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血栓事件不同亚群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圣 孙翠芳 +7 位作者 廖旺 吴钟伟 王裕岱 黄修献 卢思稼 董小莉 帅付杰 李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59-965,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单核细胞亚群和MPA的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根据血小板表面标志CD41的表达,利用绝对计数管中的荧光微球,进一步对单核细胞及3个亚群进行MPA的数量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等检验方法分析。结果 IPTE组CD14+CD16++单核细胞较非IPTE组明显减少,且占总单核细胞百分比下降。与非IPTE组患者相比,IPTE组MPA、各亚群与MPA以及结合比例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各组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MPA结合比率以及各亚群MPA结合比率对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IPTE组患者中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较非IPTE组患者显著减少,MPA结合比率及各单核细胞亚群MPA结合比率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对于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介入术中血栓事件 危险因素 单核细胞亚群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孙静 任法新 +4 位作者 孙晓健 张传焕 李留东 牟楠 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1-615,共5页
目的:从炎症-血栓机制角度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缺血后适应组(n=10)、SB203580组(n=10)、Anisomycin+缺血后适应(Ani+缺血后适... 目的:从炎症-血栓机制角度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缺血后适应组(n=10)、SB203580组(n=10)、Anisomycin+缺血后适应(Ani+缺血后适应)组(n=10)和Ani组(n=10)。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Tn I)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表达水平,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和SB203580组的CK-MB和Tn I水平、梗死面积和再灌注60 min和3 h时PL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SB203580组、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P<0.05),Ani组和I/R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SB203580组和Ani+缺血后适应组明显抑制了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P<0.05),Ani组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SB203580组具有与缺血后适应组类似的心脏保护作用。在Tn I、CK-MB、梗死面积和PLA水平方面,Ani+缺血后适应的保护作用减弱。结论:缺血后适应通过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而减少再灌注过程中PLA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适应 细胞-血小板聚集体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刘静雯 黄广勇 +2 位作者 杨文波 王英丽 薛玉增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入选连续就诊并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156例,采集主动脉窦动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LA,将患者分为PLA高值组与... 目的研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入选连续就诊并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156例,采集主动脉窦动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LA,将患者分为PLA高值组与低值组。根据心电图ST段回落率及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肌灌注,随访患者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结果 (1)PLA高值组与PLA低值组相比,发病至介入时间长,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丙二醛升高,射血分数及ST段回落率降低(P<0.05)。平均随访17.50个月,发生MACCE 36例(23.07%),PLA低值组MACCE 19例(17.8%),PLA高值组MACCE 17例(34.7%),PLA高值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PLA低值组(χ~2=5.43,P<0.0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LA高值组MACCE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PLA低值组(Log-rank检验P<0.01)。(3)Cox回归模型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RR:1.132,95%CI:1.002~1.280)与PLA升高(RR:1.101,95%CI:1.013~1.196)与MACCE事件发生相关。结论 PLA可用于评价心肌灌注不良,并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后MACCE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血小板-细胞聚集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静 任法新 +3 位作者 孙晓健 张传焕 李留东 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9-8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Ly A水平。根据PCI后是否有心肌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n=24)和复流组(n=69)。心肌无复流定义为:在没有解剖性狭窄及血管痉挛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2级。结果:24例(25.8%)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心肌无复流。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PLy A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8,95%CI:1.15~3.29,P=0.02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当PLR大于118.4%时,PLR预测急诊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63.2%,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521~0.908,P=0.042)。结论:PLR可能是一种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心肌无复流发生独立而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心肌无复流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地位 被引量:1
5
作者 彭立 张光银 +2 位作者 丁义 曹阳 张军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3期493-497,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血小板单核细胞粘附聚集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聚集体的形成的分子机制、诱使斑块破裂的机理、影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中西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相应的单克隆抗...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血小板单核细胞粘附聚集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聚集体的形成的分子机制、诱使斑块破裂的机理、影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中西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敲除等进行综述,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心脑血管疾病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嘉榆 黄方 郝思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0,共4页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CMML和ITP的共存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维奈克拉联合抗CD20单抗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治疗该合并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维奈克拉 海曲泊帕 瑞帕妥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范道丰 易兴阳 +1 位作者 刘凌云 池丽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933-293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及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氏细胞仪对15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PLA水平进行检测,脑梗死患者按伴发疾病不同,分为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和单...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及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氏细胞仪对15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PLA水平进行检测,脑梗死患者按伴发疾病不同,分为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和单纯脑梗死组。结果:脑梗死患者PL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伴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明显高于单纯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组中PLA与单纯性脑梗死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起了主要作用,且高血压及糖尿病有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细胞聚集体 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对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费鲜明 王欢 +2 位作者 袁武峰 蒋雷 程茂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检测20 U/L木瓜蛋白酶不同作用方式下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MP...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检测20 U/L木瓜蛋白酶不同作用方式下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MPA形成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将实验分为0(对照)、20、80U/L木瓜蛋白酶组,分别以ELISA、流式细胞术和显微镜检查测定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共孵育后MPA诱导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组织因子(TF)释放、CD11b和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水平以及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率,再以Western blot检测单核细胞Akt磷酸化(p-Akt)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水平。结果:20 U/L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共孵育时显著降低凝血酶和AA诱导的MPA形成和TNF-α水平(P<0.01)。20 U/L木瓜蛋白酶组MCP-1和TF水平,CD11b和CCR2表达率,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80 U/L组对五者的抑制率显著高于20 U/L组(P<0.01)。木瓜蛋白酶显著抑制pAKT和COX-2表达,80 U/L组p-Akt和COX-2光密度比值显著低于20 U/L组(P<0.01)。结论:木瓜蛋白酶可通过抑制Akt磷酸化和COX-2表达途径而抑制MPA诱导单核细胞活化后的释放和黏附功能,从而可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蛋白酶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单核细胞活化 AKT磷酸化 环氧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对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蒋雷 费鲜明 +2 位作者 苗成霖 袁武锋 邱莲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89-292,360,共5页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将实验分为3组:0、20、80U/L木瓜蛋白酶组,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将实验分为3组:0、20、80U/L木瓜蛋白酶组,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和血小板(PLT)共孵育后以及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单独孵育后MPA形成、P-选择素和CD11b表达水平,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孵育后的MPA形成和CD11b表达水平,计算各浓度木瓜蛋白酶对MPA和CD11b的抑制率。结果:随药物浓度增加,木瓜蛋白酶与单核和PLT共孵育后以及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单独孵育后MPA形成、P-选择素和CD11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单独孵育后MPA形成和CD11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各处理组中,80U/L组对MPA和CD11b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20U/L组(P<0.01),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共孵育组MPA和CD11b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木瓜蛋白酶可通过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和单核细胞与血小板结合途径而对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作为其可应用于抗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蛋白酶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P-选择素 单核细胞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GF-BB促粒细胞/巨核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毛利靖 叶洁瑜 +1 位作者 梁恩瑜 杨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5-561,共7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对体外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生成作用及其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抗凋亡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采用血浆凝固培养法培养小鼠和人骨髓细胞CFU-GM和CFU-MK,探...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对体外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生成作用及其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抗凋亡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采用血浆凝固培养法培养小鼠和人骨髓细胞CFU-GM和CFU-MK,探讨PDGF-BB对两者CFU-GM、CFU-MK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AnnexinV/PI双染、活性Caspase-3表达及JC-1线粒体膜势能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PDGF-BB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的抗凋亡作用机制。结果:PDGF-BB 0-100 ng/ml能够促进小鼠/人CFU-GM和CFU-MK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中50 ng/ml作用最为明显(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PDGF-BB通过线粒体及Caspase-3通路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发挥抗凋亡作用(P<0.05)。结论:PDGF-BB能够促进体外小鼠和人粒-单核系及巨核系造血生成,且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和Caspase-3通路对巨核细胞发挥抗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巨核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PA、CD11b及MCP-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珏 乔青 +3 位作者 程茂良 李万春 汪亦品 应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421-1425,共5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MPA)及单核细胞活化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机制。方法:测定92例UAP和4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外周血MPA、CD11b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MPA)及单核细胞活化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机制。方法:测定92例UAP和4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外周血MPA、CD11b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将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合并银杏叶片治疗组(银杏叶组),同时在治疗28 d后评估治疗效果并测定MPA、CD11b和MCP-1水平。结果:UAP组MPA、CD11b和MCP-1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t=18.514,23.301和22.523,P<0.01)。MPA与CD11b水平和MCP-1浓度均成正相关(r=0.626和0.635,P<0.01)。银杏叶片治疗的总有效率(76.1%,35/46)显著高于常规治疗者(56.5%,26/46)(P<0.05)。银杏叶组治疗后MPA、CD11b和MCP-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银杏叶治疗总有效组在治疗后三者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总有效组各指标水平降低率显著高于总无效组(P<0.01)。结论:银杏叶片可通过下调MPA、CD11b和MCP-1水平从而有效治疗U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片 不稳定型心绞痛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 CD11B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炎症因子分泌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林 赵三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1期3663-3665,共3页
目的:探讨在增生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及大鼠抗Thy1.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模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纤维连接蛋白(FN)等炎症介质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体外培养大鼠GMC,予血小板... 目的:探讨在增生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及大鼠抗Thy1.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模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纤维连接蛋白(FN)等炎症介质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体外培养大鼠GMC,予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应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GF-β1、MCP-1及FN的蛋白分泌量,另外制备大鼠MsPGN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肾皮质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TGF-β1、MCP-1及FN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DGF-BB诱导GMC增殖后,GMC分泌TGF-β1、MCP-1增多,FN蛋白合成增加。模型大鼠较正常大鼠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及系膜区TGF-β1、FN和MCP-1表达明显增多。结论:增生的GMC分泌TGF-β1、MCP-1增多,并能刺激GMC合成FN。在大鼠MsPGN模型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襻中TGF-β1、FN和MCP-1表达同样明显增多。因而MsPGN发病机制可能部分与TGF-β1及MCP-1的过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膜增生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LMR和PLR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杨柳 卢高峰 +2 位作者 刘宗文 刘超 唐芙爱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1 061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病理证实,计算初次诊断为食管鳞癌时NLR、LMR...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1 061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病理证实,计算初次诊断为食管鳞癌时NLR、LMR和PLR,分析NLR、LMR和PLR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以NLR=2.46、LMR=200.26和PLR=3.88为界,高N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9.10%,低NLR组的5年生存率为47.07%(P<0.001),高LM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7.00%,低LMR组的5年生存率为26.00%(P=0.006),高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0.15%,低PLR组的5年生存率为42.98%(P=0.28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标志物Cyfra21-1和鳞状细胞癌水平、食管癌分期、NLR水平、PLR水平、LMR水平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用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NLR水平、LMR水平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NLR和LMR是预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NLR≥2.46、LMR<200.26者生存期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预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R、MHR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晓腾 张英 +5 位作者 金凤表 刘慧卿 李青联 高宇 侯瑞田 张志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γ-glutamyl 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GP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γ-glutamyl 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GP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 count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ratio,MHR)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以EH收入院且年龄≥60岁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18例,根据是否合并UA分为EH+UA组(n=113)和EH组(n=105),另选择疑诊冠心病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n=106)。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GPR及MHR的差异,并进行偏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UA组、EH组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酰甘油(tyiglyceride,TG)、GPR、MHR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降低(均P<0.05);EH+UA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尿酸水平均升高(均P<0.05);与EH组相比,EH+UA组患者GPR、MHR均升高(均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降压药及降脂药后,GPR与BMI、白细胞计数、ALT、TG、尿酸均呈正相关(分别r=0.160、0.111、0.205、0.250、0.154,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238,P<0.05);MHR与BMI、ALT、TG、尿酸、GPR均呈正相关(分别r=0.186、0.307、0.157、0.141、0.223,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610,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GPR具有较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价值,而MHR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当两指标联合检测时,敏感度及阳性预测价值更高。结论:GPR、MHR与EH+UA存在相关性,且两指标联合检测对老年EH+UA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原发性高血压 不稳定型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