独特的生死观念与神仙信仰的图像化表现。缯绣衾被具有多重功能,它既是殓尸的实用器具,也是中国古代丧葬礼制从信仰自发到制度自觉演进的实证。并且,该缯绣衾被的艺术风格与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多元性和过渡性特征,这不仅反映了楚汉时期南北方文化与技术的交流,更揭示了中华文化在多元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缯绣衾被
图像学
织物图像
刺绣技术
楚汉文化
南北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异趣同归:辽代“四六”的传变轨迹
1
作者
张兴武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236,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史之学与唐宋文学的关联及互动研究”(项目号:21AZD13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辽代“四六”脱胎于唐末五代幽、蓟诸州的幕府文书,其格法体制及传变节奏实与中原相仿佛。史称自耶律德光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殊不知五代之初耶律氏已“尽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而自割地之后,燕、蓟文人多能通过“举选”入辽为官,俊逸者至能入翰林,掌诰令,而其“四六”之作亦能传承幽、蓟旧章质朴淳厚的风格。辽圣宗时代,南北交流日渐频繁,辽境文人自觉取法北宋,尊重《文选》,倾慕“杨刘”,其“四六”作品刻画细腻,偶对亲切,直可与中原文章相媲美。兴、道两朝,辽“四六”撰述水平显著提高,其时部分文人传承“燕许轨范”,以博学济文章,追求深醇雅健,另一部分则在“欧、苏”风神的激励下,积极超越“准绳”限制,令“四六”制作呈现出自然淳质才气超逸的新境界。要之,南北文章根脉相同,以传世篇章为据,分析辽代“四六”兴衰嬗变的内在轨迹,无疑有着讨源及流、拾遗补阙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辽代
四六
南北交流
传变轨迹
分类号
K246.1 [历史地理—中国史]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始滨海文化交流的渡口──张家港
2
作者
缪自强
钱公麟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1-63,共3页
文摘
原始滨海文化交流的渡口──张家港缪自强,钱公麟张家港是长江下游较为重要的港口之一,经过近年来的考古调查、试掘,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相继被发现。特别是1989年3月发现了南沙,揭开了张家港古老历史的新的一面。说明在6000多年前,张家港市这一地区就出现人...
关键词
南北
文化
交流
张家港市
崧泽文化
原始文化
东山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地理环境
马家浜文化
太湖流域
海安青墩遗址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十六国时期之玄学清谈及其相关文化风尚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永平
机构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137,共8页
文摘
十六国时期玄学文化风尚并未完全断绝,当时先后立国于关中的前秦、后秦统治者汉化程度较高,其人物不仅习儒,而且学玄,其言谈、容止等颇为玄化,以致苻秦氏子弟流落东晋,其气质、风采不让江东士族名士;后秦统治者倡导玄佛融通,不仅产生了一些具有玄学色彩的佛学论著,而且其南播后深刻地影响到南朝学风。此外,自西晋末以来,河西地区较为稳定,成为中原士人的避难之地,也将玄学风尚传播到河西,并得以保存和延续,对此后北朝学术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关键词
十六国
玄学
士风
学风
南北交流
分类号
K238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经注》与南方文献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王允亮
机构
郑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2,共6页
文摘
作为北朝的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引用了大量的南方文献。这些文献对于水经注的成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对北方山水的叙写中,南方文献主要用来增广见闻,对于其中记载的错误之处,郦道元也予以驳正;在对南方山水的叙写中,郦道元通过南方文献辨析道里,描绘山川,传述轶闻,从而使得文字不仅准确可信,且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这些南方文献对于《水经注》文学性的加强,后世文献辑佚、校勘工作的进行,以及当时南北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水经注》
南方文献
叙写山水
南北交流
Keywords
commentary on the waterways classic
southern literature
description about geography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梁禅风之盛行与北朝佛学之南播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永平
机构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4-153,共10页
文摘
后梁统治者延续萧梁家学门风之传统,萧詧、萧岿父子等皆笃信佛法,其治下佛教氛围颇为浓郁。就相关僧史看,后梁僧侣多重禅修,与南朝佛教普遍盛行的义解教风有所不同,而与北朝偏重禅行的风气趋同。后梁在文化上为萧梁余绪,其佛教却呈现出北朝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在江陵地域佛教禅学的积淀颇丰,江陵玄风自不如建康浓郁,对禅风有所包容;二是后梁与北朝联系密切,北方禅学高僧多有南游荆州传法者,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当然,也与后梁统治者重视禅学的导向不无关系。
关键词
南北
朝
南北
文化
交流
后梁
佛教
禅行
分类号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历史生成的三个重要环节
6
作者
吴晟
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2-26,共5页
文摘
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至12世纪初的宋金时期才告成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百戏技艺如何融合成为成熟的戏剧形式,本文认为有三个重要环节值得注意:城乡演艺的交流;南北演艺的交流;教坊与勾栏演艺的交流。这种交流与融合,主要在民间公共演出场所——瓦舍勾栏进行。
关键词
中国戏剧
起源
古代
历史生成
城乡演艺
交流
南北
演艺
交流
教坊勾栏演艺
交流
瓦舍勾栏
百戏技艺
成熟戏剧形式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衷心的祝贺
7
作者
林甘泉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2期98-99,共2页
文摘
衷心的祝贺林甘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党委书记)我衷心祝贺《北京通史》的完成和出版。当前,学术研究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史学工作者对于需要长期刻苦钻研的研究工作缺乏信心和热情。像《北京通史》编写组的同志这样能够埋首十多年,全...
关键词
全国政治中心
地位和作用
历史研究
南北
经济
交流
文化中心
民族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农耕与游牧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方游牧民族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代前期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被引量:
3
8
作者
周祚绍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55-62,共8页
文摘
清代前期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周祚绍漕运是有清一代的大政,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居有性要的地位。清代历朝统治者对漕运极为重视,顺治二年,顺治帝就采纳巡漕御史刘明所奏:"额数宜清,运法宜定,修造宜急,运道宜豫;"①恢复明代的漕运旧制。康熙帝曾将漕运与河...
关键词
清代前期
清政府
运河干道
国内市场
漕运
南粮北调
商品经济发展
康雍乾时期
清朝统治者
南北
经济
交流
分类号
F552.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南段植物遗存
9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文摘
钟家港古河道为良渚古城内贯穿南北的重要的河道,生活在河岸的居民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留下了较多的遗物。对2016--2017年度采集的样品浮选后发现,钟家港南段的先民以水稻为主食,日常进行水稻加工,还出土了少量的粟;桃、李、南酸枣、甜瓜、葡萄等也是先民喜食的果类;植物遗存早晚密度的明显差异反映了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粟和枣的发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
良渚古城
新石器时代晚期
植物遗存
古河道
南酸枣
南北
文化
交流
生活垃圾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隋以前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文学的发展
10
作者
钟仕伦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15,44,共6页
文摘
隋以前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文学的发展钟仕伦著名文化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在考察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时曾说,迫使汉文化中心南迁有三次大的波澜,一是东汉末三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和永嘉南渡,人口大量南迁;二是唐代“安史之乱”,人口南迁亦多,成都这样的城市已成为新的文化中...
关键词
北方文化中心
南方文化
南北
文化
交流
中心迁移
审美意识
南方文学
文学发展
文学成就
《鲁灵光殿赋》
地域文化特征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原风格及其西传(摘要)
11
作者
李文生
机构
龙门文物管理所
出处
《敦煌研究》
1988年第2期72-73,共2页
文摘
北魏太和改制以后,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南朝秀骨清像的一派画风传入北方,北方石窟出现清丽典雅、潇洒飘逸的造像。中原风格,就是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中原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身材修长,面瘦颈长,肩胛削窄,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在北魏后期风行全国,是当时社会的好尚,成为南北统一的时代风格。
关键词
艺术风格
秀骨清像
北魏
石窟造像
南北
文化
交流
世纪初
民族大融合
时代风格
龙门石窟
敦煌石窟艺术
分类号
K870.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海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缯绣衾被图像考释
12
作者
戴浩羽
程雅娟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出处
《丝绸》
2025年第8期118-127,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23AF01)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类项目(KYCX24_2428)。
文摘
东海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缯绣衾被是迄今江苏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刺绣遗存。文章立足于图像学视角解析了该衾被的纹饰体系与文化内涵。研究表明,衾被通过刺绣工艺构建了三阶递进的图像叙事,是时人独特的生死观念与神仙信仰的图像化表现。缯绣衾被具有多重功能,它既是殓尸的实用器具,也是中国古代丧葬礼制从信仰自发到制度自觉演进的实证。并且,该缯绣衾被的艺术风格与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多元性和过渡性特征,这不仅反映了楚汉时期南北方文化与技术的交流,更揭示了中华文化在多元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
关键词
缯绣衾被
图像学
织物图像
刺绣技术
楚汉文化
南北交流
Keywords
embroidered silk quilt
iconography
fabric image
embroidery technology
Chu-Han culture
north-south exchange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
K876.9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异趣同归:辽代“四六”的传变轨迹
张兴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原始滨海文化交流的渡口──张家港
缪自强
钱公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十六国时期之玄学清谈及其相关文化风尚
王永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水经注》与南方文献研究
王允亮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后梁禅风之盛行与北朝佛学之南播
王永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历史生成的三个重要环节
吴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衷心的祝贺
林甘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清代前期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周祚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南段植物遗存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隋以前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文学的发展
钟仕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中原风格及其西传(摘要)
李文生
《敦煌研究》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东海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缯绣衾被图像考释
戴浩羽
程雅娟
《丝绸》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