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寒梅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5年第8期26-33,共8页
本文是对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情况的综述和评论。文中 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史,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在此基 础上,总结了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的特点,并对该研究所反映...
本文是对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情况的综述和评论。文中 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史,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在此基 础上,总结了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的特点,并对该研究所反映出的中国学者的 历史认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的反思进行了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事件
战争记忆
历史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建构过程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2
作者
郑春晖
王祎
钱莉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63-1574,共12页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探讨了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的建构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1)网络媒体将南京大屠杀记忆扩展至更宽广的时空语境之中,叙述重点呈现由宏观历史向微观生命意义演变的趋势。2)国家及媒体通过命名规范、法律尊崇、象征物建构、仪式互动等方式,自上而下地将纪念馆建构为一个神圣的和平纪念地与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传播地。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神圣性建构的过程中,纪念仪式扮演着联结主体、记忆与空间的重要角色。公众通过参与纪念仪式将自身与记忆场域和集体身份相连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景观
南京大屠杀事件
地理想象
纪念仪式
神圣空间
集体记忆
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寒梅
机构
北京大学日本研究所
出处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5年第8期26-33,共8页
文摘
本文是对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情况的综述和评论。文中 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史,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在此基 础上,总结了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的特点,并对该研究所反映出的中国学者的 历史认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的反思进行了评介。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事件
战争记忆
历史认识
分类号
G133.9 [文化科学]
K265.6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建构过程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2
作者
郑春晖
王祎
钱莉莉
机构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
湖北开放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
出处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63-1574,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字时代虚拟—现实空间旅游行为的交互研究:过程、机理与效应”(422712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汶川地震家园重建和黑色旅游发展背景下居民地方感变化过程与影响机制研究”(419011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纪念性恐惧景观负面地理想象的形成机理与空间效应研究”(41801135)。
文摘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探讨了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的建构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1)网络媒体将南京大屠杀记忆扩展至更宽广的时空语境之中,叙述重点呈现由宏观历史向微观生命意义演变的趋势。2)国家及媒体通过命名规范、法律尊崇、象征物建构、仪式互动等方式,自上而下地将纪念馆建构为一个神圣的和平纪念地与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传播地。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神圣性建构的过程中,纪念仪式扮演着联结主体、记忆与空间的重要角色。公众通过参与纪念仪式将自身与记忆场域和集体身份相连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感。
关键词
恐惧景观
南京大屠杀事件
地理想象
纪念仪式
神圣空间
集体记忆
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纪念馆
Keywords
landscape of fear
Nanjing Massacr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memorial ceremony
sacred space
collective memory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Victims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分类号
K901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研究
李寒梅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建构过程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郑春晖
王祎
钱莉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