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演变及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冀满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4-101,163,共8页
抗战爆发前,在海外民族主义、国内外舆论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借助华侨的政治经济力量进行国家建设,不断完善侨务机构,最终建立了隶属于行政院的侨务委员会。侨务委员会担负了"移、殖、保、育"的使命,侨务人员在忧患与... 抗战爆发前,在海外民族主义、国内外舆论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借助华侨的政治经济力量进行国家建设,不断完善侨务机构,最终建立了隶属于行政院的侨务委员会。侨务委员会担负了"移、殖、保、育"的使命,侨务人员在忧患与责任意识的推动下,不断促进侨务理念与侨务工作的进步。侨务委员会不仅在保护与救济华侨、推动华侨社会文化与教育发展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成为华侨与祖国联系的重要纽带,客观上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动和组织华侨参加抗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 侨务理念 侨务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全国商会联合会
2
作者 朱英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186,共19页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全国商会联合会并未宣告结束,而是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特殊历史时期。具体反映是内部出现分裂,原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和新成立的各省商会联合会两会对峙,形成全国商界“最高法团”与“最高机关”之...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全国商会联合会并未宣告结束,而是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特殊历史时期。具体反映是内部出现分裂,原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和新成立的各省商会联合会两会对峙,形成全国商界“最高法团”与“最高机关”之争。全国商会临时代表大会召开后结束了分裂,将全国商会联合会改名为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总部从旧都北平迁往新都南京。但外部来自国民党的不断打压和限制,又使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不能如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甚至还被认定未依法定手续成立,并借机对其主席冯少山进行通缉。在此情况下,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不得不迁回北平,难能可贵地仍努力坚持为商请命,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吁请政府减免或减轻税收,并组织全国商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事实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全国商会联合会虽受到约束和限制,处境艰难,但并没有像以往所说沦为国民党政权的御用团体,而是仍然保持着相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全国商人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商会联合会 各省商会联合会 南京国民政府 国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电报业务拓展(1927—1937)
3
作者 夏维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7-201,共15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十年间,交通部在清季民初电报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加以拓展。这些业务拓展的服务取向,大抵涵括民众、团体与国家三个维度。从国家治理层面看,这些业务成为南京政府加强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治理的工具...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十年间,交通部在清季民初电报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加以拓展。这些业务拓展的服务取向,大抵涵括民众、团体与国家三个维度。从国家治理层面看,这些业务成为南京政府加强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治理的工具,旨在助力纾解斯时经济与财政危机,普及国语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尊严,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而交通部又积极采取举措,通过开展局台合作、报话合作、邮电合作、局社合作等部内外多重合作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扩展电报业务的服务渠道与服务空间,以拓宽这些业务的服务面,进一步发挥电报在国家治理的效用。史实证明,对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史上“黄金十年”说的质疑,未得要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报 业务拓展 内外合作 国家治理 南京国民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活动与民间义赈 被引量:20
4
作者 朴敬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19-226,共8页
1931年的水灾是民国时期最为严重的天灾之一。南京国民政府为此特成立了救济水灾委员会(简称“国水委”)。该文主要考察国民政府这一新设的救灾行政机构的特征与民间义赈的关系;从中国荒政史的角度,分析南京政府时期救灾行政体系的特点... 1931年的水灾是民国时期最为严重的天灾之一。南京国民政府为此特成立了救济水灾委员会(简称“国水委”)。该文主要考察国民政府这一新设的救灾行政机构的特征与民间义赈的关系;从中国荒政史的角度,分析南京政府时期救灾行政体系的特点,进而联系民国史的研究,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国家权力(官赈)与社会势力(义赈)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救济水灾委员会 义赈 财政体制 管理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煤矿事业经营的典型——以建设委员会与淮南煤矿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8
5
作者 谭备战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事业的经营均不甚理想,然而20世纪30年代,在安徽北部怀远、凤台与寿县三县交界处,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自主开发经营的淮南煤矿,经营管理却颇为良好,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设委员会经营首都电厂与戚墅堰电厂所需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事业的经营均不甚理想,然而20世纪30年代,在安徽北部怀远、凤台与寿县三县交界处,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自主开发经营的淮南煤矿,经营管理却颇为良好,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设委员会经营首都电厂与戚墅堰电厂所需燃料和京沪杭一带出现能源供应紧张的必然结果。建设委员会通过对淮南煤矿6年的精心经营,使其成为抗战前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矿。淮南煤矿的开发与经营,使20世纪30年代京沪杭一带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尤其重要和明显的是,它使安徽中北部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直接促成了皖北一个新的工业城市——淮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建设委员会 张静江 淮南煤矿 淮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废除常关制度探略
6
作者 廖声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0,共8页
民国初期,常关数量众多,其税收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但是常关无论其性质还是实践结果,都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明显的落后性,因此,社会各界废除常关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手以一种新的统税制度代替旧有的通过税... 民国初期,常关数量众多,其税收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但是常关无论其性质还是实践结果,都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明显的落后性,因此,社会各界废除常关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手以一种新的统税制度代替旧有的通过税制度,在此前提下,1931年宣布废除常关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常关制度 统税制 内地通过税 关税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机构述略 被引量:3
7
作者 谢海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63-73,共11页
蒙藏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专门掌管蒙古、青海、西藏、西康以及新疆等边疆地区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关。本文对其内设机构、非建制机构以及直属机构和派出机构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蒙藏委员会 蒙藏委员会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狱经费刍议——以江苏省监狱经费来源及发放为中心的考察(1927-1937)
8
作者 李风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独立为时代所倡导,人们围绕监狱经费来源问题展开了争论,人们期望监狱经费由中央政府统一拨付,但因为财政困难,这一愿望最终难以实现。就江苏监狱而言,其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划拨,在江苏省财政状况持续恶劣的环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独立为时代所倡导,人们围绕监狱经费来源问题展开了争论,人们期望监狱经费由中央政府统一拨付,但因为财政困难,这一愿望最终难以实现。就江苏监狱而言,其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划拨,在江苏省财政状况持续恶劣的环境下,减折、拖欠发放成为常态。尽管地方司法部门积极采取了社会募捐、法收项下截留及监狱自身收入补贴等应急措施,但监狱经费拖欠发放及打折发放并未有较大改观。地方负担司法经费筹集,极易导致地方司法系统对于地方行政权力的依附,司法的公正独立性受到严重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江苏 监狱 经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权、程序与冲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苏南地区匪案处理研究(1927—1937)
9
作者 陈恪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12,共4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江苏地方在清剿土匪同时,对匪案处理问题格外关注。匪案处理权上,中央政府将其集中到江苏省府,操纵于中央,并同时建构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匪案处理司法程序链,力排其他势力对匪案的干预。匪案处理司法程序主要包括...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江苏地方在清剿土匪同时,对匪案处理问题格外关注。匪案处理权上,中央政府将其集中到江苏省府,操纵于中央,并同时建构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匪案处理司法程序链,力排其他势力对匪案的干预。匪案处理司法程序主要包括侦察缉捕与审理判决两个部分,尽管江苏省高等法院竭力试图通过司法手段帮助国家运转与社会治理内在机制实现良性循环,但事与愿违,司法手段不仅无益于解决匪患问题,还造成省县行政权与司法权若干冲突。分析苏南匪案处理中的乱象,可一窥国民政府现代化司法体系建构的艰辛以及国民政府司法制度现代化转型失败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苏南 匪案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的精英性及民主转型——以立法委员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徐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4-93,162-163,共10页
立法院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专门立法机构,对中国法律的现代化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身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国民政府,力图通过控制立法委员的额数、指任立法委员人选并操纵立法委员的任期、履职和辞职等手段,维系传统政治的精英性和人治性。... 立法院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专门立法机构,对中国法律的现代化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身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国民政府,力图通过控制立法委员的额数、指任立法委员人选并操纵立法委员的任期、履职和辞职等手段,维系传统政治的精英性和人治性。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之后,立法院以普选的方式,大幅增加了立法委员的额数,在形式上开启了立法的民主化进程。社会精英是国家政治的中坚力量,但缺失民主基础的精英政治,最终不免趋向人治、独裁与极权。立法体制的民主转型固然艰难,却是现代政治体制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立法院 立法委员 精英性 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疆的内部差异及南京国民政府治策的调整 被引量:10
11
作者 段金生 段红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南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结构大致呈现出"全国性的、官僚制度的上层结构"、"由各种不同的地方团体组成的广大基层"以及土司、政教合一等多元边疆民族政治结构等三种类型。它们既有同质性,但也存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南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结构大致呈现出"全国性的、官僚制度的上层结构"、"由各种不同的地方团体组成的广大基层"以及土司、政教合一等多元边疆民族政治结构等三种类型。它们既有同质性,但也存在着极大差异。南京国民政府治理西南边疆的政策,既要考虑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层面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西南边疆各省区内部社会政治结构差异性。这些因素导致了西南边疆各省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各不相同的政治关系形态,南京国民政府对各省的治策自然呈现出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差异 南京国民政府 治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被引量:9
12
作者 段金生 董继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9-25,共7页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作为传统与现代间的过渡形态,既有晚清以来的边疆问题的遗存,也有诸多现代政治因素在内,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为中心,围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边疆形态,边疆认识,民族...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作为传统与现代间的过渡形态,既有晚清以来的边疆问题的遗存,也有诸多现代政治因素在内,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为中心,围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边疆形态,边疆认识,民族与国家观念,治边方略,边政理念,边政机构,边政内容,边政得失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疏理,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边疆 边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整合的失败与现代化计划的受挫 被引量:9
13
作者 唐贤兴 唐丽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99-107,共9页
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中央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从1750~1950年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能走上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明确现代化目标与意志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南京十年是中国在此之前最具备... 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中央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从1750~1950年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能走上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明确现代化目标与意志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南京十年是中国在此之前最具备实现现代化条件时期,但它的现代化计划还是最终趋于流产。本文从政府能力尤其是政府的整合能力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认为国家的断裂是南京政府十年现代化努力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国家断裂的最直接地体现是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的失败:政府试图建立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败,以党治、党治文化来重建新的政治、社会整合机制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由于没能通过有效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来建立起一套富有活力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因此,整合社会的各方面利益和强化中央政府权威这两个目标始终没有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政治整合 国家断裂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西南边疆 被引量:6
14
作者 段金生 郭飞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79-85,共7页
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治体制向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跨越,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形态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而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不... 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治体制向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跨越,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形态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而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不同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重要性的认识变化较大。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认识的变化,是传统与现实多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体现。南京国民政府虽然认识到边疆的重要性,但其政治视野的中心是重塑统一的中央政治权威与一党专政的政治目标,其对西南边疆重要性认识的演变是其政治目标在具体社会政治变迁过程中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西南边疆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冀省“废苛减附”治理实践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岳谦厚 雷承锋 孙立智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2,共11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在表象上归于统一,但地方主义势力彰显。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的主要手段,这既造成农民捐税负担过重、农村经济疲敝,又严重侵蚀了中央政府权威。国民政府为防止中央政权稳定性缺失,从削弱地方...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在表象上归于统一,但地方主义势力彰显。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的主要手段,这既造成农民捐税负担过重、农村经济疲敝,又严重侵蚀了中央政府权威。国民政府为防止中央政权稳定性缺失,从削弱地方财权入手对各省进行整合控制,并于1934年发起全国性的"废苛减附"治理运动。河北省的实践结果表明,在这场运动中地方政府为保存实力纷纷抗争于中央,而中央唯一考虑的是收权并控制地方,中央与地方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无不显现出国家政权的"碎割"和中央权势的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废苛减附 中央 地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伟 张佩佩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5,共8页
国庆纪念是传承辛亥革命记忆的重要形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通过国庆纪念仪式,不断打造并唤起人们的辛亥记忆;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与纪念宣传,完成对辛亥革命史事及意义的再建构。借助于辛亥记忆,国民党不断把自己的建国理... 国庆纪念是传承辛亥革命记忆的重要形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通过国庆纪念仪式,不断打造并唤起人们的辛亥记忆;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与纪念宣传,完成对辛亥革命史事及意义的再建构。借助于辛亥记忆,国民党不断把自己的建国理念贯穿于国庆纪念之中,为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确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国庆纪念 辛亥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的社会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正业 杨立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76,共5页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颁布的《工厂法》,客观上有利于保护劳工的合法权益,堪称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劳动法。《工厂法》的出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褒贬不一,支持与反对意见共存。其中有基于自身利益的评判,也有整体角度的考量...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颁布的《工厂法》,客观上有利于保护劳工的合法权益,堪称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劳动法。《工厂法》的出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褒贬不一,支持与反对意见共存。其中有基于自身利益的评判,也有整体角度的考量。社会的不同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厂法》颁布和实施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工厂法 社会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被引量:4
18
作者 操申斌 黄延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3,共5页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攘外”、矛盾交织,依赖外援、受制于人,全面准备、持久抗战,由虚到实等特点。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一方面为“华北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抗战准备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综合国力虚弱,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一时期抗战准备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抗战准备 华北事变 济南惨案 蒋介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推广立法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晓焱 张建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38-143,共6页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危机日趋严重。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农业推广立法,颁布了农业推广法规,建立了农政机构和推广组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出现新的气象,指出了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危机日趋严重。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农业推广立法,颁布了农业推广法规,建立了农政机构和推广组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出现新的气象,指出了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但因一系列负面因素存在,宏大的政策规划与具体成效之间相差甚远。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农业推广立法的利弊,都为当代中国的农业推广立法提供了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战时警察教育制度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代伟 李秉祥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25,共6页
中国的警察教育始于清末,至抗战前已初具规模。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制订一系列法规规章,构建了近代意义上的警察教育制度。战时警察教育制度的特色是积极应对残酷的战争形势,凸显警察职能的转变。警察教育已不只是平时单纯处理... 中国的警察教育始于清末,至抗战前已初具规模。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制订一系列法规规章,构建了近代意义上的警察教育制度。战时警察教育制度的特色是积极应对残酷的战争形势,凸显警察职能的转变。警察教育已不只是平时单纯处理刑事、治安案件的警务知识和技能传授,而更多地强化军事训练,注重政治训导。因此,战时警察教育制度必然带有浓厚的军事化特征和鲜明的政治色彩。警察"亦警亦军"的双重身份,显现出警察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尽管战时警察教育与近代警察职业化教育理念尚有一定差异,但考察抗战时期警察教育制度的构建、警察教育内容的开展,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改革战时警察教育体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当下仍有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抗战时期 警察教育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