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的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报系统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沈浩 刘端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1-35,共5页
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HYSPLIT)模型内核,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搭建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报系统。当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发生时,可以利用该系统对污染物输送轨迹和扩散趋势进行即时模拟预报。该系统较好地模拟了2015年天津"... 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HYSPLIT)模型内核,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搭建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报系统。当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发生时,可以利用该系统对污染物输送轨迹和扩散趋势进行即时模拟预报。该系统较好地模拟了2015年天津"8·12"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事件的污染物输送轨迹和扩散趋势,表明此次爆炸事件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向渤海湾方向输送;污染物主要以水平输送为主,垂直输送很弱;随着污染扩散时间的持续,各高度的污染物在水平输送方向上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格朗日混合粒子轨道模型 突发性大气污染 模拟预报 污染物扩散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粒子翻转对神经网络的影响分析与优化
2
作者 王慧玲 谢卓辰 梁旭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2-840,共9页
DNN芯片作为星载芯片应用到卫星系统中时会受到太空辐照的影响,其中单粒子翻转对存储单元的干扰会使得存储器单元的参数出现错误,该错误映射到神经网络中会造成神经网络最后的输出结果出现偏差。结合单粒子翻转概率模型,对用于网络推断... DNN芯片作为星载芯片应用到卫星系统中时会受到太空辐照的影响,其中单粒子翻转对存储单元的干扰会使得存储器单元的参数出现错误,该错误映射到神经网络中会造成神经网络最后的输出结果出现偏差。结合单粒子翻转概率模型,对用于网络推断的神经网络的权值参数进行注错后分析实验结果准确率,从激活函数的非线性特性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具有双边抑制效果的函数容错能力更强。进一步在网络卷积层后加入BN层和在训练过程中考虑L2正则化提高网络的容错能力,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翻转错误概率模型 深度神经网络 激活函数 网络容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耦合SP+模型及其参数化简 被引量:6
3
作者 吕超 郑君 +3 位作者 罗伟林 王立欣 张波 聂学伟 《电源学报》 CSCD 2015年第3期28-35,共8页
为了更加准确便捷地研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健康状态,提出了一种热耦合SP+模型。首先,在单粒子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液相扩散作用和电池温度的描述;然后,针对模型参数过多、不易应用的问题,进行参数化简融合,并保留了其清晰的物理含义;最后... 为了更加准确便捷地研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健康状态,提出了一种热耦合SP+模型。首先,在单粒子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液相扩散作用和电池温度的描述;然后,针对模型参数过多、不易应用的问题,进行参数化简融合,并保留了其清晰的物理含义;最后,对该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端电压、容量和表面温度的验证。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有很高的仿真精度。热耦合SP+模型的提出使锂离子电化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和计算过程得到了简化,增加了热行为的仿真,为电化学模型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单粒子模型 参数化简 热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P模型的锂电池参数辨识和SOC估计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波 谢锋 +1 位作者 卢佩航 徐劲力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2-835,874,共5页
精准的电池模型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它为准确估计电池荷电状态(SOC)提供保证。基于电化学反应机理,建立扩展单粒子(ESP)模型。基于ESP模型参数较多的特点,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分不同SOC阶段进行多组参数辨识,通过充放电实验验证... 精准的电池模型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它为准确估计电池荷电状态(SOC)提供保证。基于电化学反应机理,建立扩展单粒子(ESP)模型。基于ESP模型参数较多的特点,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分不同SOC阶段进行多组参数辨识,通过充放电实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基于ESP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引入强跟踪滤波器和自适应滤波方法,且对模型状态方程进行修正,建立自适应强跟踪Sigma点卡尔曼滤波算法来进行SOC估计。结果表明,ESP模型有较高的精度,且基于此模型和所建立的算法可以实现对SOC的精确估计,其最大误差在2.3%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单粒子模型 参数辨识 改进遗传算法 荷电状态估计 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合金RCo_5中稀土离子的磁晶各向异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峪怀 刘福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5-167,共3页
利用单粒子点电荷模型研究了RCo5中一系列稀土离子 ,包括轻离子Pr3 + ,Nd3 + 和重离子Tb3 + ,Dy3 + ,Er3 + 的磁晶各向异性。计算分析表明过渡族元素对晶场的贡献和晶场高阶项不可忽略 ,虑及过渡族元素和晶场高阶项对晶场的贡献后 ,得... 利用单粒子点电荷模型研究了RCo5中一系列稀土离子 ,包括轻离子Pr3 + ,Nd3 + 和重离子Tb3 + ,Dy3 + ,Er3 + 的磁晶各向异性。计算分析表明过渡族元素对晶场的贡献和晶场高阶项不可忽略 ,虑及过渡族元素和晶场高阶项对晶场的贡献后 ,得到的各稀土离子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及其随温度变化都与实验一致的结果 ,此结果还特别解释了以前不能解释的轻稀土离子Pr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磁晶各向异性 单粒子模型 晶场 各向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电子注的聚焦和传输 被引量:1
6
作者 韩莹 阮存军 +1 位作者 王勇 赵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35-2939,共5页
采用单粒子模型,对有限宽矩形带状电子注在周期会切磁场(PCM)、带偏移磁极的周期会切磁场(offset-pole PCM)和周期会切周期四极磁铁混合磁场(PCM-PQM)聚焦结构中传输的双平面聚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CM和offset... 采用单粒子模型,对有限宽矩形带状电子注在周期会切磁场(PCM)、带偏移磁极的周期会切磁场(offset-pole PCM)和周期会切周期四极磁铁混合磁场(PCM-PQM)聚焦结构中传输的双平面聚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CM和offset-pole PCM聚焦结构对于实现带状电子注的双平面边缘聚焦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它们无法独立控制电子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聚焦。PCM-PQM聚焦结构则非常有效地改善了聚焦,可以很好地实现带状电子注边缘的聚焦和均匀稳定的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电子注 聚焦结构 传输 PCM 周期 会切磁场 双平面 单粒子模型 四极磁铁 控制电子 混合磁场 分析研究 有限宽 聚焦比 注水 稳定 数值 偏移 理论 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电子激光理论的经典近似
7
作者 何冠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67-370,共4页
根据单粒子模型阐述了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讨论电子在周期性静磁场中与辐射场的作用,给出较清晰的物理图象.
关键词 自由电子激光 单粒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咸海干涸湖床粉尘潜在扩散的时空变异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阿布拉·吐合提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2 位作者 葛拥晓 王伟 杜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56-3766,共11页
基于1969~2018年再分析气象资料,运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HYSPLIT)模型,计算了以咸海为中心未来7d的逐日气团轨迹,采用核密度分析法,绘制了5个层次(0~0.5,0.5~1,1~1.5,1.5~2,2~5km·agl)的气团轨迹密度图,分析了咸海干涸湖床粉... 基于1969~2018年再分析气象资料,运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HYSPLIT)模型,计算了以咸海为中心未来7d的逐日气团轨迹,采用核密度分析法,绘制了5个层次(0~0.5,0.5~1,1~1.5,1.5~2,2~5km·agl)的气团轨迹密度图,分析了咸海干涸湖床粉尘扩散的时空变异.结果显示,粉尘潜在扩散具有季节分异.春、冬季粉尘扩散范围与密度最大,沿东北方向扩散比例分别占61%、35%,最远可达亚洲东部地区,其次是秋季;夏季粉尘扩散以0.5km为界限表现明显的高度差异.随着高度的增加,粉尘潜在扩散的密度逐渐降低.受地形与天气系统的影响,春、夏粉尘扩散呈现向东北,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秋、冬呈现沿东北方向扩散趋势.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咸海干涸湖床粉尘可远距离输送:在近源区沉降,影响乌兹别克斯坦及周边国家,在山区沉降,则可能加速天山雪冰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格朗日混合粒子轨道模型 咸海 干涸湖床 粉尘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湘雪 蒲维维 +5 位作者 马志强 林伟立 韩婷婷 李颖若 周礼岩 石庆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473-3483,共11页
在北京城区和上甸子本底地区分别开展了为期3a和1a的NH_(3)在线观测,并结合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北京地区NH_(3)浓度水平、年季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北京城区和本底地区的NH_(3)年均浓度分别为(32... 在北京城区和上甸子本底地区分别开展了为期3a和1a的NH_(3)在线观测,并结合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北京地区NH_(3)浓度水平、年季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北京城区和本底地区的NH_(3)年均浓度分别为(32.5±20.8)×10^(-9)V/V和(11.6±10.3)×10^(-9)V/V,北京城区的NH_(3)浓度高于大多数国内外主要城市和地区的NH_(3)浓度水平.城区和本底地区NH_(3)浓度年变化特征为夏季高,分别为(34.1±6.8)×10^(-9)V/V和(11.1±2.2)×10^(-9)V/V,冬季低,分别为(19.7±9.3)×10^(-9)V/V和(2.4±0.6)×10^(-9)V/V.NH_(3)的日变化特征受气象因素影响明显,其结果表明,春季城区NH_(3)浓度峰值出现在15:00,而本底地区受西南风影响在20:00达到峰值;夏季城区NH_(3)浓度最高值在7:00出现,本底地区则呈现双峰值(分别在09:00和22:00);秋季城区和本底地区的日变化规律一致,均在22:00出现峰值;冬季城区的峰值出现时间晚于本底地区,峰值分别出现在23:00和20:00.西南风是造成本底地区NH_(3)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春季和夏季,随着西南向风速的增大,NH_(3)浓度显著升高.城区的NH_(3)浓度则主要受到局地排放的影响.浓度权重轨迹法的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天津、河北及河南北部地区是影响北京地区大气NH_(3)的主要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 上甸子本底站 区域输送 拉格朗日综合粒子轨道(HYSPLIT)模型 浓度权重轨迹(CW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