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级入轨火箭的变混合比分析
1
作者 魏超 罗有方 《火箭推进》 CAS 1995年第5期28-39,共12页
本文分析了变混合比对单级入轨(SSTO)垂直发射和垂直着陆火箭性能的影响。采用新的 ALTOS 弹道优化程序对爬高期间的混合比直接优化,使推进剂的消耗量最少。起飞时的最大混合比在5~11之间变化,而火箭的起飞加速度则在1.3~1.6之间变化... 本文分析了变混合比对单级入轨(SSTO)垂直发射和垂直着陆火箭性能的影响。采用新的 ALTOS 弹道优化程序对爬高期间的混合比直接优化,使推进剂的消耗量最少。起飞时的最大混合比在5~11之间变化,而火箭的起飞加速度则在1.3~1.6之间变化。对起飞质量相等的火箭的结构作了比较。火箭和推进系统简单的质量模型已应用于有效载荷增量的计算。所研究的方案的最大理论有效载荷比定混合比发动机方案高9.5%。根据优化结果,提出变混合比发动机的技术要求和关键技术。关键技术涉及到冷却、涡轮和燃烧室的材料以及喷注器和涡轮泵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入轨火箭 混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级入轨火箭推进
2
作者 孙国庆 杨瑞亭 《火箭推进》 CAS 1995年第4期9-15,共7页
随着材料工艺的最新进展,高速气动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单级入轨运载火箭(SSTO)成为可行。本文将要讨论 SSTO 推进方案,这包括发动机结构的限制及不同循环系统的优缺点。文中讨论了 SSTO 推进系统的要求、确定了满足这些要求的推进结构。... 随着材料工艺的最新进展,高速气动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单级入轨运载火箭(SSTO)成为可行。本文将要讨论 SSTO 推进方案,这包括发动机结构的限制及不同循环系统的优缺点。文中讨论了 SSTO 推进系统的要求、确定了满足这些要求的推进结构。为便于系统在相当技术水平下比较,本文介绍了火箭干质与比冲、海平面推质比及推进剂容积密度敏感性的相互权衡。文中还讨论了三组元推进剂性能优点,推进技术对火箭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入轨运载火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级入轨有翼火箭的气动设计
3
作者 仇强华 黄志澄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1997年第2期19-25,共7页
简单地介绍了单级入轨火箭的可行性;详细地阐述了单级入轨有翼火箭气动设计的基本思想,即以箭身来满足上升段的要求,以机翼来满足再入段的要求。还介绍了美国航空航天局设计单级人轨有翼火箭的气动设计方法─—响应表面法。在此基础... 简单地介绍了单级入轨火箭的可行性;详细地阐述了单级入轨有翼火箭气动设计的基本思想,即以箭身来满足上升段的要求,以机翼来满足再入段的要求。还介绍了美国航空航天局设计单级人轨有翼火箭的气动设计方法─—响应表面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根据本文叙述的基本气动设计思想和方法设计出的一种单级人轨火箭的典型外形。最后得到了结论并提出了在我国开展单级入轨火箭预研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入轨火箭 气动设计 火箭 航天飞行 有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主要工况验证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宁建华 《火箭推进》 CAS 1999年第2期35-46,共12页
在1995年8月至1996年5月间,利用技术试验基础(TTB)发动机实施了航天飞机主发动机(SSME)试验计划。对单级入轨火箭的研究表明,扩大推进系统的工作范围可显著降低火箭重量和成本。该试验计划证明,SSME 能在很宽的工作范围内安全工作,因此... 在1995年8月至1996年5月间,利用技术试验基础(TTB)发动机实施了航天飞机主发动机(SSME)试验计划。对单级入轨火箭的研究表明,扩大推进系统的工作范围可显著降低火箭重量和成本。该试验计划证明,SSME 能在很宽的工作范围内安全工作,因此可用于单级入轨任务。共完成了八项试验,其中四项是在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MSFC)先进的发动机试验台上完成的,另外四项在斯特尼斯航天中心(SSC)A—2高空试验台上完成。主要试验项目有:1)发动机混合比在5.4~6.9之间的主级工况;2)在显著降低发动机入口压力(液氧为0.34MPa,燃料为0.26MPa)下的额定起动性能;3)在额定功率(RPL)的17%,22%,27%,40%,45%和50%下的低功率工况。采用高度仪表化的 TTB 发动机能够详细研究发动机系统的工作情况,这是标准的 SSME 所不能完成的,而且对更深入地了解SSME 和一般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 单级入轨火箭 试验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