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本馆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冬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88,共3页
关键词 科学研究 科普教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本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艰苦创业,催人奋进的五十年——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7-181,共5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发展史 学术交流 学术研究 土壤学家 土壤圈层概念 土壤与环境质量” 土壤肥力 土壤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溶之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纪念马溶之教授诞辰100周年
3
作者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1-684,共4页
马溶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他毕生的研究与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特别是对土壤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著述,不仅对我国土壤学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而且在国... 马溶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他毕生的研究与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特别是对土壤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著述,不仅对我国土壤学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而且在国际土壤学界也享有盛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学家 土壤地理学 地理学家 土壤科学 实践活动 第一代 感染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碳氮循环研究团队
4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团队带头人颜晓元,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 团队带头人颜晓元,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与氮素工作组主任,中国科学院青联副主席,《土壤》主编,《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副主编,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Pedosphere、Biochar编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团队带头人 百人计划 土壤碳氮循环 中国科学院 副所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烈祝贺《土壤与作物》副主编、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
《土壤与作物》 2020年第1期102-102,共1页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2019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与作物》副主编张佳宝当选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张佳宝院士,1957年出生于江苏高邮,1982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2019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与作物》副主编张佳宝当选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张佳宝院士,1957年出生于江苏高邮,1982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国际水稻研究所农业工程系/菲律宾大学土壤物理学博士学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土壤研究所 国际水稻研究所 土壤物理学 学士学位 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 菲律宾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黄瓜根系分泌物释放特性研究取得进展
6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第4期13-13,共1页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根系释放到根际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属土壤微生物易于分解的、可直接利用的碳源,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间的桥梁,在土壤结构形成、土壤养分转化、植物养分吸收、土壤微生物分布、环境污染修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根系释放到根际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属土壤微生物易于分解的、可直接利用的碳源,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间的桥梁,在土壤结构形成、土壤养分转化、植物养分吸收、土壤微生物分布、环境污染修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根系分泌物在土壤中会迅速被微生物降解,同时根系分泌物本身含量较低、组分复杂,迫切需要建立可行、高效、稳定的根系分泌物收集、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以支撑根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根系分泌物 释放特性 土壤微生物 黄瓜 根际环境 植物根系 土壤养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南京土壤研究所小组举办首期“五色土”云讲坛活动
7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1年第12期11-11,共1页
12月3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南京土壤研究所小组(简称"青促会小组")为迎接以"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八个世界土壤日,召开了以"盐碱地开发治理,科学家们在行动"为主题的首期&qu... 12月3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南京土壤研究所小组(简称"青促会小组")为迎接以"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八个世界土壤日,召开了以"盐碱地开发治理,科学家们在行动"为主题的首期"五色土"云讲坛活动。活动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教授、江苏省华东有色地勘局海洋院总工程师胡建研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土壤生产力 李保国 技术学院院长 五色土 土壤盐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地理研究法》即将出版
8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0-,共1页
《土壤地理研究法》系统地介绍了土壤调查方法以及有关土壤形成、土壤保护、定位研究、实验室分析和信息系统的建立等内容。此书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地理研究人员40年的经验和应用新技术的心得。对推动土壤地理研究的规范化... 《土壤地理研究法》系统地介绍了土壤调查方法以及有关土壤形成、土壤保护、定位研究、实验室分析和信息系统的建立等内容。此书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地理研究人员40年的经验和应用新技术的心得。对推动土壤地理研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地理 土壤调查 土壤形成 出版 研究 问题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书《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介绍
9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59,共1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昌璞、徐仁扣等著的《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一书已于2011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4.8万字,327页,每册定价68元,共分十三章,依次是:氧化还原状况;铵的氧化一硝化反应;硝酸盐的还原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昌璞、徐仁扣等著的《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一书已于2011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4.8万字,327页,每册定价68元,共分十三章,依次是:氧化还原状况;铵的氧化一硝化反应;硝酸盐的还原一反硝化反应;有机还原性物质;铁;锰;硫;砷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锰与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还原;铁、锰的有效性与氧化还原状况;稻根和钾与还原性物质的相互作用;氧化还原过程与土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环境污染。本书是国内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氧化还原过程 有机还原性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 科学出版社 反硝化反应 酚类化合物 氧化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书《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介绍
10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1-351,共1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昌璞、徐仁扣等著的《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一书已于2011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4.8万字,327页,每册定价68元,共分十三章,依次是:氧化还原状况;铵的氧化-硝化反应;硝酸盐的还原-反硝化反应...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昌璞、徐仁扣等著的《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一书已于2011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4.8万字,327页,每册定价68元,共分十三章,依次是:氧化还原状况;铵的氧化-硝化反应;硝酸盐的还原-反硝化反应;有机还原性物质;铁;锰;硫;砷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锰与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还原;铁、锰的有效性与氧化还原状况;稻根和钾与还原性物质的相互作用;氧化还原过程与土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环境污染。本书是国内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氧化还原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 科学出版社 反硝化反应 还原性物质 酚类化合物 氧化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土壤供氧能力与氮肥施用量推荐研究的开拓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
11
作者 诺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F0002-F0002,共1页
朱兆良院士,国际著名土壤农业化学家,1932年8月生于山东青岛,原籍浙江奉化。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际土壤学会水稻土肥力组主席、中... 朱兆良院士,国际著名土壤农业化学家,1932年8月生于山东青岛,原籍浙江奉化。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际土壤学会水稻土肥力组主席、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和中国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会主委等职。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土壤供氮能力 化学家 氮肥施用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农业 中国农工民主党 开拓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肥料专家——刘兆辉研究员
12
《山东农业科学》 2005年第5期i0003-i0003,共1页
刘兆辉,男,1963年9月生,山东省郓城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1986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化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 刘兆辉,男,1963年9月生,山东省郓城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1986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化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专家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
13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年第19期128-128,共1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丁维新课题组以位于黑龙江省的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为基地,建立秸秆原位分解试验,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等技术,研究了秸秆碳化学特征对分解过程的调控效应。在一年的分解期内,大豆秸秆分解最快,其次...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丁维新课题组以位于黑龙江省的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为基地,建立秸秆原位分解试验,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等技术,研究了秸秆碳化学特征对分解过程的调控效应。在一年的分解期内,大豆秸秆分解最快,其次是玉米和小麦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分解 土壤有机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分解过程 生态实验站 黑龙江省 核磁共振 调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中低污染农田土壤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获进展
14
《黑龙江粮食》 2015年第5期3-3,共1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吴龙华课题组依托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以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农作物安全生产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绿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吴龙华课题组依托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以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农作物安全生产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绿色、彻底、低成本修复为基本理念,通过近十年的努力,针对我国南方酸性红壤区大面积镉中低污染农田土壤,研发了基于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吸取的高效修复综合技术,使土壤镉的年去除率达到30%以上;研发了基于低积累品种-水分调控-复合钝化联合的稻米镉安全生产技术,通过伴矿景天与镉低积累水稻的轮作,或与玉米等的间套作,可在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的情况下,通过2~5年实现镉中低污染酸挂土壤的彻底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积累植物 修复技术 农田土壤 土壤 低污染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水稻研究所 安全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
15
《农家致富》 2017年第20期19-19,共1页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但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效应存在争议,内在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丁维新课题组以位于黑龙江省的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为基地,建立秸秆原位分解试验,利用固态13C...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但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效应存在争议,内在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丁维新课题组以位于黑龙江省的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为基地,建立秸秆原位分解试验,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等技术,研究了秸秆碳化学特征对分解过程的调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提升,也可以为作物提供氮素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秸秆还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分解过程 生态实验站 影响效应 黑龙江省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专著评述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耀先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4-38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发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专著 研究 土壤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读物中一缕清风——《寂静的土壤》读后感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鹤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182,共1页
《寂静的土壤》是由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与其同事陈鸿昭研究员和张甘霖研究员合写的一本原创性科普著作。其内容分为3部分:(1)从论述土壤的生产功能、环保功能和生物基因库等八大功能开始,解析了土壤发... 《寂静的土壤》是由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与其同事陈鸿昭研究员和张甘霖研究员合写的一本原创性科普著作。其内容分为3部分:(1)从论述土壤的生产功能、环保功能和生物基因库等八大功能开始,解析了土壤发生演变的多样性;(2)论述了土壤学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及其淀积的文化内涵;(3)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面临的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生态学理念提出了中国的土壤梦。该书为寂静的土壤发声,启发世人让土壤回归自然、与万物共荣,指出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带来健康的生活。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她凝聚了三位"土壤人"人生中的感悟和反思,充满了爱土、护土的炽热感情,值得品读。著名土壤地理学家朱鹤健教授对该书深有体会,满腔情怀写了读后感。现刊于此,供大家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生产功能 生物基因库 研究 科普著作 环保功能 发生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书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建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3-503,共1页
关键词 土壤科学 环境质量 化学物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有机污染物 土壤重金属 土壤-植物系统 书评 交互作用 出版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化学中的土壤电化学问题
19
作者 于天仁 《环境化学》 CAS 1988年第3期22-27,共6页
土壤电化学与环境化学 长期以来,土壤化学研究中的传统的着眼点是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是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促使土壤化学的研究对象有了明显的转移。以下举几个例子。环境污染对土壤化学研究方向的影响在日... 土壤电化学与环境化学 长期以来,土壤化学研究中的传统的着眼点是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是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促使土壤化学的研究对象有了明显的转移。以下举几个例子。环境污染对土壤化学研究方向的影响在日本反映得最早。从五十年代起,日本土壤学文献中有关重金属污染者大量出现。现在,在日本土壤学会之下,已有一个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与另几个专业委员会(如物理、肥力)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电化学 电荷 南京土壤研究所 于天仁 土壤胶体 电化学方法 直流电导 土壤酸化 酸雨 酸性降水 降雨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20
作者 李西民 李凤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南方水土保持研究 学术研讨会 南昌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年会 福建农业大学 副理事长 学术讨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