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准循环码的FPGA抗辐射容错方法
1
作者 陈夏楠 赵亮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6,共7页
针对SRAM型FPGA在辐射环境中易受高能粒子影响发生单粒子多位翻转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位交织技术的(16,8)准循环码抗单粒子多位翻转容错方法。在分析FPGA的典型多位翻转错误图样的基础上,采用软容错中的错误检测与纠正思想将传统的(... 针对SRAM型FPGA在辐射环境中易受高能粒子影响发生单粒子多位翻转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位交织技术的(16,8)准循环码抗单粒子多位翻转容错方法。在分析FPGA的典型多位翻转错误图样的基础上,采用软容错中的错误检测与纠正思想将传统的(16,8)准循环码和改进位交织技术相结合来提高编解码的软容错能力。仿真和硬件平台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FPGA中由于单粒子效应所导致的至多五位突发错误的纠正和两位随机错误的检测,同时具有编解码不额外增加冗余位、实现简单和容错能力强的特点,为增强SRAM型FPGA在应用过程中的抗单粒子翻转能力、提高相关系统的辐照可靠性提供了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AM型FPGA 单粒子多位翻转 改进准循环码 错误检测与纠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RAM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雯 郭晓强 +2 位作者 陈伟 罗尹虹 王汉宁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95-2503,共9页
以65nm双阱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工艺的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SRAM中晶体管布局和邻近SRAM的相对位置,对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致纳米SRAM内部节点电势多次翻... 以65nm双阱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工艺的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SRAM中晶体管布局和邻近SRAM的相对位置,对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致纳米SRAM内部节点电势多次翻转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阐述,对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致纳米SRAM发生MCU(Multiple Cell Upset)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致SRAM内部节点电势多次翻转源于N阱中两个PMOS漏极电势的竞争过程,竞争过程与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的强弱相关,需综合考虑PMOS源极与N阱接触的距离、PMOS漏极与N阱的电势差两个因素.在纳米双阱CMOS工艺的SRAM中,PNP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对MCU起着重要作用.减小阱接触与SRAM单元的距离,可减弱邻近SRAM的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并降低MCU的发生概率,即使阱接触距离很近,特殊角度的斜入射和高LET(Linear Energy Transfer)值离子入射仍存在触发邻近SRAM的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并导致MCU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 单粒子多位翻转 纳米SR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PGA的高可靠EDAC系统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于善鹏 占丰 姜连祥 《质量与可靠性》 2019年第2期29-33,共5页
为减少单粒子效应对存储器造成的数据错误影响,目前卫星上多采用汉明码编码方式实现的错误检测与纠正(EDAC)系统进行数据保护。为减少单粒子翻转造成的影响,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将三模冗余(TMR)与(16, 8)准循环码2种技术相结合,... 为减少单粒子效应对存储器造成的数据错误影响,目前卫星上多采用汉明码编码方式实现的错误检测与纠正(EDAC)系统进行数据保护。为减少单粒子翻转造成的影响,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将三模冗余(TMR)与(16, 8)准循环码2种技术相结合,能够纠正单个存储器中的多位错误。通过4个FPGA实现的两级三模冗余系统,解决表决器模块单点失效的问题,对存储器中的数据进行保护,并通过仿真验证和可靠性分析证明系统的高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粒子多位翻转 TMR (16 8)准循环码 高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