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270例临床数据对Oxford 3代单髁置换假体型号分布规律与预测分析
1
作者 徐康 白树财 李晓辉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43-2249,共7页
目的探讨Oxford 3代膝关节单髁置换(UKA)假体型号的分布特点,为临床选择合适UKA假体提供参考。方法对治疗组2019年4月至2023年9月期间,用Oxford 3代假体行UK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7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 目的探讨Oxford 3代膝关节单髁置换(UKA)假体型号的分布特点,为临床选择合适UKA假体提供参考。方法对治疗组2019年4月至2023年9月期间,用Oxford 3代假体行UK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7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侧别及假体型号,分析股骨和胫骨假体型号的分布与匹配关系。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影响股骨型号的关键因素,构建UKA假体型号相关参数的分布图。结果股骨假体中XS(21.5%)、S(44.1%)、M(26.3%)、L(8.1%);胫骨假中AA(11.1%)、A(23.7%)、B(29.3%)、C(18.9%)、D(10.4%)、E(6.7%)。胫骨AA对应股骨XS符合率93.3%,A/B对应S符合率96.0%,C/D对应M符合率95.8%,E对应L符合率91.7%,总体匹配率95.2%。身高(AUC=90.63%)、性别(AUC=81.59%)及体质量(AUC=84.47%)与股骨型号显著相关(P<0.01),年龄和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多使用S号(59.6%),男性以M/L号为主(65.2%);女性≤160 cm时XS/S号占比超90%,男性>175 cm时L号使用率达88.9%。基于身高、性别术前预测的准确率为70.7%,术中结合胫骨型号后提升至77.0%。结论本研究人群UKA假体分布与西方人群存在差异,与亚洲及国内其他地区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建立的UKA假体分布图及匹配规则预测准确度较高,能有效指导术前规划与术中股骨假体型号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髁置换 牛津假体 股骨假体型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个性化截骨模块导板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旭东 邵安泽 +2 位作者 顾飞 吴瑞 庄禄昌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模块(PSI)导板和模拟手术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O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模块(PSI)导板和模拟手术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O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UKA,n=20)和PSI组(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n=21)。记录术后不同假体的各个角度与目标值的偏差值。采用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术后评价。结果 对照组的B角、股骨假体及假体总体的偏离评分显著高于PSI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前相比,对照组和PSI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角偏离评分与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存在负相关(r=-0.379,P=0.015)。结论 采用3D打印PSI导板技术和模拟手术辅助UKA可以有效提高胫骨假体和股骨假体的精准性,且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髁置换 骨关节炎 3D打印 个性化截骨模块导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倍他米松对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爆发痛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庆宝 聂晗笑 +5 位作者 李世宏 王义斌 陈乃祺 王玮 徐飞 张德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倍他米松对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爆发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100例,男32例,女68例,年龄55~75岁,BMI 18.5~35.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无佐剂... 目的探讨复方倍他米松对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爆发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100例,男32例,女68例,年龄55~75岁,BMI 18.5~35.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无佐剂组(C组,n=34)、地塞米松佐剂组(D组,n=33)和复方倍他米松佐剂组(B组,n=33)。麻醉诱导前三组行坐骨神经阻滞,注入0.4%罗哌卡因15 ml。之后再行股神经阻滞,C组注入0.4%罗哌卡因15 ml,D组注入0.4%罗哌卡因15 ml(含地塞米松5 mg),B组注入0.4%罗哌卡因15 ml(含复方倍他米松4 mg)。记录术后爆发痛发生情况、爆发痛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0~24 h、24~48 h、48~72 h下地活动距离、睡眠质量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B组术后爆发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和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B组术后爆发痛发生率和爆发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和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三组不同时间段下地活动距离、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倍他米松佐剂可降低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爆发痛发生率,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患者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痛 神经阻滞 复方倍他米松 地塞米松 膝关节单髁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骨复汤联合功能训练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远期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娃妮 王耀臣 +2 位作者 张叶熙 韩冰 孙晓燕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84-2487,共4页
目的探讨活血骨复汤联合功能训练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远期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骨复汤,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中医... 目的探讨活血骨复汤联合功能训练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远期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骨复汤,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术后肿胀程度(膝下10cm、膝上10cm周径差值)、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膝关节功能指标(ROM、HSS评分)、骨代谢指标(MMP-13、COMP)、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术后肿胀程度、术后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指标、骨代谢指标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活血骨复汤联合功能训练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患者临床症状、远期膝关节功能,减轻术后肿胀、疼痛程度、炎症反应与软骨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骨复汤 功能训练 膝关节单髁置换 膝关节功能 康复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型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手术流程及早期临床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旺 杨德金 +7 位作者 赵永强 卢佳豪 史洪伟 唐浩 王兆伦 张云峰 邵宏翊 周一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3-782,共10页
目的报道解析型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手术流程及影像学结果,并以UKA术中关节间隙变化为主要指标,探究解析型UKA对手术规划和假体设计的指导作用。方法研究纳入2022年5月至2024年4月间开展的机器... 目的报道解析型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手术流程及影像学结果,并以UKA术中关节间隙变化为主要指标,探究解析型UKA对手术规划和假体设计的指导作用。方法研究纳入2022年5月至2024年4月间开展的机器人辅助解析型内侧UKA手术患者,报道解析型UKA手术基本流程及达到动态间隙平衡的患者比例,分类解析动态间隙平衡曲线形态模式,并对比纳入患者术前及术后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股骨后髁偏心比(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ratio,PCOR)及胫骨后倾(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例解析型内侧UKA手术患者,9例(50.0%)达到动态间隙平衡。动态间隙曲线主要呈现为U型(44.4%)、倒U型(33.3%)和水平型(11.1%)。其中13例患者获得间隙平衡求解曲线,在股骨髁未截骨状态下,间隙平衡求解曲线显示屈膝10°~50°范围内关节撑开间隙均明显大于屈膝70°~120°。试模植入后,4例(30.8%)间隙平衡求解曲线达到直线型,7例(53.8%)表现为屈膝70°及以上,关节间隙随着屈膝角度增大而增大。本组患者术后HKA角度(178.67°±3.09°)较术前(173.00°±2.88°)明显改善(P<0.001)。术后与术前PCOR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0.05 vs 0.52±0.03,P=0.518),但术后PTS值(7.75°±3.28°)显著小于术前PTS(10.66°±3.03°)(P=0.001)。结论解析型内侧UKA通过对术中多重参数的实时量化解析,可指导手术方案决策,术后影像学力线满意,部分患者可实现整个屈伸过程中动态间隙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单髁置换 解析型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间隙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单髁置换患者手术前后本体感觉的变化
6
作者 杨博见 石静楠 +3 位作者 张权 张昊华 张宽 闫松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44,共1页
目的多数研究认为,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在单髁置换术(UKA)后本体感觉得到改善,但这些研究仅仅单独测试了位置觉或运动觉。事实上,本体感觉还包括力觉。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测试患者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综合分析KOA患者在UKA手术前... 目的多数研究认为,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在单髁置换术(UKA)后本体感觉得到改善,但这些研究仅仅单独测试了位置觉或运动觉。事实上,本体感觉还包括力觉。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测试患者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综合分析KOA患者在UKA手术前后本体感觉的变化。方法招募了70名膝骨关节炎患者和29名健康受试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随访到16名和12名患者。采用Biodex System 3等速测试系统、力觉测试设备和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对健康受试者与患者手术前后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进行了采集,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术前患者患侧和对侧膝关节30°、45°和60°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明显变差(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对侧膝关节30°位置觉明显改善(P<0.05);患侧和对侧膝关节运动觉和对侧半腱肌力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患者患侧的膝关节运动觉明显优于术前(P<0.05);患者患侧的运动觉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对侧运动觉以及患侧和对侧的位置觉、力觉无显著差异。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比健康受试者显著下降;术后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本体感觉比术前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受试者 本体感觉 手术前后 膝骨关节炎 位置觉 等速测试 单髁置换 应用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髁置换股骨假体矢状面安装角度的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杨雨竹 郭媛 +3 位作者 王长江 张绪树 纪斌平 张凯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04-304,共1页
目的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有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方式,但假体安装位置是影响失效的因素之一,对于单髁假体矢状面安装角度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建立膝关节和单髁假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相应部件生物力学情况,判断单髁膝关节假... 目的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有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方式,但假体安装位置是影响失效的因素之一,对于单髁假体矢状面安装角度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建立膝关节和单髁假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相应部件生物力学情况,判断单髁膝关节假体在不同矢状面角度下生物力学状态,得到适合的矢状面安装角度。方法建立健康人体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应力和前抽屉方式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建立有限元单髁假体植入模型,将活动衬垫型单髁股骨假体从矢状面0°到屈曲15°之间每3°为间隔,并建立-2°和17°两个超出规定范围外的模型,观察各部件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衬垫和对侧半月板矢状面安装角度为-2°时出现最大应力峰值,胫骨在矢状面17°时出现最大值,胫骨假体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矢状面6°。当股骨假体矢状面角度增加,截骨距离向后侵入,截骨时会截掉更多骨质;前髓内钉顶端到截骨前端距离与矢状面截骨前后总长的比例在43.2%到44.6%之间。结论根据截骨量和各部件在静态站立状态下的应力峰值,股骨假体在矢状面的安装角度在9°~12°之间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假体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假体 矢状面 生物力学 安装角度 单髁置换 应力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人出院准备服务方案的构建
8
作者 陈诺 顾春红 +2 位作者 邹青松 林超 程千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896-3903,共8页
目的:基于循证构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人出院准备服务方案。方法:基于循证方法学,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筛选最佳证据,形成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人出院准备服务方案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并制定最终方案。结果:2... 目的:基于循证构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人出院准备服务方案。方法:基于循证方法学,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筛选最佳证据,形成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人出院准备服务方案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并制定最终方案。结果: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0%、94.12%,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9,0.854,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66,0.273(均P<0.001),形成包括出院准备服务的目的及原则、出院准备服务对象的筛选与评估、住院期间指导、出院前准备、出院时指导、出院后追踪、质量控制7个方面,共31个条目的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人出院准备服务方案。结论:构建的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人出院准备服务方案具有一定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可为临床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人的护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单髁置换 出院准备服务 循证护理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单髁置换术与腓骨截骨术 被引量:33
9
作者 祁昕征 张家铭 +2 位作者 谭传明 张英泽 郑诚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9-487,共9页
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膝内翻是常见病症之一,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术以及最新推广的腓骨截骨术。单髁置换术自开展以来已有60余年历史,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可保留膝关节正常运动、手术创伤小、保留骨... 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膝内翻是常见病症之一,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术以及最新推广的腓骨截骨术。单髁置换术自开展以来已有60余年历史,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可保留膝关节正常运动、手术创伤小、保留骨量多以及术后关节活动度大等优点,故单髁置换术已成为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腓骨截骨术是一种治疗膝内翻的新治疗手段,具有手术简单、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正在被大力推广,但其治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综述单髁置换和腓骨截骨两种临床手术方式,并从生物力学角度推论腓骨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提出腓骨截骨术后外侧收缩肌力下降导致关节合力矩再平衡,故关节接触位置改变、关节接触力下降可能是腓骨截骨术能够缓解疼痛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单髁置换 腓骨截骨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1年内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子怡 宋为群 +3 位作者 杜巨豹 曹光磊 张艳明 李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9-465,471,共8页
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1年内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发现可能阻碍患者膝关节快速康复的功能障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宣武医院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首次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243例(256膝)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 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1年内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发现可能阻碍患者膝关节快速康复的功能障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宣武医院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首次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243例(256膝)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记录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knee scale,HSS-KS)及西部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关注膝关节肌力、屈曲畸形、活动度、功能活动、疼痛、僵硬、功能活动困难程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其在术前及术后1年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结果:完成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的病例数为94、60、39。HSS-KS总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活动度及功能评分在术后显著降低,三者术后1至6个月持续增加;肌力评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术后1个月恢复术前水平,僵硬评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术后1个月较术后显著降低,屈曲畸形评分术后显著提高,之后三者改善不明显;WOMAC总分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疼痛评分术后显著降低,活动困难评分术后显著升高,三者术后1—6个月持续降低,所有观察指标在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无显著差异。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6个月内的功能整体呈改善趋势,术后6—12个月无明显改善。如何更快地改善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和功能活动需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单髁置换 骨科康复一体化 康复 疼痛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被引量:8
11
作者 涂意辉 马童 +2 位作者 蔡珉巍 薛华明 刘晓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操作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老年女性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47例,其中骨质疏松患者21例,非骨质疏松患者26例。观察切口大小、手术...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操作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老年女性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47例,其中骨质疏松患者21例,非骨质疏松患者26例。观察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引流量和并发症。采用HSS评分法对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X线摄片对股骨假体力线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切口大小、术后引流量、假体力线上无统计学差异,所有股骨假体大小与股骨髁匹配,骨质疏松组中1例术后X线摄片发现内侧胫骨平台轻度劈裂,但骨折无明显移位,其余患者无感染、脂肪栓塞或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假体位置不良。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2~60月)。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老年绝经后女性骨关节炎患者中合并骨质疏松十分常见,通过注意手术技巧术中操作避免使用暴力,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股骨假体力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质疏松 微创 单髁置换 骨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假体的不同后倾角度对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浩 潘利平 +4 位作者 刘恒 塔拉提百克·买买提居马 王洪彬 宁太国 曹永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7-882,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胫骨假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对牛津(Oxford)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的患者。依据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度(posterior tibia... 目的:研究分析胫骨假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对牛津(Oxford)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的患者。依据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度(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将患者分为PTS标准组(PTS≥3°且PTS<8°)及PTS异常组(PTS<3°或PTS≥8°)。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Knee Society Clinical Score,KSS-C)、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Functional Score,KSS-F)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估手术前后PTS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KSS-F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82膝),其中PTS标准组51例患者(58膝)、PTS异常组21例患者(24膝),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6个月。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KSS-C评分及KSS-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病例在膝关节活动范围、KSS-C评分及KSS-F评分上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病例在术后KSS-C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S标准组(88.76±2.79)vs.PTS异常组(84.42±3.35),P<0.01],但在术后KSS-F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手术前后PTS的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r=-0.034,95%CI:-0.247~0.186,P=0.759)、KSS-F评分(r=-0.014,95%CI:-0.238~0.198,P=0.901)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0.045,95%CI:-0.214~0.302,P=0.686)无相关性。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采用3°~<8°的PTS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术中应避免胫骨假体PTS的过度增大或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病 单髁置换 胫骨假体后倾角 术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应力变化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贾笛 李彦林 +2 位作者 杨龄坚 蒙旭晗 何川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52-857,共6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表面应力变化,为深入了解单髁置换术优势及劣势提供依据。方法:对6例单髁置换术后及6例正常人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关节表面应力变化进行动态有限元分析,并与项目组前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表面应力变化,为深入了解单髁置换术优势及劣势提供依据。方法:对6例单髁置换术后及6例正常人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关节表面应力变化进行动态有限元分析,并与项目组前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表面应力分析进行对比。结果:正常组屈曲30°以后内侧间室应力大于外侧间室(P<0.05);单髁置换组屈曲0°、60°、90°时内侧间室应力大于外侧间室(P<0.05);全膝置换组在所有屈曲角度下内侧间室应力大于外侧间室(P<0.05)。屈曲60°及90°时单髁置换组内侧间室应力大于全膝置换组(P<0.05);所有屈曲角度下,单髁置换组外侧间室应力大于全膝置换组外侧间室应力(P<0.05);屈曲0°、30°、60°及120°时,单髁置换组外侧间室应力都大于正常膝组(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可增加膝关节关节面应力及加速对侧间室关节炎发展,从而影响手术远期疗效,但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优化手术操作、假体适当改良、指导患者合理康复后,该术式仍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髁置换 膝关节 应力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对点图像配准技术虚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三维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笛 李彦林 +1 位作者 何川 毛建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60-764,772,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点对点图像配准技术虚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可行性,为该方法的拓展应用及优化手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选取在本院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膝关节MRI及CT扫描数据构建单髁置... 目的:探讨使用点对点图像配准技术虚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可行性,为该方法的拓展应用及优化手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选取在本院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膝关节MRI及CT扫描数据构建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三维模型,使用点对点配准技术完成虚拟假体置换操作及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虚拟置换术后膝关节运动学变化。结果:使用点对点图像配准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三维模型,其运动学变化趋势与传统分析法相似。结论:点对点图像配准技术可准确完成虚拟手术,较传统方法更为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对点图像配准 单髁置换 虚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登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刚 李政甜 劳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3-637,共5页
目的探讨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手术对登楼梯时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9例接受固定平台内侧UKA骨关节炎患者,术前3周及术后(7±2)月对其进行登楼梯动作的生物力学测试。采用双平面X线装... 目的探讨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手术对登楼梯时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9例接受固定平台内侧UKA骨关节炎患者,术前3周及术后(7±2)月对其进行登楼梯动作的生物力学测试。采用双平面X线装置收集患者UKA手术前后行走时的影像资料,健侧膝关节作为对照组。通过CT扫描建立股骨、胫骨三维模型,通过自动匹配软件,将股骨、胫骨3D模型与X线中股骨、胫骨相匹配并同步。测量股骨、胫骨3D模型运动力学参数,包括前后向移位、内外翻、旋转及内侧间室间隙、接触中心点及外侧间室间隙。结果术前UKA侧膝关节较健侧内翻4.8°,术后UKA侧较术前外翻3.1°,术前UKA侧膝关节较健侧外旋4.4°,术前UKA侧内侧间室接触中心点较健侧后移2.5 mm(P<0.05)。外侧间隙UKA手术前后及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UKA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内外翻,同时能够恢复患侧膝关节旋转的生物力学特性,不影响外侧间室间隙的接触中心,但内外侧间室的接触中心仍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单髁置换 旋转 力线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单髁置换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6
作者 贺彩玲 张佳惠 南丽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3179-3181,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单髁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行单髁置换术的病人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与观察组22例,对照组出院时实施骨科常规功能锻炼指导...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单髁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行单髁置换术的病人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与观察组22例,对照组出院时实施骨科常规功能锻炼指导及电话随访,观察组实施常规功能锻炼指导和微信平台延续性护理服务,比较两组病人的膝关节功能、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出院12周时,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得分[(96.35±4.29)分]高于对照组[(90.21±3.24)分];观察组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1%);观察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分[(91.46±2.52)分]高于对照组[(87.90±6.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有助于加快单髁置换术后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功能锻炼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髁置换 延续性护理 功能锻炼 膝关节功能 微信平台 依从性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精细化护理在单髁置换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贺彩玲 张佳惠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4286-428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精细化护理在单髁置换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在我院择期行单髁置换手术的病人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22例,在常规护理基...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精细化护理在单髁置换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在我院择期行单髁置换手术的病人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2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2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Lysholm评分[(91.14±2.39)分]高于对照组[(80.24±1.8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精细化护理在单髁置换术后应用可降低病人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肢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单髁置换 并发症 膝关节功能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次单侧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东平 杨伟毅 +6 位作者 潘建科 袁溢霖 吴柯柯 李泽晖 刘军 郭达 曹学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46-948,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行初次膝关节内侧髁置换术的273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79例,女194例,年龄46~87岁,平均(67.21±8.2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Nadler公式计算... 目的探讨影响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行初次膝关节内侧髁置换术的273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79例,女194例,年龄46~87岁,平均(67.21±8.2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Nadler公式计算血容量,再结合Gross方程计算术后3 d的隐性失血量;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隐性失血量为(75.36±10.21)m L,术后总失血量为(187.35±60.31)m L。性别、体质指数(BMI)及假体类型为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单髁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与性别、BMI及假体类型相关;对于男性及肥胖患者应积极采取全程出血管理,更合理地选择假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髁置换 隐性失血 危险因素 全程出血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单髁置换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鹏祥 赵改平 +4 位作者 夏费一 杨加静 许海飞 马童 凃意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6,共7页
目的基于人体膝关节CT和MRI图像建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和正常膝关节三维实体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ACL断裂膝关节在不同屈膝角度对植入假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结合临床单髁置换手术方案植入第3代... 目的基于人体膝关节CT和MRI图像建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和正常膝关节三维实体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ACL断裂膝关节在不同屈膝角度对植入假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结合临床单髁置换手术方案植入第3代牛津单髁(OxfordⅢ)假体,其中胫骨假体后倾7°,建立膝关节屈曲0°、30°、60°、90°和120°单髁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股骨中心点上施加1 k N压缩载荷,分析5种屈膝角度下股骨假体、半月板衬垫、胫骨假体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膝关节ACL断裂组与正常组在5种屈膝状态下,半月板衬垫的最大主应力在ACL断裂组与正常组之间最大相差幅度为62.5%,在0°、30°、60°和120°屈膝状态下ACL断裂组最大应力均大于正常组;股骨假体在ACL断裂30°时的最大应力明显增加,其余4种屈膝状态下应力的最大增幅为60.81%;胫骨假体在5种屈膝状态下ACL断裂组最大应力比正常组分别增加了19.07%、36.78%、25.69%、-4.38%、51.19%。当ACL断裂后,除屈膝90°外半月板衬垫和胫骨假体上的均布应力均大于正常组,在屈膝30°和120°时对半月板衬垫的磨损较大。结论单髁置换假体的应力分布随膝关节屈曲角度和ACL功能的变化而存在差异,ACL断裂组应力整体趋势大于ACL正常组,且应力集中于内侧区域,在屈膝120°时应力最大,磨损最为明显。研究结果为临床膝关节ACL断裂单髁假体置换的手术方案和半月板假体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断裂 单髁置换 生物力学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疗效及对CCL5、IL-8与NO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敏超 勘武生 +3 位作者 陈明 徐海军 万大朋 郑琼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3-437,共5页
研究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趋化因子5(CCL5)、白介素8(IL-8)与一氧化氮(NO)的影响。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100例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膝... 研究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趋化因子5(CCL5)、白介素8(IL-8)与一氧化氮(NO)的影响。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100例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比较本组患者手术前后HSS量表评分、手术前后MMSE及ADL评分、手术前后血清CCL5、IL-8及NO水平。结果表明:(1)本组患者术后HSS量表各维度(疼痛、功能、肌力、活动度、屈曲畸形、稳定性)以及HSS总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P<0.05);(2)本组患者术后MMSE及ADL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P<0.05);(3)本组患者术后血清CCL5、IL-8及NO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术前(P<0.05),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CL5、IL-8与NO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单髁置换 趋化因子5 白介素8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