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酵母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琪 肖文海 《合成生物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72,共16页
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缩合而成的萜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香料、化妆品、农业和能源等行业中。相较于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利用微生物异源合成单萜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高效、可持续及生态友好的可替代途径。... 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缩合而成的萜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香料、化妆品、农业和能源等行业中。相较于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利用微生物异源合成单萜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高效、可持续及生态友好的可替代途径。酵母细胞由于具有短暂的生长周期、内源甲羟戊酸路径和完整的蛋白后修饰体系等优势,成为生物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潜在宿主。随着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已经成功构建了合成单萜的微生物细胞工厂,但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之间还有很大距离。本文介绍了单萜的生物合成途径,除酵母内源甲羟戊酸途径外,人工构建的异源异戊烯醇利用途径与醇依赖型半萜途径也可用于单萜前体香叶基二磷酸的合成,随后围绕提高单萜前体供应、关键酶的改造和调控、区室化工程、缓解单萜的细胞毒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利用酵母细胞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策略和研究进展。最后基于目前单萜类化合物合成仍面临的前体供给不足与单萜及中间代谢物的细胞毒性等挑战,对未来酵母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对单萜产生细胞毒性的具体机制进一步解析、更高效单萜合酶的挖掘与改造、动态调控单萜合成的代谢途径以及更稳定高效合成单萜宿主细胞的探索等,旨在为以后利用酵母合成单萜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萜类化合物 酵母 代谢工程 区室化工程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参与单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梦佳 杨洋 +2 位作者 肖红仕 袁志辉 周海燕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7,共10页
单萜类化合物是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降血糖及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多种药理特性。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通过催化烯丙基羟基化反应修饰单萜骨架,在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 单萜类化合物是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降血糖及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多种药理特性。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通过催化烯丙基羟基化反应修饰单萜骨架,在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系统综述了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系统、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在单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及细胞色素P450酶的表达与合成策略,为深入研究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在单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 单萜类化合物 生物合成调控 酶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萃取方法对模拟葡萄酒中单萜类化合物GC-MS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蔚 祝霞 +4 位作者 杨学山 陈霞 周继亘 赵婉珍 韩舜愈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8-154,共7页
【目的】筛选出检测单萜类化合物的较佳方法,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优化,以期提高单萜类化合物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葡萄酒中单萜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液-液萃取(LLE)、固相萃取(SP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3种... 【目的】筛选出检测单萜类化合物的较佳方法,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优化,以期提高单萜类化合物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葡萄酒中单萜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液-液萃取(LLE)、固相萃取(SP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3种不同的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模拟葡萄酒中的4种单萜类化合物(芳樟醇、香茅醇、橙花醇、香叶醇),对不同萃取方法的重复性、检测限和回收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HS-SPME法最佳,平均RSD值为1.65%,检测限为0.12~0.62μg/L,回收率92.6%~102.3%.优化的HP-SPME法萃取条件为:20mL进样小瓶中加入10mL酒样,选用DVB/CAR/PDMS纤维萃取头,60℃恒温水浴萃取30min后进GC-MS分析.用HS-SPME方法定量分析了‘贵人香’干白葡萄酒中的目标化合物,平均加标回收率(97.43%~101.66%)和精密度(4.80%~7.50%)良好.【结论】采用HS-SPME法结合GCMS更适合于葡萄酒中单萜类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萃取 固相萃取 顶空-固相微萃取 单萜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性食品原料中单萜类化合物形成机理及生物活性综述 被引量:12
4
作者 庞雪威 王积武 +6 位作者 吴志莲 王洋洋 井丽丽 房正宇 孙祖莉 孙承锋 赵玉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29,共6页
单萜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香味和生物活性,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众多领域,但是目前天然存在的含量较少,因此,单萜类化合物的形成机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对植物性食品原料中单萜类化合物的分类、香气特征、形成机理及其... 单萜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香味和生物活性,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众多领域,但是目前天然存在的含量较少,因此,单萜类化合物的形成机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对植物性食品原料中单萜类化合物的分类、香气特征、形成机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单萜类化合物的应用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萜类化合物 生物活性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抑菌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兆亭 陈文学 +1 位作者 韩迎洁 孙志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54-158,共5页
本文研究了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的抑菌机制,通过分析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蛋白、呼吸链复合体以及三磷酸腺苷酶(ATP酶)等指标,根据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其作用靶点。添加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可显著抑制单增... 本文研究了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的抑菌机制,通过分析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蛋白、呼吸链复合体以及三磷酸腺苷酶(ATP酶)等指标,根据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其作用靶点。添加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可显著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p<0.05),同时Na^+-K^+-ATPase、Ca^(2+)-ATPase、呼吸链复合体I^V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复合体V在蛋白水平显著下调。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可使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抑制ATPase和呼吸链复合体活性,使得ATP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菌体衰亡。这为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应用于食品保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单萜类化合物 单增李斯特菌 差异蛋白 呼吸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单萜类化合物及其在植物中的分布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印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6期185-186,共2页
单萜类化合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该文介绍常见单萜类化合物的种类、应用及其在植物中的分布,可为单萜类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单萜类化合物 种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籽单萜苷和低聚芪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脂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金青哲 易梦媛 +4 位作者 崔茹 聂蓉 张晖 吴港城 王兴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共7页
探究了芍药籽单萜类和低聚芪类化合物对由油酸诱导HpeG2细胞脂质积累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芍药籽单萜苷类和低聚芪类化合物均能显著降低HepG2细胞内总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对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且低聚芪... 探究了芍药籽单萜类和低聚芪类化合物对由油酸诱导HpeG2细胞脂质积累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芍药籽单萜苷类和低聚芪类化合物均能显著降低HepG2细胞内总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对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且低聚芪类化合物效果优于单萜苷类化合物。相较于模型组,单萜苷类和低聚芪类高剂量组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下降了36.24%和66.45%,胆固醇含量分别下降了50.20%和50.22%,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下降了75.01%和75.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籽 单萜类化合物 低聚芪类化合物 HEPG2 脂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斑牡丹籽饼粕单萜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普 许艺凡 +4 位作者 刘佩佩 邱赛西 张惠芳 吴珂 邓瑞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87-92,共6页
目的:研究紫斑牡丹榨油后的籽饼粕单萜苷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探索油用牡丹籽油制备过程中的副产物——牡丹籽饼粕的研究开发价值。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 目的:研究紫斑牡丹榨油后的籽饼粕单萜苷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探索油用牡丹籽油制备过程中的副产物——牡丹籽饼粕的研究开发价值。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油用牡丹籽饼粕中共分离的8个单萜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1)、白芍苷(2)、氧化白芍苷(3)、牡丹酮-1-O-β-D-吡喃葡萄糖苷(4)、白芍苷R1(5)、paeonifanin(6)、8-O-去苯甲酰白芍苷(7)、牡丹皮苷F(8)。结论:上述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斑牡丹榨油后的牡丹籽饼粕中分离得到。结果表明油用牡丹籽饼粕中含有大量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牡丹 籽饼粕 化学成分 单萜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不同部位成分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邓瑞雪 杨晓 +3 位作者 屈春笑 庞叶 张江磊 刘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1-148,共8页
目的:分析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探索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开发及综合利用前景。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其他多种测试手段测定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的千粒质量、籽壳和籽仁含量、籽粕含量、籽油含量及组成... 目的:分析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探索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开发及综合利用前景。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其他多种测试手段测定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的千粒质量、籽壳和籽仁含量、籽粕含量、籽油含量及组成、籽壳及籽饼粕中主要化学组成及含量。结果:凤丹籽、紫斑籽和芍药籽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千粒质量分别为280.16、263.64 g和187.68 g;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籽壳含量占种子质量31%以上,籽饼粕含量占种子质量37%以上;饼粕中均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单萜苷类化合物,籽壳中均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以及低聚茋类化合物。结论:芍药籽油组成和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牡丹籽油非常近似,可开发为高级食用油;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籽壳和籽饼粕中均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油用牡丹籽饼粕和籽壳开发利用对于油用牡丹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属 种子 理化性质 单萜类化合物 低聚茋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