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带汤防治脾虚湿盛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韩月 沈甦 +1 位作者 傅捷 任青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5,共6页
目的探讨完带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疗效及对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脾虚湿盛VVC患者随机分为完带汤组和氟康唑组各35例,治疗期间2组各脱落5例。氟康唑组采用150... 目的探讨完带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疗效及对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脾虚湿盛VVC患者随机分为完带汤组和氟康唑组各35例,治疗期间2组各脱落5例。氟康唑组采用150 mg氟康唑口服一次;完带汤组采用完带汤口服14 d。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评估2组患者临床治愈(Test of cure,TOC)率及临床缓解(Clinical improvement,CI)率;比色法检测阴道灌洗液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变化以评估DNA损伤情况;治疗后3月评估患者访视临床完全缓解(Follow up,FU)、真菌学转阴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呈现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完带汤组优于氟康唑组(P<0.05,P<0.01);完带汤组TOC、CI、真菌学转阴率与氟康唑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完带汤组FU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氟康唑组(P<0.05,P<0.01)。治疗后,氟康唑组阴道灌洗液中8-OHDG表达显著增加(P<0.001),完带汤组未见明显变化,显著低于氟康唑组(P<0.001)。结论完带汤总体临床疗效与氟康唑相当,但在改善中医证候、防止复发方面优于氟康唑,同时具有不加剧阴道细胞DNA损伤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带汤 阴道酵母菌 DNA损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力因子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媛 刘会玲 +1 位作者 吴丹 李宝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347-2351,共5页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病,由于其反复发作、治疗困难,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案各异。本文针对毒力因子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关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发病机...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病,由于其反复发作、治疗困难,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案各异。本文针对毒力因子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关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发病机制、治疗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阴道酵母菌 毒力因子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37
3
作者 马啸 蔡慧华 +4 位作者 何彦 郑慧敏 康玲 周宏伟 刘木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198,共7页
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菌群的动态变迁。方法不同时间点采集RVVC患者(6例)以及正常对照女性(5例)阴道分泌物,分别对每个样本进行细菌总基因组DNA提取、16S r RNA V4区基因扩增及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 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菌群的动态变迁。方法不同时间点采集RVVC患者(6例)以及正常对照女性(5例)阴道分泌物,分别对每个样本进行细菌总基因组DNA提取、16S r RNA V4区基因扩增及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等步骤,然后通过BIPES、TSC、GAST等程序,分析比较两组阴道菌群物种丰度和结构以及菌群动态变化。结果正常对照女性阴道菌群以乳酸杆菌为主,其中惰性乳杆菌和卷曲乳杆菌比例相当,同时存在少量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和其它菌属;或者以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奇异菌属、纤毛菌属等为主要菌属;而RVVC患者阴道菌群丰富度明显降低,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属,卷曲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正常对照女性阴道菌群随月经周期的变化出现波动,其中在月经期的波动最为明显,其优势菌属在月经周期中呈现相互交替或保持绝对优势的变化模式;而RVVC患者阴道菌群的波动性减弱,不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且在疾病发作期和间歇期的菌群结构相似。结论 RVVC患者阴道菌群结构不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在疾病发作期和间歇期相似。诱导卷曲乳杆菌产生或抑制惰性乳杆菌定植,从而恢复阴道菌群比例,可能可以治愈RV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阴道酵母菌 阴道菌群 动态分析 BIPES 16S r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菌种与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阳华 叶元 +1 位作者 王玉春 曾永群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56-758,共3页
目的: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菌种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用沙氏培养基35℃培养194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其中RVVC97例,VVC97例。用API32℃假丝酵母菌... 目的: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菌种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用沙氏培养基35℃培养194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其中RVVC97例,VVC97例。用API32℃假丝酵母菌鉴定板及ATBTMFUNGUS3药敏板接种,在ATBExpressio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判读结果。结果:在培养检测的194例阴道分泌物中白假丝酵母菌156例,占80.41%(156/194);RVVC组中7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75.26%(73/97),VVC组中8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85.57%(83/97)。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与VV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药物敏感率(68.04%)低于VVC组(86.60%)(P<0.05)。结论: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假丝酵母菌,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于VVC组。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低于VVC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酵母菌 复发 菌种分型 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杂交检测在细菌性阴道病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田 李小毛 +2 位作者 丁杰 黄敏 禹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12-1715,共4页
目的评估核酸杂交法在检测和识别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关微生物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门诊具有阴道炎症状或体征的103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以Nungent评分、真菌培养为金标准,BV蓝试剂检测... 目的评估核酸杂交法在检测和识别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关微生物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门诊具有阴道炎症状或体征的103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以Nungent评分、真菌培养为金标准,BV蓝试剂检测法、湿片镜检为常用检测方法,比较核酸检测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检测的一致性。结果与Nungent评分相比,核酸检测法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6.2%,高于湿片镜检和BV蓝试剂检测法;与真菌培养相比,核酸杂交法检测的敏感性为89.4%,特异性为98.3%,核酸杂交法与金标准检测方法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混合感染的检出准确性高于镜检(83.3%vs.70.8%)。结论与传统的检测方法比较,核酸杂交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以同时区分和识别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的致病微生物,尤其在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炎微生物检测 核酸杂交 细菌阴道 阴道酵母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和假丝酵母菌群分布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6
6
作者 曾俊 宗利丽 +2 位作者 毛婷 黄郁馨 徐正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49-1653,共5页
探讨致病假丝酵母菌菌群分布以及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对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既往用药及工作环境相似的急性VVC患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 探讨致病假丝酵母菌菌群分布以及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对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既往用药及工作环境相似的急性VVC患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对其阴道来源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分子水平的菌种鉴定,结合SSCP和基因扫描(GeneScan)对白假丝酵母菌CAI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确定其基因型,对VVC的严重程度进行临床症状体征的评分。结果从获得的198份标本中分离白假丝酵母菌140株(70.7%);58株非白假丝酵母菌(29.3%)。198名患者中重度VVC 95人,轻中度VVC 103人。白假丝酵母菌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所占比列分别为62.1%和76.6%(P=0.011)。140株C.albican共检出38种CAI基因型且集中分布于少数几种,其中基因型30-45(44株,31.43%)和32-46(23株,16.43%)最常见,其次为基因型30-46(4株,2.86%)和32-47(9株,6.42%)。以上4种优势基因型菌株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9%vs 42.0%,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仍然是VVC的主要致病菌,但非白假丝酵母菌与白假丝酵母菌相比更容易引起重度VVC,白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型与VVC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酵母菌 酵母菌 CAI基因型 单链构象多态分析 基因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菌群分析与治疗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朝晖 王晓莉 廖秦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30-732,共3页
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的致病菌群情况,探讨对RVVC的治疗。方法:对108例RVVC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有效的半年巩固治疗,治疗第3月结... 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的致病菌群情况,探讨对RVVC的治疗。方法:对108例RVVC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有效的半年巩固治疗,治疗第3月结束、治疗第6月结束时进行假丝酵母菌涂片检查。结果:RVVC患者中81例(75.0%)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9例(17.6%)为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3.7%)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1.9%)为热带假丝酵母菌,2例(1.9%)为克柔假丝酵母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在108例RVVC患者中80.6%、66.7%、65.74%、57.4%、8.3%、6.5%分别对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敏感;7.4%的假丝酵母菌对所有列出的药物均已耐药。治疗3个月、6个月结束时症状体征评分都比初诊时有明显好转(P<0.0001)。治疗3个月结束时假丝酵母菌转阴率为76.2%(80/105),治疗6个月结束时假丝酵母菌转阴率为64.8%(68/105)。结论:①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比例在RVVC患者中增高,可以占到25.00%,而其中17.6%的RVVC是由于光滑假丝酵母菌造成的。②在治疗RVVC时,要根据假丝酵母菌培养、药敏实验结果以及以往患者的用药经验及发作特点选择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阴道酵母菌 菌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病致病菌种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祁文瑾 陈卓 许妙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5-557,共3页
目的对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病(RVVC)患者不同发病时期致病菌种进行分析,为RVVC的有效治疗提供病原学研究资料。方法以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VITEK 2酵母菌鉴定卡鉴定妊娠与非妊娠RVVC患者致病菌种差异,同期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病(V... 目的对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病(RVVC)患者不同发病时期致病菌种进行分析,为RVVC的有效治疗提供病原学研究资料。方法以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VITEK 2酵母菌鉴定卡鉴定妊娠与非妊娠RVVC患者致病菌种差异,同期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病(VVC)患者为对照。结果非孕RVVC复发患者及妊娠VVC患者致病非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孕VVC患者(P<0.05);妊娠RVVC复发患者中自假丝酵母菌比例虽较妊娠RVVC初发和妊娠VVC患者有所降低,但三组间白似丝酵母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假丝酵母菌的复发和再感染均在RVVC的发生中发挥作用,妊娠状态可能增加阴道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阴道 妊娠 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陈颐 梁颖 +2 位作者 冉青珍 黄晋琰 范瑞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1448-1450,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84例,采用SPSS 17.0建立数据库,分析不同中医证候在年龄、病程、VVC评分、居住环境、婚姻状况、孕产史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复发...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84例,采用SPSS 17.0建立数据库,分析不同中医证候在年龄、病程、VVC评分、居住环境、婚姻状况、孕产史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中医证候以湿热蕴结为主,脾虚湿注次之。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上存在差异;在VVC评分<7分的患者中,脾虚湿注证人数最多;在VVC评分≥7分的患者中,湿热蕴结证人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阴道酵母菌 辨证 分布规律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乳杆菌黏附性及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施 张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89-1792,共4页
目的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乳杆菌黏附功能和其调节局部免疫功能的特点。方法从VVC患者和健康对照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乳杆菌并鉴定。测定两组获得不同乳杆菌菌种(株)与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株VK2/E6E7的黏附功能,并检测... 目的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乳杆菌黏附功能和其调节局部免疫功能的特点。方法从VVC患者和健康对照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乳杆菌并鉴定。测定两组获得不同乳杆菌菌种(株)与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株VK2/E6E7的黏附功能,并检测在不同乳杆菌存在时,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株VK2/E6E7分泌白介素(IL)-1α、IL-1β、IL-6和IL-8的水平。结果VVC组的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的黏附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VVC组的卷曲乳杆菌、发酵乳杆菌能上调IL-6和IL-8的水平,阴道乳杆菌能上调IL-6水平,而加氏乳杆菌、德氏乳杆菌能上调IL-1α和IL-1β的水平。结论VVC组患者乳杆菌黏附性减低,调节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功能 阴道酵母菌 黏附功能 阴道局部免疫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氯甲羟喹/三烯甲雌醇联合乳酸菌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00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阳艳 徐元萍 +1 位作者 王燕 郎雁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5-716,共2页
目的观察二氯甲羟喹/三烯甲雌醇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维持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 RVVC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阴道深部交替放置二氯甲羟喹/三烯甲雌醇阴道片及乳酸菌阴道胶... 目的观察二氯甲羟喹/三烯甲雌醇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维持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 RVVC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阴道深部交替放置二氯甲羟喹/三烯甲雌醇阴道片及乳酸菌阴道胶囊,对照组阴道放置克霉唑,3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月月经干净后和疗程结束后1,2,3,6个月时分别复诊,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及3,6个月的总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5%,74%,3个月总复发率分别为1%,20%;6个月总复发率分别为4%,29%,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氯甲羟喹/三烯甲雌醇阴道片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交替局部用药治疗RVVC,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甲羟喹/三烯甲雌醇 克霉唑 乳酸菌阴道胶囊 酵母菌 阴道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桂红 唐赛赛 崔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I0007-I0007,共1页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科常见的生殖道炎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研究发现,阴道细胞免疫功能的增强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复发能够起到抑制作用。中医历代著作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但从...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科常见的生殖道炎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研究发现,阴道细胞免疫功能的增强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复发能够起到抑制作用。中医历代著作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但从症状以及体征的分析方面来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应当归类为中医学中的“阴痒”以及“带下”类型病症,即阴道瘙痒同时伴有白带增多。充分发挥中草药的优势,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阴道酵母菌 中草药治疗 阴道瘙痒 生殖道炎症 临床分析研究 细胞免疫功能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霉菌素联合定菌生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玉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7期3043-3044,共2页
目的:探讨制霉菌素联合乳杆菌活菌胶囊(定菌生)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疗效。方法:将256例RVVC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28例,观察组用制霉菌素联合定菌生治疗,对照组单一应用制霉菌素治疗。对治疗后7~10d的近期效果及所有... 目的:探讨制霉菌素联合乳杆菌活菌胶囊(定菌生)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疗效。方法:将256例RVVC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28例,观察组用制霉菌素联合定菌生治疗,对照组单一应用制霉菌素治疗。对治疗后7~10d的近期效果及所有治愈患者两疗程后30~37d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其近期治疗效果及远期治疗效果的差别。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近期临床治愈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远期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制霉菌素联合定菌生治疗RVVC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 制霉菌素 复发阴道酵母菌 乳酸杆菌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莪术油栓联合氟康唑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2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50-151,153,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莪术油栓连续周期用药联合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RVVC患者22例,予复方莪术油栓连续周期用药联合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观察其疗效... 目的:观察复方莪术油栓连续周期用药联合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RVVC患者22例,予复方莪术油栓连续周期用药联合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周期结束时所有患者主观症状完全缓解,第2周期起评价疗效,仅1例复发;总治愈率为95.45%。治疗结束后观察半年.2例复发,占9.09%;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莪术油栓连续周期用药联合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RVVC有效、复发率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 念珠菌 药物疗法 复方莪术油栓 氟康唑 酵母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分析研究
15
作者 宋桂红 唐赛赛 崔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I0007-I0007,共1页
《中医妇科学》主编:谈勇编辑出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装帧:平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334-7定价:69.00元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科常见的生殖道炎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研究发现,阴道细胞免疫功能的增强对复发性外阴阴... 《中医妇科学》主编:谈勇编辑出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装帧:平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334-7定价:69.00元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科常见的生殖道炎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研究发现,阴道细胞免疫功能的增强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复发能够起到抑制作用。中医历代著作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但从症状以及体征的分析方面来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应当归类为中医学中的"阴痒"以及"带下"类型病症,即阴道瘙痒同时伴有白带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阴道酵母菌 《中医妇科学》 中草药治疗 阴道瘙痒 生殖道炎症 临床分析研究 谈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阴道免疫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晓红 朱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85-987,共3页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是女性生殖道炎症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是指一年内有症状的VVC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是女性生殖道炎症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是指一年内有症状的VVC 发作4次或4次以上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酵母菌 复发 生殖道炎症 免疫 RVVC 阴道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6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冉崇兰 王芳 王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3例RVVC患者为研究组,同期130例VVC患者为对照组,分析RVVC的临床特点。结果:①RVVC组的患者年龄(32.79±6.730岁)明显高于VVC组(30.46±6.193岁),RVVC组的医...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3例RVVC患者为研究组,同期130例VVC患者为对照组,分析RVVC的临床特点。结果:①RVVC组的患者年龄(32.79±6.730岁)明显高于VVC组(30.46±6.193岁),RVVC组的医务人员构成比(7.9%)高于VVC组(0.8%),婚姻、经济、用药及性生活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RVVC组中,首次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构成比(65.1%)显著高于VVC组(49.2%),首次治疗采用局部-外洗-口服联合用药治疗的比例(15.9%)亦高于VVC组(3.8%),RVVC组的性伴侣治疗比例明显高于VVC组;③RVVC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与VV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VC较VVC的年龄大,症状、体征更重,治疗更复杂和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酵母菌 复发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原学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岱 刘朝晖 +6 位作者 廖秦平 童晓文 樊尚荣 张淑兰 张弋 刘小平 林蓓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06-909,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对影响VVC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大样本研究,对416例VVC进行流行病学情况调查,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菌种。结果:①416例患者中重度VVC311例,非重度VVC... 目的: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对影响VVC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大样本研究,对416例VVC进行流行病学情况调查,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菌种。结果:①416例患者中重度VVC311例,非重度VVC105例。培养共获得菌株365株,重度VVC菌种298株,分布为白假丝酵母菌276例(92.6%);非白假丝酵母菌22例(7.4%),包括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1.7%),克柔假丝酵母菌2例(0.7%),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1.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例(1.0%)及其他酵母菌8例(2.7%)。单纯VVC67例,白假丝酵母菌54例(80.6%)。②VVC严重程度与患者吸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04(P<0.05);患者的性伴侣个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103(P<0.05),表明患者的性伴侣个数越多,病情具有加重的趋势;患者清洗外阴的频率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03(P<0.05);最近12个月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作次数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2(P<0.05),表明复发患者的疾病较为严重。结论:①白假丝酵母菌为重度VVC的主要致病菌。②VVC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在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酵母菌 菌种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光荣 胡平 +2 位作者 张冬霞 唐吉云 段德鉴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与致病菌种的变迁、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和性伴侣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妇产科门诊123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及其性伴侣龟头皮屑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78.9%,光滑假...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与致病菌种的变迁、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和性伴侣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妇产科门诊123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及其性伴侣龟头皮屑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78.9%,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8.7%,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4%。对酮康唑药物敏感率高达75.6%,对特比奈芬耐药率高达75.6%。在随访的102例性伴侣中,有症状者44.1%,镜检阳性率为26.5%,培养阳性率为51.0%,菌种分布与性伴侣一致率为98.0%。结论:非白假丝酵母菌占VVC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性伴侣的感染可能是VVC复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阴道酵母菌 药敏试验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梁轶珩 樊尚荣 +2 位作者 刘小平 高淑红 袁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5-627,共3页
目的对比硝酸咪康唑阴道栓和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探讨阴道假丝酵母菌浓度和疗效的关系。方法将200例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予顿服氟康唑胶囊150mg,间隔72h连续两次治疗或硝酸咪康... 目的对比硝酸咪康唑阴道栓和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探讨阴道假丝酵母菌浓度和疗效的关系。方法将200例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予顿服氟康唑胶囊150mg,间隔72h连续两次治疗或硝酸咪康唑阴道栓1200mg,阴道上药,间隔72h连续两次治疗。停药7~14d、30~35d对患者随访。对两组患者取阴道拭子培养假丝酵母菌及半定量计数假丝酵母菌。结果完成治疗及随访的患者咪康唑组95例,氟康唑组98例。停药后7~14d咪康唑组、氟康唑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7.89%、75.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30~35d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3.68%和6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咪康唑组培养白假丝酵母菌93例,光滑假丝酵母菌2例,两种类型假丝酵母菌混合感染5例。氟康唑组培养白假丝酵母菌92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热带念珠菌1例,两种类型假丝酵母菌混合感染4例。两种治疗方法中不同白假丝酵母菌半定量培养浓度患者的治愈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康唑1200mg2日剂量阴道上药与口服氟康唑150mg2日剂量的治疗效果相似,为更新VVC治疗指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酵母菌 硝酸咪康唑 氟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