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多数研究认为,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在单髁置换术(UKA)后本体感觉得到改善,但这些研究仅仅单独测试了位置觉或运动觉。事实上,本体感觉还包括力觉。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测试患者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综合分析KOA患者在UKA手术前...目的多数研究认为,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在单髁置换术(UKA)后本体感觉得到改善,但这些研究仅仅单独测试了位置觉或运动觉。事实上,本体感觉还包括力觉。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测试患者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综合分析KOA患者在UKA手术前后本体感觉的变化。方法招募了70名膝骨关节炎患者和29名健康受试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随访到16名和12名患者。采用Biodex System 3等速测试系统、力觉测试设备和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对健康受试者与患者手术前后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进行了采集,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术前患者患侧和对侧膝关节30°、45°和60°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明显变差(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对侧膝关节30°位置觉明显改善(P<0.05);患侧和对侧膝关节运动觉和对侧半腱肌力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患者患侧的膝关节运动觉明显优于术前(P<0.05);患者患侧的运动觉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对侧运动觉以及患侧和对侧的位置觉、力觉无显著差异。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比健康受试者显著下降;术后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本体感觉比术前有所改善。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1年内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发现可能阻碍患者膝关节快速康复的功能障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宣武医院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首次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243例(256膝)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1年内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发现可能阻碍患者膝关节快速康复的功能障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宣武医院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首次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243例(256膝)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记录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knee scale,HSS-KS)及西部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关注膝关节肌力、屈曲畸形、活动度、功能活动、疼痛、僵硬、功能活动困难程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其在术前及术后1年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结果:完成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的病例数为94、60、39。HSS-KS总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活动度及功能评分在术后显著降低,三者术后1至6个月持续增加;肌力评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术后1个月恢复术前水平,僵硬评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术后1个月较术后显著降低,屈曲畸形评分术后显著提高,之后三者改善不明显;WOMAC总分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疼痛评分术后显著降低,活动困难评分术后显著升高,三者术后1—6个月持续降低,所有观察指标在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无显著差异。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6个月内的功能整体呈改善趋势,术后6—12个月无明显改善。如何更快地改善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和功能活动需给予关注。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分析胫骨假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对牛津(Oxford)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的患者。依据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度(posterior tibia...目的:研究分析胫骨假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对牛津(Oxford)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的患者。依据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度(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将患者分为PTS标准组(PTS≥3°且PTS<8°)及PTS异常组(PTS<3°或PTS≥8°)。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Knee Society Clinical Score,KSS-C)、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Functional Score,KSS-F)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估手术前后PTS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KSS-F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82膝),其中PTS标准组51例患者(58膝)、PTS异常组21例患者(24膝),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6个月。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KSS-C评分及KSS-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病例在膝关节活动范围、KSS-C评分及KSS-F评分上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病例在术后KSS-C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S标准组(88.76±2.79)vs.PTS异常组(84.42±3.35),P<0.01],但在术后KSS-F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手术前后PTS的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r=-0.034,95%CI:-0.247~0.186,P=0.759)、KSS-F评分(r=-0.014,95%CI:-0.238~0.198,P=0.901)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0.045,95%CI:-0.214~0.302,P=0.686)无相关性。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采用3°~<8°的PTS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术中应避免胫骨假体PTS的过度增大或减小。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多途径多药物联合应用对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后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 :63例UKA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1例。术前皆给予帕瑞昔布40 mg和术中膝关节后关节囊局麻药浸润。Ⅰ组术后仅用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目的:观察多途径多药物联合应用对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后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 :63例UKA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1例。术前皆给予帕瑞昔布40 mg和术中膝关节后关节囊局麻药浸润。Ⅰ组术后仅用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舒芬太尼剂量为0.3μg/kg,背景剂量2 m L/h,共48 h);Ⅱ组除给予舒芬太尼剂量为0.2μg/kg的静脉泵外,术后行股神经单次阻滞;Ⅲ组术后进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静息状态下6、1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RVAS)评分和术后24、48 h被动功能锻炼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IVAS),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及总体满意度评价。结果:术后24 h IVAS评分Ⅱ组和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术后48 h IVAS评分Ⅲ组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恶心、呕吐及尿潴留次数多于Ⅱ组和Ⅲ组(P<0.05),Ⅲ组置管渗血多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总体满意度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结论:在非甾体药物和后关节囊局麻药阻滞基础上,单次股神经阻滞加静脉镇痛的术后满意度较高;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好,在UKA术后多模式镇痛策略中有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多数研究认为,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在单髁置换术(UKA)后本体感觉得到改善,但这些研究仅仅单独测试了位置觉或运动觉。事实上,本体感觉还包括力觉。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测试患者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综合分析KOA患者在UKA手术前后本体感觉的变化。方法招募了70名膝骨关节炎患者和29名健康受试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随访到16名和12名患者。采用Biodex System 3等速测试系统、力觉测试设备和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对健康受试者与患者手术前后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进行了采集,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术前患者患侧和对侧膝关节30°、45°和60°的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明显变差(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对侧膝关节30°位置觉明显改善(P<0.05);患侧和对侧膝关节运动觉和对侧半腱肌力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患者患侧的膝关节运动觉明显优于术前(P<0.05);患者患侧的运动觉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对侧运动觉以及患侧和对侧的位置觉、力觉无显著差异。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比健康受试者显著下降;术后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本体感觉比术前有所改善。
文摘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1年内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发现可能阻碍患者膝关节快速康复的功能障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宣武医院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首次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243例(256膝)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记录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knee scale,HSS-KS)及西部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关注膝关节肌力、屈曲畸形、活动度、功能活动、疼痛、僵硬、功能活动困难程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其在术前及术后1年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结果:完成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的病例数为94、60、39。HSS-KS总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活动度及功能评分在术后显著降低,三者术后1至6个月持续增加;肌力评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术后1个月恢复术前水平,僵硬评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术后1个月较术后显著降低,屈曲畸形评分术后显著提高,之后三者改善不明显;WOMAC总分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疼痛评分术后显著降低,活动困难评分术后显著升高,三者术后1—6个月持续降低,所有观察指标在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无显著差异。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6个月内的功能整体呈改善趋势,术后6—12个月无明显改善。如何更快地改善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和功能活动需给予关注。
文摘目的:研究分析胫骨假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对牛津(Oxford)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的患者。依据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度(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将患者分为PTS标准组(PTS≥3°且PTS<8°)及PTS异常组(PTS<3°或PTS≥8°)。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Knee Society Clinical Score,KSS-C)、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Functional Score,KSS-F)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估手术前后PTS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KSS-F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82膝),其中PTS标准组51例患者(58膝)、PTS异常组21例患者(24膝),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6个月。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KSS-C评分及KSS-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病例在膝关节活动范围、KSS-C评分及KSS-F评分上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病例在术后KSS-C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S标准组(88.76±2.79)vs.PTS异常组(84.42±3.35),P<0.01],但在术后KSS-F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手术前后PTS的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r=-0.034,95%CI:-0.247~0.186,P=0.759)、KSS-F评分(r=-0.014,95%CI:-0.238~0.198,P=0.901)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0.045,95%CI:-0.214~0.302,P=0.686)无相关性。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采用3°~<8°的PTS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术中应避免胫骨假体PTS的过度增大或减小。
文摘目的:观察多途径多药物联合应用对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后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 :63例UKA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1例。术前皆给予帕瑞昔布40 mg和术中膝关节后关节囊局麻药浸润。Ⅰ组术后仅用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舒芬太尼剂量为0.3μg/kg,背景剂量2 m L/h,共48 h);Ⅱ组除给予舒芬太尼剂量为0.2μg/kg的静脉泵外,术后行股神经单次阻滞;Ⅲ组术后进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静息状态下6、1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RVAS)评分和术后24、48 h被动功能锻炼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IVAS),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及总体满意度评价。结果:术后24 h IVAS评分Ⅱ组和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术后48 h IVAS评分Ⅲ组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恶心、呕吐及尿潴留次数多于Ⅱ组和Ⅲ组(P<0.05),Ⅲ组置管渗血多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总体满意度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结论:在非甾体药物和后关节囊局麻药阻滞基础上,单次股神经阻滞加静脉镇痛的术后满意度较高;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好,在UKA术后多模式镇痛策略中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