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测定农药对蚯蚓的DNA损伤 被引量:33
1
作者 封少龙 罗屿 +2 位作者 钟远 谢朝云 孔志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49-652,共4页
探讨采用当前国际上较先进的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 ,来检测农药对蚯蚓DNA的损伤 .由于蚯蚓是陆生生物与土壤生物之间传递污染物的桥梁 ,能很好地指示土壤环境的变化 ,是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指... 探讨采用当前国际上较先进的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 ,来检测农药对蚯蚓DNA的损伤 .由于蚯蚓是陆生生物与土壤生物之间传递污染物的桥梁 ,能很好地指示土壤环境的变化 ,是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尝试建立蚯蚓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来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种新型农药对蚯蚓的DNA均有损伤作用 .认为蚯蚓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能敏感地检测农药对细胞DNA的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蚯蚓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莉 苏美华 侯金芸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89,共4页
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又称彗星实验(comet assa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DNA损伤与修复的新技术。SCGE实验最初由Rydbery和Johanson(1978)提出.以后经Ostling和Johanson(... 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又称彗星实验(comet assa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DNA损伤与修复的新技术。SCGE实验最初由Rydbery和Johanson(1978)提出.以后经Ostling和Johanson(1984)及Singh(1988)等对实验条件进行改良.使其具有简便快速、灵敏性高、重复性好、无需放射性标记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筛选、肿瘤诊断与治疗、衰老和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以及遗传毒理学和生物监测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运动医学 细胞凋亡机制 彗星实验 DNA损伤 单细胞水平 放射性标记 遗传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评价复合微生态制剂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国勤 杜宣 吴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236-239,共4页
采用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又名彗星试验)来检测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鱼类DNA的损伤,尝试利用鱼类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评价外来化学物质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鱼类的DNA没有明显... 采用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又名彗星试验)来检测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鱼类DNA的损伤,尝试利用鱼类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评价外来化学物质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鱼类的DNA没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各试验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安全性。试验同时表明,鱼类肾细胞的DNA损伤可作为评价外来化学物质遗传毒性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复合微生态制剂 鱼类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铺胶技术的改进 被引量:4
4
作者 高建军 丰盛梅 金慰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1-312,共2页
目的 聚苯乙烯孔槽单层铺胶技术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自制聚苯乙烯孔槽的载胶片 ,将 1%低熔点凝胶与淋巴细胞混合后单层铺胶 ,经 6Gyγ射线照射后进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观察胶面和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 目的 聚苯乙烯孔槽单层铺胶技术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自制聚苯乙烯孔槽的载胶片 ,将 1%低熔点凝胶与淋巴细胞混合后单层铺胶 ,经 6Gyγ射线照射后进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观察胶面和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果 载胶片孔槽单层灌胶后胶面平整 ,操作过程无脱落 ;淋巴细胞DNA电泳图像清晰 ,6Gy照射产生的“彗星”形态特征明显。结论 采用聚苯乙烯孔槽进行单层铺胶的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铺胶技术 聚苯乙烯孔槽 琼脂糖 Γ射线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己烷致大鼠脂质过氧化及肝细胞DNA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齐宝宁 易建华 +2 位作者 唐国慧 苗江丽 郭剑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正己烷(n-hexane)对大鼠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阴性对照组、75、150、300 mg/kg染毒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经腹腔注射染毒4周后,检测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 目的研究正己烷(n-hexane)对大鼠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阴性对照组、75、150、300 mg/kg染毒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经腹腔注射染毒4周后,检测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用彗星试验技术(SCGE)检测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大鼠体重随染毒时间而增加,阴性对照组增加最快;随染毒剂量增加,肝组织匀浆中SOD、GSH-Px活力、血清GSH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MDA含量增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肝细胞SCGE检测彗星尾长、尾DNA(%)、尾矩、Olive尾矩均增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尾矩值与染毒剂量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为0.981,呈正相关(P<0.05)。结论正己烷可引起或增强机体氧自由基反应,导致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肝细胞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己烷 脂质过氧化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 被引量:16
6
作者 孟紫强 张全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7,共3页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分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在 PM2.5浓度分别为 0,75,150,300,450μg/mL 的染毒条件下,染毒 1h 后,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82,6.76,10...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分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在 PM2.5浓度分别为 0,75,150,300,450μg/mL 的染毒条件下,染毒 1h 后,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82,6.76,10.25,14.47,23.87μm;染毒 4h后,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80,18.15,32.90,43.22,55.51μm;染毒 10h 后,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49,26.57,39.73,52.10,70.09μm.由此可见,PM2.5可引起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的损伤,且随着 PM2.5浓度的增加及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呈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巨噬细胞 染毒 大鼠 鼠肺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剂量-效应关系 PM2.5 细颗粒物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苯和氯苯对鲫鱼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薛良义 李卢 周济胜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9,共2页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硝基苯和氯苯对鲫鱼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0.1mg/L、0.2mg/L、0.3mg/L、0.4mg/L的硝基苯和氯苯都可以引起血细胞DNA的单链断裂,出现拖尾的彗星细胞。随着浓度的升高,彗星细胞出现的比例也上...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硝基苯和氯苯对鲫鱼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0.1mg/L、0.2mg/L、0.3mg/L、0.4mg/L的硝基苯和氯苯都可以引起血细胞DNA的单链断裂,出现拖尾的彗星细胞。随着浓度的升高,彗星细胞出现的比例也上升,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硝基苯 DNA损伤 氯苯 鲫鱼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损伤作用 试验结果 单链断裂 彗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胡晓磐 时夕金 周建华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2,共2页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有损伤作用,随着剂量增加,损伤加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与作用时间无明显的相关性。DNA损伤可望成为水环...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有损伤作用,随着剂量增加,损伤加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与作用时间无明显的相关性。DNA损伤可望成为水环境基因毒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剂量-效应关系 损伤作用 毒剂 基因 相关性 重金属 水环境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氧氟草醚对泥鳅肝细胞的毒性研究
9
作者 夏晓华 夏晓培 +4 位作者 董慧 卢辰华 徐培芳 杜启艳 常重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0期5092-5095,共4页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试验对象,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酶活测定来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泥鳅肝细胞的毒性效应,从而研究了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泥鳅的24、48...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试验对象,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酶活测定来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泥鳅肝细胞的毒性效应,从而研究了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泥鳅的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6.67、32.87、28.38、27.40 mg/L,安全浓度为7.92 mg/L。彗星试验各试验组中,浓度越高,细胞的拖尾越严重,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低浓度乙氧氟草醚处理(8、12 mg/L)对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具有诱导作用,而长时间(6 d)的高浓度乙氧氟草醚处理(16、20 mg/L)则具有抑制作用,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氧氟草醚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半致死质量浓度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GPT G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染镍细胞脂质过氧化及DNA损伤的影响
10
《中国茶叶》 2004年第6期43-43,共1页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茶多酚对染镍(Ni2O3,5mg/l)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检测三氧化二镍对人肺成...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茶多酚对染镍(Ni2O3,5mg/l)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检测三氧化二镍对人肺成纤维细胞(HLF)的DNA损伤作用以及茶多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茶多酚 脂质过氧化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体外细胞培养 三氧化二镍 影响 人肺成纤维细胞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氧应激与DNA损伤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晓莉 孙丽娜 乔德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2-333,347,共3页
关键词 DNA损伤 氧应激 运动性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 DNA氧化损伤 高压液相层析法 微核实验 cell g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晓华 卢辰华 +4 位作者 李墨溢 王坡 董慧 高亚丹 常重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2-126,共5页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程度。结果显示,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程度。结果显示,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24 h、48 h、72 h、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41.87 mg/L、36.62 mg/L、29.96 mg/L、25.62mg/L,安全质量浓度为8.40 mg/L。生理毒性试验结果显示,15.5 mg/L乙氧氟草醚染毒6 d,大鳞副泥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值最大,与对照(0 mg/L)相比差异极显著。整体上,GPT和GOT活力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染毒剂量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DNA损伤,试验结果显示,6 d时试验处理组彗尾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与对照相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具有一定的毒性和DNA损伤效应,应适量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氧氟草醚 大鳞副泥鳅 毒性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百威及其代谢产物对小鼠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宝峰 周培 陆贻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9-613,共5页
采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克百威及其4种主要代谢物的细胞及遗传毒性,对每种受试物设立3个不同剂量组,微核试验以小鼠活体给药后分离骨髓淋巴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采用分离外周血细胞后受试物处理的方法进行。结果表明... 采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克百威及其4种主要代谢物的细胞及遗传毒性,对每种受试物设立3个不同剂量组,微核试验以小鼠活体给药后分离骨髓淋巴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采用分离外周血细胞后受试物处理的方法进行。结果表明,克百威、呋喃酚在两种方法中均显示阴性结果,可认为无明显细胞及分子毒性;3-羟基呋喃丹和亚硝基呋喃丹均表现明显的细胞毒性,而3-酮基呋喃丹虽无明显微核效应,却可引起细胞强烈的DNA单链断裂,后3种化合物可能具有对机体的毒性,需要进一步确定其毒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克百威 代谢产物 小鼠DNA损伤 微核试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遗传毒性 微核试验 毒害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氧氟草醚对泥鳅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晓华 霍蔚然 +4 位作者 李墨溢 董慧 夏晓培 杜启艳 常重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522-1525,共4页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为试验对象,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来检测其对泥鳅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泥鳅在24、48、72、96 h的半数...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为试验对象,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来检测其对泥鳅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泥鳅在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36.66、32.86、28.92、27.39 mg/L,安全浓度(SC)为7.92 mg/L。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在处理6 d的最高浓度,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达到最大,分别为6.417‰±0.631‰和65.417‰±5.080‰。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选取彗尾DNA含量、尾长、尾矩3个指标作为检测DNA受到损伤的认定标准,结果处理6 d的16.00 mg/L浓度达到峰值,单细胞彗尾DNA含量为43.06%±2.54%,尾长为268.00 pix±8.49 pix,尾矩为89.31±1.82。试验结果为乙氧氟草醚的合理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乙氧氟草醚 半数致死浓度 微核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皮多酚粗提物对DNA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侍银宝 钟海雁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3-146,共4页
探究油茶果皮多酚粗提物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AGE),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的油茶果皮多酚粗提物对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APPH损伤质粒pGL... 探究油茶果皮多酚粗提物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AGE),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的油茶果皮多酚粗提物对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APPH损伤质粒pGL6DNA的保护作用。经SCGE分析显示:H202诱导细胞DNA严重损伤,在经50~1000mg/L药物作用后,阴性对照组的细胞拖尾率和彗星尾长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的下降(P〈0.01或P〈0.05);而经1500mg/L的药物预处理后,细胞拖尾率和彗星尾长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AGE分析,油茶果皮多酚粗提物对APPH介导的DNA链断裂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油茶果皮多酚粗提物能有效地清除羟自由基,从而起到保护DNA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果皮 多酚粗提物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DNA损伤 pGL6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对黄颡鱼稚鱼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海军 任胜杰 +1 位作者 杨铁柱 杨治国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0,共6页
【目的】评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暴露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稚鱼的遗传毒性。【方法】将黄颡鱼稚鱼(孵化120 h)暴露于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4、0.6、0.8 mg/L的SDBS中96 h后,采用微核实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测定... 【目的】评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暴露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稚鱼的遗传毒性。【方法】将黄颡鱼稚鱼(孵化120 h)暴露于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4、0.6、0.8 mg/L的SDBS中96 h后,采用微核实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测定不同暴露浓度的黄颡鱼稚鱼红细胞微核率和细胞尾部DNA损伤率,检测稚鱼组织中DNA氧化损伤的特异性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的含量。【结果】黄颡鱼稚鱼红细胞微核率变化范围为(0.22±0.02)%~(0.59±0.03)%,且随着SDBS暴露浓度的升高,对应黄颡鱼稚鱼红细胞微核率也显著增加(P<0.05)。SDBS暴露对黄颡鱼稚鱼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损伤,DNA损伤率在9.4%~24.7%。SDBS暴露浓度(x)与稚鱼细胞尾部DNA含量(y)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对应的回归方程为y^(^)=4.6x+1.48(R2=0.9396,n=24,P<0.05)。黄颡鱼稚鱼组织中8-羟基脱氧鸟苷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7±0.36)~(8.0±0.58)μg/L,随着SDBS暴露浓度的升高,对应黄颡鱼稚鱼组织中8-羟基脱氧鸟苷质量浓度也显著增加(P<0.05)。【结论】0.2~0.8 mg/L的SDBS暴露对黄颡鱼稚鱼具有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遗传毒性 黄颡鱼 微核实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医学
17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1999年第5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环境医学 温石棉 链断裂 微核率 显著性 中科院 毒性效应 细胞遗传学毒性 单细胞凝胶电泳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