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BNA2在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E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价值
1
作者 谢建兰 杨璐晶 +3 位作者 岳冰 郑媛媛 张燕林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996,1003,共7页
目的比较EBNA2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和起源于免疫缺陷/免疫失调(immune deficiency/dysregulation,IDD)的EBV+DLB... 目的比较EBNA2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和起源于免疫缺陷/免疫失调(immune deficiency/dysregulation,IDD)的EBV+DLBCL[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表达情况和模式,以探索EBNA2在IM和E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6例IM、31例EBV+DLBCL和16例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回顾临床信息、免疫组化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来进一步明确诊断。所有样本完善EBNA2染色。评估EBER和EBNA2在同一区域的表达比例和强度。结果EBER在所有IM、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均呈阳性,而EBNA2的阳性率分别为95.65%、6.45%和100%。EBNA2阳性强度在IM中以弱阳性为主(71.73%)、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以强阳性为主(87.5%)、EBV+DLBCL以阴性为主(93.54%)。IM、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EBNA2/EBER的平均值分别为31%、3%和78%。IM中EBNA2阳性率和EBNA2/EBER平均值均明显高于EBV+DLBCL(P<0.001),但EBNA2/EBER平均值显著低于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P<0.001)。IM中EBNA2弱阳性率明显高于EBV+DLBCL(P<0.001),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EBNA2强阳性率高于IM(P<0.001)。结论EBNA2在IM中常呈阳性,且以弱阳性为主,此特征明显不同于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提示EBNA2可作为鉴别三者的有效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移植 EBN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信号通路在成人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彧 李连香 高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0-926,共7页
目的:观察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Notch信号通路分子和Th22细胞的变化,检测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Th2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42例IM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 目的:观察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Notch信号通路分子和Th22细胞的变化,检测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Th2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42例IM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IL-17+Th17细胞和CD3+CD4+IL-22+Th22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h17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独核受体γt(RORγt)、Th22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及Notch信号通路分子(包括Notch受体、Notch配体、Notch下游分子)mRNA相对表达量。纯化CD4+T细胞,使用γ-分泌酶抑制剂(GSI)刺激培养,检测GSI刺激后细胞增殖、Th17和Th22细胞比例、IL-17和IL-22分泌、转录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IM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otch1和Notch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58±3.18、4.73±1.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0.12、1.07±0.15(均P<0.001),而Notch3和Notch4 mRNA相对表达量在IM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Notch配体DLL1和Jagged1 mRNA相对表达量、Notch信号下游分子Hes1、Hes5和Hey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IM患者Th17和Th22细胞比例分别为5.03%±1.15%、4.48%±1.29%,均高于对照组的4.36%±0.82%、3.83%±0.55%(均P<0.05);血浆IL-17和IL-22水平分别为(301.1±53.82)pg/ml、(101.2±16.45)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237.2±72.18)pg/ml、(84.75±11.83)pg/ml(均P<0.001);RORγt和AhR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0.22、1.21±0.12,均高于对照组的0.99±0.15、1.04±0.11(均P<0.001)。CD4+T细胞增殖水平、Th17细胞比例、IL-17分泌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在无GSI刺激组和经GSI刺激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GSI刺激后Th22细胞比例、IL-22分泌和AhR mRNA相对表达量较无GSI刺激降低(均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通过AhR调控IM患者CD4+T细胞分泌IL-22,Notch-AhR-Th22细胞通路可能参与IM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NOTCH信号通路 TH2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利 刘梅 毛国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伤,分为肝功能损伤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收集并比较...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伤,分为肝功能损伤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90 d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148例IM患儿中发生肝功能损伤71例,发生率为48.0%。在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年龄、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表现出肝肿大、脾大、眼睑浮肿和皮疹的患者比例高于肝功能正常组,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D8+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随访结果表明,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淋巴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血清EBV DNA转阴时间较肝功能正常组延长,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相较于肝功能正常的IM患儿,肝功能损伤患儿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该类患儿免疫应答反应强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儿童 肝功能损伤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8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博 董艳迎 宋琳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8-683,共6页
目的分析348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住院IM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348例IM患儿,男185例、女163例,年龄1~15岁,以4~6岁为主(49.1... 目的分析348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住院IM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348例IM患儿,男185例、女163例,年龄1~15岁,以4~6岁为主(49.1%);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6~8月份为高发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289例(83.0%)、眼睛浮肿192例(55.2%)、鼻塞182例(52.3%)。与≤3岁和4~6岁组相比,>6岁组发热比例较低,咽峡炎比例较高;>6岁组颈淋巴结肿大比例高于≤3岁组;4~6岁组肝脾肿大比例高于≤3岁组;≤3岁组鼻塞比例高于4~6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4~6岁、>6岁组之间淋巴细胞计数、CD4^(+)/CD3^(+)、CD8^(+)/CD3^(+)、CD4^(+)/CD8^(+)、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并发症以肝损伤133例(38.2%)为主,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3例,15.22%)、脓毒症(27例,7.75%)。与非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男性比例较低,年龄较大,淋巴细胞计数较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M发生率高,以学龄前期儿童为主,早期临床表现多变不典型,肝损伤为最常见并发症。性别、年龄、淋巴细胞计数、NLR和MLR可能与肝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临床特征 肝损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姜涛 李黎平 +3 位作者 易思思 欧阳文献 谭艳芳 李双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56-1959,共4页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变化,探索其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且符合IM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以30例健...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变化,探索其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且符合IM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以30例健康儿童志愿者为对照组;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及其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表达。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法。结果在60例IM患儿中,肝损伤发生率50%(30/60),其中ALT<200 U/L者60%(18/30),200 U/L≤ALT<400 U/L者33.3%(10/30),ALT≥400 U/L者6.67%(2/30),所有患儿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相比,IM非肝损伤和肝损伤组CD8+T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IM非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结论 IM患儿肝损伤发生率高,主要为轻中度转氨酶升高,能自限性恢复正常,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及CD8+T淋巴细胞高表达是造成IM肝损伤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穿孔素 颗粒酶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7
6
作者 王华 刘晓东 +1 位作者 许超凡 程士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住的1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110例患儿中男74例(67.3%)、女36例(32.7%),男女之比2.1∶1;年龄分别为2~&l...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住的1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110例患儿中男74例(67.3%)、女36例(32.7%),男女之比2.1∶1;年龄分别为2~<3岁29例(26.4%)、3~6岁67例(60.9%)、>6~13岁14例(12.7%);症状表现有发热101例(91.8%)、咽峡炎100例(90.9%)、淋巴结肿大95例(86.4%)、眼睑浮肿79例(71.8%)、脾脏肿大55例(50.0%)、肝脏肿大37例(33.6%);病程中合并肺炎61例(55.5%)、心肌损害53例(48.2%)、中性粒细胞减少35例(31.8%)、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3.6%);EB病毒指标检测结果: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率88.2%、衣壳抗原IgM抗体阳性率43.6%,早期抗原IgM抗体阳性率31.8%,核抗原IgG抗体阳性率56.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46.4%。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于男性且以3~6岁常见,临床症状表现多样,肺炎以及心肌损害为主要合并症,EB病毒指标检测与血清学检测有助于诊断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临床症状 EB病毒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附312例分析 被引量:55
7
作者 吕洁 金莲花 +1 位作者 孙景辉 朴金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312例IM儿童分成0~3岁、~6岁、~15岁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M儿童中6岁以下占74.4%,春季和秋季高发。0~3岁组发热天数平均(7.08±3.31)d,~6岁组平...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312例IM儿童分成0~3岁、~6岁、~15岁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M儿童中6岁以下占74.4%,春季和秋季高发。0~3岁组发热天数平均(7.08±3.31)d,~6岁组平均(7.91±3.78)d,~15岁组平均(12.38±4.14)d,~15岁组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咽峡炎(100%)、淋巴结肿大(82.69%)、肝肿大(66.7%)、脾肿大(62.5%)、鼻塞(42.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睑浮肿(36.2%)~15岁组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皮疹(23.1%)在0~3岁组多见(P<0.05)。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年幼儿偏低,血清ALT、AST在年长儿偏高,血清LDH在各年龄组均呈高值,血清嗜异凝集试验年长儿阳性率高。结论儿童IM某些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有关,应予以重视,以提高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并发症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晓娟 李香玉 +1 位作者 周平 司慧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73-773,共1页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疱疹病毒4型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联合应用热毒宁和阿昔洛韦的疗效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俊 季鹏 +4 位作者 赵劭懂 张琴 江涛 缪红军 李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103-3107,共5页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应用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病房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阿昔洛韦治疗患儿95例为常规治疗组,热...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应用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病房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阿昔洛韦治疗患儿95例为常规治疗组,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的患儿7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淋巴结缩小、肝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儿一般临床病程和发热、咽颊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和眼睑浮肿构成比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常规和血生化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指标两组间患儿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热毒宁+阿昔洛韦)和常规治疗组(阿昔洛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白细胞、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均有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LDH出院前仍有不同程度增高,分别(355.63±116.89)U/L和(347.79±106.74)U/L。其中,观察组退热时间为(2.97±2.56)d,淋巴结缩小时间(9.08±1.54)d,肝功能恢复时间为(8.67±2.35)d,白细胞恢复时间(6.76±2.96)d,住院时间(11.10±3.00)d,较常规治疗组能明显缩短,分别为(4.38±2.70)d,(10.48±3.62)d,(11.50±3.71)d,(9.15±3.24)d,住院时间(12.32±3.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治疗后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肝功能损害指标和乳酸脱氢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和降低。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患儿有较好临床疗效,可缩短患儿发热、淋巴结缩小时间和白细胞恢复时间,特别是伴有肝功能损害患儿能缩短其恢复时间,临床应用安全,可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热毒宁 阿昔洛韦注射液 肝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TLR2和TLR9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变化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强 王佐凤 +1 位作者 曹玫 汪智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9-473,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TLR2(Toll-like receptors,TLRs)、TLR9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转录因子FoxP3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发病中的作用。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我院儿科诊治的初次发病的急性期IM... 本研究旨在探讨TLR2(Toll-like receptors,TLRs)、TLR9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转录因子FoxP3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发病中的作用。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我院儿科诊治的初次发病的急性期IM患儿35例(IM急性期组),IM恢复期组35例以及健康对照儿童3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TLR9、FoxP3mRNA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的表达。结果显示:IM急性期组TLR2mRNA(4.03±0.56)、TLR9 mRNA(8.88±1.56)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LR2 mRNA(2.22±0.57)、TLR9mRNA(3.63±1.30)及恢复期组TLR2 mRNA(2.76±0.83)、TLR9 mRNA(5.34±1.60)相对表达水平(P<0.01)。IM急性期组FoxP3 mRNA(2.82±0.90)、CD4+CD25+(2.38±1.3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oxP3mRNA(4.65±1.23)、CD4+CD25+(7.85±1.97%)及恢复期组FoxP3 mRNA(4.11±1.37)、CD4+CD25+(6.81±1.84%)(P<0.01),IM恢复期组FoxP3 mRNA、CD4+CD25+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急性期存在CD4+CD25+Treg数量降低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表达下调,而TLR2和TLR9在IM急性期表达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2 TLR9 FOXP3 CD4+CD25+TREG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儿免疫功能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颖超 朱桂英 +2 位作者 张秋堂 蒋兰君 李壮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089-209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改变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且进行过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改变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且进行过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检测的EBV感染患儿共34例,其中IM组20例、CAEBV组14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儿童2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_3^+T淋巴细胞、CD_4^+T淋巴细胞、CD_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计数,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 3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D_3^+T淋巴细胞计数、CD_4^+T淋巴细胞计数、CD_8^+T淋巴细胞计数、B淋巴细胞计数、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M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D_3^+T淋巴细胞计数、CD_8^+T淋巴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升高,B淋巴细胞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CAEBV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CD_3^+T淋巴细胞计数、CD_4^+T淋巴细胞计数、CD_8^+T淋巴细胞计数、B淋巴细胞计数、自然杀伤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和IM组降低(P<0.05);CAEBV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IM组降低(P<0.05)。3组IgA、Ig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M组和CAEBV组Ig A、Ig G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IM患儿CD_8^+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是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CAEBV患儿淋巴细胞减少,以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亚群均降低为主要特点;IM与CAEBV患儿免疫球蛋白IgA、IgG均明显升高。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有助于IM和CAEBV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疱疹病毒4型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同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地蓝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对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心肌损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刘阳 朱彩花 +3 位作者 张靖 高伟霞 张淼 姜家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14-1517,共4页
目的:观察蒲地蓝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心肌损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0例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 目的:观察蒲地蓝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心肌损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0例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研究组给予蒲地蓝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更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心肌酶指标、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水平;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并且显著较对照组变化幅度大(P<0.05);研究组治疗后CK-MB、cTnT及LDH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而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的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2.5%,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蒲地蓝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地蓝口服液 更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EB病毒 痰热炽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功能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秋 杨锡强 +1 位作者 李欣 王利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免疫功能 IM EBV 诊断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T细胞免疫 被引量:19
14
作者 周云芳 蒋丽蓉 +1 位作者 王薇 肖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8-460,共3页
为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急性期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对入院诊断为传单和传单综合征的50例患儿进行分析 ,年龄1个月~12岁 ,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其血CD3、CD4、CD8的值 ;同时对照正常儿童的CD值。结果显示 ,传单患儿血中的... 为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急性期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对入院诊断为传单和传单综合征的50例患儿进行分析 ,年龄1个月~12岁 ,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其血CD3、CD4、CD8的值 ;同时对照正常儿童的CD值。结果显示 ,传单患儿血中的CD4明显下降 (P<0.05) ,CD8明显上升 ,CD4/CD8比例明显下降 (P均<0.01)。提示在传单患儿中存在T细胞免疫紊乱 ,CD4明显下降 ,CD8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T细胞免疫 EB病毒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主要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江玲丽 陈健舜 方维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33-735,F0003,共4页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毒力因子 巨噬细胞 人兽共患 上皮细胞 病原菌 食源性 胃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3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常琴 赵雪晴 +2 位作者 吕奎林 王丽雁 张雨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479-1479,1484,共2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误治。我们分析了263例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误治。我们分析了263例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IM的诊断及重症判别能力,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异形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分型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会超 陈砚凝 +4 位作者 黄晨 王芃堉 张红 丁雅雯 刘丽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3-768,共6页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EBV原位感染的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各项实验室检查、淋巴结活检病理数据,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和EBER原位杂交双重标记检测9例传...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EBV原位感染的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各项实验室检查、淋巴结活检病理数据,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和EBER原位杂交双重标记检测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9例患者平均年龄22岁,起病急,病程短,发热、肝脾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多数EBV CAV-IgM抗体阳性,EBV-DNA载量均增高,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肝功能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均大于10%。外周血免疫表型为高表达全T细胞标记及CD8,而CD4表达明显减低甚至不表达,CD4^+/CD8^+比值倒置。淋巴结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呈斑驳状,可见B细胞分化谱,无包膜增厚及间质纤维增生;病变以CD3阳性的淋巴细胞为主,CD20及CD30阳性的活化淋巴样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散在分布,强弱不等;EBER原位杂交阳性的部位主要在T区。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V引起的自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病理工作中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减少误诊,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流式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12
18
作者 肖生平 付四毛 +2 位作者 刘玉玲 王桂兰 黄晓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408-410,共3页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原学构成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某院2006年1月—2013年9月住院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87例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居前5位的病原体是肺炎...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原学构成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某院2006年1月—2013年9月住院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87例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居前5位的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MP,20例)、巨细胞病毒(CMV,13例)、单纯疱疹病毒(HSV,11例)、衣原体(CP,11例)和细小病毒B19(Hpv-B19,9例)。各种病原学所致的临床表现大体相同,但各临床症状发生率有所不同。MP感染以发热及肝、脾、淋巴结大为主,且大部分合并呼吸道并发症(包括喉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CMV感染也以发热、肝脾大为主,但以肝大更明显;风疹病毒感染其他症状明显,但未出现皮疹。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原学多样,以MP感染最常见,其次为CMV。临床诊断应尽量查明病因,为合理抗感染治疗或去除病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儿童 病原学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9例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善玉 于方军 +1 位作者 王玉梅 鲁继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38-439,共2页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7
20
作者 于亚平 宋萍 +5 位作者 安志明 周晓刚 李峰 王利平 梅建刚 翟勇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73-1878,共6页
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 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以淋巴结或扁桃体明显肿大为突出表现,抗感染等治疗无明显效果,临床高度怀疑为NHL患者行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EBV编码小RNA(EBER)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5例病理检查均呈现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初次病理检查分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经进一步分子病理及EBV抗体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非典型IM,对症处理后疾病均恢复,随访1-10年均健康生存。结论:非典型IM的淋巴结或扁桃体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易误诊为不同类型淋巴瘤,临床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分子病理检查是IM有益的鉴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EPSTEIN-BARR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