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核铂(Ⅱ)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测试研究
1
作者 程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7-179,共3页
以4,6-二苯基-2,2′-联二吡啶和6-苯基-2,2′-联二吡啶-4-甲酸甲酯及乙酯为配体,与氯化亚铂酸钾反应,合成得到3种单核铂(Ⅱ)吡啶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及质谱表征其结构。4,6-二苯基-2,2′-联二吡啶氯化铂(Ⅱ)、6-苯基-2,2... 以4,6-二苯基-2,2′-联二吡啶和6-苯基-2,2′-联二吡啶-4-甲酸甲酯及乙酯为配体,与氯化亚铂酸钾反应,合成得到3种单核铂(Ⅱ)吡啶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及质谱表征其结构。4,6-二苯基-2,2′-联二吡啶氯化铂(Ⅱ)、6-苯基-2,2′-联二吡啶-4-甲酸甲酯氯化铂(Ⅱ)和6-苯基-2,2′-联二吡啶-4-甲酸乙酯氯化铂(Ⅱ)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330、337和337nm,且在400~500nm处均有1个较低的宽吸收峰。设定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激发波长,测定了其荧光性能,发射波长均处于480~580n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吡啶配合 合成 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炔基配体对2,6-双(N-乙基苯并咪唑)吡啶炔基铂(Ⅱ)配合物与G-四链体作用及抗癌活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欧植泽 句宝龙 +3 位作者 高云燕 王子超 黄干 钱一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86-2394,共9页
合成了三种2,6-双(N-乙基苯并咪唑)吡啶炔基铂(Ⅱ)配合物(2-4),其中配合物2的炔基配体为抗癌药物埃罗替尼.利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圆二色(CD)光谱,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方法研究了铂(Ⅱ)配合物与人体端粒(Hetelo)和c-myc原... 合成了三种2,6-双(N-乙基苯并咪唑)吡啶炔基铂(Ⅱ)配合物(2-4),其中配合物2的炔基配体为抗癌药物埃罗替尼.利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圆二色(CD)光谱,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方法研究了铂(Ⅱ)配合物与人体端粒(Hetelo)和c-myc原癌基因(c-myc)G-四链体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铂配合物与G-四链体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K_a>10~6L·mol^(-1)),在无碱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能诱导G-四链体的形成.含苯乙炔基团的配合物2、3能使c-myc G-四链体的熔解温度上升24℃以上,而含丙炔基团的铂配合物4仅使c-myc G-四链体的熔解温度升高9.0℃,表明炔基结构对铂(Ⅱ)配合物与G-四连体的作用有较大影响.配合物2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性明显高于埃罗替尼及其他两种配合物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四链体 ()配合 抗癌活性 DNA作用 炔基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羧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性能
3
作者 罗鹏 姜茜 +1 位作者 卢凤阳 钟国清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60-2166,共7页
以2-吡啶甲酸(2-Hpic)、吡啶-2,6-二甲酸(2,6-H_(2)pda)为主配体,咪唑(Him)、2-甲基咪唑(2-Hmim)为辅助配体,制备了两例Cu(Ⅱ)配合物[Cu(pic)(im)(Him)]·2H_(2)O(1)和[Cu(2,6-pda)(2-Hmim)(H_(2)O)_(2)](2-Hmim)(2),用元素分析、X... 以2-吡啶甲酸(2-Hpic)、吡啶-2,6-二甲酸(2,6-H_(2)pda)为主配体,咪唑(Him)、2-甲基咪唑(2-Hmim)为辅助配体,制备了两例Cu(Ⅱ)配合物[Cu(pic)(im)(Him)]·2H_(2)O(1)和[Cu(2,6-pda)(2-Hmim)(H_(2)O)_(2)](2-Hmim)(2),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制得的Cu(Ⅱ)配合物作为前驱体,分别制备了纳米氧化铜,并探究了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得纳米氧化铜均能够很好地降解MB染料,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研究了Cu(Ⅱ)配合物的抑菌性能,发现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尤其是配合物1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6 mm,且两种配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表现出高药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羧酸 Cu()配合 纳米氧化铜 光催化降解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的三种镉(Ⅱ)配合物晶体结构、荧光表征和Hirshfeld表面分析
4
作者 张力杨 杨冬冬 +2 位作者 李宁 杨元宇 马琦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3-1952,共10页
基于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Hppb)配体,成功合成3种溴离子参与配位的不同Cd(Ⅱ)配合物[Cd(Hppb)_(2)Br_(2)](1)、[Cd_(2)(ppb)_(2)Br_(2)](2)和[Cd(Hppb)Br_(2)]n(3),并确定了其结构特征。在3种配合物中,Cd(Ⅱ)离子、配体、溴离... 基于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Hppb)配体,成功合成3种溴离子参与配位的不同Cd(Ⅱ)配合物[Cd(Hppb)_(2)Br_(2)](1)、[Cd_(2)(ppb)_(2)Br_(2)](2)和[Cd(Hppb)Br_(2)]n(3),并确定了其结构特征。在3种配合物中,Cd(Ⅱ)离子、配体、溴离子的比例分别为1∶2∶2、1∶1∶1、1∶1∶2,最终得到单核(0D)、双核(0D)、一维骨架的不同结构。配合物1中的Cd(Ⅱ)配位环境为轻微扭曲的八面体几何结构,而配合物2和3的中心离子则显示出扭曲的四方锥几何结构。3个配合物的ppb-或Hppb配体的连接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在配合物1中,2个Hppb配体为μ_(1)⁃κN,N'配位模式。而在配合物2中,2个ppb-配体为μ_(2)⁃κN,N'∶κO配位模式,并且作为2个μ1,1桥连接2个Cd(Ⅱ)离子形成双核结构单元,2个Cd离子之间的距离为0.4091(4)nm。在3中,中性Hppb配体为μ_(2)⁃κN,N'∶κO配位模式,并通过μ1,6桥连接Cd(Ⅱ)离子,沿b轴形成一维无限延长的链。利用Hirshfeld表面分析和二维指纹图对这3种配合物进行了研究。此外,配合物1~3的光致发光特性表明,配位阴离子Br-对Cd(Ⅱ)配合物的荧光发射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 Cd()配合 发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集诱导发光铂(Ⅱ)配合物对硝基芳烃的高效发光检测
5
作者 操青松 曾欣 +7 位作者 王晓理 刘佳铭 闫国胜 王光辉 张宇豪 狄玲 邢杨 凌江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73,共10页
合成了一例三苯胺基团修饰的铂(Ⅱ)配合物PtppyTPA,并详细地表征了其结构及光物理性质。研究表明,三苯胺基团可有效激活PtppyTPA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使其在含水量为50%的乙腈中呈现显著的发光增强。以AIE活性的PtppyTPA为发光探针... 合成了一例三苯胺基团修饰的铂(Ⅱ)配合物PtppyTPA,并详细地表征了其结构及光物理性质。研究表明,三苯胺基团可有效激活PtppyTPA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使其在含水量为50%的乙腈中呈现显著的发光增强。以AIE活性的PtppyTPA为发光探针实现了对4种硝基芳烃包括硝苯地平(Nifedipine,NFD)、5-氯-2-硝基三氟甲苯(5-chloro-2-nitrotrifluorotoluene,ClNTFT)、4-溴-1-氟-2-硝基苯(4-bromo-1-fluoro-2-nitrobenzene,BrFNBz)及3-硝基三氟甲苯(3-nitrotrifluorotoluene, NTFT)的发光检测,利用Stern-Volmer方程拟合检测数据并计算了检测效率及检测限。PtppyTPA对上述硝基芳烃的检测效率分别为11.12,0.27,0.25,0.21 L/mmol;检测限分别为7.1,291.0,314.3,374.2μmol/L。PtppyTPA对NFD具有最高的检测效率和最低的检测限。前线轨道能级及光谱交叠实验表明,PtppyTPA对NFD、ClNTFT、BrFNBz及NTFT的检测机理为电子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聚集诱导发光 硝苯地平 发光猝灭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多联吡啶铂(Ⅱ)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在光催化制氢中的应用
6
作者 赵伟良 李琮 +5 位作者 韩旭 黎挺挺 张桂菊 甘欣 李褔敏 傅文甫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14-2219,共6页
合成了2个新配体4-(4-硫代乙酸)甲苯基-6-苯基-2,2'-联吡啶HC^N^N(PhCH2SCOCH3)(L3)和6-(4-硫代乙酸)甲苯基-2,2'-联吡啶HC^N^N(CH2SCOCH3)(L5)及其发光的铂(Ⅱ)配合物ClPtC^N^N(PhCH2SCOCH3)(C3)和ClPtC^N^N(CH2SCOCH3)(C5).通... 合成了2个新配体4-(4-硫代乙酸)甲苯基-6-苯基-2,2'-联吡啶HC^N^N(PhCH2SCOCH3)(L3)和6-(4-硫代乙酸)甲苯基-2,2'-联吡啶HC^N^N(CH2SCOCH3)(L5)及其发光的铂(Ⅱ)配合物ClPtC^N^N(PhCH2SCOCH3)(C3)和ClPtC^N^N(CH2SCOCH3)(C5).通过1H NMR谱和质谱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C3的晶体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及激发态寿命测定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质,以及配合物作为光敏剂在光催化制氢中的应用.通过系列配合物产氢效率的比较,揭示了它们的产氢效率和激发态寿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多联吡啶配体 ()配合 理性质 胶体 光催化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体形状对多吡啶铜(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张培新 任祥忠 李翠华 洪伟良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4-348,共5页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强弱产生一定的影响。[Cu(DPPZ)2]2+与DNA的结合较强,而[Cu(HPIP)2]2+与DNA的结合较弱。CD光谱显示配合物[Cu(DPPZ)2]2+、[Cu(PIP)2]2+和[Cu(HPIP)2]2+的加入会导致DNA的CD光谱减弱。而[Cu(IP)2]2+的加入则会使DNA的CD光谱增强。同时,[Cu(IP)2]2+与DNA结合后,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构型转换,即DNA从B型转换成Z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配体 CD光谱 影响 作用 减弱 体形 铜()配合 吡啶 取代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RN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宏 邓洪 +4 位作者 胡红雨 刘建忠 巢晖 刘杰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A new ruthenium polypyridine complex, [Ru(phen) 2(pMIP)] 2+(phen=1,10-phenanthroline, pMIP=2-(4-methylphen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MS and 1H NMR. Spectrosco... A new ruthenium polypyridine complex, [Ru(phen) 2(pMIP)] 2+(phen=1,10-phenanthroline, pMIP=2-(4-methylphen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MS and 1H NMR. Spectroscopic method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e Ru (Ⅱ) complex with yeast tRNA systematic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lex binds to yeast tRNA with an intercalative mode possibly, and interacts with yeast tRNA enantiosel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spectroscopic method is effective on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Ru (Ⅱ) complexes with RNA.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is potentially useful in the design of new RNA-targeting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光谱学研究 吡啶钌()配合 RNA 相互作用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郭翠莲 吴悦 +2 位作者 周益明 李一志 郑和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71-1776,共6页
制备了一个多吡啶钌(Ⅱ)配合物[Ru(bipy)2(Pyap)](PF6)2(1)(bipy=2,2′-联吡啶,Pyap=4-(2-吡啶亚甲氨基)-苯酚),研究了它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UV-Vis、PL、XRD、CV、IV等表征。将配合物1的水... 制备了一个多吡啶钌(Ⅱ)配合物[Ru(bipy)2(Pyap)](PF6)2(1)(bipy=2,2′-联吡啶,Pyap=4-(2-吡啶亚甲氨基)-苯酚),研究了它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UV-Vis、PL、XRD、CV、IV等表征。将配合物1的水溶液自然蒸发,得到配合物[Ru(bipy)2(Pyap)](PF6)2·H2O(2)的晶体,我们测定了它的单晶结构,配合物2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的乙腈溶液在410~490nm处有较宽的对应于MLCT跃迁的紫外吸收峰。在波长为400nm光的激发下,分别在436、463、490nm处各出现了1个荧光发射峰。其CV曲线表明1有2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在-0.158V处有1个不可逆的氧化峰。用配合物1作为光敏染料组装成电池,测得最大输出功率Pmax为0.025mW,短路电流Isc为0.142mA,开路电压Voc为402mV,填充因子ff为0.444,光电转化效率η为0.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钌()配合 敏化染料 太阳能电池 晶体结构 光电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Cu(Ⅱ)、Ni(Ⅱ)与N-氧化-2,6-二甲酰吡啶Schiff碱大环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阎世平 程鹏 +4 位作者 夏庆 许宏山 姜宗慧 廖代正 王耕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64-166,共3页
Robson和Okaw等用2,6-二甲酰-4-取代的酚和合适的多胺缩合成了一系列的大环双核配体及其双核配合物(a),并对双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光谱和磁性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见到有关N-氧化-2,6-二甲酰吡啶和多胺缩合生成大环配体及... Robson和Okaw等用2,6-二甲酰-4-取代的酚和合适的多胺缩合成了一系列的大环双核配体及其双核配合物(a),并对双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光谱和磁性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见到有关N-氧化-2,6-二甲酰吡啶和多胺缩合生成大环配体及其配合物的报道。为研究大环双核体系中不同桥连原子对金属间磁相互作用的影响,我们首次以N-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 镍() N-氧化-2 6-二甲酰吡啶 双核配合 大环配合 磁性 结构 西佛碱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及镍(Ⅱ)配合物的合成与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世霞 陈晓靓 +2 位作者 朱淮武 张笑一 卫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5-808,共4页
合成并表征了有机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L)及其镍(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确定目标配合物组成为C15H21N3O4Ni.H2O,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镍(Ⅱ)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 合成并表征了有机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L)及其镍(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确定目标配合物组成为C15H21N3O4Ni.H2O,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镍(Ⅱ)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谱学性质,进而推断出镍(Ⅱ)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以2个酰胺负离子N和1个吡啶环N原子为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Ni(Ⅱ)通过三齿形式配位;配合物中Ni(Ⅱ)采取dsp2杂化轨道方式与配位原子构成配位键,中心金属Ni(Ⅱ)的配位数为4,1个Ni(Ⅱ)与1个三齿配体L和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平面正方形构型的低自旋镍(Ⅱ)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酰胺 镍()配合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插入配体的形状对键合DNA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3 位作者 徐宏 任祥忠 刘建忠 计亮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24,共4页
合成了 2个多吡啶过渡金属镍 (Ⅱ )配合物 [Ni(phen) 2 IP]2 + 和 [Ni(phen) 2 PIP]2 + ,利用质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 合成了 2个多吡啶过渡金属镍 (Ⅱ )配合物 [Ni(phen) 2 IP]2 + 和 [Ni(phen) 2 PIP]2 + ,利用质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能够以插入模式作用 ,并且由于配合物中的插入配体IP和PIP的形状不同 ,从而使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强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镍()配合 小牛胸腺DNA 插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缬二肽-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合成、表征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丁杨 任祥祥 +1 位作者 庄楚雄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6-662,共7页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测定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键合作用,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配合物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下对pBR322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配合物对DNA键合及断裂作用大小为配合物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肽铜()配合 吡啶配体 甘缬二肽 核酸酶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4′-联吡啶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被引量:7
14
作者 梁福沛 陈自卢 +3 位作者 胡瑞祥 梁宏 周朝晖 郁开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99-703,共5页
苦味酸锌与44′联吡啶反应得到一种新型配合物Zn44′bpy2H2O2pic2·2H2O44′bpy44′联吡啶pic-苦味酸根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c晶胞参数a=1.43902b=1.14181c=2.29083nmβ=9... 苦味酸锌与44′联吡啶反应得到一种新型配合物Zn44′bpy2H2O2pic2·2H2O44′bpy44′联吡啶pic-苦味酸根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c晶胞参数a=1.43902b=1.14181c=2.29083nmβ=95.081°V=3.7491nm3Z=4该配合物由44′联吡啶与金属配位形成多孔的二维网二维网再由未配位的水分子及苦味酸根离子通过氢键作用沿a轴方向堆积得三维网状结构且未配位的水分子、苦味酸根离子被包合在网络之中展示出一定的包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结构 4 4′-联吡啶 苦味酸根 包合现象 苦味酸锌 锌()配合 合成 超分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镍(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付伟伟 邝代治 +3 位作者 张复兴 刘洋 李薇 匡云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4-658,共5页
通过溶剂热方法,用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meophtpy)与NiSO4.7H2O、NaClO4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Ni(meophtpy)2].(ClO4)2,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 通过溶剂热方法,用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meophtpy)与NiSO4.7H2O、NaClO4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Ni(meophtpy)2].(ClO4)2,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镍原子与2个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该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235.5、278.5、342 nm显示了三联吡啶的特征吸收峰,在396 nm显示了三联吡啶的特征荧光发射峰。根据循环伏安法分析其电化学性质,该配合物在-0.82 V有一个Ni2+的标准还原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配合 三联吡啶 荧光光谱 循环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氧基乙胺为配体的铂(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联红 刘芸 +2 位作者 袁阜平 尤启冬 苟少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研究以2 甲氧基乙胺为载体配基的铂(II)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K2 PtCl4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目标配合物[(CH3 OCH2 CH2 NH2 ) 2 Pt(II)X2 ](其中X为氯离子、2 甲氧基乙酸根,或X2 =草酸根、丙二酸根、1,1 环... 目的:研究以2 甲氧基乙胺为载体配基的铂(II)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K2 PtCl4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目标配合物[(CH3 OCH2 CH2 NH2 ) 2 Pt(II)X2 ](其中X为氯离子、2 甲氧基乙酸根,或X2 =草酸根、丙二酸根、1,1 环丁烷二羧酸根、dl 樟脑酸根和d 樟脑酸根)。测试了w 1、w 2对HL 6 0人白血病细胞、BEL 74 0 2人肝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w 3~w 7对A5 4 9人肺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目标配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确证。该系列配合物整体抗肿瘤活性效果一般,但是w 5的相对较好的活性结果暗示离去基团中插入醚键有助于提高铂(II)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氧基乙胺 ()配合 合成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三吡啶铂(Ⅱ)配合物的非线性吸收和光限幅(特邀)
17
作者 孙文芳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22-341,共20页
本文总结了2003~2019年报道的联三吡啶铂(Ⅱ)配合物的反饱和吸收或双光子吸收及光限幅研究进展,并对这类配合物的光物理特性,包括基态吸收、激发态吸收、激发态寿命和三重态量子产率、在532 nm的反饱和吸收或光限幅,在近红外光区的双光... 本文总结了2003~2019年报道的联三吡啶铂(Ⅱ)配合物的反饱和吸收或双光子吸收及光限幅研究进展,并对这类配合物的光物理特性,包括基态吸收、激发态吸收、激发态寿命和三重态量子产率、在532 nm的反饱和吸收或光限幅,在近红外光区的双光子吸收,以及构效关系进行了评估。首先介绍了目前光限幅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现状,对反饱和吸收和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基本要求,以及平面正方形铂(Ⅱ)配合物的种类和特性;其次讨论了六个系列联三吡啶类铂(Ⅱ)配合物的反饱和吸收或光限幅及构效关系;随后总结了五个系列联三吡啶铂(Ⅱ)配合物的双光子吸收及结构变化对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影响;最后对文献报道的工作进行了小结。根据文献报道的工作发现的一个趋势是:在联三吡啶配体或单齿炔配体上引入取代基可以调节基态和激发态的吸收,特别是在配体上引入给电子基团或增加联三吡啶和其上的芳香环取代基的共平面性会引起基态吸收红移但降低或淬灭激发态的吸收,这样会降低在532 nm的反饱和吸收或光限幅。但是扩展联三吡啶配体上的共轭体系则能大幅提高铂(Ⅱ)配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尤其是在联三吡啶配体上引入吸电子的共轭芳香环取代基可以控制基态吸收在500 nm以下,同时保持了在可见光区的长寿命宽幅三重激发态吸收和在近红外光区的中等强度的双光子吸收,这对研制宽幅激光限幅材料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限幅 非线性吸收 联三吡啶()配合 反饱和吸收 双光子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咪唑基钌(Ⅱ)联吡啶配合物与酵母R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怀霞 刘艳菊 +1 位作者 赵琳 王科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1-234,共4页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和溴化乙啶竞争键合实验研究了Ru(Ⅱ)配合物[Ru(bpy)(H2iip)2](ClO4)2{bpy=2,2′-联吡啶,H2iip=2-(吲哚-3-基)-咪唑[4,5-f][1,10]-邻菲罗啉}的酵母RNA键合性质.结果表明,二者键合模式为...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和溴化乙啶竞争键合实验研究了Ru(Ⅱ)配合物[Ru(bpy)(H2iip)2](ClO4)2{bpy=2,2′-联吡啶,H2iip=2-(吲哚-3-基)-咪唑[4,5-f][1,10]-邻菲罗啉}的酵母RNA键合性质.结果表明,二者键合模式为嵌入键合,其键合常数为7.09×106L/mol,比小牛胸腺DNA的键合常数大,且比同类配合物[Ru(bpy)2(H2iip)](ClO4)2的酵母RNA键合常数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 配合 酵母RNA 吲哚 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hiff碱吡啶-2-甲醛缩氨基脲铅(Ⅱ)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冬青 周健 +3 位作者 刘星 袁余洲 罗志辉 张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0,共4页
The coordination compound of [Pb(PNS)(NO3)Cl]·H2O was synthesized by using ligand PNS and lead nitrate.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b(PNS)(NO3)Cl]·H2O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a single crystal diffrac... The coordination compound of [Pb(PNS)(NO3)Cl]·H2O was synthesized by using ligand PNS and lead nitrate.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b(PNS)(NO3)Cl]·H2O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a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analysis.The crystal belongs to triclinic with space group P1-.The unit cell parameters are as follows:a=0.7634(3)nm,b=0.7794(3)nm,c=1.0679(5)nm,d=102.087(13)°,β=91.605(13)°,(γ=91.605(10)°,V=0.6262(5)nm3,Z=2,Mr=2.582g/cm3),μ=13.709mm-1,F(000)=452,R1=0.0355,wR2=0.0785 for the title complex.In [Pb(PNS)(NO3)Cl]·H2O,the Pb(Ⅱ) ion has a distorted square pyramided coordination geometry coordinated by two N and one O atoms from PNS,one Cl-ion and one 0 atom from nitrate 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配合 吡啶-2-甲醛 氨基脲 希夫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等温滴定量热研究(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宏 张鹏 +5 位作者 杜芬 周兵瑞 梁毅 刘剑洪 刘志刚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8-471,共4页
The interaction of ruthenium polypyridyl complex with DNA has been studied by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lex [Ru(phen)2PMIP]2+ {phen=1,10-phenanthroline, PMIP=2-(4-methylphenyl)i... The interaction of ruthenium polypyridyl complex with DNA has been studied by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lex [Ru(phen)2PMIP]2+ {phen=1,10-phenanthroline, PMIP=2-(4-methylphenyl)imidazo1,10-phenanthroline} interacts with calf thymus DNA (CT DNA) in terms of a model for a single set of identical sites through intercalation. The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our previous observations from spectroscopic methods an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further show that the driving force for DNA binding with the complex is mainly driven by the enthalpy changes, and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entropy changes to this driving force is neglig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多吡啶配合 DNA 相互作用 等温滴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