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44
1
作者 王晖 莫江明 +3 位作者 鲁显楷 薛璟花 李炯 方运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0-478,共9页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选取南亚热带代表性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2003年7月开始每月进行氮处理。这些处理分别为对照、低...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选取南亚热带代表性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2003年7月开始每月进行氮处理。这些处理分别为对照、低氮处理、中氮处理和高氮处理,即0、50、100 kg N hm-2a-1和150 kg N hm-2a-1。在2004年11月和2006年6月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可浸提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2006年6月高于2004年11月;季风林高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随着氮沉降增加季风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减少,但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则增加,且此趋势在高氮处理下表现明显。然而,氮沉降增加对马尾松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可能提高季风林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微生物量 可浸提有机碳 南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7
2
作者 黄忠良 孔国辉 +3 位作者 魏平 王俊浩 黄玉佳 张佑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2-49,共8页
本文对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从各个阶段的样地内抽取4或8个1×1m的小样地,分三层(共10cm厚)采集土样,带回实验室,通过萌发法观察记... 本文对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从各个阶段的样地内抽取4或8个1×1m的小样地,分三层(共10cm厚)采集土样,带回实验室,通过萌发法观察记录其土壤种子库状况.通过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1.种子数量和物种多样性一般随演替发展而减少,种子数目以3—5cm厚土层为最多.2.各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均以草本植物为主.3.在光照和湿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萌发种子数与温度成正相关.4.雨季取的种子数目较旱季多,且种类组成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南亚热带森林内植物种子的休眠期短,在旱季采集土样时许多种的种子尚未下落.5.种子库组成与地上植物相关性不明显,但演替早期阶段的相关性比演替后期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土壤种子库 演替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模拟酸雨的早期响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建平 陈小梅 +3 位作者 褚国伟 熊鑫 周国逸 张德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8,共8页
应用人工模拟酸雨控制实验,探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南亚热带主要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包括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土壤不易氧化有机碳(NROC),在不... 应用人工模拟酸雨控制实验,探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南亚热带主要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包括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土壤不易氧化有机碳(NROC),在不同模拟酸雨处理梯度:对照CK(pH4.5的天然湖水)、pH4.0、pH3.5、pH3.0处理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上层土壤(0~20cm)易氧化有机碳、不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与森林类型密切相关,大小顺序均表现为混交林〉阔叶林〉马尾松林。经25个月模拟酸雨处理,鼎湖山森林土壤酸化有加剧的趋势;CK、pH4.0、pH3.5、pH3.0四个处理下土壤上层剖面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为阔叶林(7.14、8.29、8.74、9.84g·kg^-1)、混交林(8.58、8.53、10.28、10.36g·kg^-1)和马尾松林(3.90、4.49、4.74、5.48g·kg^-1),三个林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现随模拟酸雨强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和不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在各酸梯度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的酸雨作用使土壤酸化不断加剧,易氧化有机碳对酸雨的响应更敏感,但其在酸雨下积累的趋势不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存埋,但关于酸雨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仍然需要长期的实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模拟酸雨 有机碳组分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优势树种氮、磷可利用性与菌根侵染率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钟思远 张静 +3 位作者 童琳 高一飞 夏艳菊 唐旭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29-1936,共8页
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其供应是否充足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菌根真菌侵染有助于植物对N、P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草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并多以控制实验或者室内盆栽实验为主。选择南亚... 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其供应是否充足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菌根真菌侵染有助于植物对N、P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草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并多以控制实验或者室内盆栽实验为主。选择南亚热带森林演替前期与演替中期的共有优势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以及演替中期与演替顶级阶段的共有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与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菌根侵染率、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APA)、根际土以及叶片元素含量,探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N、P可利用性与菌根真菌侵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马尾松菌根侵染率由演替前期的48.18%显著增加到演替中期的65.7%;木荷以及锥栗菌根侵染率分别由演替中期的57.7%、50.79%增加到演替顶级的64.03%、53.18%;(2)共有优势树种菌根侵染率与叶片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与根际土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共有优势树种根际土APA、叶片N:P均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升高,木荷和锥栗根际土APA分别由演替中期的8.8、9.38μmol·g^(-1)·h^(-1)显著增加到演替顶级的16.96、15.55μmol·g^(-1).h^(-1);共有优势树种根际土APA与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根际土C:P、N:P以及叶片N:P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随着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的进行,磷限制的增强将使得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菌根侵染率升高,菌根真菌的侵染能够缓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所受的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可利用性 菌根侵染 优势树种 酸性磷酸酶活性 南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钟思远 张静 +2 位作者 褚国伟 夏艳菊 唐旭利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5期16-24,共9页
研究了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RSP)含量,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土壤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大团聚体(粒径>2000μm)含量、平均重量直径(... 研究了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RSP)含量,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土壤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大团聚体(粒径>2000μm)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AMF生物量以及GRSP含量均随演替而增加。2)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差异主要发生在10—20cm土层,该土层总GRSP含量、易提取GRSP占比、AMF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与其MWD具有显著正相关性。3)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南亚热带森林,AMF生物量与其总GRSP含量、易提取GRSP占比、土壤微生物量、SOC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总GRSP含量、易提取GRSP占比、AMF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SOC含量与其大团聚体含量、MWD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与其中、小型团聚体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MF能够通过分泌GRSP、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碳固持等措施影响南亚热带森林土壤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团聚体 球囊霉素相关蛋白 土壤微生物 南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24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章和 张德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7-46,共10页
以膨胀珍珠岩为基质,在光和暗的条件下,对24种南亚热带森林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种子的形态和重量与种的演替阶段有关,种子的重量也与不同的种有关。不同种的萌发率差异较大,种子较大的种,萌发率较高。肉质果实... 以膨胀珍珠岩为基质,在光和暗的条件下,对24种南亚热带森林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种子的形态和重量与种的演替阶段有关,种子的重量也与不同的种有关。不同种的萌发率差异较大,种子较大的种,萌发率较高。肉质果实的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较长。光和暗条件对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无明显影响。幼苗高度和种子重量呈正相关,这一相关在光条件下比暗条件下更明显。暗条件明显地引起群落演替早期的树种的茎徒长,限制根的生长,而对演替后期种无显著的影响。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的分配与种的演替阶段有关,也与不同的科有关。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的分配也受光暗条件的影响,而不受种子重量的影响。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和种在其群落演替阶段有关。幼苗的生物量与种子重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幼苗的相对生长率相差较大,在没有营养供应的生长基质中,以演替中间阶段的种的相对生长率较大。幼苗从种子的物质利用效率与种子重量呈负相关,而与种的演替阶段无明显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乔木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光合作用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林益民 韩博平 +1 位作者 王伯荪 张宏达 《生态科学》 CSCD 1997年第1期12-21,共10页
以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为对象,将群落分为4层,其高度分别为21m,13m,9m和1.5m,对每层植物种类的叶片光合作用水平及相关因子进行了测定.建立了3个以净光合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和CO2浓度响应的数学方程式为基础的植... 以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为对象,将群落分为4层,其高度分别为21m,13m,9m和1.5m,对每层植物种类的叶片光合作用水平及相关因子进行了测定.建立了3个以净光合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和CO2浓度响应的数学方程式为基础的植物瞬间光合作用模型.不同模型对群落各层的模拟效果不同,模型中的参数反映了群落各层植物对光合有效辐射的不同利用效率,即有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并建立了黑石顶南亚热带群落光合作用模型,利用该群落光合作用模型计算了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每年群落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为61.75t·hm-2,换算为干物质则为每年37.04t·hm-2.群落净第一性生产力中,群落第一层占82.09%,第二层占10.77%,第三层占6.28%,第四层占0.05%.一年中以6~9这4个月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最高,而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森林群落 南亚热带森林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增温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有机碳代谢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胡明慧 赵建琪 +5 位作者 王玄 熊鑫 张慧玲 褚国伟 孟泽 张德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9-369,共11页
基于海拔高度下降气温上升的关系,将模拟的生态系统(含植物和土壤)从高海拔整体移位至低海拔地区,实现自然增温的效果。通过对自然增温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及其相关理化性质的动态监测,结合磷脂脂肪酸分析与宏基因组学方法,测定土壤微生... 基于海拔高度下降气温上升的关系,将模拟的生态系统(含植物和土壤)从高海拔整体移位至低海拔地区,实现自然增温的效果。通过对自然增温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及其相关理化性质的动态监测,结合磷脂脂肪酸分析与宏基因组学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与土壤有机碳分解相关基因丰度,探究自然增温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代谢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1)增温处理显著改变了0—10 cm土壤温度与湿度:2016—2018年间土壤温度显著上升2.48℃,湿度显著下降23.93%。(2)增温处理下,干季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湿季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无显著变化。(3)增温处理下,干季和湿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且湿季变化显著。土壤湿度是影响干季和湿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解释了干季50.2%的变异度与湿季79.2%的变异度。(4)宏基因组结果表示:增温抑制了干季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代谢基因丰度,增强了湿季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代谢基因丰度。以上结果表明,增温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以及有机碳代谢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最终影响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代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微生物群落 有机碳代谢 宏基因组 南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2种菌根类型树木水分传导和养分利用策略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敏 练琚愉 +2 位作者 刘小容 刘慧 叶清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9-596,共8页
为揭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季节性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等环境影响下,菌根树木优势度变化趋势机理,对3种优势EM树木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锥(Castanopsis chinensis)、黧蒴锥(C.fissa)和3种优势AM树木云南银柴(Aporusa... 为揭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季节性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等环境影响下,菌根树木优势度变化趋势机理,对3种优势EM树木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锥(Castanopsis chinensis)、黧蒴锥(C.fissa)和3种优势AM树木云南银柴(Aporusa yunnanensis)、山蒲桃(Syzygium levinei)、广东金叶子(Craibiodendron scleranthum var.kwangtungense)的水力性状和养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M树木叶片导水率下降50%和88%时的水势(P;、P;)和膨压丧失点(Ψ;)均低于AM树木,边材比导水率(K;)、叶片比导水率(K;)、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均高于AM树木。可见,EM树木比AM树木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以及更高的导水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在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EM树木优势度增加而AM树木优势度减少的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树木 内生菌根树木 水力性状 养分性状 南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热带森林演替中后期优势种幼叶花色素苷的光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俞正超 刘晓涛 +2 位作者 黄烜栋 郑晓婷 彭长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3-374,共12页
为探讨夏季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优势树种幼叶的光保护机制,以演替中期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黧蒴(Castanopsis fissa)、锥栗(C.chinensis)和演替后期优势种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黄... 为探讨夏季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优势树种幼叶的光保护机制,以演替中期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黧蒴(Castanopsis fissa)、锥栗(C.chinensis)和演替后期优势种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C.concinna)为材料,分析了2种生长光强(全光照和30%全光照)下6种优势种幼叶和成熟叶的叶片表型、光合色素含量、花色素苷含量、抗氧化能力、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和最大量子产量(Fv/Fm)恢复效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演替阶段幼叶的叶绿素含量(Chl a+b)、Chl a/b比成熟叶低,但光保护物质比成熟叶多;演替中期幼叶的花色素苷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比演替后期的高,而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比演替后期的低;全光照下幼叶的总酚、类黄酮、总抗氧化能力及Fv/Fm恢复效率都要比30%全光照的高,并且含有花色素苷的幼叶恢复得更快。因此,植物的光合能力与自身的光保护潜力成反比关系,演替中期优势种幼叶的光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花色素苷的积累而演替后期优势种是因为自身抗氧化物质(类黄酮、总酚)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优势种 幼叶 花色素苷 光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对作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林 魏识广 +2 位作者 马姜明 叶万辉 练琚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0,共10页
【目的】量化研究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对作用,为进一步揭示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鼎湖山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71333株、195种植物空间分... 【目的】量化研究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对作用,为进一步揭示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鼎湖山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71333株、195种植物空间分布信息为基础,采用准确、可靠的空间统计模拟方法,系统比较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采用均质泊松模型、异质性泊松模型、均质Thomas模型和异质性Thomas模型分别检验随机过程、扩散限制、生境异质性以及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联合作用对种-面积关系(SAR)的影响。【结果】大多数种群在空间上都呈聚集分布;生境多样性假说中的生境异质性和和群落中性理论中的扩散限制,都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产生显著影响;空间点格局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的单独作用,它们的联合作用对SAR的解释更好;Cox过程模拟物种分布过程的结果表明,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在鼎湖山样地中联合起作用的物种比例高于二者单独起作用的物种比例,43.75%的物种同时受2个过程的显著影响,二者单独起显著作用的比例表现为生境异质性(31.12%)高于扩散限制(25.13%)。【结论】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都是维持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二者缺一不可。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中生境异质性的作用强于扩散限制作用。要进一步揭示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维持机制,有必要继续细化研究不同种组在不同尺度上的作用机制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异质性 扩散限制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维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次生林土壤pH值与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忠华 胡刚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8-153,共6页
在广西青秀山南坡和北坡的次生林内各建立1块50 m×50 m样地,进行表层土壤(0—10 cm)网格取样,并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pH值和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坡和南坡的土壤pH值均属弱变异性,而土壤含水... 在广西青秀山南坡和北坡的次生林内各建立1块50 m×50 m样地,进行表层土壤(0—10 cm)网格取样,并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pH值和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坡和南坡的土壤pH值均属弱变异性,而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除北坡土壤水分含量的理论变异模型为指数模型外,其余土壤指标均为球状模型。两块样地的土壤pH值和含水量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这是由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Kriging等值线图显示,北坡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格局呈现由左向右逐渐递增的趋势,而南坡呈现从左到右逐渐递减的趋势;北坡表土水分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样地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区域,而南坡土壤水分为从左到右逐渐递增。微地貌、群落盖度以及物种分布差异等是影响青秀山南亚热带次生林土壤pH值和含水量空间变异和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土壤PH值 土壤含水量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建琪 吴建平 +6 位作者 张慧玲 熊鑫 赵梦頔 褚国伟 孟泽 周国逸 张德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1-889,共9页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温度变化响应较为敏感。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增温实验平台,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温度变化响应较为敏感。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增温实验平台,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探究气温上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处理使0-10 cm和10-20 cm土层月均温分别显著上升1.24℃和1.17℃,土层湿度变化不显著;(2)增温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氮含量,但对其他理化性质作用不明显;(3)增温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C/N)以及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4)增温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细菌相对丰度、细菌真菌之比(B/F)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之比(G^+/G^-)显著增加,降低了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5)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因子,两者共同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60.5%的变异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用不明显,但可通过对土壤硝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相对丰度的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的变化又将通过影响微生物对土壤碳氮的同化作用,最终影响土壤的碳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 被引量:5
14
作者 温智峰 魏识广 +2 位作者 李林 叶万辉 练琚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0-450,共11页
为探讨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在科、属、种不同分类水平上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的共性规律及其成因,加深对中国南亚热带区域群落生态学特性的了解。选取中国南亚热带区域4个不同纬度样地中个体数量排名前3的优势科为研究对象(DBH... 为探讨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在科、属、种不同分类水平上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的共性规律及其成因,加深对中国南亚热带区域群落生态学特性的了解。选取中国南亚热带区域4个不同纬度样地中个体数量排名前3的优势科为研究对象(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1 cm),采用L(t)方程统计科、属、种空间分布格局,并以空间聚集程度指标L10比较各样地科、属、种水平的聚集程度,采用L12(t)方程分析各样地科、属、种间个体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1)聚集分布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在科、属、种3个分类水平上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各样地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聚集分布比例随纬度梯度变化未表现出明显规律,但均表现出分布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即随着空间尺度增大,聚集分布比例下降,随机分布比例上升这一共性规律。(2)各样地空间聚集程度L10均表现出随科→属→种分类水平细化而增大的规律。(3)独立不相关为各样地不同分类水平空间关联的最主要类型;独立不相关所占比例在科、属、种3个水平的变化规律不一致,但在物种水平,各样地3类亲缘远近的独立不相关占各类种间关联比例表现出同科同属占比>不同科不同属占比>同科不同属占比这一共性规律。(4)亲缘个体在种、属水平表现出独立不相关占比随纬度从高到低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在科水平统计数据未能体现此规律。综上,植物分类水平的细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空间聚集程度,亲缘关系越近的个体越趋向于聚集分布;不同分类水平上亲缘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可以真实地反映不同亲缘关系远近群体对生境的适应性及资源利用特点,亲缘关系是影响群落中物种共存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 点格局分析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 不同分类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降水控制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林土壤有机碳及官能团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展颖 陈小梅 +2 位作者 张雪莹 刘慕瑛 高玉娟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5期223-230,共8页
区域降水特征变化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2013年6月—2017年1月,设置年降水量减少50%(DP)、年降水总量不变而降水次数增加(IF)、自然降水(CK)3种降水处理,利用^(13)C NMR技术研究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林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官能团碳组分对... 区域降水特征变化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2013年6月—2017年1月,设置年降水量减少50%(DP)、年降水总量不变而降水次数增加(IF)、自然降水(CK)3种降水处理,利用^(13)C NMR技术研究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林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官能团碳组分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DP处理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壤易氧化有机碳,IF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鼎湖山季风林土壤官能团碳结构以烷氧碳为主;DP处理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壤烷氧碳和芳香碳含量,IF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壤的烷氧碳、芳香碳与羰基碳含量;在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显著变化的土层中惰性指数趋于降低。短期降水控制增加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林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其官能团组分也发生改变,土壤碳结构稳定性下降,不利于季风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控制 土壤有机碳 ^(13)C核磁共振 南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森林的窗口——莱阳河国家森林公园
16
作者 王兴国 《国土绿化》 1994年第1期42-42,共1页
朋友,当你从风光旖旎、但又暑气逼人的西双版纳归来途中,当你从中老、中缅边贸集散地返回路上,将会经过一个清泉淙淙。凉爽宜人的南亚热带避暑胜地——云南省思茅城东南47公里处的“莱阳河国家森林公园”。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国家森林公园 西双版纳 莱阳 避暑胜地 中缅边贸 野生动物 国家级保护植物 孟加拉湾季风 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森林土壤活性碳及惰性碳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60
17
作者 向慧敏 温达志 +1 位作者 张玲玲 李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089-6099,共11页
对鼎湖山3个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沟谷雨林(LA)、低地常绿阔叶林(MA)和山地常绿阔叶林(UA)的土壤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总碳库仅在30—45 cm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碳库大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2)土壤微生物生... 对鼎湖山3个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沟谷雨林(LA)、低地常绿阔叶林(MA)和山地常绿阔叶林(UA)的土壤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总碳库仅在30—45 cm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碳库大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碳库在0—15 cm是LA和MA显著大于UA,在30—45 cm是MA和UA显著高于LA,在45—60 cm土层中MA最大。水溶性碳(WSOC)和颗粒碳(POC)碳库均不随海拔高度而改变。WSOC碳库占总碳库的百分比仅在30—45cm土层中存在差异且大小顺序为:LA>UA>MA,POC碳库占总碳库的百分比仅在土层15—30 cm上存在显著差异且MA比值最大。易氧化性碳(ROC)碳库及占总碳库百分比都是在表层土壤(0—15 cm)中产生显著变化,且UA极显著地大于LA和MA。(3)惰性碳(RC)碳库仅在深层土壤中存在显著差异且MA中RC碳库最大,UA次之,LA最小。RC碳库占总碳库比值仅在表层土壤0—15 cm存在显著差异且UA最大。表层土壤中ROC碳库和RC碳库占总碳库百分比的增加是导致中高海拔森林土壤总碳库最大的主要原因。(4)不同海拔高度上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碳库组成存在显著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引起不同海拔高度森林土壤碳库组成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海拔梯度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碳 水溶性碳 颗粒碳 易氧化性碳 惰性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森林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特征 被引量:23
18
作者 莫江明 方运霆 +2 位作者 李德军 林而达 李玉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在2000~2001年期间土壤CO2排放和CH4吸收特征。季风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在研究期间的平均值分别为(kgCO2-C·hm-2·d-1):18.6±2.6,20.5...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在2000~2001年期间土壤CO2排放和CH4吸收特征。季风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在研究期间的平均值分别为(kgCO2-C·hm-2·d-1):18.6±2.6,20.5±3.7和17.8±3.8,土壤CH4吸收速率则分别为(gCH4-C·hm-2·d-1):-5.5±1.8,-3.3±1.6和-7.7±1.8。土壤CO2排放速率和土壤CH4吸收速率在三种森林类型中均表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其季节性变化根据森林类型和年份不同而异。总的来说,土壤CO2排放速率在所有森林中均呈现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的变化,土壤CH4吸收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则相反,基本上表现为冬季最高而夏季最低的变化。三种森林土壤的CO2排放速率和CH4吸收速率在两观测年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O2排放速率在不同森林类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但土壤CH4吸收速率在马尾松林显著高于混交林。在两观测年中,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CH4吸收速率之间在季风林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中它们之间也趋向呈负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在季风林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但在其余森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 CH4吸收 温室气体 全球变化 南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森林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权常欣 马玲玲 +1 位作者 林钊凯 唐旭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植被和土壤组成的差异将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动态,土壤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将体现在微生物产物上。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被认为是唯一来源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糖蛋... 植被和土壤组成的差异将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动态,土壤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将体现在微生物产物上。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被认为是唯一来源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糖蛋白,是土壤碳库的稳定组分,可用于指示AMF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鉴于已有GRSP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样点尺度,缺乏区域水平的研究这一事实,该研究选择广东省164个代表性森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表层(0-10 cm)土壤GRSP含量、土壤理化性质,旨在了解广东省森林土壤中GRSP水平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贡献。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特征探讨区域范围内GRSP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广东省森林土壤表层土(0-10 cm)中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otal GRSP,T-GRSP)质量分数为(3.26±0.11) g?kg-1,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asily extractable GRSP,EE-GRSP)质量分数为(1.11±0.03) g?kg-1,植被起源和植被类型对GRSP含量的影响不显著,GRSP在地带性土壤中呈现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的显著变化趋势。(2)针叶林GRSP的平均水平高于常绿阔叶林,这一趋势与3种植被类型下灌木草本层生物量的趋势一致。(3)GRSP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GRSP含量随土壤细颗粒(粒径<50μm)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广东省森林土壤GRSP对土壤有机碳的绝对贡献率为2.3%,GRSP能够与土壤细颗粒结合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 丛枝菌根真菌 南亚热带森林 土壤颗粒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50
20
作者 黄忠良 孔国辉 何道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3-198,共6页
根据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 6个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从种丰富度和不同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演替阶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变化反映了其结构复杂程度、生... 根据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 6个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从种丰富度和不同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演替阶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变化反映了其结构复杂程度、生境的差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而降低。群落内各层的物种丰富度的大小的顺序为“灌木层 >草本层 >乔木层”,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灌木层 >乔木层 >草本层”。群落多样性随群落演替发展而增高 ,但最稳定群落的多样性不是最高。物种重要值和株数作为测度指标计算群落多样性所得结果相近 ,与用覆盖度(冠幅面积 )作为测度指标计算的结果相差较远。 Shannon-Wiener指数在样地达到一定面积后趋于稳定 ,Simpson指数较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物种多样性指数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