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年际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1
作者 付志高 肖以华 +4 位作者 许涵 王焱 贲春丽 陈洁 史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目的】细根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碳的分配和养分循环至关重要,了解影响细根生物量累积的环境因素对理解森林演替、养分循环和地下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原位监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细根生物量、土壤生物(微生物生物量碳... 【目的】细根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碳的分配和养分循环至关重要,了解影响细根生物量累积的环境因素对理解森林演替、养分循环和地下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原位监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细根生物量、土壤生物(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非生物(有机碳、总氮、总磷、可溶性碳、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pH、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气象(大气降水量、温度和湿度)等要素连续10年数据,探究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和细根生物量累积的关系。【结果】①湿季(499.36 g/m^(2))较干季(289.61 g/m^(2))而言更有利于细根生物量累积(P<0.01),但湿季细根生物量于457.40~547.13 g/m^(2)区间相对稳定(P=0.097),而干季从157.80~348.53 g/m^(2)极显著变化(P<0.01)。年尺度上细根总生物量的变异与湿季类似,年际间保持相对稳定(P>0.05)。②干季FRB与SOC、MBN、NO_(3)^(-)-N和TP显著正相关,湿季,则与MBC和ST显著正相关。③气候条件(MAP、MAH和MAT)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因子间接影响细根生物量的累积,且其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84%)大于非生物特性(74%)。干季土壤因子(R^(2)=0.65)对于细根生物量的影响高于湿季(R^(2)=0.39),土壤因子中,MBC(重要性值15.41%)和ROC(重要性值27.61%)分别是湿季和干季细根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年尺度上影响总细根生物量变异的主导因子则与湿季一致为MBC(29.30%)。【结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ROC和MBC是维持细根生物量年际稳定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特征 细根生物量 环境因子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群动态与邻体效应研究
2
作者 许也娜 余洋 +4 位作者 郭盛才 郑毅 彭威雄 曹洪麟 练琚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1-331,共11页
探究建群种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加深对森林碳循环和源汇转换的了解,并为森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建群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Schima superba)和黄杞(... 探究建群种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加深对森林碳循环和源汇转换的了解,并为森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建群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Schima superba)和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径级结构等分析其种群动态特点,进而根据种群动态特征,通过邻体效应分析其存活与邻体密度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锥栗种群和黄杞种群动态稳定,在样地群落中保持优势地位,死亡率与补员率较低;荷木种群在2010—2015年间大量个体死亡,在样地群落中优势地位急剧下降。锥栗中树个体的存活与同种邻体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种内竞争或负密度制约现象;荷木在种群动态稳定时期,大树个体存活与同种邻体密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符合生境过滤假说;荷木在种群个体大量死亡时期,大树个体存活与同种邻体密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消失,而与异种邻体密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周围的异种个体聚集的地方荷木存活的可能性大,符合异群保护假说;黄杞个体的存活动态与邻体密度关系大多不显著,表明黄杞的存活几乎不受邻体影响。建群种对邻体的响应具有种间差异,同一物种在不同生活史阶段也有不同策略,佐证了环境过滤与生态位分化共同作用于该群落,维持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建群种 种群动态 邻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李林 赵毅 +4 位作者 温智峰 刘佳润 魏识广 周景钢 冯嘉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87-4697,共11页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研究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获取了以下结果:(1)优势种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贡献更大(1533.85 Mg,74.72%),尤其是大径级物种(1389.68 Mg,67.69%)。优势种地上碳储量(CV=0.635)的空间分布较非优势种(CV=0.690)更加均匀。(2)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和总体地上碳储量负相关,而与非优势种正相关。(3)群落总体、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的地上碳储量均与结构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然而,结构多样性对非优势种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程度高于优势种。(4)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度、凹凸度与地上碳储量正相关。综上所述,通过提升非优势种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此外,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南亚热带森林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碳储量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地形和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35
4
作者 莫江明 方运霆 +2 位作者 彭少麟 Brown Sandra 周国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970-1976,共7页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0 0多年林龄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和 50多年林龄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 (Lindera chunii)两个群落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两林分间植物碳素...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0 0多年林龄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和 50多年林龄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 (Lindera chunii)两个群落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两林分间植物碳素含量在不同器官和不同层中的分配格局均十分相似 ,总平均分别为 41 .980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40 .377%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生态系统碳总贮量为 2 4 4 .998t/ hm2 ,其中植被部分为 1 54.2 89t/ hm2 ,土壤为 89.1 2 8t/ hm2 ,地表凋落物层为 1 .581 t/ hm2。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植被碳总贮量为 84.1 51 t/ hm2。在两林分植被碳总贮量中 ,乔木层分别占了97.47%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98.0 4 %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 ,而在乔木层碳总贮量中 ,干器官则分别占 47.93%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44.66%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植被碳年积累量为 3.1 4 9t/ (hm2· a)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植被碳年积累量则为 3.42 5 t/ (hm2·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 生物圈保护区 碳素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分配特征与异速生长模型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厚本 周光益 +3 位作者 李兆佳 邱治军 吴仲民 王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1,共9页
【目的】分析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特征,构建各树种单株及不同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模型,以提高其生物量估算准确性。【方法】以位于广州市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以该地区森林历史调查数据为... 【目的】分析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特征,构建各树种单株及不同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模型,以提高其生物量估算准确性。【方法】以位于广州市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以该地区森林历史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实际树种组成,选取黧蒴、中华锥、千年桐和华润楠4个常见树种,采用收获法测定各树种不同组分生物量,构建各树种单株及各组分的生物量模型,并探讨树高(H)和木材密度(ρ)作为第二自变量以不同形式加入模型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4个树种树叶生物量占比为5.34%~7.28%,华润楠显著低于黧蒴(P<0.05);4个树种树枝生物量占比为16.82%~24.20%,华润楠显著低于中华锥和黧蒴(P<0.05);4个树种树干生物量占比为47.22%~58.05%,中华锥显著低于其他3个树种(P<0.05);4个树种树根生物量占比为14.25%~22.25%,黧蒴和千年桐显著低于中华锥和华润楠(P<0.05);随着胸径增大,千年桐和华润楠的树叶生物量占比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4个树种的树枝生物量占比均呈上升趋势,树干生物量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根生物量占比和胸径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以胸径(D)为单一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具有较好拟合精度(平均R^(2)=0.947);将H以D2H形式包含在模型中,导致地上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拟合能力下降,但地下生物量拟合能力略有提升;将H以独立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中,将增加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将ρ以D2ρ形式包含在模型中对单株及各组分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均有所下降;将ρ以独立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中,能略微提高估算精度。【结论】阳生树种千年桐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树干,耐荫树种中华锥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枝叶,耐荫树种中华锥和华润楠的根系更发达。随着胸径的增加,4个树种的树干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树枝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上升趋势。对4个树种的生物量估算,建议选用D为单一自变量的模型,不建议将H作为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内。增加ρ为第二自变量后仅能小幅提高模型拟合能力,建议实际应用中根据调查目的在准确性和工作难度间做出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异速生长模型 木材密度 广州市 根茎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被引量:15
6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2 位作者 周国逸 张德强 薛璟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4-510,共7页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Mn和Zn元素含量(mg/kg)分别介于6.1~100.6、6.5~1027.5、46.3 ~1196.7和27.0~338.6,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微量元素含量(mg/kg)平均值表现为Mn(305.3)>Fe (259.3)>Zn(109.9)>Cu(19.3),而其它植物表现为Fe(586.4)>Mn(336.9)>Zn(141.4)>Cu(36.6);(3) 植物微量元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随元素和植物所在的层次不同而异:乔木层植物Cu含量高低排序为干> 根>枝>叶>皮,Fe为根>皮>叶>枝>干;Mn为叶>皮>枝>根>干;Zn为叶>根>枝>皮>干;(4)在 群落垂直结构上,Fe元素含量表现为自上而下递增的趋势,而Cu、Mn和Zn含量规律不明显;(5)植物和土壤 的微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相关性均较差;(6)与亚热带其它森林相比,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Cu、Mn和 Zn含量较低,但乔木层植物因具有很强的吸收或富集能力而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微量元素含量 分配格局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的生物量及其测定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倩媚 温达志 +1 位作者 叶万辉 孔国辉 《生态科学》 CSCD 2000年第4期62-66,共5页
应用全收割法测定广东省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生物量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为 12 9 58g/m2 ,其中茎、枝、叶、根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约为 4 0 % ,9 0 % ,2 2 % ,2 9% .由部分实测数据建立林下植物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为W... 应用全收割法测定广东省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生物量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为 12 9 58g/m2 ,其中茎、枝、叶、根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约为 4 0 % ,9 0 % ,2 2 % ,2 9% .由部分实测数据建立林下植物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为W =0 0 0 4 2 ·H1 932 3.应用该模型得到的估算值 ,与收获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 1 8% ,具有良好的精度 .此外 ,还通过改变取样面积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预测模型 林下层植物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产量研究——生物量增量及第一性生产量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章和 张宏达 王伯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7-386,共10页
本文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增量及其分配规律,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分配规律.生物量增量为10.680t·hm^(-2)·a^(-1),其中干6.127(57.37%),枝2.195(20.55%),叶0.514(4.81%),根1.844(17.27%)。乔木... 本文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增量及其分配规律,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分配规律.生物量增量为10.680t·hm^(-2)·a^(-1),其中干6.127(57.37%),枝2.195(20.55%),叶0.514(4.81%),根1.844(17.27%)。乔木层8.786(82.27%),灌木层1.679(15.72%),草本层0.215(2.01%).生物量增量的垂直分布以20—25m的林冠层比例最高,其次是10—15m的乔木层第二亚层.生物量增量的径级分布近于正态分布。 净第一性生产量为29.612t·hm^(-2)·a^(-1),其中干8.181(27.63%),枝3.403(11.49%),叶4.281(14.46%),根13.165(44.46%),花果0.582(1.97%)。细根(D≤3mm)生产量占根系生产量的81%,根系生产量约占净第一性生产量的45%。传统假定的根系生产量占森林生产量的15%—25%可能是太低的估计.森林的生产效率为1.897t·t_叶^(-1)或1.733t·hm_叶^(-2)各器官的生产效率有如下顺序:细根>叶>根(包括细根)>枝>干。EVI法用于该森林树干生物量增量的估计,得到较低的值(约低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 第一性生产量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魏识广 叶万辉 +2 位作者 练琚愉 李林 周景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15-4523,共9页
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鼎湖山植被资源丰富,对其典型植物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状况进行探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以鼎湖山20 hm^(2)样地及其周边5个1 hm^(2)卫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面积关系、α多样性... 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鼎湖山植被资源丰富,对其典型植物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状况进行探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以鼎湖山20 hm^(2)样地及其周边5个1 hm^(2)卫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面积关系、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鼎湖山(DHS)大型固定样地经过10年的更新演替,总个体数出现了爆发式增长。DHS样地周边5个卫星样地之间总个体数差异较大,按个体数进行排序:1号(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3号(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号(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4号(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2号(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卫星样地。(2)DHS大样地的物种并未达到饱和,卫星样地群落可以有效补充该区域的物种。(3)DHS大样地的α多样性较高;卫星样地之中,2号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是3号样地,继而是1号和4号样地,最后是5号样地。除了2号样地由于大量大树和巨树的存在使得物种均匀度提升,从而导致多样性指数值偏大以外,其它样地的结果呈现出海拔高度与多样性正相关。(4)DHS大样地与其3号卫星样地处于相近演替阶段,因此物种相似度最高。DHS样地与其4号卫星样地(马尾松林)演替阶段相差最远,物种差异性也最大,Bray⁃Curtis指数检测出仅有5%的物种相同。卫星样地之间的β多样性检验显示: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林)与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演替阶段相近,物种相似度最高,Bray⁃Curtis指数表明84%的物种相同;其他卫星样地群落间物种差异较大。故对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多样性研究,在考虑典型大样地群落的基础上,仍需要统筹考虑卫星样地,方可更完整地获取该区域植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卫星样地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种面积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组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组间关联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林 魏识广 +3 位作者 叶万辉 练琚愉 温智峰 周景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24,共9页
【目的】从种组和物种2个水平,细分研究不同特征优势种组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组间关联及其随尺度变化的规律,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的成因,揭示群落中优势种的共存和分布规律,为针对性开展该区域... 【目的】从种组和物种2个水平,细分研究不同特征优势种组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组间关联及其随尺度变化的规律,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的成因,揭示群落中优势种的共存和分布规律,为针对性开展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鼎湖山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DHS大样地)中重要值前10的优势种的调查数据和信息,采用相对邻体密度指数Ωr分析优势种组和组内物种的空间分布点格局,采用多元点格局g12方程进行组间和种间关联的统计。【结果】1)聚集分布不仅在物种水平占主导地位,也是种组水平上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类型,各优势种组内检测到的显著聚集程度随检测尺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2)各特征优势种组在群落中保持优势的策略不同,组间关联存在差异。径级优势种组与数量优势种组分别以大径级和高数量2种生存策略竞争生存资源,最终二者在空间分布上产生差异,以各自的特征共同保持优势,在所有检测尺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径级优势种组与径级和数量均优势种组在所有检测尺度上都独立不相关;数量优势种组与径级和数量均优势种组在群落垂直空间处于互补分布状态,在水平空间则集中分布在相同或相近空间中,在所有检测尺度上都显著正相关。3)各特征优势种组的组内种间关联随尺度变化存在差异:径级优势种组内种间关联以正相关为主;数量优势种组的组内种间关联结果各异;径级和数量均优势种锥栗和肖蒲桃显著负相关。【结论】种组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延续了在物种水平上的检测结果,聚集分布仍然是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类型。各特征优势种组在群落中保持优势的策略不同,组间关联存在差异。径级优势种组与数量优势种组在水平空间互补分布,二者在所有检测尺度都呈显著负相关;数量优势种组与径级和数量均优势种组在群落垂直空间分布互补,水平空间重叠,在所有检测尺度上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优势种组 空间分布格局 组间关联 大型固定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能流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侯庸 王桂青 +2 位作者 王伯荪 张宏达 李鸣光 《生态科学》 CSCD 2000年第2期7-11,共5页
分析了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能流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凋落物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 ,4年间平均凋落物能流为 9 36 3MJ·m- 2 ·a- 1 ,其中凋落叶占 81 95% ,1994年凋落物能流为 7 357MJ&... 分析了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能流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凋落物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 ,4年间平均凋落物能流为 9 36 3MJ·m- 2 ·a- 1 ,其中凋落叶占 81 95% ,1994年凋落物能流为 7 357MJ·m- 2 ·a- 1 ,低于平均值 2 1 4 %。说明了影响我国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年际和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凋落物 能流 时间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分配季节变化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焦敏 申卫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9-557,共9页
为探讨降水季节分配的变化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影响,在广东省鹤山国家野外生态观测站模拟干季更干(DD)和延长干季(ED)的野外降水控制实验,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林年凋落物总量为9.24 ... 为探讨降水季节分配的变化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影响,在广东省鹤山国家野外生态观测站模拟干季更干(DD)和延长干季(ED)的野外降水控制实验,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林年凋落物总量为9.24 t hm^–2,在不同时期均以叶凋落物为主,约占50.7%-69.3%.DD 处理显著减少了干季(10–3 月)叶凋落物量(P〈0.01).虽然DD 处理下全年总凋落物量比对照降低了10.3%,但差异不显著.ED 处理也减少了春季(4–5 月)的叶和花果及总凋落物量,全年总凋落物量则比对照增加了11.3%,但ED 处理对春季和全年凋落物量的影响均差异不显著.两种干旱处理对凋落物叶质量总体上影响不明显,但DD 处理显著减小了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凋落叶的木质素含量.因此,降水格局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南亚热带森林土壤的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 干旱 凋落物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C贮量分布 被引量:45
13
作者 唐旭利 周国逸 +2 位作者 温达志 张德强 闫俊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7,共8页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根分别占总量的 5 3.0 9%、2 5 .36%、2 .64%和 1 8.31 % ;( 2 )数量上小径级个体占有绝对优势 ,1 hm2 样地内 DBH<2 0 cm的个体占总数的 95 % ,个体数量随径级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而 C贮量的径级分布则大致呈“M”形 ;( 3)根据树木高度分为 4个层次 ,即 层 ( h≥ 2 0 m) , 层 ( 1 0 <h≤2 0 m) , 层 ( 5 <h≤ 1 0 m)和 层 ( h<5 m) ,各亚层之间 C贮量与该层次的高度呈正相关 ,占总 C贮量的比例依次为 5 3.97%、31 .37%、1 1 .2 6%和 3.40 %。在垂直方向上 ,干、枝、根 C贮量变化与总 C贮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叶的 C贮量则以 层最大 ;( 4 )优势种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 C贮量贡献排序为 :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 Schima superba>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肖蒲桃 Acmena acuminatissima>黄杞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白颜树 Gironniera subaequalis>臀形果 Pygeum topengii>橄榄 Canarium album>窄叶半枫荷 Pterosper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亚热带季风绿阔叶林 M贮量 垂直分布 径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沿海若干全新世沉积物剖面的孢粉组合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承惠 《台湾海峡》 CAS 1982年第1期45-53,共9页
闽南沿海全新世沉积物甚为发育,尤以海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最为多见,主要分布于海积平原和河口平原,厚度可达二十余米。我们对龙海九龙江河口平原和漳浦沿海平原做了重点研究,分析了高边头、塘内和下蔡等三个海积—冲积物和泥炭剖面的... 闽南沿海全新世沉积物甚为发育,尤以海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最为多见,主要分布于海积平原和河口平原,厚度可达二十余米。我们对龙海九龙江河口平原和漳浦沿海平原做了重点研究,分析了高边头、塘内和下蔡等三个海积—冲积物和泥炭剖面的孢粉组合,结合已测的十几块贝壳、泥炭、木头、淤泥样品的C14年龄,试对闽南沿海冰后期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沉积发育的历史以及全新统的地层划分进行初步探讨,勾绘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基本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乔木花粉 蔷薇科 蔷薇目 水龙骨科 全新世沉积 金毛狗属 颖花目 莎草科 松属 组合特征 混合林 混交林 禾本科 海积地貌 贝壳堤 泥炭层 阔叶树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捩花目 木犀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酸雨对不同森林冠层淋溶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周光益 徐义刚 +3 位作者 吴仲民 骆土寿 李炳球 何在成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98-607,共10页
1998年 4月至 1999年 3月对广州市白云山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广州市龙眼洞马尾松林两试验点进行了酸雨的监测 ,并测定和分析了林内穿透雨物理量及化学量 ,旨在探讨酸雨对不同森林冠层养分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 1)广州市酸雨... 1998年 4月至 1999年 3月对广州市白云山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广州市龙眼洞马尾松林两试验点进行了酸雨的监测 ,并测定和分析了林内穿透雨物理量及化学量 ,旨在探讨酸雨对不同森林冠层养分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 1)广州市酸雨占降雨次数的 79.7%或占降雨量的95.1%。 ( 2 )酸雨通过林冠层后 ,pH值明显增加。 ( 3)在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中 ,某些单次降雨出现SO4 2 - 、NO3- 、NH+4 、Al3+、Na+的负淋溶现象 ,说明森林对这些离子 (特别是NO3- 、Al3+)具有吸收作用 ;阔叶林全年的NO3- 和Al3+净淋溶为负值 ,说明阔叶林比马尾松林对这两种离子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 ( 4 )雨水酸度增加 (即 pH值减小 ) ,明显地提高阳离子Ca2 +、Mg2 +、K+和Na+冠层淋溶百分率。 ( 5)NH4 +、SO4 2 - 和NO3- 这 3种离子的冠层淋溶百分率明显地与雨水中SO2 - 4及NO3- 浓度成负相关。 ( 6)SO4 2 - 、NO3- 、NH4 +、Al3+、Ca2 +、Mg2 +、K+、Na+的冠层淋溶序列 ,在白云山常绿阔叶林中为K+>Mg2 +>SO4 2 - >NH4 +>Ca2 +>Na+>Al3+>NO3- ;在白云山马尾松林中为K+>Mg2 +>NH4 +>SO4 2 - >Ca2 +>NO3- >Na+>Al3+,在龙眼洞马尾松林中为K+>Mg2 +>SO4 2 - >NH4 +>Ca2 +>Na+>NO3- >Al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冠层淋溶 马尾松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谭一波 申文辉 +2 位作者 郑威 何峰 陆国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102,共5页
通过对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群落的调查,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为红锥天然林群落保护及其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锥天然林共有物种60种,隶属于34科53属,单种属占88.7%;红锥在群落中占有主要... 通过对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群落的调查,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为红锥天然林群落保护及其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锥天然林共有物种60种,隶属于34科53属,单种属占88.7%;红锥在群落中占有主要优势,马尾松和乌榄为乔木层散生种;群落内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垂直结构由林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群落处于以中生性树种为主的偏中生常绿阔叶林阶段,样地所有木本植物总径级在5~25 cm出现断层,但1~5 cm径级幼苗数量多,群落演替趋势表现为稳定增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锥天然林 物种组成 多样性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演替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林型优势树种种间联结性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张倩媚 陈北光 周国逸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3,共5页
应用9种计算方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种主要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先用方差比率法(VR)验证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再以2统计量来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然后与种间联结系数(AC)和成... 应用9种计算方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种主要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先用方差比率法(VR)验证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再以2统计量来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然后与种间联结系数(AC)和成对物种间匹配系数(O I)等方法共同分析南亚热带森林的种间关系效果会较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研究的结果比针阔叶混交林更精确.对种间联结系数AC出现+1、-1的情形,把a、b、c、d为0的都加权为1后的结果,便于在2个林型间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出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和延续性,而不是种间关系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联结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主要营养元素的分配和生物循环 被引量:5
18
作者 莫江明 周国逸 +2 位作者 彭少麟 张德强 余清发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9-103,共5页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鼎湖钓樟(Linderachunii)群落植物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营养元素含量随群落层次、组分(器官)和元素不同而异。群落植物营养元素贮量为(kghm-2):P61.2...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鼎湖钓樟(Linderachunii)群落植物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营养元素含量随群落层次、组分(器官)和元素不同而异。群落植物营养元素贮量为(kghm-2):P61.253,K928.764,Ca1212.771和Mg79.349。各元素贮量在不同层次中的大小分布序列为:乔木(94.3%-97.8%)>藤本(1.3%-4.1%)>灌木(0.8%-1.4%)>草本(0.05%-0.15%)。在乔木层,元素贮量则主要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两组分(38.6%-61.7%)。各元素在植物组分中的贮量序列为:Ca>K>Mg>P(根、干和皮)和K>Ca>Mg>P(其余器官)。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为(kghm-2):P2.677,K41.550,Ca63.309和Mg3.693,其在群落植物中的分配格局与贮量的相类似。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利用系数为:P0.18,K0.11,Ca0.09和Mg0.28;循环系数:P0.76,K0.61,Ca0.41和Mg0.84;周转期(a):P7.36,K15.12,Ca28.05和Mg4.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 黄果厚壳桂群落 营养元素分配 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凋落物组成及其时间动态 被引量:7
19
作者 谭一波 郑威 +1 位作者 何峰 陆国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0,共4页
为了解红锥天然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其凋落规律,对广西容县40年生红锥天然林样地1年内(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收集的凋落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凋落物总量为6603.67 kg·hm-2,叶、枝和杂物凋落量的比例分别为58.30%、25.86%和1... 为了解红锥天然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其凋落规律,对广西容县40年生红锥天然林样地1年内(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收集的凋落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凋落物总量为6603.67 kg·hm-2,叶、枝和杂物凋落量的比例分别为58.30%、25.86%和15.84%。凋落总量、叶和杂物凋落量的月动态变化规律均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3月和9月;而枝凋落物量月动态出现三个峰值,从大到小依次为8月、11月和3月。叶和杂物凋落量的季节变化格局表现为春季和秋季两个凋落高峰,春季凋落量大于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天然林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凋落物组成 凋落物数量 凋落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半岛城门大围森林群落分析——Ⅰ.外貌与结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伯荪 胡玉佳 +3 位作者 缪汝槐 张宏达 毕培曦 钟焰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4年第1期-,共11页
九龙半岛城门大围的森林群落是以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等为优势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个保存得较完整的低地林的代表类群.本文研究分析了该森林群落的区系组成、外貌、结构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大围 假苹婆 苹婆属 优势植物 森林群落 生物群落 黄桐 九龙半岛 生活型谱 厚壳桂 铜锣桂 优势种群 群落分析 城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