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 被引量:3
1
作者 罗劲松 李志俊 +3 位作者 张艺 江利国 刘宏 杨扬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10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7 d龄SD大鼠54只,分为假手术组6只(分离但不结扎右侧颈总动脉)、GM1治疗组24只(分离并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置缺氧舱取出后每24 h腹腔注射GM...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7 d龄SD大鼠54只,分为假手术组6只(分离但不结扎右侧颈总动脉)、GM1治疗组24只(分离并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置缺氧舱取出后每24 h腹腔注射GM110 mg·kg-1,直至处死)、HIBI组24只(与GM1治疗组同样造成缺血缺氧后,腹腔注射与GM1治疗组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监测不同时间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O、ATP酶水平。结果:与HIBI组相比,GM1治疗组中SOD水平均明显升高,NO水平均明显降低,各种ATP酶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GM1对新生大鼠HIB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 脑损伤 缺血 缺氧 大鼠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辅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5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庆南 陈妍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1-602,共2页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住院患儿90例,分为两组各45例,均及时纠正酸中毒、低血压、低血糖,控制惊厥,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量,降低颅内压,消除脑干症状。治疗组在上述常...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住院患儿90例,分为两组各45例,均及时纠正酸中毒、低血压、低血糖,控制惊厥,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量,降低颅内压,消除脑干症状。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20 mg静脉滴注,qd,10~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125 mg静脉滴注,qd,10~14 d。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71.1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NBNA评分[(36.28±2.46)分]较对照组[(34.13±2.75)分]显著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能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 脑病 低氧 缺血性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治疗帕金森病1例 被引量:6
3
作者 邵震宇 刘忆林 姜伟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9期657-657,共1页
关键词 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与胞二磷酸胆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霆 周克英 +1 位作者 黄若谷 吴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3309-3310,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1)与胞二磷胆碱(CDPC)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120例HIE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GM-120mg/次,对照组加CDPC0.125g/次,均静滴,1次/d,14日为1疗... 目的:对比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1)与胞二磷胆碱(CDPC)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120例HIE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GM-120mg/次,对照组加CDPC0.125g/次,均静滴,1次/d,14日为1疗程。结果:两组HIE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中、重度HIE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亦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GM-1较CDPC疗效更好,是治疗HIE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婴儿 新生 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 胞二磷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在CNS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小兵 高旭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A06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神经损伤 唾液酸神经节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乳化剂对椰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蒋佩佩 向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9-83,共5页
本实验研究了复合乳化剂单苷酯-蔗糖酯(2∶1)质量分数对椰奶的油滴粒径、ζ-电位以及乳析指数的影响,为椰奶的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椰奶中加入的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在0.15%~0.45%之间时,椰奶的粒径为300~400 nm,且分散指数... 本实验研究了复合乳化剂单苷酯-蔗糖酯(2∶1)质量分数对椰奶的油滴粒径、ζ-电位以及乳析指数的影响,为椰奶的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椰奶中加入的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在0.15%~0.45%之间时,椰奶的粒径为300~400 nm,且分散指数为0.2~0.4,说明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当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为0.25%~0.45%时,ζ电位在-40^-42 m V,油滴之间的排斥力较大,椰奶的稳定性较好。而根据乳析指数以及椰奶的上浮情况,复合乳化剂的质量分数在0.35%~0.45%的乳析指数均为3%左右,上浮很少,稳定性较好。综合考虑,复合稳定剂添加量0.25%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 ζ-电位 乳析指数 单苷酯 蔗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干细胞海马CA1区移植及GM1腹腔注射治疗大鼠血管性痴呆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莹 王景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human cord blood stem cells,HCBSCs)海马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monosialoganglioside,GM1)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人脐血干细胞经培养和纯化,以B...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human cord blood stem cells,HCBSCs)海马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monosialoganglioside,GM1)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人脐血干细胞经培养和纯化,以BrdU标记;大鼠行双侧颈动脉(2VO)结扎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细胞移植组、GM1注射组、细胞移植联合GM1注射组(简称联合治疗组);Morris水迷宫系统检测大鼠行为学;立体定向仪将标记细胞立体定向注射到大鼠海马CA1区;比较术后24 h、3、7、14、21、28 d各时相点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rdU标记细胞存活情况,大鼠脑内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阳性细胞增殖情况。结果2VO模型大鼠术后28 d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经治疗各组均有所恢复,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联合治疗组差异最明显。BrdU标记细胞注射到大鼠脑中可存活,并在海马及血管周围区聚集,联合治疗组14 d后比细胞移植组存活多;注射周围区及皮层GAP-43阳性细胞增殖,GM1注射组也可促进GAP-43阳性细胞增殖,联合治疗组阳性细胞数量最多。结论脐血干细胞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海马CA1区可存活,并可刺激GAP-43阳性细胞增殖,GM1治疗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血干细胞 血管性痴呆 唾液酸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结合穴位注射早期治疗智力低下幼儿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金妍 冉平 陈树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2期1167-1169,共3页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结合穴位注射早期治疗智力低下幼儿的疗效。方法 120例智力低下幼儿按轻、中、重度分成4组。Ⅰ组(n=30)给予家庭智力训练;Ⅱ组(n=30)给予智力训练及经颅磁刺激治疗;Ⅲ组(n=30)给予智力训练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结合穴位注射早期治疗智力低下幼儿的疗效。方法 120例智力低下幼儿按轻、中、重度分成4组。Ⅰ组(n=30)给予家庭智力训练;Ⅱ组(n=30)给予智力训练及经颅磁刺激治疗;Ⅲ组(n=30)给予智力训练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2 ml穴位注射治疗;Ⅳ组(n=30)给予智力训练、经颅磁刺激治疗、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2 ml穴位注射治疗。疗程为3个月。按照盖塞尔发育量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各组的发育商(DQ)。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及各组间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低下 智力训练 经颅磁刺激 穴位注射 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宿菜的黄酮类化学成分 被引量:4
9
作者 夏欣 刘梅芳 林立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95,共3页
为了解星宿菜(Lysimachia fortunei Maxim.)的化学成分,利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离手段,从星宿菜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异鼠李素-3-O-(6-香豆... 为了解星宿菜(Lysimachia fortunei Maxim.)的化学成分,利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离手段,从星宿菜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异鼠李素-3-O-(6-香豆酸酯)-β-D-葡萄糖苷(2)、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3)、金丝桃苷(4)和山奈酚-3-O-[6-(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酯)]-β-D-葡萄糖苷(5),其中化合物2和5为首次从珍珠菜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宿菜 黄酮类成分 异鼠李素-3-O-(6-香豆酸)-β-D-葡萄糖 山奈酚-3-O-[6-(3-羟基-3-甲基戊二酸)]-β-D-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