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σ^(B)激活因子样Lmo1642缺失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张亚萍 李能秀 +5 位作者 焦健 季春辉 王立霞 才学鹏 孟庆玲 乔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σ^(B)因子(sigma B)是LM最重要的应激调控因子。为探究σ^(B)激活因子样Lmo1642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国际标准菌株LM EGD-e基因组为模板,扩增lmo164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σ^(B)因子(sigma B)是LM最重要的应激调控因子。为探究σ^(B)激活因子样Lmo1642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国际标准菌株LM EGD-e基因组为模板,扩增lmo1642基因,并分析其分子特征;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o1642基因缺失株LM-Δlmo1642及回补株LM-CΔlmo1642,比较其在不同胁迫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及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差异,并通过qPCR检测与环境应激和BF形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Lmo1642蛋白含有STAS结构域,属于STAS蛋白家族;与LM EGD-e和LM-CΔlmo1642相比,LM-Δlmo1642在42℃、pH9.0、3.8%乙醇以及不同渗透压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明显减弱(P<0.05),但对LM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qPCR显示与环境应激有关基因sigB、opuCC、betL、clpP的相对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BF相关基因actA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表明lmo1642基因对LM的环境应激适应能力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lmo1642基因调控LM环境应激能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mo1642 环境应激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r家族转录因子Lmo1956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及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2
作者 常意行 左雨霏 +5 位作者 钱亿宽 李能秀 焦健 才学鹏 孟庆玲 乔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为了探究铁摄取调节蛋白(Fur)家族转录因子Lmo1956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提取的LM EGD-e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lmo1956基因并通过在线软件分析Lm...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为了探究铁摄取调节蛋白(Fur)家族转录因子Lmo1956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提取的LM EGD-e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lmo1956基因并通过在线软件分析Lmo1956蛋白的结构域特征;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o1956基因缺失株LM-Δlmo1956及回补株LM-CΔlmo1956,采用特异性引物经PCR鉴定及测序鉴定。将LM EGD-e、LM-Δlmo1956及LM-CΔlmo1956菌株在不同应激环境下培养,通过绘制各菌株的生长曲线分析各菌株的生长情况;采用铬天青S(CAS)培养板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及微量结晶紫法对2种菌株铁载体、生物被膜(BF)的形成能力鉴定,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BF形成相关基因gltB、gltC的转录水平。PCR扩增结果显示,从LM EGD-e株基因组中扩增到453 bp的lmo1956基因。Interpro软件分析结果显示Lmo1956蛋白含有Fur结构域,属于Fur蛋白家族转录因子。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LM-Δlmo1956及LM-CΔlmo1956株均正确构建。不同应激环境下培养各菌株后检测结果显示,与LM EGD-e和LM-CΔlmo1956株相比,LM-Δlmo1956在铁限制、37℃、42℃、pH9、8%NaCl、7 mmol/L H2O2等环境下的生长能力明显减弱,铁载体、BF形成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qPCR结果显示,与LM EGD-e和LM-CΔlmo1956株相比,LM-Δlmo1956中BF形成相关基因gltB、gltC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结果首次证实Lmo1956在LM环境适应性和BF形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揭示Lmo1956在调控LM环境适应性和BF形成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mo1956 环境应激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胁迫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膜脂适应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园 纪婧 +3 位作者 吴酉芝 刘爱国 董银苹 董庆利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360-369,共10页
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食品工业常通过低温冷藏、酸化处理、化学消毒等胁迫技术抑制微生物活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作为典型嗜冷菌,因其极强的环境耐受性而广泛存活于加工环境、设施及食品中。细菌细胞膜作为外部环境与细胞质之间... 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食品工业常通过低温冷藏、酸化处理、化学消毒等胁迫技术抑制微生物活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作为典型嗜冷菌,因其极强的环境耐受性而广泛存活于加工环境、设施及食品中。细菌细胞膜作为外部环境与细胞质之间的结构屏障,是菌体适应环境胁迫的关键靶点。脂肪酸作为细胞膜的主要构成成分,不仅参与膜结构的组装,更在细胞应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环境胁迫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膜脂适应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低温胁迫,阐释其在不同胁迫条件下膜脂组成与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深入探讨膜流动性及毒力因子表达调控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表明,当微生物面临外界压力时,膜脂肪酸的修饰是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和功能的关键策略。深入解析不同环境胁迫下菌体膜脂的适应性调节机制,将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防控和食品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胁迫因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膜脂适应 膜流动性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核酸纸条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毒素基因
4
作者 刘岩 杨建宇 +6 位作者 周钰娇 丁文博 张先宇 高林然 潘蓓珍 杨继飞 赵云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4,共8页
目的基于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技术相结合的双重核酸试纸条方法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rfA和hly两种毒素基因。方法采用加热煮沸法提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DNA,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为靶基因,分别用6-FAM标记prfA... 目的基于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技术相结合的双重核酸试纸条方法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rfA和hly两种毒素基因。方法采用加热煮沸法提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DNA,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为靶基因,分别用6-FAM标记prfA上游引物5'端,Biotin标记prfA下游引物5'端,Digoxin标记hly上游引物5'端和Biotin标记hly下游引物5'端,建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素基因检测方法,通过克隆转化、测序分析,克隆阳性对照品,研发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特异性、灵敏度、复现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样品检测对试剂盒进行验证。结果水煮法提取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浓度为148.81±0.97ng/μL,A_(260)/A_(280)在1.8~2.0范围内;PCR产物经克隆转化、测序对比,与GenBank数据库中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特异性检测,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阳性结果,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无交叉反应;灵敏度检测,最低检测限为10^(-2)ng/μL,比琼脂糖凝胶电泳高10倍;复现性检测,不同实验室不同人员分别对核酸试纸条进行验证,结果一致;稳定性检测,在第6、9、12月对核酸试纸条进行验证,稳定性较好。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本试剂盒可准确快速的检出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结论本剂盒可同时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毒素基因,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复现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prfA hly 双重核酸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干脑炎合并脊髓炎一例
5
作者 吴丹瑛 王沁雪 +3 位作者 朱冬梅 甘宇婧 黄敏 周苏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3-678,共6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干脑炎合并脊髓炎临床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有助于诊断,脑脊液培养阳性为诊断金标准。本文报道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干脑炎合并脊髓炎病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脑干脑炎 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璟 兰光 +4 位作者 申艳琴 闫静 刘小菊 肖晶 王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5-713,共9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肉汤微量稀... 目的分析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系统发育谱系、CC型、ST型、血清型、耐药表型及基因、毒力基因、抗性基因、系统发生关系。结果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属谱系Ⅰ、谱系Ⅱ,以谱系Ⅱ为主,共21株(84.0%)。血清型以1/2a为主,共14株(56.0%),分属10个CC型,其中CC9、CC8和CC121为优势CC型,共占56.0%(14株),发现一个新的ST型,即ST3142。仅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4.0%,1/25),为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多重耐药株,本研究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基本一致。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携带LIPI-1和内化素基因,未发现携带LIPI-3的菌株,仅2株ST87型菌株携带LIPI-4。16株菌(64.0%)携带SSI-1,5株ST121携带SSI-2。68.0%(17/25)的菌株inlA基因发生了提前终止(PMSC)。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能将不同谱系、血清群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25株菌共分为10个亚群,与CC型保持一致。结论甘肃省市售食品中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呈现遗传进化多样性,耐药基因及表型均表现出低耐药率,且携带的毒力基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表型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零售新鲜食用菌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分析
7
作者 刘雪杰 陈伟伟 +2 位作者 林共德 张智芳 张天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2-1158,共7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新鲜食用菌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情况。方法对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分离的L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ioNumeric7.6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 目的了解福建省新鲜食用菌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情况。方法对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分离的L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ioNumeric7.6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进一步分析其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结果10株Lm共3种血清群(6株为IIb,3株为IIa,1株为IIc),5种ST型(4株ST5,3株ST8,余3株为ST87、ST9、ST429),以CC5、CC8为优势克隆群。Lm均携带LIPI-1上的6种毒力基因actA、hly、mpl、plcA、plcB、prfA及内化素基因inlA、inlB、inlC、inlE、inlF、inlH、inlJ、inlK,部分携带inlD、inlG、inlL基因。10株Lm均不携带LIPI-3上的基因,2株携带LIPI-4上的部分基因。Lm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00%,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耐药率各为30%。5株Lm对2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1株ST87型Lm耐药谱为OXA-CLI-CIP-FOX,2株ST8型Lm耐药谱为CLI-FOX,2株ST5型Lm耐药谱为OXA-FOX。对耐药基因进行预测,发现10株Lm均携带fosX、mprF、norB、sul、Lmo0919抗生素耐药基因。经cgMLST分析,10株Lm聚集在5个不同的进化分支上,每个不同的分支包含1种ST型。本研究中的3株ST8型Lm无等位基因差异,4株ST5型Lm也无等位基因差异,属于同一个克隆,说明同一ST型的Lm可持续存在于不同的新鲜食用菌中。结论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的Lm分离株具有食源性感染人的潜在风险,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尤其高毒力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对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的影响应引起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食用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I-3和LIPI-4共存对致病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钱瑞宣 李楠 +11 位作者 康立超 马勋 刘彩霞 史唯地 寇丽君 任慧杰 祁亚涛 殷中科 刘璐 王静 王正荣 蒋建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7-2036,共10页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毒力岛3(LIPI-3)和LIPI-4共存对LM毒力的影响,揭示它们对细菌毒力的潜在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M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LM928(存在LIPI-4)和LM873(同时存在LIPI-3...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毒力岛3(LIPI-3)和LIPI-4共存对LM毒力的影响,揭示它们对细菌毒力的潜在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M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LM928(存在LIPI-4)和LM873(同时存在LIPI-3和LIPI-4)2个LM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侵染HCMEC/D3细胞监测2种菌株对HCMEC/D3细胞的黏附和侵袭情况;通过鸡胚感染试验评估2株菌对鸡胚半数致死量(LD 50)的影响;采用溶血试验来测定菌株的溶血活性;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HCMEC/D3细胞凋亡情况,以评估菌株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2株菌在BHI培养条件下及感染HCMEC/D3细胞后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结果】LM928和LM873株的黏附率无显著差异(P>0.05),LM928株的侵袭率极显著高于LM873株(P<0.01)。LM873株的LD 50是LM928株的约1000倍;LM928和LM873株的溶血价分别为24和23。LM928株感染24和48 h后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M873株(P<0.05;P<0.01),而LM873株的凋亡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LM928和LM873株在BHI培养基中培养时,与LM928株相比,LM873株毒力基因mpl、inlB、inlC、inlP、actA、plcA、plcB和sigB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毒力基因hly、inlA和iap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或显著下调(P<0.01;P<0.05)。LM928和LM873株侵染HCMEC/D3细胞后,与LM928株相比,LM873株毒力基因inlP、actA、plcA、plcB和prfA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毒力基因hly、mpl、inlA、inlB、inlC和iap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LIPI-3和LIPI-4共存降低了LM的毒力,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LIPI-3和LIPI-4在细菌毒力调控中的分子机制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 LIPI-3 LIPI-4 毒力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晋瑞婕 曾东东 +4 位作者 秦赫 邓秋艳 任静静 蒋建军 王鹏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0,共7页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的OD 600 nm值绘制生长曲线分析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三株菌的体外生长能力;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感染细胞,测定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40)、人绒毛膜癌细胞(JEG-3)黏附侵袭能力;动物水平上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感染后的脑、肝、脾载菌量。结果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1125 bp的缺失株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亲本株LM681为2292 bp);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菌OD 600值无统计学差异;3株菌体外感染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显示,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较LM681对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率均极显著降低(HTR-8/SV40细胞F LM681ΔInlP-LM681=102.792、F_(LM681ΔInlP-ΔLLO-LM681)=128.459,均P<0.01,JEG-3细胞F LM681ΔInlP-LM681=203.755、F_(LM681ΔInlP-ΔLLO-LM681)=81.279,均P<0.01);LM681亲本株的LD_(50)为10^(6.78),LM681ΔInlP缺失株的LD_(50)为107.45,在攻毒剂量范围LM681ΔInlP-ΔLLO不存在LD_(50),LM681ΔInlP-ΔLLO较LM681的LD_(50)提高了6.78个对数数量级,LM681ΔInlP-ΔLLO组织载菌量整体较亲本株LM681降低。结论LLO、InlP基因缺失在动物感染水平和体外培养细胞感染水平上均极大程度的降低了LM的的毒力,且InlP基因对LM681菌株黏附侵袭滋养层细胞具有一定意义,为研究InlP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内化素P 溶血素O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敬霞 李刚 +4 位作者 陈素明 蔡珍 杜鸿 黄彬 张鞠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4-1120,共7页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体液和组织以及宫颈分泌物和耳道分泌物鉴定为LM患者的病例信息,并收集其菌株,回顾性分析LM病原学特点及感染者临床特征,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患者病例,LM的感染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51.47%);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51.8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颅内感染(24.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晕、头痛、意识模糊和感染性休克等,整体死亡率达到23.53%。存活组C反应蛋白(CRP)[58.77(5.1~183)mg/L vs 89.08(12.4~272.7)mg/L,P=0.027]和降钙素原(PCT)[2.88(0.04~55.50)ng/L vs 12.35(0.19~38.56)ng/L,P=0.020]均明显低于死亡组。早期抗生素的选择对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影响(P=0.008)。结论LM感染死亡率较高,年龄分布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和颅内感染为主,不同的感染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CRP和PCT的升高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美罗培南对LM都具有很高的体外抑菌,但复方磺胺甲恶唑不适用于孕妇和新生儿,尽早使用有效灭活LM的抗生素,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极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病原学特点 临床特征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化合物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雅笛 郭荣芳(综述) 王玉(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1-896,共6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生物被膜抵抗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清除作用,导致食品的持续性污染和感染的发生。天然化合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是理想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生物被膜清除剂。文章主要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生物被膜抵抗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清除作用,导致食品的持续性污染和感染的发生。天然化合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是理想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生物被膜清除剂。文章主要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天然化合物抑制单核细胞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单核细胞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天然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PI-4 Lm4b_02327的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
12
作者 刘彩霞 马勋 +7 位作者 吕双飞 王静 寇丽君 史唯地 孔翠莲 钱瑞宣 高盛杰 任慧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20,共8页
目的 试验旨在获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新疆冷冻鸡肉分离株LM928中LIPI-4 Lm4b_02327基因的重组蛋白。方法 根据Gen Bank中LM Clip80459菌株(登录号CAS06084.1)Lm4b_02327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对Lm4b_02327基因进行扩增,纯化目... 目的 试验旨在获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新疆冷冻鸡肉分离株LM928中LIPI-4 Lm4b_02327基因的重组蛋白。方法 根据Gen Bank中LM Clip80459菌株(登录号CAS06084.1)Lm4b_02327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对Lm4b_02327基因进行扩增,纯化目的片段后克隆至pMD19-T载体,双酶切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序后利用软件预测Lm4b_02327序列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对该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对比。同时构建pET32a-Lm4b_02327重组质粒,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经SDS-PAGE检测、纯化蛋白后用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LM928菌株的Lm4b_02327基因全长为315 bp,共编码105个氨基酸,该蛋白为偏酸性、无信号肽、亲水性、无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质的不稳定蛋白,该蛋白质预测为PTSLacEⅡA组分。LM928菌株Lm4b_02327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CFSAN023463、52854、02-6680、02-6679、ICDC-LM188、LM3、N2306、GTA-L356和Clip80459菌株的同源性均为100.0%,与52860、FSL-J1-158和FSL J1-208菌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7%、97.8%和97.8%,与52860、FSL-J1-158和FSL J1-208菌株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0%、94.3%和94.3%。系统进化树显示,LM928菌株的Lm4b_02327基因与4b血清型菌株聚为同一分支。经诱导后,pET32a-Lm4b_02327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中大量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明该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0 kDa,与预期大小一致。结论 本研究成功克隆Lm4b_02327基因,并获得该蛋白的大量表达,为深入研究蛋白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多李斯特 Lm4b_02327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危害及其检测 被引量:44
13
作者 沈晓盛 郑国兴 +1 位作者 李庆 刘承初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7-91,共5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能引起人畜共患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近年来 ,在许多国家 ,它被列为卫生部门重点检测的几种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本文综述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分布、污染途径、危害与流行病学概况和检测方法。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食源性致病 卫生部门 流行病学 人畜共患 危害 食品 污染途径 生理生化特征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福建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临床病例及食品来源菌株的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伟伟 吴晓敏 +2 位作者 廖冬冬 曾妍 郑盈翔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福建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及分离菌株的分子型别,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监测网报告的感染病例进行个案访谈调查;对2016年临床病例和即食食品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进行... 目的研究福建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及分离菌株的分子型别,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监测网报告的感染病例进行个案访谈调查;对2016年临床病例和即食食品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感染病例均为免疫力低下的孕妇和新生儿,3株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为2株1/2a和1株4b。8株食品分离株血清型为5株1/2a、2株4b和1株1/2b。11株PFGE分为10个型别。结论 2016年福建存在散发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例,PT型各异,无同源性。应加强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饮食卫生宣教,保护孕妇和新生儿等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临床特征 血清分型 PF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乳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兰欣怡 李发弟 +1 位作者 王加启 郑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18-323,共6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普遍存在于生鲜乳中,严重威胁生鲜乳质量安全。本文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检测方法和生鲜乳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的研究进展以及对生鲜乳中单...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普遍存在于生鲜乳中,严重威胁生鲜乳质量安全。本文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检测方法和生鲜乳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的研究进展以及对生鲜乳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为生鲜乳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乳 致病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抗感染治疗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海涛 张抗怀 +3 位作者 贾淼 蔡艳 王娜 刘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3-736,共4页
目的描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脑膜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抗感染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6例Lm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结果。根据相关指南和文献制定评价方法,评价Lm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4例Lm脑膜炎... 目的描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脑膜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抗感染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6例Lm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结果。根据相关指南和文献制定评价方法,评价Lm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4例Lm脑膜炎成年患者中2例出现发热、颈强直和精神状态改变的三联征,首次脑脊液(CSF)的平均白细胞计数为997×10~6/L、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为0.32、蛋白为1.43 g/L;2例新生儿出现发热,并发癫痫、低钠血症,其CSF的白细胞计数均>1 000×10~6/L,CSF蛋白均>1 g/L,CSF/血液葡萄糖比值<0.5。6例患者当中无1例使用适当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经CSF或血培养确诊,5例使用氨苄西林抗感染,1例患者因青霉素过敏而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1例新生儿死亡,1例老年患者中度残疾,其余4例均康复出院。结论 Lm脑膜炎临床表现、CSF指标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无明显差别,而临床常用于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抗菌药物又对Lm不敏感,需引起临床警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回顾性分析 经验性抗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型、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闫鹤 王彬 +2 位作者 师宝忠 孟赫诚 石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74-778,共5页
目的 了解河北省2005~2007年91株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血清型、耐药性特点。方法血清凝集试验确定实验菌株的血清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实验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磺胺... 目的 了解河北省2005~2007年91株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血清型、耐药性特点。方法血清凝集试验确定实验菌株的血清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实验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磺胺类等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9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属5个血清型(1/2a,1/2b,1/2c,4b和3a1,主要血清型为1/2a型,占49.5%,分离N8株致病力较强的4b血清型。耐药性分析表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四环素耐受最为严重,耐药率为15.4%(14/91),且4.4%(4/91)菌株对强力霉素交叉耐药;少量菌株对临床治疗李斯特菌病抗生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噫唑、万古霉素、红霉素出现耐药;有2株菌耐5种以上抗生素;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结论存在具有较强的致病性1,2a,1/2b和4b血清型菌株,及耐药株及多重耐药株出现,说明存在潜在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血清型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地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分子型别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俞骅 潘劲草 +5 位作者 汪皓秋 斯国静 刘涛 楼秀芹 张蔚 严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4-270,共7页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食品分离株的分子分型情况,了解当地流行株的型别特征。方法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PFGE结果进行聚...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食品分离株的分子分型情况,了解当地流行株的型别特征。方法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PFGE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MLST数据的最小生成树。结果 6个血清型组成的133株杭州食品分离株共获得19个MLST型别,并发现1个新的ST型ST767。ST9和ST121是数量最多的型别。用AscI和ApaI酶切分别获得33和45个PFGE带型。结论杭州地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分子型别分布广泛,大部分菌株是可引起人李斯特菌病的Lineage I和Lineage II菌株。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比较严重,应加强监测与管理以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菌抗菌肽对对虾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菌效应 被引量:7
19
作者 蒲月华 孙力军 +6 位作者 王雅玲 邓旗 郑伟明 徐德峰 刘唤明 张永平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94-98,共5页
本文采用牛津杯法和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得纳豆菌抗菌肽对单增李斯特菌有很好的抑菌、杀菌效果,其MIC和MBC分别为0.625、1.875mg/mL;通过细菌菌落计数测得终浓度为1MIC的抗菌肽即可抑制其生长,终浓度达到2MIC时,在27h内菌数降低了4个数量级... 本文采用牛津杯法和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得纳豆菌抗菌肽对单增李斯特菌有很好的抑菌、杀菌效果,其MIC和MBC分别为0.625、1.875mg/mL;通过细菌菌落计数测得终浓度为1MIC的抗菌肽即可抑制其生长,终浓度达到2MIC时,在27h内菌数降低了4个数量级;且在培养初始阶段以及在菌体低浓度时加入控制效果更明显;以对虾为培养基质,检测得低浓度的抗菌肽已有很强抑制效果,终浓度增加到2MIC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即可受到抑制。纳豆菌抗菌肽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明显,可用作对虾基质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控制,为水产品绿色控制剂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最小抑质量浓度 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静娟 曾海娟 +5 位作者 丁承超 王广彬 翟绪昭 王淑娟 李杰 刘箐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20-125,共6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目前,在众多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中应用较广的是免疫学检测法、分子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但该方法依赖高特异性的抗体,会出现假阳性,还...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目前,在众多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中应用较广的是免疫学检测法、分子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但该方法依赖高特异性的抗体,会出现假阳性,还需要进一步鉴定检测结果。分子学检测法克服了免疫学检测法不能在种的水平鉴定单增李斯特菌的缺点,省时省力,灵敏度高,但是分子学检测法需要丰富的操作经验,并且不适于现场大批量检测。新兴的代谢学检测法、光谱学检测法、生物传感器等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综合近年最新文献,就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最新方法、检测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分析综述,以期为该菌的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检测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