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嘉榆 黄方 郝思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0,共4页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CMML和ITP的共存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维奈克拉联合抗CD20单抗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治疗该合并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维奈克拉 海曲泊帕 瑞帕妥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血栓事件不同亚群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圣 孙翠芳 +7 位作者 廖旺 吴钟伟 王裕岱 黄修献 卢思稼 董小莉 帅付杰 李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59-965,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单核细胞亚群和MPA的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根据血小板表面标志CD41的表达,利用绝对计数管中的荧光微球,进一步对单核细胞及3个亚群进行MPA的数量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等检验方法分析。结果 IPTE组CD14+CD16++单核细胞较非IPTE组明显减少,且占总单核细胞百分比下降。与非IPTE组患者相比,IPTE组MPA、各亚群与MPA以及结合比例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各组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MPA结合比率以及各亚群MPA结合比率对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IPTE组患者中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较非IPTE组患者显著减少,MPA结合比率及各单核细胞亚群MPA结合比率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对于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介入术中血栓事件 危险因素 单核细胞亚群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孙静 任法新 +4 位作者 孙晓健 张传焕 李留东 牟楠 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1-615,共5页
目的:从炎症-血栓机制角度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缺血后适应组(n=10)、SB203580组(n=10)、Anisomycin+缺血后适应(Ani+缺血后适... 目的:从炎症-血栓机制角度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缺血后适应组(n=10)、SB203580组(n=10)、Anisomycin+缺血后适应(Ani+缺血后适应)组(n=10)和Ani组(n=10)。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Tn I)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表达水平,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和SB203580组的CK-MB和Tn I水平、梗死面积和再灌注60 min和3 h时PL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SB203580组、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P<0.05),Ani组和I/R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SB203580组和Ani+缺血后适应组明显抑制了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P<0.05),Ani组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SB203580组具有与缺血后适应组类似的心脏保护作用。在Tn I、CK-MB、梗死面积和PLA水平方面,Ani+缺血后适应的保护作用减弱。结论:缺血后适应通过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而减少再灌注过程中PLA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适应 细胞-血小板聚集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静 任法新 +3 位作者 孙晓健 张传焕 李留东 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9-8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Ly A水平。根据PCI后是否有心肌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n=24)和复流组(n=69)。心肌无复流定义为:在没有解剖性狭窄及血管痉挛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2级。结果:24例(25.8%)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心肌无复流。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PLy A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8,95%CI:1.15~3.29,P=0.02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当PLR大于118.4%时,PLR预测急诊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63.2%,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521~0.908,P=0.042)。结论:PLR可能是一种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心肌无复流发生独立而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心肌无复流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价值 被引量:8
5
作者 刘静雯 黄广勇 +2 位作者 杨文波 王英丽 薛玉增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入选连续就诊并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156例,采集主动脉窦动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LA,将患者分为PLA高值组与... 目的研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入选连续就诊并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156例,采集主动脉窦动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LA,将患者分为PLA高值组与低值组。根据心电图ST段回落率及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肌灌注,随访患者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结果 (1)PLA高值组与PLA低值组相比,发病至介入时间长,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丙二醛升高,射血分数及ST段回落率降低(P<0.05)。平均随访17.50个月,发生MACCE 36例(23.07%),PLA低值组MACCE 19例(17.8%),PLA高值组MACCE 17例(34.7%),PLA高值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PLA低值组(χ~2=5.43,P<0.0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LA高值组MACCE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PLA低值组(Log-rank检验P<0.01)。(3)Cox回归模型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RR:1.132,95%CI:1.002~1.280)与PLA升高(RR:1.101,95%CI:1.013~1.196)与MACCE事件发生相关。结论 PLA可用于评价心肌灌注不良,并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后MACCE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血小板-细胞聚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iramine N-6,一种新的抗血小板和抗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物质(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沈志强 张六一 +1 位作者 陈蓬 段理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SpiramineN 6属粉花秀线菊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二十碳二萜生物碱。本实验采用Born ,Shen和Hamburger等方法分别观察了spiramineN 6在体外和体内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血小板 5 羟色胺释放反应的作用 ,同... SpiramineN 6属粉花秀线菊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二十碳二萜生物碱。本实验采用Born ,Shen和Hamburger等方法分别观察了spiramineN 6在体外和体内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血小板 5 羟色胺释放反应的作用 ,同时评价spiramineN 6对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spiramineN 6在体外选择性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并呈量效关系 ,其IC50 =2 6 μmol/L ,对花生四烯酸 (AA)或腺苷二磷酸 (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作用 ;spi ramineN 6静注后明显抑制PAF、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SpiramineN 6呈浓度依赖性减少AA和PAF引起血小板 5 羟色胺的释放 ,其IC50 分别为 6 4 7和 33 5 μmol/L。SpiramineN 6明显阻抑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率 ,其IC50 为 78 6 μmol/L。结果提示spiramineN 6作为二十碳二萜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和阻抑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 SpiramineN-6 血小板聚集 5-羟色胺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地位 被引量:1
7
作者 彭立 张光银 +2 位作者 丁义 曹阳 张军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3期493-497,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血小板单核细胞粘附聚集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聚集体的形成的分子机制、诱使斑块破裂的机理、影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中西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相应的单克隆抗...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血小板单核细胞粘附聚集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聚集体的形成的分子机制、诱使斑块破裂的机理、影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中西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敲除等进行综述,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心脑血管疾病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凤英 范金茹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4期309-311,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近年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它的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血栓和炎症是粥样斑块破裂的关键环节。许多研究表明,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活化血小板的特...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近年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它的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血栓和炎症是粥样斑块破裂的关键环节。许多研究表明,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活化血小板的特异标记物P选择素与其配体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PSGL-1)的相互作用能影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过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 血小板-细胞聚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范道丰 易兴阳 +1 位作者 刘凌云 池丽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933-293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及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氏细胞仪对15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PLA水平进行检测,脑梗死患者按伴发疾病不同,分为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和单...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及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氏细胞仪对15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PLA水平进行检测,脑梗死患者按伴发疾病不同,分为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和单纯脑梗死组。结果:脑梗死患者PL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伴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明显高于单纯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组中PLA与单纯性脑梗死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起了主要作用,且高血压及糖尿病有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细胞聚集 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抗凝血酶诱导的单个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安国 贺石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11-313,共3页
凝血酶可诱导单个核细胞与血小板之间发生聚集,此聚集为一Ca^(2+)依赖过程。川芎嗪对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川芎嗪也可预防静注凝血酶引起的小鼠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下降,提示在体内也可能抑制白细胞聚集。当归、丹参酮Ⅱ_... 凝血酶可诱导单个核细胞与血小板之间发生聚集,此聚集为一Ca^(2+)依赖过程。川芎嗪对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川芎嗪也可预防静注凝血酶引起的小鼠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下降,提示在体内也可能抑制白细胞聚集。当归、丹参酮Ⅱ_A等血小板抑制剂对凝血酶诱导的单个核细胞—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凝血酶 单个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色素P450的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及其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石琳 常奕 王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583-2589,共7页
背景临床上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普遍存在个体差异,这与患者种族相关并受其基因型影响。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色素P450的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以基因分型为指导的个体化抗... 背景临床上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普遍存在个体差异,这与患者种族相关并受其基因型影响。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色素P450的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以基因分型为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12月在航天中心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单次负荷剂量300 mg而后75 mg/d口服,或直接给予75 mg/d常规剂量口服。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时、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情况。采用Taqman-PCR技术检测患者CYP2C19基因型,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按照是否携带突变基因A将患者分为野生型组(第5外显子G681A位点和第4外显子G636A位点均无突变基因A,34例)和突变型组(第5外显子G681A位点或第4外显子G636A位点有突变基因A,64例)。随访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发生情况。结果 CYP2C19*2基因型和CYP2C19*3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提示本研究纳入的样本具有较好的群体代表性。不同CYP2C19*2基因型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2中,GA基因型患者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大于GG基因型(P<0.05);CYP2C19*2中,AA基因型患者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大于GG、GA基因型(P<0.05)。CYP2C19*2中,GA、AA基因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小于GG基因型(P<0.05)。CYP2C19*2中,GG、GA基因型患者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均小于入院时血小板聚集率(P<0.05)。不同CYP2C19*3基因型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聚集率、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3中,GG、GA基因型患者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小于入院时血小板聚集率(P<0.05)。野生型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小于突变型组(P<0.05)。野生型组MACEs发生率小于突变型组(P<0.05)。CYP2C19*2中,GG基因型患者MACEs发生率小于AA基因型(P<0.05);CYP2C19*2中,GA基因型患者MACEs发生率小于AA基因型(P<0.05)。不同CYP2C19*3基因型患者MACE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相关,含有CYP2C19第5外显子突变者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抗血小板作用减弱,预后较差,而第4外显子突变对患者预后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聚集 预后 CYP2C19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重组人白介素-11对正常猕猴全血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影响
12
作者 柳晓兰 罗庆良 +2 位作者 熊国林 邱丽玲 崔玉芳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3期198-201,共4页
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和重组人白介素 11(rhIL 11)用于治疗血小板生成低下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观察给rhTPO和thIL 11后猕猴血小板数和二磷酸腺苷或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全血凝固活性的改变。结果 :①连续给 2... 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和重组人白介素 11(rhIL 11)用于治疗血小板生成低下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观察给rhTPO和thIL 11后猕猴血小板数和二磷酸腺苷或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全血凝固活性的改变。结果 :①连续给 2 μg/(kg·d)rhTPO 8d和 2 0d ,rhTPO组血小板数已明显增多 ,但其最大聚集率与对照值和给药差别并不显著 ;相同时间rhTPO组血栓弹力图 (TEG)r、k和r +k值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ma 值明显增大 ,提示全血凝固活性增强。② 12 0 μg/(kg·d)和 10 80 μg/(kg·d)rhIL 11连续注射 4 9d ,两剂量组血小板数均明显高于赋型剂对照组 ;凝血酶诱导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化不显著 ,ADP诱导时 12 0 μg/(kg·d)组最大聚集率变化亦不明显 ,而 10 80 μg/(kg·d)组最大聚集率则明显低于对照和 12 0 μg/(kg·d)组。停药后 2 3d ,10 80 μg/(kg·d)组血小板数和其聚集功能仍未恢复正常。说明rhTPO和rhIL 11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方面的影响基本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猕猴 全血凝血功能 血小板 最大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对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费鲜明 王欢 +2 位作者 袁武峰 蒋雷 程茂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检测20 U/L木瓜蛋白酶不同作用方式下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MP...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检测20 U/L木瓜蛋白酶不同作用方式下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MPA形成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将实验分为0(对照)、20、80U/L木瓜蛋白酶组,分别以ELISA、流式细胞术和显微镜检查测定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共孵育后MPA诱导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组织因子(TF)释放、CD11b和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水平以及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率,再以Western blot检测单核细胞Akt磷酸化(p-Akt)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水平。结果:20 U/L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共孵育时显著降低凝血酶和AA诱导的MPA形成和TNF-α水平(P<0.01)。20 U/L木瓜蛋白酶组MCP-1和TF水平,CD11b和CCR2表达率,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80 U/L组对五者的抑制率显著高于20 U/L组(P<0.01)。木瓜蛋白酶显著抑制pAKT和COX-2表达,80 U/L组p-Akt和COX-2光密度比值显著低于20 U/L组(P<0.01)。结论:木瓜蛋白酶可通过抑制Akt磷酸化和COX-2表达途径而抑制MPA诱导单核细胞活化后的释放和黏附功能,从而可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蛋白酶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 单核细胞活化 AKT磷酸化 环氧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对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雷 费鲜明 +2 位作者 苗成霖 袁武锋 邱莲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89-292,360,共5页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将实验分为3组:0、20、80U/L木瓜蛋白酶组,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将实验分为3组:0、20、80U/L木瓜蛋白酶组,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和血小板(PLT)共孵育后以及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单独孵育后MPA形成、P-选择素和CD11b表达水平,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孵育后的MPA形成和CD11b表达水平,计算各浓度木瓜蛋白酶对MPA和CD11b的抑制率。结果:随药物浓度增加,木瓜蛋白酶与单核和PLT共孵育后以及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单独孵育后MPA形成、P-选择素和CD11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单独孵育后MPA形成和CD11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各处理组中,80U/L组对MPA和CD11b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20U/L组(P<0.01),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共孵育组MPA和CD11b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木瓜蛋白酶可通过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和单核细胞与血小板结合途径而对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作为其可应用于抗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蛋白酶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 P-选择素 单核细胞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通过活化PTEN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MMP2的活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卢家美 刘丹 +4 位作者 张苏梅 杨艳艳 吕治安 韩锦 付荣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6-391,共6页
目的探讨激活的PPAR-γ是否通过活化PTEN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刺激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MMP2活化,从而介导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方法以原代分离培养的小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以肾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刺激因子PDGF-AA刺激细... 目的探讨激活的PPAR-γ是否通过活化PTEN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刺激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MMP2活化,从而介导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方法以原代分离培养的小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以肾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刺激因子PDGF-AA刺激细胞。于PDGF-AA刺激细胞前,分别予以罗格列酮激活PPAR-γ,PI3K、PTEN、PPAR-γ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bpV(Pic)、GW9662预处理细胞,检测AKT、PTEN、PPAR-γ、MMP2的活化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并培养小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并证实PDGF-AA可剂量依赖性激活MMP2,而对MMP9、TIMPs无影响。特异性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或激活PPAR-γ显著抑制PDGF-AA刺激的AKT、MMP2活性;抑制PTEN可逆转PPAR-γ激活对PDGF-AA诱导的AKT磷酸化及MMP2活性的影响。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介导PDGF-AA诱导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MMP2的活化;激活的PPAR-γ通过活化PTEN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MMP2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间质纤维化 肾间质成纤维细胞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过氧化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GF-BB促粒细胞/巨核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毛利靖 叶洁瑜 +1 位作者 梁恩瑜 杨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5-561,共7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对体外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生成作用及其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抗凋亡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采用血浆凝固培养法培养小鼠和人骨髓细胞CFU-GM和CFU-MK,探...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对体外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生成作用及其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抗凋亡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采用血浆凝固培养法培养小鼠和人骨髓细胞CFU-GM和CFU-MK,探讨PDGF-BB对两者CFU-GM、CFU-MK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AnnexinV/PI双染、活性Caspase-3表达及JC-1线粒体膜势能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PDGF-BB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的抗凋亡作用机制。结果:PDGF-BB 0-100 ng/ml能够促进小鼠/人CFU-GM和CFU-MK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中50 ng/ml作用最为明显(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PDGF-BB通过线粒体及Caspase-3通路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发挥抗凋亡作用(P<0.05)。结论:PDGF-BB能够促进体外小鼠和人粒-单核系及巨核系造血生成,且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和Caspase-3通路对巨核细胞发挥抗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巨核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苷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丽 鲍轶 +4 位作者 吴加元 莫娟芬 郭丽 吴晓燕 阮玲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521-2525,I0021,共6页
目的:探讨虎杖苷(polydatin,PD)对于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添加不同剂量虎杖苷分别处理24、48 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在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添加不同剂量虎... 目的:探讨虎杖苷(polydatin,PD)对于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添加不同剂量虎杖苷分别处理24、48 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在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添加不同剂量虎杖苷处理48 h,继续培养6 d后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细胞的分化程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瘦素(Leptin)的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3T3-L1分化过程中虎杖苷对MCP-1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PD显著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并呈现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效应。与对照组相比,PD抑制3T3-L1细胞分化;低剂量PD(20μmol·L^(-1))导致脂肪细胞中分化相关基因PPARγmRNA表达水平下降,并且可以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炎症相关因子MCP-1的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高剂量PD(100μmol·L^(-1))对于PPARγmRNA表达水平影响不明显,不过可以使3T3-L1细胞分化过程中MCP-1的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水平升高。添加低剂量和高剂量的PD导致成熟脂肪细胞中Leptin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PD可以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PARγ的表达。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PD通过抑制脂肪细胞中炎症相关因子MCP-1的表达及分泌,及增加Leptin基因表达,可能可以通过调控炎症状态影响肥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苷 脂肪细胞 过氧化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多态性增加阿司匹林抵抗易感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璐璐 王雁 +1 位作者 隋爱华 李培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450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7d)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高危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依... 目的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450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7d)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高危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依据诊断标准分为AR组110例,阿司匹林敏感(AS)组340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SG13S32、SG13S89和SG13S114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倍型,并进行分析。结果 AR组与AS组SG13S114T/A突变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40.5%vs 31.3%,P=0.01)和AA/TA基因型及TT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vs 46.2%,P=0.03)。而2组SG13S89、SG13S3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SG13S114AA/TA基因型的人群发生AR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3.241倍(95%CI:1.552~6.767,P=0.002)。单倍型分析显示,TG是1种危险单倍型,携带TG单倍型的人群AR发生风险是不携带TG单倍型人群的1.490倍(95%CI:1.088~2.040,P=0.014),AG是1种保护单倍型,可以减少AR发生的风险(OR=0.691,95%CI:0.502~0.952,P=0.029)。结论 ALOX5AP rs10507391与汉族人群AR相关;危险单倍型TG可增加AR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盐5-脂氧合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阿司匹林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PA、CD11b及MCP-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珏 乔青 +3 位作者 程茂良 李万春 汪亦品 应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421-1425,共5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MPA)及单核细胞活化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机制。方法:测定92例UAP和4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外周血MPA、CD11b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MPA)及单核细胞活化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机制。方法:测定92例UAP和4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外周血MPA、CD11b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将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合并银杏叶片治疗组(银杏叶组),同时在治疗28 d后评估治疗效果并测定MPA、CD11b和MCP-1水平。结果:UAP组MPA、CD11b和MCP-1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t=18.514,23.301和22.523,P<0.01)。MPA与CD11b水平和MCP-1浓度均成正相关(r=0.626和0.635,P<0.01)。银杏叶片治疗的总有效率(76.1%,35/46)显著高于常规治疗者(56.5%,26/46)(P<0.05)。银杏叶组治疗后MPA、CD11b和MCP-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银杏叶治疗总有效组在治疗后三者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总有效组各指标水平降低率显著高于总无效组(P<0.01)。结论:银杏叶片可通过下调MPA、CD11b和MCP-1水平从而有效治疗U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片 不稳定型心绞痛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CD11B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 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脑梗死预防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陶涛涛 郑珂 +3 位作者 黄睿 毛玲群 金姣蕾 张丹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2C19(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相关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5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3例,均服...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2C19(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相关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5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3例,均服用氯吡格雷治疗。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GG、GA、AA型,不同基因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小板聚集率。患者随访12个月,动态观察随访期内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GG基因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明显高于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GA+AA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GG基因型患者明显升高(41.8%vs25.8%,P<0.01)。平均随访(13.4±8.9)个月,GA+AA基因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1.3%(缺血性脑卒中18例,出血性脑卒中2例,死亡1例);GG基因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1%(缺血性脑卒中5例,出血性脑卒中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3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不良脑血管事件再发的危险因素(OR=3.270,95%CI:1.902~5.171,P=0.000)。结论 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相关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