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单颗粒碰撞电化学的烷硫醇在纳米金表面的自组装行为
1
作者 白乙艳 王晨阳 +2 位作者 高阳 李佳敏 杨海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采用单颗粒碰撞电化学分析法,通过检测溶液中分散的单个颗粒,探究了烷硫醇在纳米金(Au NPs)表面的自组装动力学过程,以及组装过程中反应温度、烷硫醇浓度和分子结构对其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烷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形成使得Au NPs... 采用单颗粒碰撞电化学分析法,通过检测溶液中分散的单个颗粒,探究了烷硫醇在纳米金(Au NPs)表面的自组装动力学过程,以及组装过程中反应温度、烷硫醇浓度和分子结构对其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烷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形成使得Au NPs的活性面积减小,从而导致其催化析氢电流下降.基于此,对比不同自组装条件下测得的碰撞信号,发现吸附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烷硫醇浓度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控制反应时间为10 min,当6-巯基-1-己醇(6-MCH)的浓度为73 mmol/L,反应温度为45℃时,6-MCH在Au NPs表面吸附最多.此外,通过对比6-MCH、3-巯基-1-丙醇(3-MCP)及3-巯基丙酸(3-MPA)的自组装动力学曲线,发现自组装过程均由快速吸附及缓慢重组组成.由于3-MPA的功能头基(羧酸根)与Au NPs的柠檬酸配体之间存在较强的静电排斥作用,使得3-MPA的吸附量明显低于其它两种分子.3-MCP与6-MCH的最大吸附量基本相同,但由于6-MCH的烷基链更长、疏水性更强及运动更慢,导致其与Au NPs亲水性柠檬酸配体之间的作用更弱(6-MCH的吸附自由能变比3-MCP高约4.0 kJ/mol),所以较晚达到吸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单颗粒检测 烷硫醇 纳米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振散射相关光谱——一种新的单颗粒探测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康林 任吉存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05-1308,共4页
基于共焦构型构建了共振散射相关光谱新方法,阐明了共振散射相关光谱的原理,并利用纳米金的共振散射特性,将纳米金标记到生物分子上.考察了该系统的重现性以及溶液粘度、粒径、浓度和激光能量对金纳米粒子在溶液中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 基于共焦构型构建了共振散射相关光谱新方法,阐明了共振散射相关光谱的原理,并利用纳米金的共振散射特性,将纳米金标记到生物分子上.考察了该系统的重现性以及溶液粘度、粒径、浓度和激光能量对金纳米粒子在溶液中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振散射相关光谱可以替代荧光相关光谱,应用于生物分析和某些生物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共振散射相关光谱 单颗粒检测 平动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的研发、应用及前景 被引量:4
3
作者 吴丽娜 薛乘风 +3 位作者 田野 洪歆怡 章苗苗 颜晓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针对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等领域日益增长的单粒子水平纳米颗粒表征需求,本课题组将瑞利散射和鞘流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结合,成功研发了纳米流式检测技术(nano-flow cytometry,nFCM),实现单个纳米颗粒(7~500 nm)以及细胞外囊泡... 针对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等领域日益增长的单粒子水平纳米颗粒表征需求,本课题组将瑞利散射和鞘流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结合,成功研发了纳米流式检测技术(nano-flow cytometry,nFCM),实现单个纳米颗粒(7~500 nm)以及细胞外囊泡、病毒、细菌、亚细胞器等天然生物纳米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颗粒浓度和生物化学性状的高灵敏、高选择性、高通量检测.本文对nFCM研发的重要性、挑战及如何实现超灵敏检测进行探讨,对基于该技术所发展的一系列生化分析新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并对nFCM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式检测技术 单颗粒检测 细胞外囊泡 细菌 病毒 线粒体 纳米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场显微镜下的彩色“纳米星”
4
作者 静超 龙亿涛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9,共11页
具有独特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散射特性的贵金属纳米粒子,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吸收和散射光谱特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纳米金和纳米银溶液的可视化颜色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金属离子、生物分子、农药等灵敏检测。自2000年,暗场显... 具有独特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散射特性的贵金属纳米粒子,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吸收和散射光谱特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纳米金和纳米银溶液的可视化颜色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金属离子、生物分子、农药等灵敏检测。自2000年,暗场显微镜的出现,实现了纳米尺度下等离子共振散射光谱的精准获取,将传感尺度从传统的实验试管发展到单纳米颗粒界面。单颗粒检测消除了本体溶液中大量纳米粒子产生的平均效应,可提供更加准确的反应信息。纳米粒子的散射光谱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尺寸、形貌、成分以及颗粒间耦合作用等,因此,具有特定散射颜色的单个纳米粒子,可以作为优异的纳米探针。这篇综述聚焦于单颗粒纳米传感,首先介绍了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和发展历史。随后,主要讨论了单个贵金属纳米粒子作为颜色编码传感器,在生物分子、环境污染物以及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基于单颗粒的原位纳米光谱电化学传感及其在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例如,利用纳米粒子的溶出和生长过程,精巧地设计了针对不同待测物的纳米探针。另一方面,对单纳米粒子结构演变过程的原位监测,也有助于对纳米材料制备机理的理解。最后,着重探讨了纳米颜色传感器信号提取放大的检测手段,包括将肉眼识别的颜色转换为可读的三原色信息以及偏振光检测技术等,进一步扩展单颗粒颜色传感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共振散射 暗场显微镜 颜色传感器 纳米电化学 单颗粒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